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之死,到底是因為他人奸詐,還是源於自己軟弱

2021-02-13 四木讀史

劉伯溫本名劉基,處州青田縣人,是元末明初遠近聞名的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其實他的名氣更多的是來自於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劉伯溫數次以自己的才智和謀略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絕對是功不可沒,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勳臣。

劉伯溫之死因

但是,我們知道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劉伯溫的最終結局悲催。關於他的死因,至今仍然是個懸案。我們只能從一些零碎的史料中進行推測。

《明史·劉基傳》記載,「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這裡為我們解釋了劉伯溫的第一個可能死因:胡惟庸毒害。

《明史·胡惟庸傳》上記載,「御史中丞劉基亦嘗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挾醫視,遂以毒中之。基死,益無所忌。」這裡為我們解釋了另一種可能:胡惟庸毒害劉伯溫是受朱元璋的指使。

耿夕娟編著的《劉伯溫傳》則在以上兩種原因之外,另加一條原因,認為劉伯溫確屬病死,但是由於作者並未深入分析為何,而且事實上劉伯溫從病到死的時間很短,所以在我看來實有牽強之意。

朱元璋是否有意害死劉伯溫

首先,我們從時間上來看,劉伯溫死於1375年,這個時候大明王朝雖然已經安定下來,但是北伐還未結束,而且國家正是處在百廢俱興、特別需要人才的時候,何況我們熟知的胡惟庸案(1380年)、空印案(1382年)、郭恆案(1385年)、藍玉案(1393年)都是之後發生的。因此,如果按時間來講,劉伯溫死去的時間還沒到朱元璋誅殺功臣的時候。

其次,從劉伯溫的表現來講,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劉基任御史中丞,但是同年八月就辭官回家,後來又被召還。1370年,朱元璋統一中國北部,劉基被封為誠意伯,但是次年他又辭官還鄉。

《明史·劉基傳》記載,劉伯溫還鄉之後,「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茆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由此可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劉伯溫早已爛熟於心而且還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

再次,我們知道「胡惟庸案」誅殺了胡惟庸九族,最後連年近古稀之年的李善長妻弟叔侄70多口全被殺害,前後誅殺3萬餘人,而藍玉案藍玉被剝皮示眾,前後誅殺1.5萬餘人。由此可見,朱元璋是一個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會放過一個的人,也是一個要麼不做要麼就做絕的人。

而劉伯溫死後,他的長子劉璉被胡惟庸害死,本來劉伯溫的爵位是不能世襲的,但是朱元璋考慮到劉伯溫的功勞,以及他們父子二人都是被胡惟庸害死,所以讓他的孫子世襲了劉伯溫的爵位,而且還把俸祿加到500石。劉伯溫的次子也被賜予適當的官職,待遇也不錯。

總之,我們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朱元璋其實可能並沒有太多的想要加害劉伯溫的心思,即使他真的指使了胡惟庸,也更多的是出於胡惟庸的蠱惑,而無意於一定要治劉伯溫於死地。

胡惟庸真心想要害死劉伯溫

首先,我們可以從胡惟庸的老鄉兼恩公李善長說起。我們知道李善長和劉伯溫是有矛盾的,據《明史·劉基傳》記載,劉伯溫因為嚴於執法執意要殺掉李善長的親信李彬,李善長多次請求緩刑最終仍然無濟於事,從此之後兩個人就結下了梁子。而胡惟庸又是李善長一手提拔上去的,而且他們後來還成了親戚,因此胡惟庸對劉伯溫肯定不懷好意,一旦有機會便下毒手也就不難理解。

其次,從黨派之爭的角度上來考錄的話,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淮西集團」人多勢眾,對其他黨派必定會產生壓制,而劉基是黨外人員,而且嫉惡如仇,但是又功勞極大,未免不被「淮西集團」的領頭人看作異己而除之後快。

再次,最重要的是,有一次朱元璋想要換掉李善長的丞相之位,諮詢劉伯溫的意見,當問到胡惟庸是否可以勝任的時候,劉伯溫認為「譬之駕,懼其僨轅也。」也就是說胡惟庸沒有擔當宰相的能力。也就是這個事情成了胡惟庸陷害劉伯溫的導火線。

