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2020-12-16 天使般的惡魔08

本期導讀

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也稱作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的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得北魏政權從遊牧文明向中原農耕文明靠攏,一般史學界認為這裡是鮮卑少數民族在積極地向中原文化靠攏。我們在本文中將依據史實,打破一些關於孝文帝改革的固有觀念。

鮮卑遊牧民族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沿襲

公元386年,鮮卑人拓跋珪趁前秦政局混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建立代國。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 ,史稱"北魏"。398年七月,拓跋珪改元天興,是為北魏道武帝,以文治武功立國定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以漢王朝正統表彰自身的合法性,可視為北魏的漢化之源。

隨著北方的逐漸統一,在進入中原之後,不得不考慮農牧混雜,胡漢合居的現狀。特別是北魏建國之初,軍事徵服過程中出現的軍功權貴貪瀆,霸佔田產等現象加重了階級矛盾。為了緩和矛盾,北魏統治者不得不放棄原有的部落聚合的統治方式,開始迫切尋求同漢族地主的進一步合作,為此,他們需要進一步消除與漢族的界限,推行漢化政策。在北魏建國之初,便已經出現此種趨勢。

而這種趨勢在北魏馮太后的主政時期得到了全面的強化,馮太后是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魏獻文帝拓跋弘嫡母,魏孝文帝元宏嫡祖母,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在丈夫死後,馮太后以非常的政治手段穩定了朝局,同時剷除了北魏權臣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隨即臨朝聽政,大力推行漢化。皇興五年(公元471年)因母子嫌隙,馮太后迫使自己18歲的兒子拓跋弘退位,扶持不滿5歲的孫子拓跋宏繼位,自己則繼續執掌朝政。一直到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辭世,馮太后執掌北魏朝政長達25年,可以這麼說,從延興到太和年間的一系列改革在本質上都是由馮氏推動的。

北魏馮太后

偏執的北魏孝文帝

在孝文帝正式秉政之時,北魏已經在馮太后的主持下進行了官員俸祿、均田制、三長制等改革措施,大大地緩和了民族矛盾,社會的經濟也實現了恢復和發展。孝文帝在馮太后死後繼續遵循馮氏的改革思路,但在鮮卑貴族集中的平城,繼續推行漢化政策阻力很大。孝文帝見狀首先亮出了兩柄利器:五品詔及下令遷都。「五品詔」規定凡宗室遠屬,不是太祖拓跋珪之子孫者,都降爵一級。下令遷都,把京師從偏北的平城遷到漢人士族聚集的洛陽。

在鮮卑貴族對遷都稍有微詞時,他又下令移風易俗,如禁著胡服該穿漢服,朝堂禁鮮卑語改說漢語,改鮮卑姓為漢姓,與漢族高門通婚等。可見孝文帝的改革思路是當改革遇到阻力時,就用更徹底的改革強行壓下去。雖然這種高壓的改革能在短期內效果顯著,但一個國家也如同一個個體一樣,藥劑過猛的話,往往導致傷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負面影響

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上,我們學到的都是關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積極影響,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之後隋唐時期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但是對於北魏政權而言,北魏孝文帝改革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卻在孝文帝死後不久便悄然而至。

數量繁多農民起義

雖然在魏孝文帝變法之後,北方的民族矛盾有所緩和。但是,在鮮卑貴族和漢族地主的聯合壓榨下,階級矛盾卻十分突出,由於孝文帝推行的是不加揚棄的全盤漢化,尤其是移植門閥士族制度,這使得尚無文化積澱的鮮卑拓跋貴族迅速腐化,吏治逐步敗壞。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聚斂無已,徵收租調時,重新使用長尺、大鬥、重秤。這嚴重消蝕了北魏統治者的銳氣與活力,激化了社會矛盾與衝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

由於階級矛盾的激化,在5世紀末至6世紀初,北方已不斷爆發農民起義。 北魏統治者除加重剝削未逃亡的農民外,多次檢括逃戶,搜捕逃亡的農民。因而引起農民的反抗。延昌四年(515)冀州僧人法慶領導的大乘教起義,公開宣稱"新佛出世,除去舊魔" 。北魏政府動員了十萬軍隊才鎮壓下去。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大起義遍布北方各地,名號繁多,但主要有四支:北方邊鎮起義、河北起義、山東起義和關隴起義。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義,前後延續了八年之久,席捲了今河北、山東、內蒙古、寧夏和甘肅的廣大地區。起義軍在戰鬥中殺死了北魏許多王公貴族和州郡牧守,誅戮地主,摧毀塢堡,嚴重動搖了北魏的統治。

