10年時間,具茨山這個人從「貧困戶」到「養蜂大戶」

2020-12-27 騰訊網

5月7日,在新鄭市具茨山管委會白廟村,一個個蜂箱整齊擺放在大樹下,成群的蜜蜂在蜂箱前飛舞,聽著它們發出的「嗡嗡」聲,空氣中都飄散著一股「甜蜜」味兒。而這裡的養蜂人趙留萬正像蜜蜂一樣忙碌著「與蜂共舞」,釀造自己的「甜蜜生活」。

69歲的趙留萬是白廟村的建檔立卡戶,如今已有10年的養蜂經驗,談起他的這些「小可愛」,趙留萬滿眼都是寵溺和喜歡。具茨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空氣清新,各種林木植被生長茂盛。槐花、桐花、荊棘花、油菜花等競相綻放,這些花就是大地的語言,吸引著大批養蜂人。「和莊鎮陸莊的高振松常年在我們村養蜂,一有時間我就往他那裡跑,看多了聽多了,自己迷上了這些『小可愛』。」2010年,高振松送給趙留萬1箱蜂,從那以後他天天沉浸在蜜蜂的世界裡,觀察蜜蜂的生活習性、學習如何防止蜜蜂「出逃」、怎樣打蜜……

「蜂蜜好吃、但蜂難養。」趙留萬的這句話道出了養蜂人的艱辛。為了養好蜂,趙留萬沒少下功夫,買不起蜂箱他自己動手做,養蜂時被蟄成家常便飯,臉上的胞還沒下去,手上的胞又起來,夏天再熱也得裝備嚴實,每每忙下來頭暈眼花的……儘管辛苦,可他從不放棄,被蟄的次數多了加上他心細、善於觀察,在一次次失敗與成功的對抗中,他漸漸掌握了蜜蜂的繁殖規律和生活習性,養蜂技術越來越成熟,生活漸漸被『蜂』和『蜜』充實著。

「之前蜂少,產的蜜都是自己吃或者送人,可後來好多人都慕名來買我的蜜,需求量漸漸增多,也能賣上好價錢。既然我的蜜如此受歡迎,為啥不抓住這個商機,增加養蜂量提高蜜的產量呢?」可是,苦於缺乏發展資金,趙留萬急壞了,愁得整日睡不著覺。就在去年,該市扶貧辦、畜牧等部門得知消息後,主動聯繫趙留萬,鼓勵他認真總結經驗,並幫他申請到戶增收資金。有了這場「及時雨」,他的養蜂規模不斷擴大,現在最多時候達到40多箱,成為該村最大最多的「養蜂大戶」。

「小邊,你來瞧瞧咱家的蜜。」趙留萬說著打開封箱,抽出蜂胚,把上邊還不算不多的蜜一點點割下來,之後放入桶中搖、過濾去除雜質、裝瓶……「5、6、7這三個月蜂蜜的產量最多了,平均2、3天收集一次,每箱每年可收穫40至50斤蜂蜜,每斤能賣到50元呢。你看,三分之一的蜂蜜加入三分之二的水,使勁搖搖,上面起的這些泡沫10分鐘、20分鐘是不會沉下去的。如果瞬間沉下去了,說明這個蜂蜜存在質量問題。」為了讓大家買到貨真價實的蜂蜜,趙留萬每次都教來買蜜的人如何鑑別蜂蜜的好壞。誠信贏得了市場,誠信贏得了客戶,靠這塊金字招牌,他的蜂蜜總是一產出來就銷售光了。

已嘗到事業「甜頭」的趙留萬幹勁兒不減,在他的帶動下,本村七八戶村民也陸續發展起了養蜂釀蜜產業。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面對漫山遍野盛開的各類鮮花,趙留萬信心滿滿,今年他準備繼續將養蜂規模擴大,帶動更多的群眾來他這裡學習養蜂技術,和更多鄉親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新鄭融媒記者:邊 豔

