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日語翻譯志願者:4個95後「守門人」的13天

2021-02-18 人民網日文版

接到一通電話後,閉門在家兩個月的王琦瑋從「宅家戰疫」轉身來到了戰「疫」一線。22歲的王琦瑋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同傳方向的一名大四學生,也是北京新國展集散點第一批上崗的翻譯志願者之一。3月10日,為嚴防境外疫情輸入,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啟用為入境人員集散地,一批外語專業的大學生成為志願者,為外籍入境人員提供翻譯服務。像王琦瑋一樣奔赴一線承擔起日語翻譯工作的二外日語學院學生還有龔鼎嘉、王仕偉、於子涵。他們都是95後,最年輕的於子涵只有20歲。

龔鼎嘉(左上)、於子涵(右上)、王仕偉(左下)、王琦瑋(右下)

日語翻譯是最早上崗的一批翻譯志願者,從3月10日下午就開始接待日籍旅客。開始的幾天志願者人數少,也沒有固定排班,他們每天要工作將近10個小時。超負荷的工作,休息時間也少,「累」成了志願者們要克服的第一個困難。龔鼎嘉有一次連續值了兩個夜班,由於還要早起,兩天加起來只睡了不到8個小時。「有兩天是從下午2點一直工作到夜裡12點。」王仕偉回憶,「後來人多了就開始早中晚三班倒,每次6個小時。」志願者的主要工作是幫助外籍人士溝通填寫登記表以及解答他們的問題。這個看上去簡單的任務其實很有挑戰性。初次翻譯的經驗不足、不斷安撫那些因疫情與陌生環境充滿不安與焦慮的旅客並解答他們接二連三的問題……。對於第一次翻譯,王仕偉印象深刻。因為緊張,翻譯中免不了磕磕絆絆,但日本旅客一直微笑著耐心聽完他的話。這份鼓勵給了他極大的信心。登記完成後怎麼離開,多久才能離開,是志願者被問得最多的問題。陌生的環境、等待的焦慮、對疫情的擔憂再加上不如平日順暢的溝通,讓一些旅客處於情緒崩潰的邊緣。於子涵在一次夜班中接待了來自日本的一家五口。男主人是英國人,他的妻子是日本人,他們在日本生活了20多年。或許由於此前缺乏翻譯輔助,剛到翻譯諮詢處,操著英語的男主人情緒有些激動,不太容易溝通。女主人在嘗試溝通後,發現可以用日語交流,或許是聽到了親切的語言,一家人逐漸平靜下來。完成登記手續臨走前,他們的一句「謝謝於桑,給你添麻煩了。」給於子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破語言障礙拉近心與心距離感覺讓我難忘。」在日韓限飛後,日本旅客的數量大大減少,日語組的志願者們也會幫助其他國家的旅客。碰到可以熟練運用英語的旅客還好,面對其他小語種旅客就沒那麼輕鬆了。王仕偉曾遇到過一名俄羅斯旅客,他只會講俄語,可現場偏偏沒有俄語翻譯,王仕偉只能通過翻譯軟體一點點幫他解決問題。於子涵值班期間接待過四位巴基斯坦旅客,他們的英語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現場的英語志願者也束手無策。於子涵突然想起巴基斯坦的語言是烏爾都語,就用烏爾都語的翻譯軟體加英語為他們提供了服務。在緊張的工作外,志願者們遇到的最大困難可能就是包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穿不容易脫更難。「工作時不敢喝水,怕總是去廁所。」 「很多時候想上廁所都忍住了,等到值完班後再去。」除了穿戴不便,忽冷忽熱的天氣也讓志願者們嘗盡苦頭。「剛去的幾天氣溫較低,大廳也四面透風,我們在國展一呆就是半天,要在衣服裡貼上暖寶寶。後來天氣突然轉暖,穿著防護服戴著口罩、護目鏡又特別熱,經常剛剛穿上就一身汗。」 王琦瑋說。到一線做「守門人」之前,4個「95後」與大多數人一樣,在屏幕的方寸之間關注疫情,未曾想過遠觀的疏離感有一天會被打破。「相比新聞中的轉播,親身來到這裡更有一種真實感和臨場感。之前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站在這裡。」王琦瑋說,「但我從不覺得自己是什麼一線的戰士,也不敢說自己做了多大貢獻。在我看來,那些醫護人員才是面對生死、真正奮鬥在一線的戰士。我只能說自己是一個志願者,一個家在北京的大學生,來到新國展提供語言翻譯服務只是在做我應該做的,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而已。」「在新聞裡看到的一線是遙遠的,那些忙碌和疲憊我們能看到,但終究無法感同身受。」龔鼎嘉說。對此於子涵也有同感。「沒來之前,我看到的一線多是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英勇的身影。我也曾只看到了那些。而親身來到這裡後,我看到了期待著早日回家的旅客的不安,看到了工作人員略顯疲憊的背影,也看到了志願者們的相互鼓勵支持。新國展很大,容得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新國展又很小,盛不下人們共同的愛與希望。」他們衝在前方,背後也離不開父母的支持。儘管擔心孩子的安全,父母們依然選擇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唯一的期待是他們平安歸來。「家裡人主要擔心防護和消毒環節我會馬虎,以及吃不好。但其實他們不用擔心,我每天都有認真防護,消毒寧多勿少。飯菜也非常可口,每天我都吃得很飽,很有力氣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於子涵說。