六鎮叛亂

六鎮,也稱北鎮,是北魏前期為了攻擊和防禦柔然政權,沿平城北由西向東依次設置的六個軍事據點: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北魏前期,柔然是其最主要敵人.北魏將主要軍事力量集中在六鎮,每鎮設置鎮都大將,鎮將由鮮卑貴族之中傑出的軍事人才擔任,而戍防的士卒多是拓跋聯盟各部落的牧民和中原豪強地主的高門子弟。隨著北魏一統北方,柔然政權在北魏的打擊下也日益衰落,對北魏已經無法造成致命威脅,六鎮的軍事政治地位開始變輕。

六鎮與舊都平城一體兩面, 共同結合為國家支配核心的時間長達一個世紀。 遷都洛陽, 六鎮的直接影響便是不得不與中央切離, 一方面從實質上貶低了地位, 另一方面, 又隨時間而顯露其邊境荒瘠的性格。 軍管區長官的所謂鎮將原與中央政府高官互調, 也非自族顯貴不具備任用資格, 至此階段, 已全被冷漠, 南遷族人高官無人願意重返荒僻的北邊。

六鎮長官既追隨地理上的形勢而制度上從中央系統被剔除, 留住當地的北族居民自愈被遺忘, 較之南遷中原富庶地帶, 生活安泰舒適的族人, 判然分劃兩個世界。 六鎮北族在精神、 物質差距不斷增大的情況下, 不得不步上任憑淪向賤民化的悲途。

後世史學家對此沉痛指出: 「 自孝文定鼎伊洛, 務欲以夏變夷, 遂至矯枉過正, 宗文鄙武。 六鎮兵卒, 多擯棄之, 有同奴隸」 , 可以明了一般景況。 而洛陽同族權勢者驚人豪奢的生活享受,卻如河間王府的有奴隸六千, 妓女五百。 兩相對照, 六鎮北族普遍心情的怨恨與激憤可以想像, 鬱積的怒火於待遇不能獲得改善時註定必難抑制。

公元523年,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的匈奴人破六韓拔陵(破六韓是姓)首先帶領兵士殺死鎮將,發動起義。其它五個鎮的兵士也紛紛響應。反對北魏的起義勢力越來越大。由於北魏勾結北方的柔然族人共同鎮壓,六鎮兵士的起義失敗了。

北魏政府為了防止六鎮兵民的反抗,把起義失敗的六鎮兵士二十多萬人都押送到冀州、定州、瀛州(治所都在今河北)。這些兵士哪裡肯受魏朝的奴役,在冀州,又燃燒起起義的火焰。鮮卑族的葛榮率領起義軍,進攻瀛州。北魏政府派章武王元融為大司馬,廣陽王元深(中元琛是兩個人)為大都督,發動大軍鎮壓。那些只知吃喝玩樂的貴族哪裡會打仗。葛榮起義軍到了博野鎮(今河北省中部),就派出一支輕騎兵偷襲元融的大營。元融沒有防備,被起義軍殺了。元深聽到元融被殺,退到定州,也被葛榮的騎兵俘虜了。葛榮把各路起義兵士都合在一起,號稱百萬,準備向洛陽進軍,聲勢浩大。這時候,秀容(在今山西省)有個部落酋長爾朱榮,手下有八千強悍的騎兵,專門和農民軍作對。北魏孝明帝就利用爾朱榮的兵力來對付葛榮。

葛榮認為爾朱榮人馬少,容易對付。他把兵士在幾十裡的陣地上散開,準備圍捕爾朱榮。想不到爾朱榮把兵埋伏在山谷裡,發動精兵突擊,把葛榮的兵士衝散,再前後夾擊。起義軍遭到失敗,葛榮本人也被殺害了。葛榮起義失敗後,北魏內部也發生大亂。

河陰之變-走向衰亡

河陰之變,發生於建義元年(528年),是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針對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進行屠殺的政治事變。因事件發生於河南河陰縣(今河南滎陽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武泰元年)二月,胡靈太后擅權秉政,鴆殺了北魏孝明帝元詡,號稱孝明皇帝當月所誕新女元姑娘為皇子,欲擁立為帝,事洩不行。改立元釗為帝。同月,并州契胡酋長爾朱榮假託孝明帝旨意,擁兵迎已故宗室元老彭城王元勰三子元子攸於河陽,立元子攸為帝,即敬宗孝莊皇帝,改元永安。 永安元年四月十三日,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今河南孟津縣)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邵、元子正等全部遇害,史稱"河陰之變"。

爾朱榮藉助河陰之變,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世族大家消滅殆盡,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徹底改變了北朝統治集團的素質結構,最終改變了北朝社會的歷史走向。

北魏孝莊帝因不滿爾朱榮專權,於530年(永安三年)農曆九月,在明光殿設計殺爾朱榮。爾朱榮的堂弟爾朱世隆和侄子爾朱兆得知消息,合力調兵攻打洛陽。同年十月,孝莊帝被爾朱兆縊死於晉陽。

