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報網訊南京64個小區、101家單位先行先試垃圾分類。4月16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本月正式啟動垃圾強制分類前的「預演」。
眼下,作為國務院確定的46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城市之一,《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正在市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今年第四季度,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將在南京正式實施。
條例提出的制度措施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切實可行?這些都需要認真分析評估。「『先行先試』可探索關鍵制度措施的實施路徑,廣泛聽取意見,總結經驗做法,及時補齊短板,使條例更符合南京生活垃圾分類的實際情況,夯實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制度基礎和群眾基礎。」市城管局巡視員陳雷表示。
定時定點投放,居民能接受嗎?
根據方案,64個小區主要是試行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逐步促進分類習慣養成。從「隨手扔」到像整理自家衣櫃一樣打理垃圾並定時投放,老百姓多年養成的習慣能一下子改變嗎?
記者發現,排定的64個小區裡,有不少此前已經開始「先行先試」,它們的實踐為這一疑問提供了答案。
金堯山莊是棲霞區一個拆遷安置房小區,入住了508戶居民,去年10月就開始「撤桶」,實行垃圾定時定點投放,這也是南京首個「撤桶」小區。記者在小區探訪時看到,無一絲異味的垃圾房內,廚餘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全部都是刷卡自動開啟。
近日,街道公布了這一小區「撤桶」半年的成績——廚餘垃圾參與率由58%增長至100%,可回收物參與率由21%增長至96%,絕大多數居民已養成良好習慣,無需指導就能準確投放。數據還顯示,從集中投放點正式投入使用至去年年底,該小區回收了7.37噸可回收物,較上年同期增長44%;廚餘垃圾分出量達18.3噸,較上年同期增長106%;有害垃圾分出量達76公斤,較上年同期增長4.8倍。
記者了解到,為讓居民們適應這一新模式,堯化街道除了讓社工、志願者等挨家挨戶宣傳動員、精確指導,還通過每周開展的廣場兌換活動激發居民的積極性,積分可直接兌換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工作人員正在堯化街道垃圾分類數據中心內查看數據。南報融媒體記者 董家訓 攝
在建鄴區江心洲街道,推動居民定時定點投放垃圾,除了動員、宣傳、積分兌換激勵,還用上了「經濟槓桿」。
按照南京確定的垃圾四分類法,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為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其中,廚餘垃圾送往餐廚垃圾處理廠,可回收垃圾按照各自分類實現再利用,有害垃圾專車、專線、定時清運,其他垃圾則運往垃圾焚燒廠。在江心洲,其他垃圾從小區運至中轉站,由中新公司下屬的現代物業公司負責,採用的是市場化運營模式。江心洲街道正推進按重量收取垃圾泊運費,垃圾越多,付費越多。「如果垃圾分類不到位,可回收垃圾、餐廚垃圾混入其他垃圾中,其他垃圾的重量勢必增加。」街道負責人表示,這一「經濟槓桿」正倒逼轄區內物業小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築工地等重視垃圾分類。與此同時,街道與垃圾站還將聯合啟動垃圾分類評價體系,「如果小區分類不到位,就不收運。」
秦淮區紫金雅苑小區本月1日起開始實行定時定點投放。為了做好先行先試工作,街道前期下了不少功夫——成立小區垃圾分類工作推進小組和志願服務小組,在每棟樓張貼告知書,告知居民建設垃圾房的點位、建房式樣,徵求居民意見。小區居民方女士坦言,最初很不習慣,「餐巾紙、塑膠袋、牙籤……投放到哪搞不清楚,但垃圾房旁每天都有垃圾分類指導員,在他們的指導下,很快就上手了。」
先行先試,南京準備得怎麼樣?
垃圾分類不僅僅是簡單的舉手之勞,更是一個科學體系。分出來的垃圾能否分類收運、末端處置能力能否跟上等,都考驗著這項工程是否可以順利推進。
垃圾分類於南京而言並不是「新生事物」,早在10年前就開始探索,但因「末端缺失」制約了其進程。總結經驗教訓,南京近年來建設了一批大件垃圾、廚餘垃圾等末端處理設施。陳雷介紹,目前,南京餐廚垃圾的日處理量已達700噸以上,到今年底前,將達到日處理量900噸,可基本消化掉全市的餐廚垃圾。
江北廢棄物綜合處置中心內,已投運的餐飲垃圾預處理車間。南報融媒體記者 馬金 攝
目前南京首座大型廚餘垃圾處理廠已完成建設,正在調試中,日處理量達200噸,另一座廚餘垃圾處理廠正在做建設前期準備。在大件垃圾處理方面,每個區都已建成大件垃圾拆解中心,今年將進一步提升這些中心的信息化、機械化水平。「可以說,南京垃圾分類的閉環處理能力已基本具備。」陳雷表示。
在分類收運上補短板,全市目前投運的分類運輸車輛已超過2800輛,實現了「不同車輛、不同要求、不同去向」分類收運。與此同時,南京垃圾分類信息平臺也即將建成。這一平臺不僅將實現分類垃圾收運的全過程精準掌控,市民還可在線查詢垃圾分類積分、預約回收等。
更好推進,還需哪些硬招?
「建房」是「撤桶」的前提,定點投放垃圾的垃圾房(亭)建在哪裡,是目前很多小區面臨的一個難題。
陳雷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通過設置各類宣傳標語、發放調查問卷、推送微信消息等方式,讓居民充分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理解並支持「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同時,在垃圾分類收集點設置洗手池、除臭通風等設備,讓收集點成為便民、利民的場所和宣傳垃圾分類的陣地,並通過增加保潔頻次、收運頻次,加強人員值守等措施,讓離垃圾房近的住戶感到不僅不受影響,反而更方便。另外,在設置位置、開放時間、投放方式、外觀風格等方面,也要多設計一些方案供居民選擇,從而讓居民更好地參與進來。
為更好推動垃圾分類,南京正通過一場場的活動聽取市民、城市治理公眾委員、高校專家等意見,讓各方來支招——
「過去下樓就可以扔垃圾,現在要走上一段,尤其是年輕人趕著上班,會覺得不方便。」棲霞區城治委公眾委員林新宇建議,可以帶居民到已「撤桶」建站的小區實地參觀,讓他們親身體驗環境的改變。她同時建議,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範圍可進一步拓展,「目前可以兌換米、油等物品,接下來可以考慮和時間銀行項目合作,老人可以兌換家政服務,中青年人可以兌換家教服務等,從而吸引更多人參與。」
秦淮區月牙湖街道開展主題為「垃圾分類,讓生活更美麗」宣傳活動(資料圖片) 。通訊員 潘春婷 南報融媒體記者 董家訓 攝
「我覺得更應該通過處罰等措施來給予居民相應制約,這樣才能讓垃圾分類更好推進。」城市治理公眾委員曹皖萍表示,當下行人闖紅燈、逆行等不規範行為在處罰制度的約束下有了明顯改觀,垃圾分類亦是如此。
南京郵電大學教授劉頌則主張以獎勵為主。「日本、歐美等國家都曾用過處罰的手段,但最終都回到了獎勵為主。獎勵什麼?必須研究好老百姓的需求,貼近他們所好,通過獎勵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將垃圾分類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這樣才能走得更好、更久。」劉頌表示,居民是垃圾處置的中間人,前端、末端更關鍵,「前端,即讓垃圾少進門,這樣才會讓垃圾少出門;末端,即讓分出的垃圾一定要有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