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這個詞彙,在我們的印象中十分遙遠。然而到了21世紀,出家為僧卻成為了一個小眾的思想流派。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一些年輕人因為感情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原因選擇出家,從此,忘記過往的煩心塵世,一心只為佛法,潛心修行,六根清淨。
其中被稱為「中國最帥和尚」的釋明心,年輕的時候就出了家,皈依佛門,做了和尚,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
幼時困頓
上個世紀80年代,釋明心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努力學習,考取功名,釋明心的父母對於他的期盼也是如此。他們生活的小鎮清淨自然,民風淳樸,每個人都很善良。據釋明心描述,在他們那個地方,存在著一個寺廟,而寺中有幾個佛家和尚,他們一心向佛,生活安逸。
釋明心在家庭當中安靜地長大,從小就跟其他的孩子不同:他喜歡獨自一人思考,閒暇之餘總是會面向天空,思考人生的方向。而就性格方面,他十分內向,並沒有太多的朋友夥伴,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釋明心按部就班的生活著,很乖順地按著父母的想法去生活、成長、學習、畢業,最終步入社會。
畢業以後的釋明心陷入了迷茫,為了尋找工作發愁。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夠考取事業編制,去當老師,或者是去當一名公務員,做一份安穩的工作,拿一份穩定的工資,安安穩穩地去生活。眾所周知,因為事業編制報錄比懸殊,並不好考,釋明心卻憑藉強大的實力,在眾多的人數當中脫穎而出,成功地考取了一份安穩的工作。
此時,一切安定下來,然而釋明心卻非常苦惱:一眼就能夠看儘自己的一生,不想就此娶妻,生子,過上按部就班的生活。
在這期間,心無所依,釋明心始終沒有組建自己的家庭。在2009年,他無意間聽到了一首有關於佛教的歌曲,頓時間瞭然自己的心性,決定放棄眼前的鐵飯碗,出家為僧,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起初,他的父母對於他出家的想法極力反對。不過,釋明心已認定那就是自己的極樂世界,於是背著父母,來到浙江天國臺清寺,戒除六根,不再過問塵世間的一切。然而好景不長,這一舉動還是被父母發現,最終還是被他們帶回家裡。
因為這件事情,釋明心和父母產生了很大的矛盾,甚至一度達到決裂的地步。父母見釋明心心意已決,便最終決定讓兒子實現自己的心願。
實現夢想,遁入佛門
出家後的釋明心開始做自己的事情,追求自己的夢想。他努力學習佛教的規則法度,認真規範言行,後來還通過努力考上了中國佛學院,開啟了嶄新的大學生活。
他去到大學之後,並沒有放鬆自己,而是繼續一如既往地潛心修佛。他通過現代化的媒體技術傳播佛教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佛教文化,帶領更多的人學習佛教文化,也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舉動,使得釋明心獲得了很多的獎學金,從而順利地獲取了畢業證書。
從大學畢業後,重新回到寺廟的釋明心更加潛心修習佛法。
事實上,潛心心修行佛法正是釋明心現在對於生活的想法,而這正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決定不再娶妻生子。
然而釋明心生得俊朗,他有很多的追求者和愛慕者;很多人因此去到寺廟,只為能跟釋明心一起合照,一起學習佛教文化。
遁入佛門的釋明心每天會通過短視頻分享自己的生活,如今生活得很開心。他通過現代、新興的短視頻技術展示每天的生活,傳播佛教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佛法、佛規。
不久前,釋明心跟三個志同道合的同學決定把領悟和掌握的佛教文化思想傳播到家鄉,於是,著手在家鄉的小城鎮上建造了一個寺廟:他們一起經營,接待香客,過得也算安逸。
後記
釋明心的生活很單純,也很美好,他既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又豐富社會文化;既實現了個人價值,又實現了社會價值。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釋明心順從天性,選擇忠於自己,不失為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