編    輯:劉佳美

責    編:趙 丹

主    編:劉麗敏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黔江養蜂大戶王貞六:擔子坪的 「趕花」人
    老人叫王貞六,是重慶市黔江區黑溪鎮勝地社區的養蜂大戶。今(31)日,帶著蜂群「趕花」的他,來到了彭水自治縣鬱山鎮清潔村。「養蜂不趕花,如同空養嗒!」王貞六說,一年中為「趕花」,至少要帶著蜂群趕4次「場」。曾經的貧困戶王貞六這一「趕」,不但自己告別了貧困,還趕著擔子坪25戶貧困戶摘了帽。
  • 具茨山大槐樹村羊肚菌喜獲豐收
    羊肚菌是世界公認的珍稀食藥用真菌,可以與世界三大美食之一的松露並稱。2016年,具茨山管委會大槐樹便引進了羊肚菌人工種植技術,於2018年大面積試驗種植並取得成功。目前,該項目可以覆蓋本村貧困戶20戶,佔全村貧困戶30%,項目實施單位為新鄭市開源種植專業合作社,就位於大槐樹村內。
  • 從貧困戶到「種糧大戶」
    12月10日,全國主流媒體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走進德陽活動進入第二天。廣漢市金魚鎮月灣村「種糧大戶」江賢俊,面對記者採訪侃侃而談。「農資、農機、烘乾設備投入了上百萬元」「流轉200畝土地,今年毛收入能達到40萬元」。江賢俊的轉變,始於一場農民夜校培訓。
  • 貧困戶李名興的「逆襲」——建檔立卡貧困戶變種糧大戶
    他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變身種糧大戶,預計今年家庭純收入超40萬元,帶動70多戶貧困戶脫貧奔小康54歲的李名興是瀏陽市高坪鎮石灣村的種糧大戶,他預計今年家庭純收入能超過40萬元。 誰能想到,時間回溯到2014年,他還是這個省定貧困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 追花養蜂,帶動脫貧,王貞六——六十五歲開始的甜蜜夢想
    這個家,王老漢扛不動了。2014年,王貞六一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王貞六買了兩桶蜜蜂,想靠養蜂賺一筆錢補貼家用,可他低估了養蜜蜂的難度,「沒過多久,蜜蜂全跑了。」那時候的王貞六,每天緊鎖眉頭,在村裡頭溜達。
  • 王貞六:養蜂嘗到甜頭,帶領鄉親一起脫貧
    在這個海拔上千米的大山深處,過去常說一句話:糠菜半年糧,海椒當衣裳。老百姓沒糧食就用糠菜來充飢,沒衣服就多吃點辣椒來禦寒。 「沒有想到能走出大山上北京領獎。」王貞六今年已經70歲,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為了前往北京領獎,他在家裡準備了幾天,還請人幫他看護蜂桶。
  • 追花養蜂,帶動脫貧,王貞六—— 六十五歲開始的甜蜜夢想(百姓影像...
    他是重慶市黔江區黑溪鎮勝地社區的村民,更是當地聲名遠揚的養蜂大戶。可誰能想到,武陵山區裡的王老漢,65歲才開始他的「甜蜜夢想」。早年間,王貞六一家的生活還不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出去打工四處碰壁,老伴多病,兒子因殘疾沒有勞動能力。靠著4畝玉米地,養豬養雞,一年到頭也就不到2000元的收入。 這個家,王老漢扛不動了。2014年,王貞六一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從貧困戶到致富大戶的華麗變身
    他們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奮鬥,由貧困戶蛻變成致富戶、致富帶頭人,與全村農牧民一起幸福奔小康。  艾山·買買提阿孜木家曾是貧困戶,家中有五口人,夫妻兩人和三個孩子。夫妻兩人雖有勞動力,卻苦於無技術,種地收入平平,發展的養殖業收益低下。2014年,艾山·買買提阿孜木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蜂蜜書記」周文杰的牽掛:馬井村「蜂王」還在養蜂嗎?
    2016年6月,周文杰請來樂山養蜂專家,來到山峰村、甲挖村、柑子口村,進行「一對一」養蜂技術培訓。為確保蜂蜜質量,周文杰對蜂蜜生產每一個步驟嚴格把關,自己進行設計包裝,並給山峰村蜂蜜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深山花蜜」。半年過去,也就是2016年花期即將過去之時,2016年10月,山峰養蜂產業有了第一筆收益。
  • 老房子變身民宿,養蜂成了「甜蜜事業」,淳安這個山村不到半年大變樣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一凡 通訊員 方俊勇 方婷婷 葉勇 柯紅槐風格別具的民宿、漫山遍野的林下作物、門前屋後整齊的蜂桶釀造著甜蜜……走進杭州淳安縣大墅鎮洞溪村,幸福的鄉村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因為地理位置不便,村裡原本產業基礎就較弱,加之這幾年來人口逐漸集聚轉移到了鎮上,村裡部分房屋和土地資源更是閒置了下來,這讓村集體消薄工作難上加難。資源閒置只會帶來浪費,該怎樣變廢為寶,讓老房子煥發出新生機呢?新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王金仙和幹部們合計著,一方面引導農戶將現有土地進行整合和流轉,發展林下經濟,種植香榧50畝、黃精60畝,極大提高了土地效益。