《明史·劉基傳》記載,「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挾前憾,使吏訐基,謂談洋地有王氣,基圖為墓,民弗與,則請立巡檢逐民。帝雖不罪基,然頗為所動,遂奪基祿。乃留京,不敢歸。」這裡的「挾前憾」指的就是劉基否認胡惟庸能勝任宰相之事。

劉伯溫的最終抉擇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其實朱元璋並沒有一定要治劉伯溫於死地,而真正想要治死劉伯溫的是胡惟庸。那麼劉伯溫對此心知肚明嗎?關於這一點,我們也可以根據劉伯溫死前做的《明史·劉基傳》記載的兩件事情作一推測。

第一、他在病重的時候以《天文書》授予劉璉,讓他趕緊交給朱元璋。

第二、他給朱元璋留下了遺言讓次子劉璟傳遞,內容是「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連絡。我欲為遺表,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

由此可見劉伯溫實際上對朱元璋並無恨意,在死之前他仍然不忘記關心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因此,我們可以推測他肯定知道自己的死其實並非朱元璋的有意為之。那麼,他的死只剩下一種可能,就是胡惟庸的毒害。

令更多人疑惑的問題又來了,既然朱元璋不想治劉伯溫於死地,為什麼胡惟庸就能毒死他呢?在我看來,這絕對不是因為胡惟庸有多奸詐,因為這所有的一切劉伯溫都心知肚明。在我看來,這主要是因為劉伯溫的一個性格——軟弱。

他知道朱元璋沒有治自己於死地的意願,也知道胡惟庸最終會失敗。但是當強勢的胡惟庸派醫生給他開藥方的時候,他還是吃了這種毒藥,以致死亡。

其實,他完全可以找一萬個理由拒絕服用這種毒藥,而且朱元璋也不會治罪於自己,只要自己強勢一些,胡惟庸根本拿他也沒辦法,再加上他知道胡惟庸肯定要倒臺,因此他完全不用害怕,只要自己多加隱忍等待躲過此難就能很正常地存活下來。

另外,如果我們回頭看看劉伯溫的三次罷官,每一次都是因為元朝的統治有問題,儘管自己是佔在道義的一方,但是他從未敢於冒死直諫,而只是選擇一次次地退縮,罷官回鄉,其實也是他性格軟弱的一種表現。

因此,說了那麼多,可以一句話概括主旨,與其說劉伯溫死於別人的奸詐,不如說死於自己的軟弱。

「四木說史」堅持原創,堅持趣說歷史,人更明智!

