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講解二:皈依一體三寶即皈依當下一念心的無上清淨

2020-12-14 明心茶園

及彼體相海,無我句義法。 無邊德藏僧,勤求正覺者。

這裡講的體相海即是佛的報身了,因為佛光明無限,智慧無限,音聲無限。我們看《華嚴經》知道佛願力無限,化身是無限的。《華嚴經》講佛不是一個因緣而成就佛果的,菩提心也不是一個因緣而成就菩提心的,有無量因緣。你見到果地佛也不是一個因緣,一世一因來見的,所以說無量相、無量音聲、無量差別、其實都是佛法。

在《楞嚴經》裡邊講到,我們看到山川草木,包括石頭,這些是什麼呢?它是佛的清淨真體。禪宗裡邊說,擔一捆柴,咕咚掉下來,哦,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那是什麼東西呀?這是需要我們真正去參悟的地方。所以他的體相之海,是像大海一樣無窮無盡的,廣博的,變幻多姿的體相。

無我句義法,所有的法講的都是無我之平等法。另外我們也可以去理解所有的法本身就是清淨法。本來《楞伽經》沒有《楞伽經》的體,《華嚴經》沒有《華嚴經》的體,《楞伽經》是佛的方便開示,《華嚴經》也是佛的方便開示等。無我句義法,即是佛自證的,真正清淨的,第一義諦勝義諦法。

我們前面講,真正的佛法,所有的句義,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所有的佛經,千經萬論最後講的什麼東西呢?講的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同時語言無我。也就是說,《華嚴經》即非華嚴經,《楞嚴經》即非楞嚴經。讀經的人,開悟的人也不是我,法也不是法,所以叫無我句義法。從法義上來講,所有的大乘佛法即是講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同時我們從禪宗的現量智慧來看,當下一念看到的所有的心中的一切法都是無我法,一切經都是無我經,無我就是真如清淨,無我從更細的角度來講就是無念,就是一念無念。

「無邊德藏僧」,皈依真正的三寶,既皈依外在的表現為語言文字的,表現為僧相的,表現為佛相的這些三寶,也皈依於自性三寶。自性清淨的三寶,這在六祖《壇經》裡邊有對應的解釋。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凡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僧代表無邊的功德藏,一個僧的清淨相,他是佛法的精華的展現,即是住持三寶。即是皈依遍十方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佛,皈依大乘究竟了義法,皈依無邊德藏具足大乘無邊願力的清淨僧。如果是大乘僧,他必定有普賢願,必定有無上的度化眾生的願力,必定有清淨心。

我們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一體三寶即是指皈依我們當下一念心,當下一念心的無上清淨。一念心上清淨光就是我們的法身佛,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我們的報身佛,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我們的化身佛,即是皈依我們當下一念心中的三寶,一念心的清淨三寶即是我們的自性三寶。

如果立體來講的話,什麼叫自性呢?皈依我們清淨的自性佛,即是皈依我們自性中的清淨的法身佛,即是皈依我們光明的報身佛,即是皈依我們自性中的無限的千變萬化的智慧無限的化身佛。這是從悟的角度,從自性清淨的角度來理解。

如果說從迷的角度來講,自性三寶在我們凡夫的身上,即是皈依你自心的如來藏。你的如來藏表現為你的無明、業力、妄想,其實眾生的三身佛體現為無明、業力、妄想,眾生的惑,就是無明;業,即業障業力;苦,眾生的種種苦。現在承受的一切狀況是你的業所形成的。但從圓教的見地看,我們所謂的無明、業障以及我們的種種妄想妄念,即是我們凡夫的法報化三身,含攝於我們的根本智和差別智之中。這些都是一心,三位一體,大三位一體、中三位一體、小三位一體,一念三位一體。《大乘起信論》是總攝要義,把經論的各種原理揭示出來,所以說皈依清淨的三寶即是皈依自性的三寶。然後講勤求正覺者,無邊的德藏僧也是勤求正覺的人,勤求正覺的清淨僧。

為欲令眾生,除疑去邪執。起信紹佛種,故我造此論。

為什麼寫這個論呢?首先希望得到三寶加持,他造論的目標和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清淨心和菩提願。菩薩造論不是為了名聞利養,不是為了自立門戶,不是為了開創一個新的宗派,不是為了自己的一種邪執,他是為了續佛慧命來度化眾生,讓佛法大放光明,所以說為欲令眾生,除疑去邪執。他的目的是消除眾生的疑惑,消除疑惑眾生就會產生信心,所以叫《大乘起信論》,信是我們最根本的東西,就是你的起點,所以後面有信成就發心,後文講學大乘的人的發心,有信成就,信心堅固,像進入十信位的人,信非常重要。

信跟疑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參禪也是疑為信之體,信為疑之用。其實你信的和不信的都是一個心,如果你真信的話,第一義諦的信那就是心真如門。如果你疑,就是心生滅門,當然這是一種方便說法。

