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0 16:42圖文來源: 南報網
自主研發更適合企業的四分類垃圾桶、加裝餐廚垃圾處理器……南京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已進入倒計時階段,不僅所有小區緊鑼密鼓動了起來,企業、園區也「特別較真」。在江寧開發區,園區所有主次幹道、遊園廣場等全面撤除大垃圾桶,設置了兩分類和四分類果殼箱,1500多家企業也正根據企業特點打造更適合自身的垃圾分類模式。
辦公樓內,四個收集筐一字排開。 顧小萍 攝
位於江寧區高湖路的溢泰(南京)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制水設備的企業,記者10月10日走進該企業辦公樓時,一眼就能看見垃圾分類的各類宣傳,在員工進出通道的一側,四個收集筐一字排開,其中,三個可回收筐為藍色,一個有害垃圾回收筐為醒目的紅色。
「我們鼓勵所有辦公室員工在當天下班時把要扔的垃圾分好投遞至相應的筐內,並有專人監督。」公司總監戴秀祥介紹。
移步至生產車間,不僅隨處可見垃圾分類宣傳,每個車間還設置了兩組四分類垃圾桶,而這個垃圾桶是由工人們自行設計自行生產加工而成。在制模車間,除了四分類垃圾箱,還有一排碩大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品分類區,鐵屑、噴漆罐等各就其位。
工人們自主設計生產的四分類垃圾桶。 顧小萍 攝、
溢泰(南京)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景。顧小萍 攝
溢泰(南京)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食堂每天有400多名員工解決就餐,每天約產生150多公斤廚餘垃圾,這部分垃圾怎麼辦?記者了解到,全智能的餐廚廢棄物就地處理設備2018年起就在該公司上崗,倒進去一桶廚餘垃圾,經過粉碎、高溫烘乾等一系列處理後,就變成了黑水虻的食物或者變成種花的有機肥。
「100公斤廚餘垃圾最終產生5公斤左右的有機肥料,垃圾減量高達95%。」戴秀祥不無自豪地表示,除了通過垃圾分類實現垃圾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他們還在不斷改善生產工藝,讓垃圾不斷減量,例如產品的塗裝噴粉,此前都是「外循環」進行,現在變成了內循環,減少了垃圾、廢水等的對外排放,收集到的粉塵還「變廢為寶」。
智能餐廚廢棄物就地處理設備目前每天處理150公斤左右餐廚垃圾。 顧小萍 攝
生產廢品分類回收區。 顧小萍 攝
江寧開發區城管局局長孫俊介紹,目前園區內的14個機關事業單位、1500家企業、19家學校和6家商業綜合體等已經實現了垃圾分類的全覆蓋,園區內的所有主次幹道、公交站臺、公園廣場內的大垃圾桶已全部進行撤除,並同步設置兩分類和四分類果殼箱,實行「定類、定時、定點、定人、定車」的「五定」收集方法。截至目前,開發區內累計放置四分類果殼箱560組,配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廚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種分類車輛29臺,建立了12條收運專線,在越來越多企業建成自己的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設備後,園區還在隱龍路建成了一座日處理餐廚垃圾能力15噸的餐廚垃圾處理站。與此同時,還建成了園區級垃圾分類信息化智慧平臺,逐步實現對所有垃圾分類單位的信息統計,對所有垃圾分類運輸車輛、收運線路的科學調度,對處置場地和設施作業的可視化監管。
南報融媒體記者 顧小萍 通訊員 李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