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史學與傳統》重刊

2021-02-08 臺灣人文與學術

作者:餘英時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時間:2021-01

頁數:340

裝幀:平裝

定價:NT$380元

ISBN:9789869955362

 

 

 

內容簡介:

 

      《史學與傳統》是一九八二年出版的,所收論文主要是七十年代的作品。那是一個變動很大的時代:中國大陸正從「文革」的災難中探索新的「解放」之路;臺灣則開始由威權主義晚期轉向現代普世價值的尋求。相應於這一新的動向:我當時試圖從客觀的史學角度檢視中國傳統的特性,因為我深信對於過去的真切認識有助於我們對未來的觀測。本書重刊,距當時撰寫已在四、五十年之後了。在這半個世紀中,中國經歷了許多重大的變化。舉其最顯著者而言,臺灣已成功地建立起現代的民主秩序,大陸則從內到外都面臨著深刻的新危機。……司馬遷論史學早就提出了「通古今之變」的大原則,後世著史者無不遵奉。我的論著也是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寫成的。——餘英時

 

 

 

作者簡介:

 

餘英時

 

  祖籍安徽潛山,1930年生。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鬥楊聯陞。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6年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第一屆唐獎得主。著有《歷史與思想》(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1976)、《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8)、《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1980)、《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198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1995)、《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1998)、《朱熹的歷史世界》(2003)、《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2004)、  《中國文化史通釋》(2010)、《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2011)、《方以智晚節考》(2012)、《論天人之際》(2014)、《餘英時回憶錄》(2018)等多種。

 

 

 

目次:

 

《史學與傳統》重刊序

從史學看傳統—《史學與傳統》序言

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

道統與政統之間— 中國知識分子的原始型態

中國知識分子的古代傳統

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

從「反智論」談起

從中國傳統看學術自由的問題

試論中國文化的重建問題

說鴻門宴的坐次

方以智晚節考新證

方以智晚節考新證‧ 續篇

曹雪芹的反傳統思想

顧頡剛、洪業與中國現代史學

顧頡剛的史學與思想補論

從中國史的觀點看毛澤東的歷史位置

 

 

 