所以這裡他的目的是令眾生消除疑惑,疑什麼呢?眾生懷疑大乘佛經的道理,懷疑法身、報身、化身佛,懷疑自性佛,懷疑自己不能成佛,懷疑這個真如之理,懷疑自己,懷疑佛法,懷疑大乘經典,所以要去除種種的疑惑和邪的執著。

邪執在《楞伽經》裡邊講了許多種,《楞嚴經》也講了許許多多種不正確的論點,世間的哲學大多都是邪執,非常頑固的一種執著。所以除疑去邪執,那麼就能樹立正信。當你排除疑惑,當你掃除了邪見的執著,那麼你就對大乘佛法產生了信心,產生了信心,就能續佛慧命,所以說起信紹佛種,紹是承續、延續的意思。紹隆佛種,所以說他造論的目標、目的,是為了令眾生對於無上大乘,實際上直接來講就是令眾生相信自己的如來藏,就像《壇經》六祖講的,你們要信自性,不要邪執,不要執著於外在的東西,不要把禪變成理論、文字,變成一種形式,變成一種外在的東西。就是直指心性,甚至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見性成佛。叫你要明心見性,就是真正的開發自心的智慧,去掉邪執著。

故我造此論,造這個論的目的,歸命十方佛法僧,皈依自心自性的三寶,一念三寶,然後發願,願眾生去除對大乘佛法的懷疑,對自性的懷疑,去除種種的邪的執念和執著,然後對大乘佛法產生清淨的信心,所以才造這個論。

由前面的這個偈子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造論的時候他事先有這樣一種強大的願力。也可以由此看出《大乘起信論》他要講什麼,當我們講到信和疑的時候,應該信什麼呢?

藕益大師在他的《彌陀經要解》裡邊講到,信自、信他、信理、信事、信因、信果,講了六種信,講到你的信是信自己有佛性的,信自己能往生的,信你一念佛心和佛度化你的願力的這個心是對接的,有你念佛的這個因,就有你往生的、成佛的這個果。這是藕益大師在講到淨土的時候他講到的信。大乘的信是什麼呢?理和事、因和果、自和他。自,從淨土來講信自是信自心具有佛性,信他是信阿彌陀佛有這個願力,他的願力必然能夠實現。信因信果就是當下一念心,因地和果地佛的願力能夠對接起來,所以能夠讓你往生。信事信理就是有淨土之事,有淨土之理,淨土絕對不是一個想像的東西,它是實有的。

當然這是從淨土來講信的內容。《大乘起信論》裡講的是信我們的如來藏,信我們的真如清淨心的妙用。就是你要相信我們自己的佛性,相信依據於我們本具的佛性的原理和成佛的道路。同樣它非常殊勝和非常妙的一點在於揭示我們心性的秘密,而不是講外在的那些東西,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它是像禪宗一樣,把很多經典的東西全部提煉出來。

以上講的核心的內容在於《大乘起信論》造論的目的,是為了令眾生開悟佛性,成佛續佛慧命,紹隆佛種。顧名思義,《大乘起信論》它的目標、目的、作用,就是令學人對於大乘佛法去除邪見,產生正信。那麼大乘的正信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說是如來藏、一真法界、真如自性等等,後面它會講一心開二門,會講得非常清晰。

講師簡介:史文,資深修行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師從王雷泉教授。史文博士自1992 年開始學習宗教,先研修道教,1993 年始接觸佛法,後十餘年佛道兼學。他曾龐雜涉獵佛教各宗、各大宗教及諸外道之學。近十年他深入大經大論祖師言教,終純信於大乘圓頓之教。史文博士對佛教的判教和教理有深刻的感悟。史文博士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主攻儒釋道思想史和經典、宗派研究與高等教育、學前教育等方向。他已發表《禪觀影像及其超越》和《儒家的天道貫通觀 - 人與社會及自然的和諧之道》等專業論文,出版譯著[美]保羅·L·史萬森《天台哲學基礎 - 二諦的展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011年史博士訪學歐洲研究高等教育,2014-2015年作為訪問學者,他在美國太平洋大學研究比較宗教學和高等教育學。

