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2021-02-07 書籍都講了什麼

        魏的起源:大興安嶺北部東麓那裡有一個處於原始遊牧狀態的民族,叫鮮卑族。鮮卑族中的拓跋氏一支,漸有起色。他們曾在漢武帝的徵戰下西遷和南移,又曾與匈奴殘部聯合,戰勝其他部落,稱雄北方,並建立王朝。這個王朝,根據一位漢族人士的提議,稱為「魏」,歷史上叫做北魏王朝。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徵戰,它完成了對黃河流域的統一,成為強大的統治者。

        既然已成為了統治者,那麼會面臨一個沉重的文化選擇題:選擇遊牧文化,還是選擇農耕文化?對鮮卑族來說,選擇前者很容易,因為是輕車熟路,信馬由韁,選擇後者很困難,因為要改弦易轍,從頭學習。因此在這個統治集團內部,為了這個文化選擇一次次拔刀相向,血跡斑斑。

        但是,在鮮卑王廷,終於站出來幾個願意改造自身文化的明智者,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者是一個勇敢的年輕人,叫拓跋宏。他在歷史上的身份,叫作「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四歲即位,朝政由祖母馮太后掌握。這位祖母也很傑出,對拓跋宏影響巨大。祖母去世時,他已經二十三歲,才獨立執政,但他獨立執政後才九年就去世了,享年三十二歲。因此,這是一個在我心目中永遠年輕的中國帝王。拓跋宏和他的祖母在執政期間,究竟做了哪些事?

        一、官員禁止說鮮卑語,改說漢語;

        二、官員放棄鮮卑服飾,穿漢族服裝;

        三、改變原始祭祀,改為漢族禮制;

        四、主張由鮮卑貴族帶頭,與漢族通婚。

        另外,拓跋宏還決定把首都從山西大同,遷到河南洛陽,以便實行漢族的「文治」。他規定,以後鮮卑貴族說自己的籍貫,只能說河南洛陽。簡單來說,他實行了相當徹底的「漢化」。當然遇到大量反彈,但他總是懲罰得非常乾脆,即使是對家人也不留餘地。

        這麼多有關文化大選擇的強硬命令,出自一個充分掌握了權力的少數民族統治者,而周圍並沒有人威逼他這麼做,這確實太讓人驚嘆了。我認為,這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孝文帝拓跋宏的歷史貢獻,顯而易見,既推動了鮮卑民族的文明進步,又保存了漢民族的文化傳統,可謂相得益彰。但是,我認為,孝文帝拓跋宏對文化的最大貢獻,是他自己也不清楚的,那就是拓寬了漢文化的生命氣場。

