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宗:《侯孝賢的凝視:抒情傳統、文本互涉與文化政治》出版

2021-03-04 臺灣人文與學術

作者:謝世宗

出版社:群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02

頁數:496

裝幀:平裝

定價:NT$650元

ISBN:9789869947732

 

 

 

內容簡介:

 

      侯孝賢電影與文學的關係密切,但少有學者注意到中國抒情傳統對侯孝賢的影響。作者歷經十年寫作時間,企圖釐清侯孝賢的個人才俱如何挪用與轉化抒情傳統,在電影媒介中賦予它新的生命。本書特色是明確呈現侯孝賢的整體作品,並透過互文關係探索其電影與歐洲、日本及好萊塢電影之間的影響和指涉。

⠀⠀⠀⠀⠀⠀⠀

      著眼於電影與文學的互文關係,作者嘗試填補戰後臺灣文化史的脈絡,進一步探討侯孝賢電影與臺灣戰後中國抒情傳統之間傳承、辯證和矛盾的關係。延續抒情傳統研究在臺灣的學術之華,本書希望開創出具有臺灣特色、華人觀點與東方視角的侯孝賢研究,並重新反思抒情傳統在臺灣的文化政治。

 

 

 

作者簡介:

 

謝世宗 ElliottShr-tzung Shie

      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研究所博士,現任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電影、臺灣戰後小說,以及文學理論與文化研究。論文散見國內外中英文期刊,另著有教科書《電影與視覺文化:閱讀臺灣經典電影》(2015)和學術專書《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2019)。

 

 

 

目次:

 

