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在新鄭市具茨山管委會白廟村,一個個蜂箱整齊擺放在大樹下,成群的蜜蜂在蜂箱前飛舞,聽著它們發出的「嗡嗡」聲,空氣中都飄散著一股「甜蜜」味兒。而這裡的養蜂人趙留萬正像蜜蜂一樣忙碌著「與蜂共舞」,釀造自己的「甜蜜生活」。
69歲的趙留萬是白廟村的建檔立卡戶,如今已有10年的養蜂經驗,談起他的這些「小可愛」,趙留萬滿眼都是寵溺和喜歡。具茨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空氣清新,各種林木植被生長茂盛。槐花、桐花、荊棘花、油菜花等競相綻放,這些花就是大地的語言,吸引著大批養蜂人。「和莊鎮陸莊的高振松常年在我們村養蜂,一有時間我就往他那裡跑,看多了聽多了,自己迷上了這些『小可愛』。」2010年,高振松送給趙留萬1箱蜂,從那以後他天天沉浸在蜜蜂的世界裡,觀察蜜蜂的生活習性、學習如何防止蜜蜂「出逃」、怎樣打蜜……
「蜂蜜好吃、但蜂難養。」趙留萬的這句話道出了養蜂人的艱辛。為了養好蜂,趙留萬沒少下功夫,買不起蜂箱他自己動手做,養蜂時被蟄成家常便飯,臉上的胞還沒下去,手上的胞又起來,夏天再熱也得裝備嚴實,每每忙下來頭暈眼花的……儘管辛苦,可他從不放棄,被蟄的次數多了加上他心細、善於觀察,在一次次失敗與成功的對抗中,他漸漸掌握了蜜蜂的繁殖規律和生活習性,養蜂技術越來越成熟,生活漸漸被『蜂』和『蜜』充實著。
「之前蜂少,產的蜜都是自己吃或者送人,可後來好多人都慕名來買我的蜜,需求量漸漸增多,也能賣上好價錢。既然我的蜜如此受歡迎,為啥不抓住這個商機,增加養蜂量提高蜜的產量呢?」可是,苦於缺乏發展資金,趙留萬急壞了,愁得整日睡不著覺。就在去年,該市扶貧辦、畜牧等部門得知消息後,主動聯繫趙留萬,鼓勵他認真總結經驗,並幫他申請到戶增收資金。有了這場「及時雨」,他的養蜂規模不斷擴大,現在最多時候達到40多箱,成為該村最大最多的「養蜂大戶」。
「小邊,你來瞧瞧咱家的蜜。」趙留萬說著打開封箱,抽出蜂胚,把上邊還不算不多的蜜一點點割下來,之後放入桶中搖、過濾去除雜質、裝瓶……「5、6、7這三個月蜂蜜的產量最多了,平均2、3天收集一次,每箱每年可收穫40至50斤蜂蜜,每斤能賣到50元呢。你看,三分之一的蜂蜜加入三分之二的水,使勁搖搖,上面起的這些泡沫10分鐘、20分鐘是不會沉下去的。如果瞬間沉下去了,說明這個蜂蜜存在質量問題。」為了讓大家買到貨真價實的蜂蜜,趙留萬每次都教來買蜜的人如何鑑別蜂蜜的好壞。誠信贏得了市場,誠信贏得了客戶,靠這塊金字招牌,他的蜂蜜總是一產出來就銷售光了。
已嘗到事業「甜頭」的趙留萬幹勁兒不減,在他的帶動下,本村七八戶村民也陸續發展起了養蜂釀蜜產業。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面對漫山遍野盛開的各類鮮花,趙留萬信心滿滿,今年他準備繼續將養蜂規模擴大,帶動更多的群眾來他這裡學習養蜂技術,和更多鄉親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新鄭融媒記者:邊 豔
編 輯:劉佳美
責 編:趙 丹
主 編:劉麗敏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