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元宏改革如何成功,當真導致了北魏和鮮卑人滅亡?

2021-02-07 狐言論史

北魏孝文帝元宏,所施行的漢化改革(史家成為所謂「太和改制」),影響後世深遠,也為他贏得了隆高的歷史地位,直至今日,仍在歷史教科書中飽受肯定和稱頌。

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

歷史上一切改革成功的關鍵,都在於一方面儘量減小反對勢力,另一方面儘量擴大支持勢力,也就是儘可能贏得更多利益集團的支持。

否則,縱然有再宏大的遠景,執行者懷著再美妙的設想,本身又具有再高尚的品格,也註定失敗。如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百日維新,其失敗的根本原因,都無不來自於既得利益集團的激烈反對,而無力遏止。

元宏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就在於元宏作為一個手腕高明的政治家,切實贏得了北魏帝國內部最重要利益集團的支持,保障了他們核心利益不受損傷,甚至反而因為改革而大大得益。

元宏首先做的是辯親疏,正名位,由此贏得了帝國核心領導層的鼎力支持。

北魏帝國開國君主拓跋珪,最初起兵時只是個逃亡少年,得到了拓跋氏族人大力支持,因此立國後一氣追尊了整整二十八代先祖為皇帝,皆給與諡號,其中原鮮卑代國三位君主,又加以三祖廟號:拓跋力微為始祖神元皇帝,拓跋鬱律為太祖平文皇帝,拓跋什翼犍為高祖昭成皇帝;因此,人數繁多的整個拓跋氏族人,全都成為形式上的北魏皇族一員。

魏道武帝:拓跋珪

而拓跋珪死後,諡號只是烈祖道武皇帝。宗法太廟中,「烈祖」一向低於「太祖」和「高祖」,因此拓跋珪這個開國皇帝,在北魏帝國歷史長期也僅僅被視為繼統之君。

一直到元宏即位後的太和十四年(490年),拓跋氏親貴大臣依然主張「然此帝業,神元為首」,「平文、烈祖,抗衡苻石,終平燕氏,大造中區。」,將開啟北魏帝業的拓跋珪排在生前只是代王的拓跋力微、拓跋鬱律之下。也唯有如此,那些並非拓跋珪子孫,而僅僅是拓跋力微、拓跋鬱律後人的遠支宗室貴族,才能和真正的皇族子弟平起平坐。

次年即太和十四年(491年),元宏毅然下詔「烈祖有創基之功,世祖有開拓之德,宜為祖宗,百世不遷。遠祖平文功未多於昭成,然廟號為太祖;道武建業之勳,高於平文,廟號為烈祖。比功校德,以為未允。朕今奉尊道武為太祖,與顯祖為二祧,餘者以次而遷。」

將拓跋珪廟號改為「太祖」,為其開國之君地位正名,同時和一統北方的世祖拓跋燾並列為「百世不遷」之祖,剝奪了平文皇帝拓跋鬱律「太祖」廟號,將其從帝國太廟遷移,因此也就等同於取消了遠支拓跋貴族的皇族地位。此舉使得身為拓跋珪子孫的近支皇族的政治地位大大提升,他們原本就在帝國軍政舞臺處於相對重要位置,自然對此樂見其成,大力支持。

緊接著,元宏又開始了配套的爵位改革,一方面精簡冗餘,特別明確了「非皇族不得封王」原則,(類似於劉邦的「白馬之盟」),另一方面又並不影響原有既得利益者的實際利益。

北魏建國時,最早是拓跋宗室和各部落首領皆封王爵,另外沿襲了魏晉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人數龐大駁雜,名爵過多過濫。

拓跋珪於天賜元年下令改制,精簡為王、公、侯、子四等爵;規定王爵第一品,公爵第二品,侯爵第三品,子爵第四品,只有皇子和異姓有大功的元勳功臣可以封王,原宗室王和部落首領封王者皆降為公爵,最後封王十人,公爵二十二人,侯爵七十九人,子爵一百三人。

【天賜元年九月,減五等之爵,始分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號。皇子及異姓元功上勳者封王,宗室及始蕃王皆降為公,諸公降為侯,侯、子亦以此為差。於是封王者十人,公者二十二人,侯者七十九人,子者一百三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子封小縣。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魏書·志·官氏》