晉州刺史高歡於531年(建明二年)乘機攻佔洛陽,並於公元533年(永熙二年)進兵晉陽,消滅了爾朱氏的勢力。

534年(永熙三年),高歡立元善見為帝,即孝靜帝,並遷都於鄴(今河北省臨漳縣),建立東魏。第二年,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宇文泰立元寶炬為帝,即西魏文帝,建都長安,建立西魏。北魏正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相關焦點

  • 【打卡第28天】每日歷史故事: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歷經幾代人數十年的努力,於439年統一了中國北方,結束了北方100多年十六國割據的局面,北朝從此開始。471年,元宏即北魏帝位,是為孝文帝。孝文帝積極推行北魏的改革,使衰弱的北魏又逐漸強盛起來。孝文帝的改革,包括實行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以及遷都和漢化。其中,尤以遷都和漢化作用巨大,影響深遠。孝文帝以前,北魏的官吏是一律不給俸祿的。
  •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為何崩潰?有何影響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北魏,一個有由古代鮮卑族所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而在北魏最為知名一個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了。而今天所講的是在孝文帝在位期間所發布的均田制。
  • 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滅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
    【來源:歷史春秋網 (ID:lishichunqiu2012)作者:陸棄】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重建代國開始
  • 論述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及影響
    魏孝文帝在位時(471—499),北魏統治集團在政治、經濟等方面採取了規模較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 孝文帝元宏改革如何成功,當真導致了北魏和鮮卑人滅亡?
    北魏孝文帝元宏,所施行的漢化改革(史家成為所謂「太和改制」),影響後世深遠,也為他贏得了隆高的歷史地位,直至今日,仍在歷史教科書中飽受肯定和稱頌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這個王朝,根據一位漢族人士的提議,稱為「魏」,歷史上叫做北魏王朝。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徵戰,它完成了對黃河流域的統一,成為強大的統治者。        既然已成為了統治者,那麼會面臨一個沉重的文化選擇題:選擇遊牧文化,還是選擇農耕文化?對鮮卑族來說,選擇前者很容易,因為是輕車熟路,信馬由韁,選擇後者很困難,因為要改弦易轍,從頭學習。
  • 北魏馮太后「殺母奪子」導致了孝文帝的「極端」改革?|故事
    這是北魏王朝延續了一百多年的祖制——子貴母死。這個殘酷制度的始作俑者是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 鮮卑乃是東胡的一支,作為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曾有著「怒則殺父兄,而終不害其母」的傳統。然而,建立北魏王朝的鮮卑人,為何會對生下皇儲的女人如此殘酷? 拓跋珪訂立這條祖制的目的很明確,是效法漢武帝,為北魏王朝消除外戚之禍。
  • 歷史上的10月13日:北魏孝文帝出生,回看其漢化改革
    467年——北魏孝文帝出生。這一年,是南朝宋泰始三年,北魏天安二年、皇興元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姓拓跋氏,北魏第七位皇帝,五歲即位,祖母馮太后臨朝執政,進行系列改革。次日清晨,尚書馳奏,孝文帝大驚,中途折返洛陽,當即杖責元恂,囚禁城西別館。十二月,廢元恂為庶人,囚禁河陽無鼻城。次年四月,逼令元恂自盡,時年十五歲。這一點和千餘年後沙俄彼得大帝相似,彼得大帝改革也遷都,也處死了反對改革的太子。 改革引來舊派貴族敵視。
  • 歷史解謎|突如其來的遷都:孝文帝去洛陽前,發生了什麼?
    ▲雲岡石窟中的佛像穿上了褒衣博帶的服裝服制改革是孝文帝學習漢地文化的一個表現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北魏皇帝拓跋宏(孝文帝)帶領百萬大軍南下,準備跟南齊火併。當時正值雨季,據傳孝文帝專愛挑下雨、道路泥濘的時候行軍。
  •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將鮮卑族溶入中華民族的血液
    在中國的歷史上,實行漢化者大有人在,而決心堅定、措施徹底的統治者當屬北魏的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公元467年-公元499年),本姓「拓跋」,後改姓「元」,是北魏的第六任皇帝,是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拓跋氏是鮮卑族中相對落後的一支,在入主中原以前,過著遊牧生活,保持著血緣群體組織形式,處在奴隸制階段,進入中原之後,開始以中原之主自視,努力建立正統地位。