相關焦點

  • 深入經藏:皈依三寶 得清淨道 獲生圓滿
    第一種經,是總說皈敬三寶的功德,後三種經,是各別贊說皈敬佛、皈敬法、皈敬僧的功德。諸經中讚嘆皈敬三寶的文句很多,這裡僅引四經,以作皈依三寶所獲功德無量的聖教證據。  第一四德皈依三寶的功德,在《瑜伽師地論》六十四卷中,說獲兩類四種功德。
  • 佛教中的皈依是什麼意思
    反正人活著總須要有所依靠,除了依靠物質,依靠金錢,依靠人之外,人也在追求心靈上的依靠,然而這些都靠得住嗎?什麼才是我們內心真正的安全感?什麼才是我們真正的依靠?這是人生的大問題。在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中,一開始就講到皈依,釋迦牟尼佛說:如有智人能善思維,觀察生死險道之中,莫能過於無所依怙。
  • 四皈依口傳與四皈依儀軌
    信眾皈依三寶後就是佛門弟子,未皈依就不是佛門弟子。未皈依的人雖然可以學習佛學智慧,可是卻不一定能學到完整正法,為什麼呢?原因是傳承裡面有很多善巧、口決、密傳,沒有皈依的人無傳承,沒有得到傳承的人不可能學到完整的正法。四皈依講的是:皈依處、皈依的因、三寶的功德、如何觀想、皈依的功德、皈依學處。上師是指講經傳法的老師,至少具備以下五個德相的才是圓滿的上師。
  • 皈依三寶,進入佛門的第一課
    皈依三寶,皈依三寶,還是皈依三寶。關於皈依,關於三寶,你知道多少?三皈者,即皈依佛法僧三寶之意,亦名「三皈依」。只有「三皈依」之後,才稱得上是一名佛教徒。那麼究竟何為三寶?佛是梵語佛陀之略稱,義譯為覺者、智者,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即稱之為佛。佛寶是指已圓滿佛道的一切諸佛,他們是具足一切勝妙功德的佛果者。法是梵語達摩之義譯,一是指「軌」,二是指「持」,佛之所說,既能任持自性而常不改變,復能依循真理而常為軌範,是為法。簡單說來,法是指佛教中各類教法,以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為主。
  • 儀軌 | 授《三皈依》儀軌
    自佛始證無上菩提,初遊波羅奈國,耶輸伽父,信受三皈。教源肇起於西天,法水漫流於東土,直至於今,在家二眾,鹹沾恩澤。汝等欲受三皈者,準律所明,有五種三皈:一翻邪三皈;二五戒三皈;三八戒三皈;四十戒三皈;五具足戒三皈。然今所受是第一種三皈也。復於所皈三寶而有住持一體之別,若不知之,恐執相昧理或偏理廢相,是故,我今先為示明。
  • 法海寶藏二-《四加行》-四皈依(音頻版)
    四皈依講的是:皈依處、皈依的因、三寶的功德、如何觀想、皈依的功德、皈依學處。    一、皈依處    皈依處有上師和佛、法、僧三寶。    (一)上師    上師是指講經傳法的老師,至少具備以下五個德相的才是圓滿的上師。五個德相是:戒律清淨、圓滿地理解佛法、大慈大悲、傳承清淨圓滿、理解空性。
  • 如何認識皈依?皈依三寶是什麼意思?
    皈依三寶是成為佛弟子之門。皈依,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和認識。首先,參加由法師所主持的皈依儀式,儀式之後很多寺院還會發給一個皈依證。這是形式上的皈依。之後,還必須完成觀念上的皈依,情感上的皈依,建立歸屬感,使自己的生命有所依託,提高個體的安全感和生存的幸福指數。
  • 大寶法王噶瑪巴||帶領你皈依【三寶】及皈依【三寶】開示
    大寶法王噶瑪巴||帶領你皈依【三寶】及皈依【三寶】開示【皈依三寶的內涵】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1998年7月8日開示於楚布寺 如虛空無量之眾生得證無上正覺
  • 【龍門心法】心法真言、皈依三寶
    皈依無上法王,行持大乘妙道。況又遭逢盛世,安樂清平,萬劫難聞,千生罕見。敢不闡揚三寶,報答四恩,少盡涓埃,聊抒方寸。是以不辭僭妄之愆,開壇說戒;不避笑譏之謗,演教談經。非關好事沽名,祗為闢邪解惑。天律不許綺語,至道惟在直言。謹將龍門第七代家風,告諸大眾;敬錄碧苑一腔直話,普利天人。不敢行文,何妨實說。今將授汝,正以接引愚蒙,闡明正法。
  • 這些明星大腕都是佛教徒,皈依三寶的功德竟然那麼大!
    如一滴水,投入大海,雖經久遠,終無虧損。"(二)昔作惡業 皆悉清淨為了遠離痛苦,清淨罪業,應當投身歸命,誠心祈禱,必得三寶威力加被,激發善根。猶如塵鏡經於擦拭才得光耀。《大集經》中云:"百年垢衣,可於一日浣令鮮淨。如是百劫中,所集諸不善業,以佛法力故,善願思維,可於一日一時,盡能消滅。"
  • 100年前的正月十五,李叔同下定決心,皈依三寶
    冬天,夏丏尊見他在書桌上供起《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大乘起信論》……燒香拜佛,拜的是地藏菩薩和觀自在菩薩。又是一年了。這一年,李叔同沒有回上海過春節。在定慧禪寺,李叔同目睹了馬一浮好友彭遜之落髮為僧的過程,彭遜之是小說家和傳媒人,曾主編《小說月報》,亦是易學學者,無奈江湖飄零,投佛習靜。「彭先生緣何出家?」他問。
