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餘生跟三觀相同的人在一起,不負此生。
俗話說: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難處,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也有一定的隔閡。
孩子喜歡吃喝玩樂,父母總是說孩子亂花錢,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而孩子卻總是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總是強迫自己接受他們的想法,為此針鋒相對,認為父母操之過急。
不是同一輩人,三觀就有不同。也是在所難免,這種現象比比皆是,家常便飯。
即使同一輩人,三觀也有差異。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會有天壤之別。
我們常說: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導致了三觀也會有所區別。對於同一樣事物的看法就會大相逕庭,其實並無好壞與對錯之分。
但是,三觀不同,會發生什麼呢?
不要將自己的軟弱,展現給別人。
尋常的日子裡,每天都會遇到五花八門的人,經歷難以預料的事情,難免內心會有起伏。
祥林嫂是魯迅短篇小說《祝福》裡的人物,裡面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祥林嫂的丈夫先是死於風暴,後來兒子又慘死於狼口,生活的重擔真要壓垮祥林嫂。為了維持生活,祥林嫂再次來到了魯鎮,又一次在魯四爺家做工。可是,祥林嫂沒有了之前的靈活,記性也壞了不少,臉上總是一副面如死灰的樣子,沒有一絲的笑容。她見人就講起兒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慘遭遇,鄉親們當初都特地過來湊熱鬧,聽聽祥林嫂講故事。時間久了,聽多了逐漸被鄉親們所厭惡。魯四爺認為祥林嫂這樣的作風,已經敗壞了風俗。以後祭祀不再讓她參與,這對祥林嫂來說真是雪上加霜。從此之後,她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差。
在那個封建思想的社會裡,祥林嫂的倒黴經歷接二連三,悲慘的遭遇令人唏噓。
但是祥林嫂把自己的軟弱,纖悉無遺地展現給鄉親們看。少數人為之而動容,多數人覺得她很沒用。
祥林嫂以為把自己的不幸分享給大家,會博得內心上的共鳴,那就是同情。結果適得其反,反遭大家的嫌棄。
正所謂: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受之處,有的人覺得習以為常,有的人覺得不值一提,有的人覺得矯揉造作……
總想著困難的時候,有人替你分擔憂愁。殊不知,他們非但沒有如願地理解你,而且還會當成茶餘飯後的笑點。因為彼此的三觀有所不同,此事古難全。
生活便是如此現實,世上沒有太多的感同身受,更多的則是自我安慰。
日子不管過得多辛苦,也不要輕易訴說自己的軟弱給別人聽,因為沒有意義。
很多時候,沒人與你患難與共,沒人與你將心比心,沒人與你分擔煩惱……
正如《詩經》所說: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活著,就需要一個人堅強起來,學會接受日常的不如意。學會消化不良的情緒,並讓自己成長,才能走向成熟。
生活的強者,從不向困難低頭,也不會向別人展現自己的軟弱。因為他們明白,與其改變他們的三觀,不如行動起來。靠自己的努力,欣賞路上的風景,品嘗成功的喜悅感。
三觀不同,註定不會走到一起。
很喜歡歌曲《走著走著就散了》裡的一段話:
「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有些人,想著想著就忘了。'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述的是天才鋼琴師傳奇的一生,從他的朋友回憶起:
1900年,在一艘豪華遊輪上。水手在頭等艙裡發現一名被遺棄的孤兒,並帶回去撫養,取名叫1900。1900在成長的路上,表現出無師自通的卓越鋼琴天賦。在船上樂隊表演鋼琴,每個聽過他彈奏的人,無不嘖嘖稱奇,他的琴聲動聽且富有感染力。就連爵士樂大師傑尼,都被這高超的本領所折服,自嘆不如,默然離去。1900一輩子都在海上,從沒踏上過陸地。直到有一天,他邂逅了一個女孩,真情實意流露在琴鍵之間。雖然心有動搖,但是依舊不願走下船去,一段美好的愛情,從此也一去不復返。過了好多年,遊輪也到了報廢的階段,朋友好心上船去勸1900離開,可是他最終都沒有離開。隨著連續的爆炸聲,1900與之同歸於盡,一切化為烏有。
朋友曾問1900:
「為什麼不下船看看?一次,就一次,親眼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1900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回答: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你問我為什麼,我想你們岸上的人。把時間都浪費在問為什麼了,冬天將至就等不及夏天,夏天來臨又擔心冬天的降臨。總是在尋找不屬於你的四季如夏的世外桃源,我想這並不適合我。」
1900的選擇就是留在船上,因為這裡已經習慣。從最後一次朋友上船勸告1900中不難看出,他的選擇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話裡充滿了對於陸地的恐懼。
古語有云: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對於1900人生的選擇,我們沒有他的經歷。不能妄加評論,只能尊重他的做法。因為他活出了自己的價值,堅持自己所熱愛的事情,沒有遺憾,沒有後悔。
1900是個超凡脫俗的人,他的一生異乎常人。一船一世界,一琴一人生。他沒有成家立業的想法,不用結婚、工作、養家餬口……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彈鋼琴。
尋常人的三觀,當然是活著比什麼都重要,其餘都是小事。我們注重世俗的一切,包括人情世故,我們善於改變,他的朋友便是這樣的尋常人。
一個把船上的生活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人,跟一個靈活變通,尋求更好生活的人。他們的三觀差異很大,只能分道揚鑣,註定不會走在一起。這樣的結局,也是理所當然的。
正如莊子說的那句話: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有時候勉強走在一起,對誰來說都不會快樂。於是彼此相互分開,放下執著,靈活應對。去迎接更美好的世界,對大家都有好處,便是不錯的選擇。
李白曾說:
「如何同枝葉,各自有枯榮。」
為什麼同一棵樹上的枝葉,命運卻有枯榮的不同?
