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午,浙江省人民醫院心內科王利宏主任的專家門診,來了一對六七十歲的夫妻,丈夫說最近經常感到眼前發黑,蒙蒙的。王利宏主任為患者做了檢查、評估後認為,他可能存在心臟驟停風險。王利宏主任想到這天下午正好在醫院內有場心肺復甦急救培訓活動,便特別建議這位患者和家屬一起學習一下,以防萬一。
這天下午2點,都市快報聯合杭州市急救中心、杭城18家醫院黨委推出的「救在你身邊」大型公益急救培訓活動第二季的第10站,在浙江省人民醫院九號樓如期舉行,40多名學員準時到場。活動主要分兩部分:心內科主任王利宏開展健康講座,為大家講解心臟性猝死的預防;接著浙江省人民醫院心內科青年文明號成員帶大家操作培訓,包括心肺復甦術和AED的使用。前面提到的這對夫妻,也來到了培訓現場。
浙江省人民醫院急救培訓現場,醫生講解人工呼吸時的注意事項。
有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史等
是心臟性猝死發生的高危人群
「心臟性猝死,是突然發生的因心臟原因導致的死亡。心臟性猝死為什麼可怕?因為它在24小時前幾乎是沒有徵兆的,而一旦發生後有效救治時間最多不超過10分鐘。」王利宏主任告訴大家,我國每年有54萬人發生心臟驟停,但倖存者率不到1%。
如今,猝死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令人惋惜。「再好的醫療條件,在某方面的成就再高,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臨。」
王主任的講解深入淺出,學員們紛紛拿出了筆記本和手機,把要點記錄下來。冠心病、心肌病、慢性風溼性瓣膜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心病、肺心病,這些都是容易導致心臟驟停的疾病,因此自身有這些疾病或家族成員有過心臟驟停的患者,都是心臟驟停的高危人群。
如何預防心臟性猝死?王主任希望大家都能從減輕體重、戒除菸酒、減輕壓力等做起,同時對基礎疾病要積極治療,按照醫生要求堅持服藥。
「部分人群經過專業醫生的嚴格評估,如果達到相應的指徵,可以使用植入式除顫器(ICD)療法。」王主任介紹道,植入式除顫器就是在前胸鎖骨下切開一個小口,靜脈穿刺,電極導線被引導通過靜脈血管進入心臟,連接到除顫器上,再將除顫器植入到皮下。
植入式除顫器(ICD)療法的好處就在於,當心臟突發室性心動過速或室顫,ICD能夠快速識別並發放電擊治療,讓心臟恢復正常節律,整個過程僅需10秒左右。
浙江省人民醫院心內科是浙江省僅有的一家同時具備「冠脈介入、射頻消融和起搏、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成人)」三大心臟介入手術培訓基地的醫院。作為國內最早引進先進的心內膜激動標測系統醫院之一,在無X射線射頻消融術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等心律失常方面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在省內率先開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介入治療和主動脈內氣囊反搏搶救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最早採用介入技術封堵心肌梗塞室間隔穿孔,率先應用Amplazer封堵器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
昨天還好好的同事
第二天就沒了
市民從未來科技城趕到醫院學習
實際操練開始,全體學員有序分為兩批,每次4人一組,分別在4個模擬人上模擬心肺復甦和使用AED體外除顫器。
「心肺復甦首先要拍打患者雙肩並大聲呼喚有無反應,在喉頭旁邊開兩指滑向氣管的位置判斷頸動脈有無搏動,同時呼救,撥打120,馬上開始心肺復甦……」
「把病人仰臥位放在地上,解開其衣領,找到兩乳頭連線中點,用掌根用力按壓,深度要達到5~6釐米,保持雙臂伸直,頻率為100~120次/分……」
在醫生護士手把手指導下,每一位學員基本都掌握了動作要領。
50多歲的謝大姐家住未來科技城,培訓時早早坐在第一排。兩年前,謝大姐遇到了畢生難忘的一件事,40多歲的男同事,「上午來上班時我看他有些憔悴,是不是累了,中午他回家衝了個澡,結果從家出來,倒在了小區大門口,現場沒有人會急救,他就這樣沒了。」
謝大姐提到這事就揪心:「他小孩子才上幼兒園啊!昨天還好好的,第二天人就沒了,太可惜了!」所以這次謝大姐坐了一小時地鐵,一定要學習心肺復甦。
黃女士和徐女士是同事,當天她倆向公司請了半天假,抽空來學習。年輕的小楊夫婦在濱江工作,也一起請假來浙江省人民醫院參加培訓。小楊說,自己家裡人有心臟病,所以對這方面比較關心,趁此機會學一學。
記者 張煜鋅
通訊員 陳曉華
編輯 潘雷監制 徐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