相關信息擷取自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0772?loc=P_0005_002

點擊閲讀原文至博客來,閲覽完整內容及重刊序

相關焦點

  • 新書:《如沐春風 餘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餘英時教授九秩壽慶文集》
    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在中文與西方的漢學界以及史學領域,早已是研究傳統中國思想史的代表權威。其六十多年的學術思想論述,涵蓋了對傳統與現代中國文化各個主要面向的考索,也構成了一個具有整合性的通貫系統。  餘英時先生於中國文化傳統的天人範圍用功之餘,數十年來始終堅持著將自己學術思想上的信念落實為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行動。
  • 林載爵主編《如沐春風:餘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出版
    王汎森、田浩、丘慧芬、何俊、河田悌一、林富士、周質平、陳玨、陳弱水、彭國翔、葛兆光、鄭培凱、冀小斌、謝政諭、羅志田、陶德民,十六位門生共襄盛舉,有懷舊憶往,有紀實文章,有思想整理,有學術論文,並附帶兩篇餘英時的演講稿,共同呈獻《如沐春風:餘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餘英時教授九秩壽慶文集》  餘英時先生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鬥楊聯陞。
  • 【學術演講】 謝政諭:餘英時「學術與政治」關懷的樞軸—刺蝟論的聯想
    講題:餘英時「學術與政治」關懷的樞軸—刺蝟論的聯想
  • 資訊 | 2018,港臺出版了這些史學研究書籍
    去年此時,本號曾推出2017年港臺史學研究書訊,反響強烈,足見大陸學界對港臺地區史學研究動態之關注。又到年終時,2018年即將過去,本期「史學苦行生」將發佈2018年港臺地區出版發行的史學領域學術研究成果。
  • 霍夫斯塔特 ​:《美國的反智傳統》
    美國的反智傳統: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
  • 伯倫漢《史學方法論》及其在東亞的知識旅行
    第一件事,蘭普瑞希特(Karl Lamprecht)在1876年冬季班上了伯倫漢的歷史學導論課,受了啟發,後來走上了與傳統唯心史學完全不同的一個史學新方向。他不再視政治菁英的活動為歷史發展的軸心,而以群眾的經濟活動、集體心理現象、文化表現為研究對象,而且用量化的方法處理與這些現象相關的資料,進而追求歷史發展的規律。
  • 【線上會議】 歐美史學的研究趨勢與發展
    主題:2021年臺灣世界史討論會歲末座談會——歐美史學的研究趨勢與發展 Google Meet線上會議室代碼:http://meet.google.com/pvz-wwyb-pnp  主持人:楊肅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與談學者
  • 2019,港臺出版了這些史學書籍
    2017、2018年末本號曾陸續推出年度港臺史學研究書訊,反響較好。年復一年,大陸學界對境外史學研究動態日益關注。又到年終時,2019年即將過去,本期「史學苦行生」將發佈2019年港臺地區出版發行的史學領域學術研究成果。
  • 皮國立《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出版
    第一本以臺灣及華文視角,談論史學閱讀、寫作與教學的整合性專書,文史學生和人文愛好者的必備工具。以嶄新的視角重新認識史家的閱讀與寫作,用通俗筆調詮釋高深的史學方法,將人文素養轉化成執行實務的基本功。讓史家的技藝,貼近真實生活,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實作和訓練,應用於文史系所、中學新課綱,甚至職場、學術江湖、生命態度,一般人都能受用的實務史學方法。非虛構的閱讀與寫作,有核心,有步驟,解決問題,提升思考力,改變看世界的眼光。
  • 第五屆『漢化·胡化·洋化:傳統社會的挑戰與回應』國際學術研討會
    >
  • 鄭會欣|饒宗頤教授與香港的學術淵源
    著名歷史學者餘英時教授在談到香港與中國學術研究的聯繫這一問題時曾明確指出香港所具有的三個特殊功能:第一,香港為中西文化的溝通提供了最理想的地點;第二,香港雖然是殖民地,但它的法律制度卻是相當健全的,學術自由因此而得到確實的保障;第三,香港雖然在日常生活中頗為「西化」,但它卻懂得尊重古老的中國文化及其傳統。
  • 2020,港臺出版了這些史學書籍
    「史學苦行生」已連續3年發佈年度港臺史學研究書訊,受到了學界同仁一定的關注。(資訊 | 2017,港臺出版了這些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書籍、資訊 | 2017,港臺出版了這些中國古代史、世界史研究書籍、資訊 | 2018,港臺出版了這些史學研究書籍、2019,港臺出版了這些史學書籍)又到年終時,這極不平凡的一年即將結束,本期「史學苦行生」將發佈2020年港臺地區出版發行的史學領域相關書籍。
  • 巴利口誦傳統的形式與功能
    起始的文句「我聞」十分清晰地引人注意到口誦傳承必須遵循的傳統﹔不僅僅是內容,而且也包含這種格式化起始文句的形式,保證其來自可信的口誦傳承。即使是在每部經典最前面的幾個字,在每部經典可以發現同樣的音韻來助益記憶與背誦。
  • ——「中古」一詞及其指涉時段在中國史學中的模塑
    中國傳統史籍中本有「中古」一詞,其意義與學界現時習用的「中古」又有何異同?現代中國史學中運用的「中古」概念,又是否受到外國的影響?針對這些問題,學界的系統討論似不多見。[5]本文不揣淺陋,以此為題,進行概括的考察。 一、 傳統典籍中「中古」一詞的運用  「中古」在時間意義上,顧名思義,是指「中間的古代」。
  • 【公眾史學&新文化史】《歷史學柑仔店 1》出版
    、郭文華、黃銘崇、吳易叡、金仕起、許宏彬、陳元朋、林圭偵、廖宜方、陳峙維、鄭麗榕出版社:左岸文化出版時間:2020-08頁數:224裝幀:平裝定價:NT$500元ISBN:9789869865661   內容簡介:       專業史學為何與大眾如此疏遠
  • 謝世宗:《侯孝賢的凝視:抒情傳統、文本互涉與文化政治》出版
    ,但少有學者注意到中國抒情傳統對侯孝賢的影響。作者歷經十年寫作時間,企圖釐清侯孝賢的個人才俱如何挪用與轉化抒情傳統,在電影媒介中賦予它新的生命。本書特色是明確呈現侯孝賢的整體作品,並透過互文關係探索其電影與歐洲、日本及好萊塢電影之間的影響和指涉。
  • 我們在臺灣推薦---臺灣人文與學術2019年年度推薦書目(一)
    作者此書的特點,在於從傳統政治史研究常關注的「如何統治」轉為「如何維繫」,進而結合社會史研究強調地方化、個別群體的特點,卻又能夠利用數位人文工具很好地串連起不同群體、不同地域,使得跨地域、跨族群的特點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現。
  • 懷念 劉述先:現代新儒學思潮的「三代四群」與「四波發展」
    劉教授師從方東美先生,又與牟宗三、徐復觀諸先生交往問學,乃是新儒家第三代中中堅人物。1981年至1999年他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為保存、延續香港的新儒家傳統作出重要貢獻。退休後,他赴臺進入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繼續領導臺灣新儒家的發展。
  • 餘英時 | 我在哈佛大學的求學生活
    慕寰在此又繼承了「誨人不倦」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儒家傳統。最後,慕寰對於臺灣的經濟發展也有直接和間接的貢獻。前者包括編製國民所得及參與賦稅改革等等,後者則主要通過政策建言的方式;二者都收到了相當的實效。可見他仍然擁抱中國「士」的「學以致」的基本價值。但他緊守經濟學家的專業立場,並不因為求「用」之故而踏進權與利的世界:他終生和仕途與商界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