相關焦點

  • 《中國》第八集《融合》,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拉開民族融合的大幕
    自幼習儒,堅定漢化由於北魏「子貴母死」的制度,拓跋宏自幼便由馮太后撫養。馮太后視拓跋宏為己出,傾注全力培養。她認為漢化才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唯一出路,於是安排拓跋宏從小學習儒家經典,拓跋宏的心中自幼被播下漢化的種子。但北魏的鮮卑貴族卻無法容忍權力被分割,與漢人重臣衝突激烈。漢化並不容易。但拓跋宏不會放棄。
  • 紀錄片《中國》第八集《融合》: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拉開民族融合的大幕
    自幼習儒,堅定漢化由於北魏「子貴母死」的制度,拓跋宏自幼便由馮太后撫養。馮太后視拓跋宏為己出,傾注全力培養。她認為漢化才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唯一出路,於是安排拓跋宏從小學習儒家經典,拓跋宏的心中自幼被播下漢化的種子。但北魏的鮮卑貴族卻無法容忍權力被分割,與漢人重臣衝突激烈。漢化並不容易。
  • 「讀通鑑講故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果真是被出軌的皇后氣死的嗎?
    歷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元宏,467-499年,471-499年在位),是一位出身於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拓跋部)的傑出政治家、改革家。他雖然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二年,但一生的傳奇經歷仍可用「波瀾壯闊」四個字來概括,並在古代中國歷史上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受到文章主題所限,對他的歷史功績這裡就不做具體介紹。
  • 歷史上真實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期導讀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也稱作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的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得北魏政權從遊牧文明向中原農耕文明靠攏,一般史學界認為這裡是鮮卑少數民族在積極地向中原文化靠攏。我們在本文中將依據史實,打破一些關於孝文帝改革的固有觀念。
  • 北魏孝文帝——拓跋弘
    從拓跋珪登國建立在平城(大同市東北)的386年起到398年,登北魏皇帝位及409年11月被殺,共在位23年,是北魏開創韁土奠定北魏政權的第一位皇帝。北魏時期共有十三位皇帝(廢帝在內)共146年,在位最長的除開拓韁土的第一位道武帝拓跋珪,就是太武帝拓跋燾在位29年。其次是孝文帝拓跋宏在位18年,拓跋宏是一位既懦弱,又勇於改進,既孝順又有建樹的一位北魏皇帝。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當之無愧的影帝皇帝
    然而若論演技,則有一個皇帝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此人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拓跋宏做過的最有名的一件事情就是遷都,這次遷都是拓跋宏自導自演的一場大戲,他憑藉著影帝級的表演,忽悠了全國人民,奉獻了一場無懈可擊的完美演出。事情是這樣的,當時的拓跋宏只有26歲年紀,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想要逐鹿中原,爭霸天下。
  • 北魏馮太后「殺母奪子」導致了孝文帝的「極端」改革?|故事
    北魏皇興三年(469年)六月辛未日,這是個大喜的日子。因為這一天,獻文帝拓跋弘正式冊立自己兩歲的兒子拓跋宏(元宏)為太子。帝國有了自己的儲君,在帝制時代,這是非常喜慶隆重的時刻。 然而,這又是極其悲慘的一天。
  • 北魏拓跋宏堅持漢化改革的背後,權力和錢袋子
    漢家教育的薰陶,從小塑造了他傾向漢文化的價值觀說拓跋宏,就不得不提他的祖母馮太后。馮氏親手撫養拓跋宏長大成人,並在他即位後常年臨朝聽制,是他在君王路上的引路人。馮太后是漢人,出自北燕皇族,漢學底蘊深厚,這一點深刻影響了拓跋宏。
  • 北魏皇帝拓跋宏如何拉開民族融合的大幕,紀錄片《中國》再現波瀾...
    自幼習儒,堅定漢化由於北魏「子貴母死」的制度,拓跋宏自幼便由馮太后撫養。馮太后視拓跋宏為己出,傾注全力培養。她認為漢化才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唯一出路,於是安排拓跋宏從小學習儒家經典,拓跋宏的心中自幼被播下漢化的種子。但北魏的鮮卑貴族卻無法容忍權力被分割,與漢人重臣衝突激烈。漢化並不容易。
  • 北魏孝文帝為何英年早逝?皇后「劈腿」非致命傷害!