人也一樣,世上的人那麼多。為什麼他們看待同一樣事情,看法不盡相同,因為三觀不同。
一個人到底需要多大的世界?一片大陸?還是一艘船?每個人的三觀如此千差萬別,造就了世間的多樣性,如此有趣和豐富。
三觀不同,解釋也是白費。
說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事,也是與人溝通的橋梁。
解釋,是對每件事情處理的說明,為了消除存在的誤解。
為人處世,解釋並不是什麼情況下都會有用,遇到三觀不同的人,解釋是最沒用的做法。
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就知道玩,孩子也不管,算什麼母親?憑什麼我會認識你這樣的人,這麼沒用!一點遠大夢想都沒有,整天就只有吃……」
三觀不同,真的難以相處,特別容易吵起來,而且吵得很激烈。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會選擇解釋,可是解釋經常被誤認為掩飾,顯得蒼白無力,覺得你故意說假話。
有句古話說:
「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只有明白人,知道我的辛勤勞苦。
那些糊塗蟲,說我餘閒發起牢騷。
與人交往中,對於三觀不同的人,太難跟他們解釋自己了。
你說生活就是追求詩和遠方,他就是說衣食無憂足夠。想法想不到一處,心靈沒有相通。與其喋喋不休,語無倫次,不如保持沉默,互不作聲。
了解你的人,不需要多說,因為心有靈犀,心裡自然清楚。
不懂你的人,解釋也多餘,因為對牛彈琴,心裡不會明白。
經歷的事情多了,跟三觀不同的人解釋,真的沒有必要,因為都是白費。
跟誰在一起,其實早有安排。
蘇軾在《臨江仙》中寫過: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就像一座旅店,我也是個匆匆的過客。
《千與千尋》裡有一段話,寫得通俗易懂:
人生就譬如一輛馬車,途中會有很多個路口。沒有一個人可以自始自終陪你走完,你會看到來來往往的人、上上下下的人,絡繹不絕。
茫茫人海裡,相遇就是一種緣分。雖然大部分人都會與你擦肩而過,但是總有少數人會在你的生命裡長相廝守。
你會遇到誰,其實早有安排。世上的久處不厭,從來都不是巧合。你有怎樣的三觀,便會遇到怎樣的人。
俗話說: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同類的事物經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總是結伴成群,相反就會分開。
擁有一樣三觀的人,往往可以一起共事,相輔相成,然後走到理想的高度。
擁有不同三觀的人,往往不會走到一起,無話可說,然後各自分開來發展。
正如《論語》說的那般:
「道不同,不相為謀。」
即使彼此的三觀不同,那也是天經地義。也不要有怨言,因為對方並不欠你。生命裡的過客,都不要虧待他們。
有些人對你真誠相待,有些人對你虛情假意,有些人對你體貼入微,有的人對你漠不關心……
幫助過你的人,記住他們的名字,不忘他們的好心。
對你不好的人,沒必要斤斤計較,不理他們就足矣。
珍惜那些對你好的人,不輕易辜負他們的好意,餘生好好善待他們。
看淡那些對你差的人,學會放下不愉快的事情,好好過自己的生活。
遇上三觀相同的人,會給你帶來快樂與滿足,請你懂得感恩;
遇上三觀不同的人,會給你帶來分歧與教訓,也用不著抱怨。
只要你心態放好,就沒有人可以使你難受。
只要你懂得看輕,就沒有人可以使你受傷。
世上的每個人,都是不容易,相遇需要運氣,相離也別糾結,且行且珍惜。
往後餘生,做好自己,善待別人,便是對此生最好的交代。
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
不是一類人,不進一個圈。
對於三觀不同的人,不必勉強相處,也不用試著改變他人,也不要心有不甘。
我們只需要過好自己的生活,交往一些「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有著相同三觀的人,如此一來對誰都舒服。
握不住的沙子,不如揚了它。
交不來的朋友,不如忘了它。
留不住的愛情,不如棄了它。
別人愛怎麼想,隨他想去;別人愛怎麼做,我也改變不了。
我只能改變自己,不因別人的言行舉止而內心有所波動,心平氣和過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記住,不要將自己的軟弱,展現給別人看;不要跟三觀不同的人解釋,時間總會證明一切。
願你能夠活出自我,跟喜歡的人在一起,風雨兼程,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