名家推薦                                                                           

推薦序  為何需要又一本侯孝賢電影研究專書?/陳儒修         

推薦序  侯孝賢的抒情詩學:一個新的典律/楊小濱                    

自序與謝誌                                                                        

撰寫體例  

 ⠀⠀⠀⠀⠀⠀                                                                      

導論 侯孝賢、《悲情城市》與抒情傳統                                 

一、侯孝賢研究與抒情傳統                                                  

二、中國抒情傳統再定義                                                     

三、抒情傳統與電影媒介                                                    

四、研究範圍與章節架構                                                   

⠀⠀⠀⠀⠀⠀

第一章 沈從文、生命力與城鄉發展                                      

一、從湘西故事到《風櫃來的人》                                        

二、青春之歌與封閉的島嶼                                                 

三、國族寓言與經濟發展                                                    

四、文學、電影與互文式的比較研究                                     

⠀⠀⠀⠀⠀⠀

第二章 靜態悲劇與旁觀者視角                                            

一、抒情傳統與個人才俱                                                     

二、再探抒情傳統:一個電影研究的視角                                                 

三、《冬冬的假期》:成長啟蒙與人際疏離                               

四、《童年往事》:生死凝視與世代交替                                 

五、《戲夢人生》:人生圖像與劇臺空間                                 

六、敘事電影與抒情時刻                                                    

⠀⠀⠀⠀⠀⠀

第三章 偷車賊、底邊階層與抒情置換                                  

一、《戀戀風塵》與偷車賊的故事                                         

二、鐵軌、甬道與底邊階層                                                  

三、現代性的多重時間與敘事的辯證發展                                

四、自然、啟蒙、抒情與象徵性的解決方案                             

五、電影生產與社會力的協商                                              

⠀⠀⠀⠀⠀⠀

第四章 歷史再現、今昔對比與敘事結構                                

一、歷史與當代的敘事連結                                                

二、《好男好女》:歷史再現與多層次敘事                              

三、《好男好女》:歷史解釋與歷史真實性                              

四、《最好的時光》:今昔對比與抒情的終結                           

五、從歷史電影到現代都會的轉折 

⠀⠀⠀⠀⠀⠀                                       

第五章 當代的末世圖像與抒情的時間意識                                              

一、從過往鄉村到當代臺灣                                                      

二、《尼羅河女兒》:女性旁觀者視角、城中之鄉與幫派分子的悲劇 

三、《南國再見,南國》:無出路的公路電影與土地的商品化          

四、《千禧曼波》:後現代臺北、時間不感症與異國烏託邦             

五、抒情傳統在當代的延續與斷裂                                            

⠀⠀⠀⠀⠀⠀

第六章 跨國電影、觀光客的凝視與抒情在他方                           

一、跨國電影的詩學與政治                                                     

二、《珈琲時光》:時間之流與東京的城市交響曲                        

三、《紅氣球之旅》:記憶的追索與法國文化的建構                      

四、觀光客凝視下的跨國城市再現                                           

⠀⠀⠀⠀⠀⠀

第七章 文化中國的擬像與幽微的華麗美學                                 

一、跨國脈絡中的國族電影                                                      

二、電影博物館,或歷史作為一種奇觀                                     

三、《海上花》:人際互動、時間意識與殖民的(不)在場            

四、《刺客聶隱娘》:人倫之情、身分認同與歷史的逃逸                

五、抒情傳統與文化中國的擬像                                               

⠀⠀⠀⠀⠀⠀

結論 臺灣戰後政治文化與中國抒情傳統的反思                   

一、新電影之死 vs. 戲戀侯孝賢                                          

二、抒情傳統與政治文化                                                  

三、從批判的抒情到抒情的批判                                          

⠀⠀⠀⠀⠀⠀

參考文獻                                                                     

本書各章論文出處                                                          

本書使用影像圖檔之授權來源                                          

附錄一 侯孝賢執導作品                                                  

附錄二 侯孝賢電影研究詞彙

索引

 

 

 