但因為這些爵位都可以子孫世襲,經歷近百年數代皇帝後,到元宏在位時期,有封爵者的數量再次膨脹泛濫,爵位含金量貶值,自然就難以賞功和激勵人心。

元宏於太和十六年(492年),下令新一輪爵位改革,非開國皇帝拓跋珪子孫的遠支宗親、以及異姓王,其王爵都降為公爵,原公爵降為侯爵,侯爵降為伯爵,子爵男爵如舊。

並且不再授予非拓跋珪子孫(即元氏皇族)之人以王爵,並定公爵為第一品,侯爵第二品,伯爵第三品,子爵第四品,男爵第五品,明確五等爵制的等級。

對之前的王、公、侯等眾多貴族來說,元宏只是降低了他們的名號,沒有降低他們品級和實際利益,所謂「名易於本,而品不異昔」,因此也沒有遇到太大阻力。

當然拓跋氏(元氏)的遠支王公,仍不免不滿。如從東陽王被降封為平陽郡公的元丕,歷仕六帝,官居宰輔,正是反對遷都洛陽、更易鮮卑舊俗的保守派代表人物之一。

後來元丕默許了他兩個兒子元隆、元超,參與太子元恂的謀反計劃。事敗後,二子被殺,元丕因為年屆八十,垂垂老矣,被免死貶為平民。

【太和十六年,制諸遠屬非太祖子孫及異姓為王,皆降為公,公為侯,侯為伯,子男仍舊,皆除將軍之號。】——《魏書·高祖孝文帝紀》【王爵非庶姓所僭,伯號是五等常秩。烈祖之胄,仍本王爵,其餘王皆為公,公轉為侯,侯即為伯,子男如舊。雖名易於本,而品不異昔。公第一品,侯第二品,伯第三品,子第四品,男第五品。】——《南齊書·魏虜傳》【及罷降非太祖子孫及異姓王者,雖較於公爵,而利享封邑,亦不快。】——《魏書·元丕傳》

元宏在提高近支皇族待遇、降低遠支宗室政治地位的同時,又拉攏了一個實力龐大的政治集團,那就是北方漢人士族門閥。

並根據朝廷官員所在家族的三世之內,按有人曾擔任最高官職的高低,分別評為「膏粱」(三公)、「華腴」(尚書令、尚書僕射)、「甲姓」(尚書、中領軍、中護軍)、「乙姓」(九卿、方伯)、「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丁姓」(吏部正員郎),統稱「四姓」,以此評定士族門第,制定漢式官制朝儀,將北方漢人世家全面納入帝國統治中樞,極大擴展了北魏帝國的統治基礎。

元宏並通過移風易俗,強制性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盡棄胡族風俗語言服飾,更大力鼓勵鮮卑人和漢人通婚聯姻;自己帶頭納了多名漢人妃子入後宮;使得北魏皇族及眾多鮮卑重臣家族,也迅速被眾多漢人高門所接受認可,成為中原士族門閥的一部分。

因此,短短數十年後,南朝蕭梁名將陳慶之北伐進入洛陽後,不得不由衷感嘆,本以為「長江以北,儘是夷狄」,如今「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富,目所不識,口不能傳」,即北魏帝國治下的洛陽,其保存的漢魏衣冠,禮儀典章,竟然勝過了一向自詡為華夏正朔的江左。

南梁名將:陳慶之

【陳慶之: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儘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富,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洛陽伽藍記》

來自敵國將軍的稱頌,殊為難得可貴,對魏孝文帝元宏而言,更是對他這場漢化改革的最大稱頌。

然而,為了改革成功,也確實犧牲了相當一部分下層鮮卑民眾的利益,犧牲了在北方戍邊的鮮卑將士的利益,他們也在沉淪數十年後,終於忍無可忍起兵反撲,即「六鎮起兵」,最終導致了北魏王朝的滅亡。

孝文帝改革最大的負作用,就是直接照搬了已經腐朽的士族門閥制,甚至進一步變本加厲。他規定,只要一個家族三世中有人當過吏部正員郎級別的低級官員,就能算作「丁姓」士族了。因此短短二十餘年,有資格入仕的候選官員在帝國就泛濫成災,竟到了「十人共一官,猶無官可授」的地步。

