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長寧區消息:「剛剛在浦東機場接了一位義大利帥哥,正好用上了你們的寶典。」一大早,北新涇街道幹部向長寧區外辦發來感嘆:「手有寶典,心中不慌。」
這個寶典是「健康觀察15問」的義大利語版本。針對疫情重點國家,長寧區外辦組織志願者翻譯了英日韓義大利波斯語版本的「健康觀察15問」,社區反響很好,這幾天還在增加其他語種。
「長寧區是上海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區之一,居住著來自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萬多名外籍人士,我們急需大量各種語言的志願者。」區外辦主任劉麗萍說。2月28日晚,長寧區的隔離賓館一下住進了十幾位來自各國的外籍人員,語言溝通上存在困難。區外事辦當晚決定必須要成立一支翻譯志願者隊伍。
目前,這支翻譯志願者隊伍47成員主要來自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還有一些社會招募的老師、學生和外企員工,有精通外語的中國人,也有中文流利的外國人。語言涵蓋了英語、日語、韓語、俄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波斯語、阿拉伯語、匈牙利語等12個種類。其中,很多都是95後。
不用動員學生紛紛報名
「雖然不能像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那樣馳援一線,我也想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華東師大外語學院日語系研一學生、1996年生的馬榮躍是華師大最早加入的日語翻譯志願者,也是隊伍建立初期唯一的日語志願者。
「我的第一份任務是翻譯一張街道的防疫健康管理宣傳海報。因為語言通俗易懂,所以翻譯起來沒有太大難度。」馬榮躍說,他陸陸續續接到了翻譯防疫健康提示卡、外籍、港澳人員登記表和日常健康記錄冊的任務。
圖片說明:95後馬榮躍
3月3日,他在21時迅速完成外辦20時20分發布的任務之後,毫不猶豫地又承擔了另一項翻譯任務,大力支持了疾控宣傳的緊急工作。
「日常健康記錄冊中由於涉及到新冠病毒和感冒的症狀比較,我在翻譯醫學專業術語時也著實頭疼了一番。後來我大量瀏覽了日本雅虎網站上對於新冠病毒的報導作為參考,最終完成了任務。」馬榮躍說,自己的翻譯內容經過審核校隊後也會反饋給志願者們。「每次拿到反饋的文件我都會仔細看看有哪一部分如何被修改了,這個過程對我來說,也是寶貴的學習經歷。看到絕大部分的翻譯還是保留著自己的『原汁原味',內心會有被肯定的喜悅。」
「輔導員們把翻譯志願服務的消息告訴學生後,幾乎不用動員,同學們都紛紛報名。」華東師大外語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江宇靖告訴記者,華師大是最早也最快響應長寧翻譯志願者招募行動的。3月1日,僅一天時間便組建了涵蓋6種語言的志願者隊伍,並不斷壯大。「有的同學看到消息晚了,還覺得萬分惋惜,說之後如果還需要志願者,一定要讓他去。」目前華師大志願者隊伍已涵蓋英、日、法、德、西、俄等6種語言,共計16人。同學們在線時刻關注外辦需求發布,在課業之餘,迅速完成稿件翻譯。
為隔離點外籍人員在線解決困難
集中隔離點的外籍人員來自各個國家,小語種志願者極度緊缺,長寧區外事辦與上外團委商議,重點組織招募學習韓語、波斯語、義大利語的學生進行在線志願服務。
3月3日,家住新涇鎮的一位義大利媽媽帶著三個女兒從義大利威尼託大區回滬,住進了隔離賓館。但隔離點沒有懂義大利語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語言不通,他們正發愁怎麼更好地為這母女四人提供服務。
圖片說明;95後何艾倪