  • 道教三寶指的是什麼,皈依三寶是什麼意思?
    一、道家三寶指的有多各方面,咱們來一一解析。1、道教三寶    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尊為最高之神。2、道教要旨三寶    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故又有以學道、修道、行道的三要旨,尊為三寶者。    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依奉道之「道、經、師」三寶。
  • 皈依後應持守的戒律
    二、皈依法以後,必須斷除惱害眾生之事,盡己所能防微杜漸,努力做到連夢中也不損害眾生。三、皈依僧之後,不可以與外道為友,也就是不能與不信仰佛教及導師佛陀的外道種姓共同交往。在藏地雖然沒有真正的外道,但侮辱詈罵上師、詆毀褻瀆正法,以及誹謗密宗甚深法門的人也與外道相同,絕不能和他們親密接觸,友好往來。
  • 宗喀巴大師所開示的「四力懺悔法門」(附:皈依的發心儀)
    修行最大的障礙,是往昔所造的罪障習氣,這種習氣覆蓋了清淨本心,障礙著菩提道的殊勝功德的生起。佛子如果缺乏廣大的福德資糧,即便再奮力勤修,也難以證得清淨善果。因此修行首先淨除罪障。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大師援引《開示四法經》云:「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
  • 什麼叫做皈依及皈依要注意什麼
    只要佛法在娑婆世界上,也可說在地球上的話,一切眾生都可以得到快樂。所以我們要團結,好好地修行佛法,使佛法越來越興盛,眾生就越來越快樂。所以大家不要起分別心,都皈依法了,就是所有的法門都已經皈依過了,不管修哪個法門都是佛陀的法。一定要修到自己的心,真正的佛陀的心。
  • 0277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白瑪程列上師今天就不多說了,因為網絡不好,不斷掉線。你們所有人起立,頂禮三拜,接下來給大家傳皈依戒。大家以真正的信心和對上師三寶的信任,觀想釋迦牟尼佛真正在自己前方虛空,周圍圍繞著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眷屬眾。
  • 佛教所說的「皈依三寶」,你知道是什麼寶麼?
    信佛學佛的人當然有很多,在這些人當中,真正出家的,真正皈依的,經過了佛教的入教儀式的朋友,就比較少見了。我們知道,任何教派的加入,當然都需要一個儀式。這個儀式,大家不要覺得是走走過場,廣而告之這麼簡單,任何儀式的存在,都有其各種規範,都很莊重,甚至都很威嚴。這真的不是說,哥們,來入我們的夥,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嘻嘻笑笑,馬馬虎虎。
  • 何為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
    何為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皈依是有了依靠的意思,皈依三寶就是用三寶做為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依靠。皈依三寶以後,就此就可以在餓鬼道除名,從此天人有份。皈依三寶以後可以莊嚴自己的人格,皈依三寶以後,信仰可以得到層次提升,就好像人穿上了華麗的服裝,人格就從此莊嚴起來了。皈依三寶以後,可以得到諸天護法的護持,佛陀曾經在入滅之前,指示護法龍天,一切善神,在末法時代,都會保護皈依三寶的弟子。皈依三寶的人,能夠得到天人大眾應有的尊敬。佛教大能曾經這麼解釋過皈依的意思。
  • 什麼是佛教「三寶」?「皈依三寶」又是什麼意思?不學佛不知道
    而且許多修佛者對於佛教三寶也做出了比較詳細的含義。佛教三寶其實就是佛、法、僧三寶。在佛經《六祖壇經》裡面就提到過:"善知識的眾生是皈依覺悟,就能夠兩足尊;皈依正法就能夠離欲尊;皈依淨土就能夠眾中尊"。因此這也是佛教中皈依三寶的真正含義。佛教除了有皈依三寶這個說法之外,還有其他的佛教用語。1、 佛、法、僧三寶代表的意思佛其實就代表了我們每一個人覺悟的意思,就是覺悟了,就有大智慧的人。法就是代表正道的含義,我們每一個人所做下的行為都應該要符合佛法的教誨。僧,其實代表的就是佛教當中的淨土。
  • 皈依三寶有什麼用?
    皈依,是成為佛教徒最基本的衡量標準。正如入黨需要宣誓,入學需要註冊那樣,通過相應儀式獲得合法身份。皈依,是成為佛教徒必須履行的入門手續,也是遠離三惡道苦,邁向菩提之道的開端。那麼皈依三寶中的三寶指的是哪三寶?雖然學佛之人可能都知道,但只拜佛,不知佛教教義的可能就不太清楚三寶是哪三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