  • 韜晦顧問第27篇: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
    但當時的北魏政權雖然在軍事戰略上學習了漢人的兵法,並配以「漁獵遊牧戰鬥民族」那種胡人「擅長騎射」的靈活遊擊戰數而步步為營、節節勝利。但北方遊牧民族在文化上還是不肯接受中華漢族這種《周禮》和「儒教」等的先進封建思想,這使得當時的北魏皇親國戚內部「近親結婚」、「男女亂倫」的現象比比皆是。因此已紮根中原華夏大地上的北魏政府也在考慮摒棄落後傳統,並進行「漢化」改革。
  •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全盤漢化
    文明太后去世之後,北魏的歷史正真進入了孝文帝時代。孝文帝沿襲著太后的改革路線圖,繼續推進,最終實現了全盤漢化。為了有效的推進漢化改革,鞏固北魏政權的統治,孝文帝先從改變一些落後的風俗入手。  為了實現全盤漢化的改革,孝文帝決定把首都從鮮卑人居多數的平城(山西大同)遷到南方六百公裡外,漢民族居多數的洛陽。這樣大的動作,會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北魏權貴的房產地產及莊園田地都在平城,興師動眾,讓他們搬家,肯定會遇到阻力。因此,他如果提出遷都,勢必會遭到群臣的反對。於是他改變了策略。
  • 一生都在改革中度過的皇帝,聰慧寬仁北魏孝文帝
    馮氏很注重元宏的教育,元宏本身也十分勤奮努力,很快就掌握了深厚的漢文化知識,這為他以後的改革有著很大的幫助。同時這一段時期,馮太后也指導元宏助力國家大事。元宏18歲這一年,在太皇太后的協助下,他開始實行第一次改革,頒布「俸祿制」。北魏自從建國以來,就不實行官員俸祿制。在朝為官的朝臣的經濟來源在戰爭中靠掠奪,在戰爭過後就貪汙百姓的,這使得官員和人民的關係越來越惡劣。
  • 孝文帝遷都
    孝文帝遷都——北魏孝文帝元宏逝世
  • 歷史故事——千古第一後的北魏馮太后
    北魏依靠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長驅直入中原,迅速吞併北方地區的幾個割據政權,439年,統一黃河流域。北方經過淝水之戰後又一次統一起來。我們在講北魏孝文帝,不能不講另外一個人,她就是文明太后——馮太后。中國歷史上臨朝聽政的太后不少,除了當上皇帝的武瞾外,就對中華文明的貢獻而言,幾乎沒有一個超過馮太后的,因而,馮太后有千古第一後之稱。
  • 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一生都在改革中度過,聰慧寬仁的北魏孝文帝
    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一生都在改革中度過,聰慧寬仁的北魏孝文帝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封建帝王個個三宮六院,后妃成群,所以他們薄情寡義,冷血無情,其實也不盡然,也有專情的,北魏孝文帝元宏就是一個,而且北魏孝文帝在改革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與守舊勢力的鬥爭,北魏鮮卑貴族中守舊勢力很大,這些鮮卑貴族與舊的奴隸制和畜牧經濟相聯繫
  • 北魏孝文帝長陵
    「大冢」高約30米,直徑60米,為北魏孝文帝長陵。「小冢」高約23米,直徑35米,系北魏文昭皇太后陵。官莊村原名官冢村,正因村東南有「大小冢」而得名。官莊一詞源於《宋史•食貨》記載,「除繼承五代官田外,凡牧地之可耕者,江河灘田,海灘泥田,以及檢括民田……隨時設置官莊。」《清史稿•食貨志一》記載:「初設官莊,以近畿民來歸者為莊頭,給繩地,一繩四十二畝……皆領於內務府。」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當之無愧的影帝皇帝
    中國歷史上很多皇帝都有旁人難以企及的特長。比如說宋太祖趙匡胤的武功;南唐後主李煜的詞;宋徽宗的書畫等等,當然還有明朝某帝的木匠功夫,都稱得上是獨步一時。然而若論演技,則有一個皇帝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此人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 「讀通鑑講故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果真是被出軌的皇后氣死的嗎?
    歷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元宏,467-499年,471-499年在位),是一位出身於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拓跋部)的傑出政治家、改革家。他雖然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二年,但一生的傳奇經歷仍可用「波瀾壯闊」四個字來概括,並在古代中國歷史上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受到文章主題所限,對他的歷史功績這裡就不做具體介紹。
  • 被東晉稱之為蠻夷,卻自稱正統,視柔然為蠕蠕,它就是北魏皇朝
    拓跋燾時代,北魏完成了一統北方的壯舉,迎來了武功上的巔峰。拓跋燾的功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攻滅胡夏。攻陷統萬城,滅掉殘暴的匈奴族鐵弗部的赫連勃勃後代。二、滅亡北燕。北燕是漢人馮跋建立的政權。這裡有個伏筆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手馮後,是北燕亡國之君馮弘的孫女。三、大破柔然。多次發動全國徵討柔然,花木蘭的故事也發生在此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