  • 山陽農戶養蜂10年變身土專家,一年養蜂500多箱,收入超10萬
    養蜂走上脫貧致富路,在商洛已不是新鮮事。但是,一對年近花甲的夫妻,一年養蜂500多箱,收入10多萬元,這個數字,這種收益,讓一些老養蜂戶、養蜂專家都感到驚奇,都說這可能是創造了一戶群眾養蜂能力的極限。創造這一極限的人,就是山陽縣板巖鎮羅川灣村的潘春權、張世蓮夫婦。
  • 酉陽一貧困戶成生態養雞大戶
    近日,家住酉陽塗市鎮勝利村的貧困戶吳波和妻子以及母親每天一大早就開始滿山尋找雞蛋。經過兩年的努力,吳波成功甩掉「貧困帽」,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雞大戶。2018年,經過精準識別,吳波一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隨後,吳波從幫扶幹部處得知貧困戶可以享受國家小額扶貧貼息貸款,決定回家養雞。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他在自家地上蓋起了養雞棚,引進1000多隻雞苗和600隻鴨子,走上了創業之路。但第一年由於技術不過硬,還是虧了。隨後,吳波每天起早貪黑制料、餵食、清潔雞舍並時刻做好防疫工作,還積極參加鎮裡開辦的養殖培訓班。
  • 「離天最近的養蜂人」
    ,被鄉親們稱為「離天最近的養蜂人」。2015年,楊豔紅家脫貧了,兩個女兒正在讀書,夫妻倆鼓勵小孩好好讀書,「承諾」只要考取大學,再困難也要讓她們完成學業。剛開始的時候,家裡只養四五群蜂,楊豔和說:「養土蜂不需要多少投入,只需要農閒時上山找些空心乾枯的木料加工好蜂桶,每年清明節到端午節期間,蜜蜂都會分群,想辦法將其留住,越留越多,要不幾年就發展起來了」。
  • 從貧困戶到投入百萬當「種糧大戶」 產業扶貧中的德陽「密碼」
    封面新聞記者 周洪攀 王祥龍 王攀如果不是江賢俊的自我介紹,你無法相信他在五年前,還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12月10日,全國主流媒體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走進德陽活動進入到第二天。廣漢市金魚鎮月灣村「種糧大戶」江賢俊,面對記者的採訪,侃侃而談。
  • 百名記者訪老鄉② | 貧困戶獲全國脫貧攻堅獎 王貞六和國務院扶貧...
    幹了10年的營生沒了,一家人一下子斷了來錢的活路。「欠了一屁股帳沒法還。」王貞六說,那幾年看到借錢給他的人,都想繞著走躲遠點,「心頭太難受了。」2014年,王貞六家被識別為了貧困戶。「忙了一輩子,老了還成貧困戶!」王貞六說,「那種滋味不好受!」
  • 重慶酉陽:貧困戶變身生態養雞大戶
    家住重慶市酉陽塗市鎮勝利村的貧困戶吳波和老婆以及母親整個早晨都在滿山尋找雞蛋。2018年,在外打工的吳波回家養雞創業,經過努力,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養雞大戶。 △吳波的老婆在將雞蛋打包。
  • 百年茨中教堂:見證瀾滄江峽谷脫貧巨變
    150多年前,法國傳教士來到茨中,修建一座天主教堂,百年間教堂身旁的茨中變化緩慢,直至百年後,中國開啟脫貧攻堅。圖為茨中教堂周圍的葡萄田。賈翔 攝  近日,記者走進茨中村,這個有上千人的多民族聚居村莊掛在瀾滄江邊一處緩坡上,一座西式建築風格與中國漢、藏、白等民族建築風格相結合的教堂坐落村中。
  • 養蜂大戶侯加新自己富帶動大家富
    侯加新(左二)傳授養蜂技術和經驗。黑龍江日報8月10日訊 今年45歲的侯加新,是山河屯林業局長青林業站的養蜂大戶。從一窮二白到養蜂大戶,從白手起家到致富帶頭人,從一文不名的普通人到周圍人敬佩的「好老師」「領路人」……因成績突出,他多次被林業站和林業局評為「產業致富帶頭人」,2019年被山河屯林業局有限公司評為第三屆「出彩山林人」。侯加新用兢兢業業的堅守和無怨無悔的奮鬥演繹了一段精彩的人生,成為山河屯林區榜樣的存在。
  • 兩位「山大王」年入20萬!一個養蜂一個放羊,網友:神仙生活
    有些人嚮往城市繁華的生活,有些人嚮往山間歲月靜好的安逸生活,人各有志追求也不盡相同,最後的目的只是為了一個安慰自在的生活。在山西晉南的大山裡你能看到這樣一畝畫面,一位60歲左右的大爺戴著農夫帽,站在圍成圈的百十個箱子中間,這個箱子低頭看看,那個箱子用手探探,認真的神態仿佛在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樣。這位大爺姓姚,他照看的箱子中養的是蜜蜂。在這座像原始森林的大山中為何會有一個老養蜂人,從姚大爺的口中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