到了胡太后執政時,吏部尚書崔亮索性發明出一個「不問賢愚,但看年資」的論資排輩式授官法。而這種飲鴆止渴式的應對辦法,雖然被包括他外甥劉景安的多人反對,但因為根本沒人能拿出更好的對策,於是居然推行了下去。

自此「賢愚同貫,涇渭無別」,官場充斥憑祖宗混日子的庸才,而真正人才大多只能沉淪下僚,高門士族玄談清議、鄙視實務、尸位素餐的種種弊端,至此盡顯。

同時,元宏對官制的改革,以官分清濁,重文輕武,文為清、武為濁,一個人一旦名列兵戶武人行列,就意味著一生甚至子子孫孫只能沉淪下僚,絕無成為朝廷大員之望。

在北魏舊都平城的原皇帝直屬禁軍,淪為戍邊邊軍,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更急劇下降。

【籍貫兵伍,對隔宦流,處世無入朝之期,在生絕冠冕之望。】——《魏書·閹官列傳》引御史中尉王顯奏言。

而即使是新都洛陽的中樞禁軍將士,同樣對門閥高門壟斷朝官、自身前途待遇低下不滿猶甚。

甚至一度爆發了羽林虎賁上千人,先闖尚書省,再攻打政府公門,然後焚燒徵西將軍、光祿大夫張彝宅邸,將他和他兒子張始均毆打燒死的大騷亂。而朝廷不敢追究窮治。史稱「上下離心,文武解體,所在亂逆,土崩魚爛」。

所以,元宏死後不到三十年,以鮮卑軍人為主的六鎮邊軍集團,才會由葛榮等鎮將帶領,起兵造反,並在鄴城之戰後被秀容部酋長爾朱榮收編,篡取北魏政權,他們代表的,就是被排擠被損害之武人和下層士卒的憤怒呼聲。他們聲討的,正是那些將帝國原支柱軍隊當做野狗一樣拋棄的北魏皇族和鮮卑貴族們,因此遂有殺盡兩千朝廷官員、高門士族的」河陰之變「。

秀容部酋長、天柱大將軍:爾朱榮

一夫起兵而天下大亂,終於令北魏王朝土崩瓦解,新生的北周和北齊政權,皆是由胡化鮮卑貴族為主導的武人執政,不約而同地汲取孝文帝教訓,不同程度地開起胡化倒車。

但北方漢人亦趁此天下大亂良機,得到了很大一部軍權。關東的高齊王朝便為鮮卑化的漢人高歡所建,其名將高昂更出自漢人大族;關西的西魏八柱國有一半是漢人,包括李唐王朝的始祖李虎。

等到宇文氏北周一統北方數年後,一個鮮卑名「普六茹那羅延」的漢人以國丈之尊,執掌北周國政;鮮卑大將尉遲迥不服,據鄴城起兵,原北齊故地關東八州皆反;

這個恢復了漢名「楊堅」的偉大人物,敕令帝國首席名將、漢人老將軍韋孝寬揮軍東進,一戰平定叛亂。

隋高祖文皇帝:楊堅

隨後楊堅代周稱帝,詔令舉國盡棄胡姓,禁絕胡俗,光復漢統。數百萬鮮卑人,徹底失去了自北魏起長達數百年的「國族」地位,他們也做了各自不同的選擇。

明智者如獨孤伽羅,成為新帝國的皇后,輔弼隋高祖文皇帝楊堅開創了「開皇盛世」;頑固抗拒漢人光復事業的反動派,如尉遲迥及其同黨都被直接消滅,成為歷史塵埃。

從那之後,在北中國叱吒數百年之久的鮮卑人也正式成為了歷史名詞,融入漢族。雖然一些姓氏如慕容、宇文、元、獨孤、尉遲、長孫等仍能探究其祖先來歷……

——魏孝文帝元宏的良苦用心,終究並沒有白費。

元宏的改革導致了北魏王朝滅亡,是事實;導致了他出身族群的鮮卑民族滅亡,也是鐵一般的事實,惟其如此,我輩華夏後人,才更要對其以高度評價。

比較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的版圖,與今天中國的版圖,擴大了多少倍?如鮮卑一般被歷史湮沒掉的國家民族部落,為了我華夏國家民族的存世與發展,他們本就理應消亡。

