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世紀後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直強大起來,建立北魏。北魏依靠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長驅直入中原,迅速吞併北方地區的幾個割據政權,439年,統一黃河流域。北方經過淝水之戰後又一次統一起來。
我們在講北魏孝文帝,不能不講另外一個人,她就是文明太后——馮太后。中國歷史上臨朝聽政的太后不少,除了當上皇帝的武瞾外,就對中華文明的貢獻而言,幾乎沒有一個超過馮太后的,因而,馮太后有千古第一後之稱。馮氏是長樂信都人,出身於北燕皇族,祖父馮弘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馮氏的母親王氏,樂浪郡(今朝鮮平壤)人,是馮朗在北燕時所娶。因多年動蕩不安,直到隨夫任官長安後,生活才暫時得以安定下來,王夫人給馮朗生下一個兒子,取名馮熙,即馮太后的同胞兄長。到了441年,王氏夫人又生下了一個女兒,就是後來的馮後。馮氏出生之時,距祖上建立的北燕滅亡已有六七年的光景。魏太武帝拓跋燾也已完成了中國北方的統一,並與南朝宋沿黃河形成了對峙之勢。馮朗因受一樁大案株連被太武帝下令誅殺了。按照慣例,馮氏因為年幼又是女孩,就被沒入宮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馮氏在宮中得到了姑母馮昭儀的多方照應。13歲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選中馮氏做了貴人。這一年,馮氏只有12歲。
太安二年(456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5歲的馮氏被文成帝立為中宮皇后。馮後被立為中宮之主,除了她的聰慧與才貌外,也與她在宮中生活多年深諳宮內諸多關節有關。因為,宮中嬪妃要得正位中宮,必須先要手鑄金人,若能鑄造成功,則視為吉祥如意,若是鑄而不成,則妃嬪不能立為皇后,這在北魏歷史上屬於「故事」,也就是定製。興安元年(452年)底,文成帝頒詔各州縣許立佛寺,準許剃度出家,並親自為師賢等高僧剃髮。他在僧侶的建議下,命於京師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約三十裡的武州山南麓,開鑿五所石窟,每窟中雕鑿石佛像一座,像高達六七十尺,遂成著名的山西雲岡石窟造像的緣起。
拓跋弘是文成帝拓跋濬與梁國蒙縣(今河南商丘南)人李氏所生之子。太安二年(456年)二月,也就是馮氏被冊為皇后的第二個月,不足兩歲的拓跋弘被立為皇太子。按照道武帝拓跋珪當年所定的規矩,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為儲君,生母皆要賜死,以防母以子貴,專擅朝政。李氏被賜死後,馮後便擔當起了養育之責,將拓跋弘視若己出,竭盡慈愛,使文成帝也深感快慰。
貴為皇后的馮後,深深地理解文成帝為國操勞的艱辛,盡力為他排解各種煩悶與不快,特別在生活上給他以溫存體貼。每次文成帝出徵、巡幸歸來,馮後都以她的百般柔情化解皇帝的一路風塵。在馮後身邊,文成帝仿佛忘卻了朝廷上大臣的爭鬥,忘記了柔然、劉宋於南北的威脅。總之,馮後與文成帝的後宮生活是美滿和諧的。然而,天不作美。馮後做皇后尚不到十年,這種偕鴛效鴦的生活就畫上了休止符。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十一日,被譽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竟英年早逝,崩於平城皇宮的太華殿,年僅25歲。
喪夫之哀令馮後痛不欲生,她一連幾日以淚洗面,嗚咽不止,既為丈夫離她早去而悲傷,更為自己命運多舛而哀痛。三日後,按照北魏的舊俗制度,焚燒文成帝生前的御衣器物等——這種葬俗至今在中國北方的一些鄉村仍有遺存,謂之「燒三」,朝中百官和後宮嬪妃一起親臨現場哭泣哀弔。當火光燃起,悲哀不已的馮後突然身不由己地高聲悲叫著,撲向熊熊燃燒的大火。周圍的人都被她的舉動驚呆了,待回過神來,急忙衝上去從烈火中救出馮後。幸虧及時,馮後才未被燒死,但煙燻火烤,她早已不省人事。過了很久,她慢慢地睜開眼睛,周圍的人們方鬆了口氣。馮後幽幽地甦醒過來,突然間似乎對生死之事頓悟了。自己生來如此坎坷多艱,或許正是冥冥之中神靈的安排。既然如此,何不咬咬牙挺過去。想到此,馮後就像換了一個人,悲傷的雙眼透出了一股堅毅的光芒。
公元465年文成帝死後,年僅12歲的獻文帝即位。第二年,馮太后發動宮廷政變,開臨朝聽政,憑藉多年宮中生活的閱歷和非凡的膽識,穩定了北魏動蕩的政局。在馮太后的強大壓力下,獻文帝曾想傳位給素有時譽的叔父——拓跋子推,但遭到宗室大臣和宦官的聯合反對。無奈,他只得在皇興五年(471年)八月,禪位給不滿5歲的太子拓跋宏,正如《魏書·天象志三》所說:「上迫於太后,傳位太子。」太子拓跋宏即位,即是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獻文帝自己則做了太上皇,這一年,他只有18歲。獻文帝死後,政局又動蕩起來。不僅如此,獻文時所整治的貪汙犯罪在其死後再次屢起,也使北魏統治面臨潛在的威脅。為了北魏的長治久安,也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馮太后恩威兼施,充分施展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幹。孝文帝即位時,就更小了,才4歲,你說連字都認不全的小屁孩能幹什麼?當然這權柄又一次落到馮太后的肩上,他繼續臨朝稱制,總攬大權。馮太后執掌北魏大權二十多年,她知書達理,聰明果斷,在這期間,她參照漢族的文化制度,頒布了許多改革措施。這些措施吸取借鑑了漢族的政治制度,促進了北魏王朝的繁榮富庶,為以後的孝文帝改革打下基礎。其實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很多都借鑑了馮太后的改革措施。
太后在進行全面改革的實踐中,並沒有把孝文帝排斥在外,相反,她倒是儘可能讓他參與,以便使孝文帝得到鍛鍊。正是由於馮太后的悉心培養,孝文帝才真正成熟起來,而且能夠繼承馮太后的改革事業,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這恰恰也是馮太后作為一位傑出政治家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