龔鼎嘉(左上)、於子涵(右上)、王仕偉(左下)、王琦瑋(右下)

現在,近半個月的志願者活動順利結束了,4個「95後」在隔離14天後又將回到日常。愛好彈鋼琴、聽音樂的龔鼎嘉希望疫情結束後可以摘下口罩,走出家門,開開心心地見朋友。對于于子涵來說,「小確幸」就是在家彈彈吉他逗逗愛犬,而儘早恢復跟朋友去健身房鍛鍊的日子是他最大的期望。王琦瑋想跟父母一起「踩一腳春天的尾巴」。「或許我在隔離結束回家後就會和他們一起去踏青。我家住在房山,山間的春天很美,所以想和家人趕在春天的尾巴去看一看。」 

【イラストで知ろう!イマドキ中國】古いけど新しい中醫薬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人民網日文版獨家稿件,轉載請標註出處。

相關焦點

  • 95後防疫翻譯志願者集結 協助接轉入境外籍人員
    經機場檢疫後未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的低風險人群在此臨時集散,再由相關省(區、市)和本市各區接轉旅客。記者獲悉,北京團市委、順義區、市志願服務聯合會組織志願者到T3航站樓和新國展進行現場服務,其中18名是來自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95後」學生,他們提供翻譯等服務,協助外籍來京人員分流轉送工作。志願者協助外籍入境人員登記。
  • 北京二外「95後」志願者駐守新國展:翻譯之餘還要疏導旅客情緒
    集散點設有外語翻譯諮詢處,自3月10日起,二外的大學生志願者就在這裡提供語言翻譯服務,王欣宇就是翻譯志願者中的一員。「翻譯」二字,聽起來似乎簡單,但特殊時期,很多初來乍到的外國人,會遭遇種種意想不到的小麻煩。
  • 十多位老外住隔離賓館 長寧集結一批中外95後-東方網
    區外事辦當晚決定必須要成立一支翻譯志願者隊伍。  目前,這支翻譯志願者隊伍47成員主要來自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還有一些社會招募的老師、學生和外企員工,有精通外語的中國人,也有中文流利的外國人。語言涵蓋了英語、日語、韓語、俄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波斯語、阿拉伯語、匈牙利語等12個種類。其中,很多都是95後。
  • 抗擊疫情特別篇丨昂立日語志願者之錢華老師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也感召著昂立人的使命與擔當。在集團黨委和各級領導的帶領下,昂立日語的老師同學紛紛投身志願工作,以實際行動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用擔當和奉獻詮釋了社會責任感!面對疫情,昂立人積極響應號召,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將一起走到志願者身邊了解他們的工作。
  • 高校「翻譯」志願者:用語言傳播「中國經驗」助力世界防疫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快速擴散蔓延,在北京,有這樣一群年輕的志願者,勇敢無畏、不畏辛勞地向外籍人士提供語言翻譯服務,以期通過「譯者」力量,傳遞疫情防控和衛生防護的「中國經驗」,助力世界防疫抗疫。   在首都機場和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30名大學生志願者也在為外籍旅客提供英語、日語等多語種翻譯服務,並配合完成物資發放、數據統計等工作。他們都是「95後」,平均年齡21歲。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顧曉園介紹,志願者們平均日工作時長10小時,起初幾天人手不足,有的接連上了3天夜班,有的直到凌晨一點半才下班。