出身野蠻夷狄部落的先進精英如元宏,願意接受先進漢文化的同化,自然就超越自身血統成為文明族群的一員。他們的基因也融入為華夏族群基因的一部分流傳後世。

比如元宏改革後的北魏皇族的一支後裔,改姓長孫氏,成為了大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成了大唐凌煙閣首席大臣長孫無忌。

北魏皇族後裔,唐朝趙國公:長孫無忌

而不願被漢文明同化的那部分頑固死硬派如爾朱榮、尉遲迥,自然就被淘汰,他們的基因也無以延續了。這就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

只要中華民族還繼續存在,如元宏這樣的偉大君主就一定會被大力頌揚,只因為他的漢化改革符合我華夏民族的長遠利益,至於當時那些註定炮灰掉的鮮卑人怎麼想,——我們需要在乎麼?

人活在世上一定就有立場,國家民族存在地球上一定就有立場,倘不從自己國家民族立場來判別是非,難道反從別族別國的立場去當腦殘聖母麼?

唯有歷史虛無主義與民族虛無主義者,才會不遺餘力去詆毀元宏的漢化改革,這正是其內心深處對漢文明巨大同化能力的恐懼,和對華夏民族復興的恐懼。

如果您喜歡本文,誠摯邀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

知乎號:https://www.zhihu.com/people/mu-rong-chen-xi (狐狸晨曦)

頭條號:http://toutiao.com/user/6967515018/pin/ (狐狸晨曦)

悟空問答https://www.wukong.com/user/?uid=6967515018(狐狸晨曦)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我(上),支持我(下),和您分享感興趣的歷史、小說、影視話題。