相關焦點

  • 揭秘劉伯溫之死玄機!
    回到家鄉之後不久,劉伯溫發現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連正常的進食都已經無法保證了。最終,劉伯溫發現自己已經時日無多時,便叫來了自己的兩個兒子交代後事。  劉伯溫叫自己的兒子將自己書房當中的一本天文書拿出來,告訴他們,從今以後,劉家的後人不許學習這一本書上的內容。並且,在自己死後,一定要立即送給朱元璋。此外,劉伯溫還告誡自己的兒子為官為民之道。
  • 馬皇后通過水果暗示劉伯溫,讓劉伯溫逃過一劫
    大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慢慢的一步步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徵戰,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對手,最終建立大明朝,當上了一國之君,而朱元璋當上一國之君之後,皇帝不能沒皇后啊,因此朱元璋就要立皇后了,而皇后按照規矩那都是自己的原配來當的,朱元璋當然也是有原配夫人的啦,原配夫人姓馬
  • 劉伯溫否定了丞相人選,又給不出人選建議,他到底什麼意思
    不僅如此,劉伯溫自己又給不出人選建議,既然他自己沒有人選可以推薦,為何又要否定朱元璋的人選,他到底什麼意思? 劉伯溫這樣否定別人,朱元璋就以為,是他自己想當丞相,於是說乾脆你來當就最合適了。不曾想到,劉伯溫根本沒想過要當丞相,隨即就回絕了。他自己不願當,又不支持楊憲等人,可他自己也沒向朱元璋推薦人選,他到底什麼意思呢?
  • 劉伯溫治家之道
    劉伯溫不是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他曾說「是故辭禍有道,辭其的而已矣」。從當時的處境看,劉伯溫謀高震主,危機四伏,但其拒絕高封,逐漸化險為夷全身而退。而後朱元璋以兩種方式表彰其功勞:一是為其家鄉青田縣減輕賦稅,二是上三代封為永嘉郡公、永嘉郡夫人,受封永嘉郡祠,從而劉氏彭城郡裡誕生出一支脈——劉氏永嘉郡。
  • 「斬龍狂人」劉伯溫
    除了七星燈續命,傳說中劉伯溫對於"奇門遁甲"等各種玄學的東西都很是精通,能算命、看風水、測吉兇,尤其擅長斬龍之術。添加微信Lwyfy53更多精彩盡在朋友圈 當然這裡的斬龍不是去殺龍,因為龍這種生物到底存不存在至今還是個迷。這裡說的斬龍之術,其實指的是斬"龍脈"。古代人是很信風水的,那些風水極佳,能夠出帝王之地的所在,被人們稱為"龍脈之地"。
  • 劉伯溫真的是預言家嗎為什麼不預測自己
    劉伯溫」貧者一萬留一千, 富者一萬留二三, 貧富若不回心轉,看看死期在眼前以上文字是大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用碑刻形式留下來的一段話。因為劉伯溫思維縝密足智多謀,且精通奇術神機妙算,所以很多人相信這是劉伯溫為現代人留下的神奇預言。說他早在600年前就預言了今年的新 冠 及其對世界產生的破壞力,而且是時間也對,」十月天」嗎?農曆的十月不就是公曆的十一月份嗎?眾所周之武漢。真的是有這麼神奇嗎?
  • 關於劉伯溫的傳言,多與其先知先覺的預言有關,那到底是真是假?
    朱元璋讓劉伯溫解釋為何他一再讓自己鞏固城防,劉伯溫說了句高深莫測的話:「臣覺得,現在的城牆防守嚴密,堅不可摧。不過,如果有燕子飛來,這城牆還是防不住的。」說罷,劉伯溫又作詩一首:此城御駕盡親徵,一院江山永樂平;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 明朝最大的開國功臣劉伯溫死後,為何被自己的主子朱元璋挖了墓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朱元璋已經穩坐江上),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給劉伯溫看病,御醫開了藥方,劉伯溫照著方子抓藥,但是吃了藥以後病情還是沒有好轉,而且感覺肚子裡好像有石塊擠在一起的感覺,非常難受。
  • 明朝功臣劉伯溫:在高人與凡人之間,他到底奇葩在哪裡?
    署名劉伯溫的《燒餅歌》現在還很好賣高人與凡人的區別,往往在於有無世俗之累,入世可經天緯地,出世可「與天地精神獨往來」,不為窮困所憂,不為聞達而喜,不論窮困還是聞達,均無所累,常得率性而為高人又往往在舊朝衰微、新朝更替之時才有施展才能的天地。所謂亂世出英雄,亂世亦出高人。劉伯溫宦海浮沉,幾度波折,在高人與凡人之間游離,有著不一樣的人生,他的奇葩到底在哪裡?三次辭官做隱士劉伯溫的青年時期是十分坎坷曲折的。
  • 劉伯溫死前最後一計,戲耍了朱家人300年!最終被李闖王識破
