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實施三個多月。記者從區城市管理委了解到,在這100多天時間裡,全區各單位、部門開展制度創新、補齊硬體設施、廣泛動員宣傳、強化監督檢查,截至目前,全區174家公共機構、630家社會單位、3848家餐飲食堂率先實行強制生活垃圾分類。
餐廚垃圾車每天上門清運
近日上午,宋莊小堡文化廣場裡,藝術餐廳經理李洪磊從廚房推出一個綠色垃圾桶,裡面裝滿了前一天的剩飯剩菜。不一會兒,一輛白色的餐廚垃圾運輸車就過來把垃圾裝運走。他說,自從推行垃圾分類以來,廣場裡的餐廳都設立專門的餐廚垃圾桶,每天上午9點半左右由專門清運車輛運走。「每天餐廳能產生近一桶剩飯剩菜,以前都是堆在一起,時間長了臭氣燻天,分開裝不會把其他垃圾桶弄髒,每天定時運走,餐廳內外都能保持乾淨。」
目前,宋莊鎮小堡村徐宋路兩側50餘家餐飲服務單位全部與通州京環公司籤訂服務協議,實施了垃圾強制分類,餐廚垃圾減量效果明顯。通州環境衛生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強制推行主要是設置專門的餐廚垃圾回收桶,各單位每年要承擔1000至2000元的餐廚垃圾分類運輸費。「我們會聯合區食藥監、區城管局一起對這些企業進行檢查,不達標的餐廳將會影響星級評比甚至備案,並接受相關處罰。」
黨政機關帶頭
為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通州區率先高標準、全方位落實《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形成黨政機關帶頭、全社會廣泛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局面。
今年5月,區機關事務服務中心率先以首善標準推行垃圾分類,引領全區機關單位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
區委、區政府、區人大及區政協機關單位辦公樓大廳內,分別配置了可回收垃圾桶、餐廚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針對垃圾分類新規,還利用宣傳展板、公示欄、電子顯示屏等方式多渠道宣傳。在機關單位食堂,記者看到牆上張貼著垃圾投放宣傳海報,在回餐區設置了餐具分類桶,分別收集餐具和紙巾,使用後的餐盤放入傳送帶後可直接進入後廚,並進行二次分類清潔。
此外,區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對管轄區域的物業公司和餐飲公司人員進行培訓指導,制訂「一長四員」工作制,即工作組組長、指導員、宣傳員、監督員、分揀員,明晰具體工作職責。
區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副主任史永剛告訴記者,機關事務中心按照區委區政府要求,在所轄辦公區率先實行了垃圾分類,配置了垃圾分類設施,建立了垃圾分類驛站,發揮了黨政機關的示範引領作用。
垃圾分類改變生活方式
除了在黨政機關全面實施垃圾強制分類以外,記者走訪發現,通州區各大商圈、寫字樓等公共場所,根據自身特點,讓垃圾各歸其位,讓綠色生活習慣駐留在人們心裡。
記者來到萬達廣場慶豐包子鋪,大堂入口處擺放了一組分類垃圾桶,「我們這兒產生的主要是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和一小部分可回收垃圾,垃圾桶擺在大堂能方便顧客投放。」店內負責人劉巧麗說。
正聊著,一名顧客用完餐準備將紙巾丟進廚餘垃圾桶,劉巧麗趕緊上前,「您給我吧,用過的紙巾屬於其他垃圾,我幫您扔。」
趁著飯點兒,記者在萬達廣場轉了一圈,發現其他餐館對垃圾分類的重視程度不亞於慶豐包子鋪,不僅擺放有分類垃圾桶,很多餐館還有自己的分類指導員。
井然有序的背後是有力的約束機制。今年5月,北苑街道垃圾分類專班正式落戶萬達,並制定了「3+X」工作機制。垃圾分類主體由物業公司前置到各入駐企業,以提高垃圾分類成效。
寫字樓裡的「點外賣」一族,是產生廚餘等垃圾的重要源頭之一。啟動垃圾分類之後,不少員工悄悄改變了自己的「吃喝」方式。在一家公司工作的張淑傑近日就從「餐餐外賣」變身「帶飯」一族,每天飯點到了,把飯盒加熱一下即可。另外,瓶裝礦泉水買得也少了,「基本上是從飲水機裡接水喝,這樣能少產生一些垃圾。」她的同事很多也是如此。
讓大家改變行為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公司統一更換了小型分類垃圾桶,如果裝滿了清理不及時,很容易產生異味。「為了更好的辦公環境,少產生垃圾是最好不過的了。」
示範片區覆蓋全區60%區域
以點帶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是通州區推進垃圾分類的一項舉措。
作為城市副中心,早在2017年就開始全面推進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建設,並在全市首個以區政府名義下發了「垃圾減量工作實施方案」。經過努力,垃圾分類示範片區覆蓋了全區60%的區域,涉及玉橋街道、北苑街道、張家灣鎮、於家務鄉等12個街道鄉鎮的494個小區、213個村莊。全區生活垃圾資源轉化率達到62%,生活垃圾年增長率控制在8.5%。黨政機關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推行無紙化辦公;食堂及餐飲單位開展「光碟行動」,在餐廳明顯位置擺放或張貼醒目標識,引導適量取餐;商超、農貿市場等不主動提供塑膠袋;賓館、飯店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醫院、工業園區、福利機構等執行相應垃圾強制分類措施。
截至目前,全區共有174家公共機構、630家社會單位、3848家餐飲單位率先實行強制生活垃圾分類。下一步,將力爭在10月底前,推動機關、學校、小區等領域形成一批先進示範單位,年底前實現全市垃圾分類示範引領的目標。
通州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馮維靜
編輯:陶濤
責任編輯:李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