相關焦點

  • 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滅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
    其中孝文帝當權時實行了全面的漢化改革,為北魏的國力提升及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然後,孝文帝改革後僅僅35年,北魏就滅亡了,難道是北魏全盤漢化造成了國家的滅亡嗎?遷都使鮮卑人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平城轉到了洛陽,這裡原是漢人的古都,有利於鮮卑漢化;第二,革俗。孝文帝下令所有鮮卑人改變民族習慣,如改胡服為漢服,改說鮮卑語為漢語,改鮮卑姓氏為漢姓,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改入住洛陽的鮮卑人籍貫為洛陽,死於洛陽的鮮卑人就地掩埋,不準運回原地。第三,變制。朝廷的制度,一律參照兩漢魏晉制度進行改革,並重用劉芳、李彪、崔光、邢巒、李衝、王肅、高閭、宋弁等漢族大臣。
  • 北魏馮太后「殺母奪子」導致了孝文帝的「極端」改革?|故事
    北魏皇興三年(469年)六月辛未日,這是個大喜的日子。因為這一天,獻文帝拓跋弘正式冊立自己兩歲的兒子拓跋宏(元宏)為太子。帝國有了自己的儲君,在帝制時代,這是非常喜慶隆重的時刻。 然而,這又是極其悲慘的一天。
  • 【打卡第28天】每日歷史故事: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歷經幾代人數十年的努力,於439年統一了中國北方,結束了北方100多年十六國割據的局面,北朝從此開始。471年,元宏即北魏帝位,是為孝文帝。孝文帝積極推行北魏的改革,使衰弱的北魏又逐漸強盛起來。孝文帝的改革,包括實行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以及遷都和漢化。其中,尤以遷都和漢化作用巨大,影響深遠。孝文帝以前,北魏的官吏是一律不給俸祿的。
  • 歷史上真實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期導讀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也稱作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的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得北魏政權從遊牧文明向中原農耕文明靠攏,一般史學界認為這裡是鮮卑少數民族在積極地向中原文化靠攏。我們在本文中將依據史實,打破一些關於孝文帝改革的固有觀念。
  • 一生都在改革中度過的皇帝,聰慧寬仁北魏孝文帝
    直到他24歲時,才真正開始親政,從此開始了他得改革生涯,「俸祿制」「均田制」「遷都洛陽」「學習漢文化」,這些變化使得北魏從一個落後的奴隸制國家,成功變形為封建制國家。進一步促進了漢民族和鮮卑族的融合,同時也加速了北方很多少數民族的漢化。讓他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得到迅速的發展。元宏的父親拓跋弘當時對當皇帝沒有了興趣,於是就把皇位傳給元宏。
  • 「胡虜無百年之運」: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漢化導致的鮮卑文化的消失!
    史學家曾言「胡虜無百年之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就深刻地詮釋了這句話。北魏由鮮卑族建立,北魏第六位皇帝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小便接受儒家思想文化薰陶的北魏皇帝,自魏孝文帝開始全面漢化改革,最終讓鮮卑民族和文化消失在漫漫歷史長河中。
  • 鮮卑英豪宇文泰:成功的改革奠定盛世基礎
    孝文帝改革也是如此,最初反對改革的鮮卑族守舊派在被孝文帝以鐵腕手段鎮壓下去以後,大部分鮮卑貴族都擁護選擇擁護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其實理由也很簡單,這種改革讓這些鮮卑人的日子過得更加舒服了。如果沒有那個遺留問題,這次改革將是一場非常成功的民族融合,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 論述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及影響
    雖然史籍統稱這些措施為孝文帝改革,但事實上由於孝文帝年幼即位,其在位前期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由當時執政的太皇太后馮氏主持推行的。馮氏出身於北燕皇族,為魏文成帝(452—465年在位)皇后,獻文帝時尊為皇太后。獻文帝在位數年,內禪於孝文帝,自以太上皇身份掌握朝政。承明元年(476)獻文帝卒,馮太后復臨朝稱制,直至她於太和十四年(490)去世,孝文帝始完全親政。
  • 北魏滅亡時極其慘烈,那麼這個帝國如何以快進的方式由盛轉衰的?
    俗話說世界上的幸福都是一樣的,而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這句套用在北魏王朝身上也同樣適用,北魏滅亡不是一蹴而就純粹是北自己作死造成的。雖然沒有像南燕滅亡一樣悲壯,包含慕容超在內的慕容宗室被同時屠戮導致絕嗣國滅;但是北魏的同樣經歷了包含胡太后、幼帝元釗、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諸王及王公百官兩千多人被屠殺並拋屍黃河的慘烈。河陰之變後北魏每況愈下在權臣宇文泰、高歡的左右下分裂為東西魏,北魏滅亡。
  •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將鮮卑族溶入中華民族的血液
    在中國的歷史上,實行漢化者大有人在,而決心堅定、措施徹底的統治者當屬北魏的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公元467年-公元499年),本姓「拓跋」,後改姓「元」,是北魏的第六任皇帝,是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拓跋氏是鮮卑族中相對落後的一支,在入主中原以前,過著遊牧生活,保持著血緣群體組織形式,處在奴隸制階段,進入中原之後,開始以中原之主自視,努力建立正統地位。