    大明朝的建立開創了歷史的第一個布衣天子,而這個偉大的平民皇帝能坐上九五之尊的高位,卻離不開劉伯溫的運籌帷幄。《行狀》說劉基在西湖望雲氣,認為「此天子氣也,應在金陵,十年後有王者起其下,我當輔之"。對於劉伯溫的功勞後人曾說:「三分天下」是諸葛亮;「一統江山」是劉伯溫。諸葛亮和劉伯溫都是智慧的化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最終沒能讓劉備一統天下,留下了遺憾;而劉伯溫憑著自已的奇謀布局最終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一統江山,而且能夠功成身退。諸葛亮和劉伯溫在前期都是受到相當器重之人,雖然最後結局不一樣。
  • 不要將自己的軟弱,展現給別人看!因為三觀不同
    對於同一樣事物的看法就會大相逕庭,其實並無好壞與對錯之分。但是,三觀不同,會發生什麼呢?不要將自己的軟弱,展現給別人。尋常的日子裡,每天都會遇到五花八門的人,經歷難以預料的事情,難免內心會有起伏。祥林嫂是魯迅短篇小說《祝福》裡的人物,裡面有一段這樣的故事:祥林嫂的丈夫先是死於風暴,後來兒子又慘死於狼口,生活的重擔真要壓垮祥林嫂。
  • 劉伯溫臨死預言:劉家五世之後必出人才,百年後果然應驗
    誠意伯劉伯溫病重,臨死時兒子在床前守護著劉伯溫,看著父親奄奄一息,劉伯溫的兩個兒子劉璉和劉璟止不住的流淚。
  • 劉伯溫是明朝開國功臣,為什麼封爵沒有他,最後還是中毒而亡?
    劉基生前運籌帷幄、能謀善斷,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他的死卻成了一個謎團。劉基晚年在京城,病在床榻之上,胡惟庸命人送藥,劉基吃了藥,腹中好似橫亙著一顆大石頭,就此駕鶴西去。劉基的死,跟胡惟庸脫不了干係,無論是胡惟庸有意殺劉基,還是朱元璋授意,劉基都死在了胡惟庸手中。
  • 【歷史故事】神機妙算的劉伯溫
    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讚譽,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後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官。
  • 劉伯溫:以退為進,不死鑽牛角尖,勤著《鬱離子》
    作為一個文人,既然隱居不仕,那麼剩下還能做的事就是著書立說了,劉伯溫也不例外。他在隱居的這段時期,著成了《鬱離子》。鬱,有文採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鬱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鬱離子,是劉伯溫假託的理想人物,他借鬱離子之口,來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
  • 劉伯溫預言福建出天子怎麼回事?揭劉伯溫推算的萬年中國是什麼樣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劉伯溫真的那麼神奇嗎?讓"下面的男人世界網絡"的編輯為每個人分析一下吧!劉伯溫畫像劉伯溫對中國歷史的驚人預測是什麼?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神預言,一個是唐朝的袁天罡和李淳風的預言,另一個是劉伯溫籤名的"煎餅歌"。為什麼這個名字像"煎餅歌"這樣奇怪?
  • 劉伯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 劉伯溫預言2020年發生了什麼 劉伯溫的三大預言準確嗎?
    劉伯溫在書中預言難過豬鼠年,而2020年是鼠年,也就是在這一年會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首先會發生地震,接著便是有怪疾,十分可怕,不過劉伯溫也道出了解救之道,也就是萬惡歸善,任何事情都逃不出一個善字,只要做好事,就能夠迎來光明。
  • 劉伯溫為何能被稱為「中國六大神人」之一?看他是如何料事如神的
    顧名思義,神人就是擁有通曉天機之能力,經天緯地之才能的人,而這種人因為能力過於逆天,所以,歷來十分稀有。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能稱得上神人的只有六位。他們分別是:讓周文王願者上鉤的姜子牙;戰國不老的傳說鬼谷子;決勝於千裡之外的張良;得之可安天下的諸葛孔明;鼎鼎大名的預言家李淳風和袁天罡(這兩位聯繫太過緊密,算一位神人),以及元末明初戰場上耀眼的新星——劉伯溫。
  • 貪他人生,怕他人死!謝允,說要做逃兵的人,到底還是做了英雄!
    我看他不僅輕功天下第一,還天下第一的命硬,小時候發生宮變,宮鑾一把火付之一炬, 他被老太監抱出來沒死。中了天下至毒透骨青,沒死。最後為了自己最愛的姑娘用了推雲掌,這才要死了。我看是貪「他人」生,怕「他人」死罷。帝王謝就是嘴硬心軟,他心中自有自己的一桿秤,什麼時候跑,什麼時候扛,都有他自己的道理。江湖中魑魅魍魎太多,救人護人的英雄,才那麼可貴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