這時,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義大利語系的大四學生何艾倪被牽線到了隔離點。「我一直很關注疫情發展狀況,當系裡老師在群裡發出志願者招募通知時,我第一時間就報名了。」何艾倪說。3月5日,在區外辦協調下,1998年的何艾倪通過微信群與這位義大利媽媽、隔離點工作人員及區外辦工作人員建立了線上聯繫,每日為三方溝通提供在線翻譯支持。
3月6日晚,義大利媽媽焦急地反映房間問題急需解決。原來,她們的廁所堵了,這位媽媽想找東西來通,或者有什麼通廁劑,何艾倪第一時間用義大利語回應這位媽媽,並聯繫工作人員,一番耐心溝通翻譯下,安撫了這位媽媽的情緒,化解了這樁矛盾。
「隔離期間,我幫助母女三人與工作人員溝通,更換房間、補充消毒用品。我和她們進行母語溝通,他們聽到母語,覺得親切,這是一種有效的溝通。」何艾倪對記者說,這讓她覺得很有意義,「我的專業派到了用場。」3月8日,義大利駐滬總領館總領事陳琪前往隔離賓館看望慰問時,和義大利媽媽通電話了解情況,義大利媽媽說,非常滿意。
老外志願者「母子兵」上陣
這批志願者中,還有中文非常好的老外。1996年生的丹尼斯媽媽是匈牙利人,爸爸是德國人,匈牙利語和德語都是他的母語。他是浙江大學留學生,女朋友是中國人。「女朋友的媽媽就是一位志願者,她邀請我也成了一名志願者。」
圖片說明:95後丹尼斯
此時,丹尼斯遠在匈牙利,但這不影響他的志願服務工作,「匈牙利與中國雖有7個小時的時差,但我可以睡醒起來做翻譯服務。」這些天,丹尼斯翻譯了隨申碼使用指南和小區10問匈牙利語版和德語版。社區幹部說起他都讚不絕口,「每遇到和匈牙利、德國有關的翻譯校對任務,他必積極響應。
圖片說明:95後李建和媽媽
在外籍志願者隊伍中,還有一對韓國母子。媽媽樸宰順在韓國公司做設計,周末在韓國學校做韓語老師,1997年生的兒子李建曾在上海中學國際部讀書,會中文、韓文、日語、英語四種語言,他現在韓國服兵役。如今,母子倆都成了志願者。正在服兵役的李建說,「有書面翻譯工作,只要微信給我,我一看到會馬上翻,晚上6點以後和周末都可以開展連線口譯。」當李建不在線的時候,媽媽就馬上上陣。目前,兒子通過微信幫助翻譯一些英文和韓文文件。媽媽幫助社區審核一些韓語翻譯。
「在防疫工作中,翻譯志願者隊伍堪稱戰『譯'突擊隊,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完成。」劉麗萍說,短短一周時間,翻譯志願者們已經翻譯了健康提示、日常健康監測記錄冊等多個文本和材料。
通宵達旦的接力
古北社區居住著約1.6萬名外籍人士,社區每2個人中就有一位外籍居民。古北社區幹部說,有些材料翻譯要得急,同時也要準,老外才不會誤解。為了讓翻譯做到「又快又準」,區外辦與上海市外辦聯繫,希望市外辦青年志願者團隊能夠幫助審核校對,於是這支涵蓋9種語言的20人志願者團隊成了長寧戰「譯」突擊隊背後的強大支撐。
3月3日晚,隨著疫情重點國家和地區的變化,長寧區疾控中心緊急製作了一份居家隔離健康提示,志願者翻譯出初稿、交到市外辦志願者手中已是深夜,市外辦志願者分別於3月4日凌晨1點40分,3月4日清晨7點30分完成翻譯校對,一個通宵完成這場戰「譯」接力。
圖片說明:這是志願者為古北社區翻譯的防疫健康漫畫波斯語版
在翻譯校對中,還有一批來自華師大的教師隊伍,分別由日語、德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專業的5位老師,一邊兼顧上網課工作,一邊進行材料翻譯和審核校對。面對日語翻譯的文本量比較多,日語專業的楊敬老師網課一上完,立馬就進行日語的校對。俄語專業的班婕老師說,非常時期能做出一份俄語人的努力,也是很光榮的。
住在江蘇路街道的義大利人賈柯木在中國生活了10多年,中文講得相當流利。為了讓翻譯更符合老外的表達習慣,賈柯木也加入到了翻譯校對志願者中,他說:「疫情期間我也應該做些貢獻,非常願意幫忙。」
記者了解到,截至3月10日,區外辦組織翻譯志願者們為區疾控中心、各街道等一線防疫部門翻譯了信息登記二維碼、健康管理提示、居家隔離提示、隨申碼獲取方式等文件、社區排查信息中設計的各種問題以及漫畫、宣傳海報等資料累計60餘份,涵蓋12種語言,還為街道社區工作者上門排摸工作錄製中外文對照的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