  • 海珠區招募200多名外語翻譯志願者助力境外輸入疫情防控工作
    信息時報訊(記者 衛靜雯 通訊員 陳耀華 肖菊)今年3月中旬以來,為有效防控境外輸入疫情,海珠區團委、區青年志願者協會招募230多名外語翻譯志願者,組建以外語專業大學生、外語教育機構教師、外貿企業員工為主的海珠區外語翻譯志願者儲備庫,其中翻譯語種以英語為主,日語、韓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為輔,65%有外事志願服務經驗。
  • 錄製日語韓語防疫宣傳、製作「口袋書」,小語種專業「90後」幫社區...
    一批來自上海各高校小語種專業的「90後」「95後」志願提供翻譯服務,活躍在微信、電話、電腦屏幕前,24小時響應,第一時間協助重要文稿的快譯,也幫助外籍友人解決疫情時期的「急難愁盼
  • 北京二外組建志願者服務隊 為438名外籍旅客提供多語種翻譯
    中新社 陳杭 攝中新網北京3月23日電 (陳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顧曉園23日在發布會上表示,該校組成了30名學生的志願者隊伍,到首都機場T3航站樓D區和新國展入境旅客集散地進行現場服務,已累計服務時長2703小時,共為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438名外籍旅客提供了多語種翻譯。
  • 安徽組建在肥高校疫情防控外語翻譯志願者服務隊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省外辦獲悉,近日,為防止境外疫情輸入,進一步做好來(返)皖外籍人員的轉接工作,安徽省外辦與省教育廳共同號召在肥高校組建疫情防控外語翻譯志願者服務隊,各高校積極響應、報名踴躍。
  • 疫情中的日本:缺翻譯員成了我們的難題
    口筆譯志願者在災害發生時一般會在疏散點進行翻譯,或在地方政府發布信息時負責筆譯。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和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等大型災害中,外國人同樣受災,日本政府也認識到了翻譯的必要性。 目前,日本主要通過各地的地區國際化協會徵集志願者,志願者在與地方政府籤約後展開活動,全國都道府縣總計約有8000人登記。
  • 湖北棗陽民警範光星:無疫情社區的「守門人」
    群眾爭當「守門人」「疫情防控的開端至關重要,在初期就要讓群眾知道我們對疫情管控的堅決態勢,才能使他們認識到疫情的嚴峻性,從而為群眾自我隔離打下牢固基礎。」範光星不擔心規範化管理的麗都小區,讓他真正操心的是「三無」小區的防控力度,他知道該小區的道路雖然錯綜複雜,但把控住其中的三條主路就能抓牢小區的「主動脈」,於是他和社區工作者、網格員各守一條主路,勸返群眾無事少出門、少聚集,充當起小區的第一批「守門人」,為社區工作者定購鐵皮封閉小區的緩衝期打下基礎。「範黑子,看你守這兒五天了,我能不能當志願者也守在這兒?」
  • 中塔翻譯志願者:疫情中未曾謀面的「戰友」
    受訪者供圖 中塔防疫互助小組的發起人閆敏佳,是北大世界史專業在讀博士生, 現在莫斯科深造。她通曉波斯語,兼學塔吉克語。疫情在全球蔓延後,閆敏佳參加了「Anti-2019-nCov」志願小組的全球疫情日報項目。 四月中旬,塔吉克斯坦開始出現疫情。當時網上的塔吉克語防疫科普知識還很缺乏。
  • 大連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招募疫情管控英語、日語、韓語...
    根據我市新冠病毒疫情管控工作實際需要,現決定面向社會招募一批英語、日語、韓語志願者,作為涉外疫情管控人才儲備,隨時備戰涉外疫情管控工作。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招募人數本次共招募涉外疫情管控英、日、韓三語種志願者各10名。