  • 被東晉稱之為蠻夷,卻自稱正統,視柔然為蠕蠕,它就是北魏皇朝
    北魏的徵途,是天下。四、降服北涼。北涼地處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部分地區,擊敗北涼使北魏的版圖擴展到西域一帶。五、降伏鄯善、龜茲、粟特等西域諸國。西域再次被中原王朝所控制。太武帝拓跋燾之後,北魏與劉宋南北對峙,進入相持階段。北魏又迎來了一代文治之主,一生致力於漢化改革的孝文帝元宏。孝文帝的「太和改制」是與馮後的功勞離不開的。
  •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為何崩潰?有何影響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北魏,一個有由古代鮮卑族所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而在北魏最為知名一個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了。而今天所講的是在孝文帝在位期間所發布的均田制。
  • 孝文帝遷都
    後來我知道,這裡安臥著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北魏孝文帝元宏和他的皇后,崇敬之心陡然而生,便常常佇立在陵前,向這位傑出的帝王表示深深的敬意。今年是一代傑出帝王北魏孝文帝元宏逝世1500周年,為紀念這位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特作此文以為祭。
  • 北魏鮮卑六鎮之亂及其深遠歷史影響
    跟隨孝文帝南下的顯姓鮮卑貴族榮華富貴,依然留在六鎮承擔防禦任務的鮮卑貴族和士兵卻日益受到排擠。北魏更將各種罪犯發配到六鎮,作為府戶以鎮邊守衛。因此,六鎮軍民均對孝文帝的漢化政策暗中不滿。523年,北魏孝明帝時,六鎮地區連年發生旱災後,於當年再次發生旱災。同年,北方的柔然也發生大饑荒。柔然向北魏要求借糧,北魏不借,於是柔然就大舉進入北魏搶劫糧食。
  • 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一生都在改革中度過,聰慧寬仁的北魏孝文帝
    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一生都在改革中度過,聰慧寬仁的北魏孝文帝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封建帝王個個三宮六院,后妃成群,所以他們薄情寡義,冷血無情,其實也不盡然,也有專情的,北魏孝文帝元宏就是一個,而且北魏孝文帝在改革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與守舊勢力的鬥爭,北魏鮮卑貴族中守舊勢力很大,這些鮮卑貴族與舊的奴隸制和畜牧經濟相聯繫
  • 劉宋北魏為何爭鬥數十年?南北朝為何始終不能一統?權臣才是主角
    可惜北魏到了10月份的時候,又發起了反攻,結果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第二次北伐,在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自帶領10萬大軍南下,宋文帝劉義隆命人北上救援,再次想到了北伐的計劃。他吩咐劉義恭為主帥,分兵四路進軍北魏,其中西路軍大勝,可東路軍被太武帝擊敗,此後劉義隆調度失策,導致拓跋燾飲馬長江。
  • 韜晦顧問第27篇: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
    「胡漢分治」的「一國兩制」政策是拓跋鮮卑在入侵漢地,並在今山西大同平城定都後,為了鞏固其統治和發展農耕經濟的一項國策。此新政也曾緩解了漢族與鮮卑的民族矛盾,而使北魏「拓跋皇室」在北方的統治得以鞏固。雖然當時的北魏朝廷也開始任用漢民,但身為侵略者的拓跋鮮卑軍隊燒殺搶掠之風也在北魏境內盛行而導致國內漢人的農民起義爆發達80多次,使北魏朝廷開始著手化解胡漢間的民族矛盾。
  • 當爹早,登基早,去世也早,簡評北魏歷代皇帝
    北魏:鮮卑拓跋部鮮卑分為多部,在慕容部十六國時期大出風頭後,拓跋部終於揚眉吐氣,一統北方,建立「魏」政權,史稱北魏。三國時期的鮮卑分布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16歲繼位,39歲去世拓跋珪(371年 ~409年),拓跋珪的童年很慘,六歲時父國被前秦苻堅攻滅,依靠母族得以存活。
  • 歷史上的10月13日:北魏孝文帝出生,回看其漢化改革
    467年——北魏孝文帝出生。這一年,是南朝宋泰始三年,北魏天安二年、皇興元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姓拓跋氏,北魏第七位皇帝,五歲即位,祖母馮太后臨朝執政,進行系列改革。大批鮮卑人湧入內地,又出現新問題:鮮卑人辮髮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夾領小袖,多數不會說漢語;新遷之民初來洛陽,無依無靠生活困頓,不擅農業,人心戀舊。在漢族士人支持下,孝文帝立即著手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推行漢化。
  • 曹魏和北魏有什麼共同點,北魏是如何看待曹魏的?
    北魏建於公元386年,開國皇帝是年僅16歲的拓跋珪,鮮卑人。北魏的建國與曹魏略有相似之處,同時也有很大的區別。北魏的先祖是鮮卑部落首領拓跋詰汾,後來發展壯大,到了公元338年,19歲的拓跋什翼犍建立了代國,割據於內蒙古中南部一帶。公元376年,代國被前秦滅亡,但十幾年後前秦在淝水之戰後崩潰,拓跋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又復立代國,後改國號為魏,也就是北魏。兩個魏國的建立,區別在於曹操與曹丕之間實現了權力的無縫對接,代國與北魏則屬於隔代繼立,北魏繼承了代國的「歷史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