    (圖)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獻文帝拓跋弘長子,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後改名元宏
  • 北魏政治家馮太后,她與拓跋弘之間的愛情故事是真的嗎?
    在中國歷史上能跟武則天相媲美的女人,北魏的馮太后算是一個。
  • 北魏書法史(一)~拓跋氏國史
    北魏書法史(一)北魏建國前,拓跋部落已有一段漫長的歷史。拓跋氏的原住地在今天大興安嶺北部的嘎仙洞附近。東漢時南遷到今內蒙呼倫湖一帶,住了七代,其中一支遊牧到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的雲中盛樂。公元376年,前秦苻堅出兵二中萬滅代國,拓跋部落避居到陰山以北。公元386年,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趁前秦淝水戰敗瓦解的機會,糾合舊部,在塞上重建代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亦稱拓跋魏、元魏、後魏。公元398年,拓跋珪定都於今山西大同東北的平城,即皇帝位,是為道武皇帝。
  • 姓氏文化:拓跋姓
    在鮮卑拓跋部的發展歷史上,拓跋·力微是有巨大貢獻的,因此他被稱為拓跋氏的始祖。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張旗鼓地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為漢字單姓「元」氏,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為庶姓,仍為拓跋氏,不與皇室同氏。
  • 孝文帝元宏改革如何成功,當真導致了北魏和鮮卑人滅亡?
    北魏帝國開國君主拓跋珪,最初起兵時只是個逃亡少年,得到了拓跋氏族人大力支持,因此立國後一氣追尊了整整二十八代先祖為皇帝,皆給與諡號,其中原鮮卑代國三位君主,又加以三祖廟號:拓跋力微為始祖神元皇帝,拓跋鬱律為太祖平文皇帝,拓跋什翼犍為高祖昭成皇帝;因此,人數繁多的整個拓跋氏族人,全都成為形式上的北魏皇族一員。魏道武帝:拓跋珪
  • 【拓跋】我的家族發展史
    在鮮卑拓跋部的發展歷史上,拓跋·力微是有巨大貢獻的,因此他被稱為拓跋氏的始祖。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張旗鼓地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為漢字單姓「元」氏,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為庶姓,仍為拓跋氏,不與皇室同氏。
  • 北魏孝文帝長陵
    「大冢」高約30米,直徑60米,為北魏孝文帝長陵。「小冢」高約23米,直徑35米,系北魏文昭皇太后陵。官莊村原名官冢村,正因村東南有「大小冢」而得名。官莊一詞源於《宋史•食貨》記載,「除繼承五代官田外,凡牧地之可耕者,江河灘田,海灘泥田,以及檢括民田……隨時設置官莊。」《清史稿•食貨志一》記載:「初設官莊,以近畿民來歸者為莊頭,給繩地,一繩四十二畝……皆領於內務府。」
  • 拓跋宏憑空許願埋禍患,胡靈太后東拼西補也徒勞!
    主要責任還得從魏孝文帝拓跋宏開始說。 拓跋宏在革俗漢化的過程中,將人分為三等,分別是「國姓」、「郡姓」和「庶姓」,又將門第分為六等,分別是「膏粱門第」、「華腴門第」、「甲姓門第」、「乙姓門第」、「丙姓門第」和「丁姓門第」。
  • 一代賢主:北魏孝文帝崇尚中華文化 力推鮮卑族漢化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時北魏的第七個皇帝。他在歷史上留下的最為引人注目的事跡就是推行漢化,學習漢民族的禮儀制度。北魏是由鮮卑族的拓跋部落建立的。拓跋部最初在東北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活動,過著遊牧生活。西晉末年,拓跋部分為三部。
  • 【打卡第28天】每日歷史故事: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歷經幾代人數十年的努力,於439年統一了中國北方,結束了北方100多年十六國割據的局面,北朝從此開始。471年,元宏即北魏帝位,是為孝文帝。孝文帝積極推行北魏的改革,使衰弱的北魏又逐漸強盛起來。孝文帝的改革,包括實行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以及遷都和漢化。其中,尤以遷都和漢化作用巨大,影響深遠。孝文帝以前,北魏的官吏是一律不給俸祿的。
  • 北魏孝文帝的悲哀:一代雄主治得了天下,卻治不了出軌的皇后
    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六月,馮太后毒死獻文帝,臨朝稱制,當時拓跋宏年方10歲。 一代雄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拓跋宏在剛被立為太子時,按照子貴母死之制,馮太后賜死了他的親生母親李氏,還誅戮了李氏全族。拓跋宏終生都不知自己的親生母親是誰,他自幼在馮太后身邊長大,視祖母如親生母親一般。拓跋宏秉性孝謹,政事無論大小,每每都是先請示馮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