相關信息擷取自群學出版社FB

相關焦點

  • 黃寬重《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出版
    此時期所形塑的政治與社會文化傳統,影響中國以後的千年歷史,其中士人群體更扮演引領發展的關鍵角色。本書作者黃寬重教授,長期耕耘南宋史學,卓越超群。此次彙集近十年來探討南宋政治與文化連結性之研究,嘗試從跨領域視角觀察南宋歷史的多元面貌,開啟南宋史學的新裡程。
  • 餘英時:《史學與傳統》重刊
    定價:NT$380元ISBN:9789869955362   內容簡介:       《史學與傳統》是一九八二年出版的,所收論文主要是七十年代的作品。著有《歷史與思想》(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1976)、《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8)、《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1980)、《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1995)、《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1998)、《朱熹的歷史世界》(2003)、《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2004)
  • 你想了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
    >出版日期:2019/09/30語言:繁體中文作為近代精神分析理論的建構者與革新者,拉岡的理論為現代電影、文學、文化、藝術、哲學等領域帶來了相當深遠的影響。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兩岸詩》總編輯。
  • 曹淑娟《在勞績中安居:晚明園林文學與文化》出版
    頁數:627定價:NT$620元裝幀:精裝ISBN:9789865452117   內容簡介:從嘉靖後期至明清易代百年間,正是明代政治日漸頹唐而社會文化仍蓬勃發展的時期,園林作為綜合性藝術文化的載體,在這段時期有著十分精緻成熟的發展,也因時代變局,更鮮明呈現繁華鼎盛與轉瞬丘墟的雙面性,今日尚能從留存的豐富文獻中訪見
  • 高彥頤 (Dorothy Ko)、賴毓芝、阮圓 (Aida Yuen Wong)《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出版
    歷史研究,要「看見」與「分析」性別,必定透過不同「媒介(medium)」進行。這個媒介,可能是文字、或是圖像、或是物品等完全不同性質的載體。即使在相同性質載體,也有類型、傳統與階層等不同屬性的存在。讓人興味的是,作為性別文本分析的載體,這些屬性與傳統不同的媒介本身只是一個中性的平臺嗎?
  • 霍夫斯塔特 ​:《美國的反智傳統》
    美國的反智傳統: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
  • 曹家齊《宋代的交通與政治》出版
    作者: 曹家齊出版社: 中華書局出版年: 2017-12頁數: 452定價
  • 徐秀慧專輯之五: 革命、犧牲與知識份子的社會實踐 --郭松棻與魯迅文本的互文性
    另外從文學風格考察,這些知識份子小說皆蘊含了一種內省與懺悔、革命與頹廢、理想與嘲諷的美學風格。因為不同階段的社會語境、政治文化的差異性,更重要的是作家思想歷程的差異,其所表現的知識份子的精神樣貌與美學風格的關係,饒富興味。
  • 黃寬重《藝文中的政治》簡體本出版
    、南宋一朝之政治發展和社會文化。全書主題分作三編,「議題編」討論南宋政局與社會文化之關係,「研究編」討論士人文化互動與人際網絡的構建,「評述編」是作者對近年來宋代政治、社會研究的簡要評述。 作者簡介:黃寬重,臺灣宜蘭人。現任長庚大學醫學系講座教授、史語所兼任研究員。
  • 黎志添主編《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出版(附:黎志添/引言)
    這次研討會是道教研究歷史上首次以宋代道教為專題的研討會,本書也是首本以宋代道教作為研究中心的學術論文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日本、法國、美國的學者們以宋代道教為中心,從儀式文本、圖像學、物質文化、墓葬、符籙的考古發現、內丹、宮觀管理、民間信仰等不同角度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宋代道教的方方面面。
  • 【丁鼎:禮——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摘  要:「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它不僅包含了我國古代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制度和規範,而且還包容了與這些制度和規範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儒家學說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或主幹,這基本上成為當代學術界的共識。儒家六經無不滲透著濃重的「禮」學內容;而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禮」是孔子政治思想和社會倫理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 林載爵主編《如沐春風:餘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出版
    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在中文與西方的漢學界以及史學領域,早已是研究傳統中國思想史的代表權威。其六十多年的學術思想論述,涵蓋了對傳統與現代中國文化各個主要面向的考索,也構成了一個具有整合性的通貫系統。  餘英時先生於中國文化傳統的天人範圍用功之餘,數十年來始終堅持著將自己學術思想上的信念落實為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行動。
  • 中共中央國務院重大國策:2025年前全面復興傳統文化!
    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管理,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做好傳統民居、歷史建築、革命文化紀念地、農業遺產、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方言文化。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經典文獻的保護和傳播,做好少數民族經典文獻和漢族經典文獻互譯出版工作。實施中華民族音樂傳承出版工程、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
  • 新書:《重估傳統‧再造文明:知識分子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長久以來五四被視為現代中國政治、社會、文學、思想、藝術乃至日常生活的一個轉捩點,此處所討論的「五四」不但指1919年發生的事件,亦即群眾運動、愛國運動,也包括在此之前所開始的「新文化運動」(一般以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編《青年雜誌》在上海法租界出版創刊號為起點)。
  • 在臺灣看中華傳統文化的儒道釋
    與我們座談的臺灣新儒學代表人物、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元亨書院院長林安梧教授曾提出:「東方儒道佛之傳統都同樣主張文化的王道主義,而這文化王道主義都有朝向「世界大同、天下為公」的理想。」儒道釋都相信文化教養及人格建構的重要性。中華民族家園建設應朝向「天人合德」的理想向度,並要求「踐行」於倫常日用之間。
  • 蔡偉傑 《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蒙古時代以降的內亞與中國》出版
    作者:蔡偉傑出版社:八旗文化出版時間:2020-09頁數:320裝幀:平裝
  • 蔡偉傑《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蒙古時代以降的內亞與中國》出版
    八旗文化 臺灣人文與學術作者:蔡偉傑出版社:八旗文化出版時間:2020-09
  • 「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 - 1990s」攝影展小記
    「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 - 1990s」是近期在臺灣美術館展出的一個回顧臺灣70s到90s社會風貌的攝影展,以社會紀實為主要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