  • 十多位老外住進隔離賓館,缺小語種翻譯,咋辦?上海這個區集結了一批...
    區外事辦當晚決定必須要成立一支翻譯志願者隊伍。目前,這支翻譯志願者隊伍的47名成員主要來自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還有一些社會招募的老師、學生和外企員工,有精通外語的中國人,也有中文流利的外國人。其中,很多都是95後。語言涵蓋了英語、日語、韓語、俄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波斯語、阿拉伯語、匈牙利語等12個種類。
  • 翻譯志願者:「祖國隨時需要,我們隨時出徵」
    在今天舉辦的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通氣會上,盧水蓮向大家講述了自己當翻譯志願者的故事,她說,「只要祖國需要,我們隨時出徵,在工作中我感受到了國家的強大。」 盧水蓮,2013年畢業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本次專項工作中擔任英語翻譯志願者 。
  • 廣東吹響多語種青年志願者集結號:這些會說日語、韓語、義大利語...
    一群多語種青年志願者們不畏風險,響應號召,活躍在防疫工作第一線,發揮著自己的外語特長,燃燒著青春的力量,投身到「戰疫」中。急速集結,奔赴抗疫第一線自3月初廣東省出現首例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以來,機場入境關口的壓力與日俱增。3月6日,省委外辦在接到支援白雲機場海關多語種翻譯人員的任務後,迅速聯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組織招募有關語種翻譯。
  • 杭師大15名學生當起防疫翻譯志願者,助力全球醫療物資採購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素萍 通訊員 陳鑫 林禎昊 陳嘉穎同學正在翻譯運輸至武漢物資的英文性能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在全球醫療物資採購過程中,語言障礙成了一頭不小的這些大學生志願者都是「95後」,來自英語師範專業的金宣慧就是其中之一。正月初九,她在微信上看到浙江省慈善聯合總會招募線上翻譯志願者的信息,立刻報名。除了像她一樣直接參與任務的志願者外,該學院裡還組成了128名同學的後備「智囊團」,涵蓋英語、日語、朝鮮語三個語種。
  • 「國際化社區」招募疫情防控外語翻譯志願者,引來不同國籍留學生
    南都訊疫情防控工作進入攻堅期,「外防輸入」成為當前防疫工作重點。在廣州天河,獵德街道進一步細化工作舉措,積極發揮外語志願者作用,做好境外人員關愛服務工作,為科學有序做好境外輸入疫情防控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 海歸青年化身「翻譯志願者」:聚是一團火
    太原海歸俱樂部會長範銳報名成為社區志願者。受訪者供圖(抗擊新冠肺炎)海歸青年化身「翻譯志願者」:聚是一團火中新網太原3月18日電 題:海歸青年化身「翻譯志願者」:聚是一團火作者 楊傑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各地湧現出一批批「抗疫先鋒」,而青年海歸是其中令人矚目的一股力量。
  • 疫情下中國的「健康守門人」
    左上:4月29日,黎謀(左)給村民量血壓;左下:4月29日,黎謀(右)詢問村民的健康狀況;右上:4月29日,黎謀整理村民的健康檔案;右中:4月29日,黎謀(右)給前來就診的村民填寫診療處方;右下:4月29日,黎謀騎行在出診的路上;下中:4月29日,黎謀(左二)給村裡的兒童測量身高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