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的起源:大興安嶺北部東麓那裡有一個處於原始遊牧狀態的民族,叫鮮卑族。鮮卑族中的拓跋氏一支,漸有起色。他們曾在漢武帝的徵戰下西遷和南移,又曾與匈奴殘部聯合,戰勝其他部落,稱雄北方,並建立王朝。這個王朝,根據一位漢族人士的提議,稱為「魏」,歷史上叫做北魏王朝。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徵戰,它完成了對黃河流域的統一,成為強大的統治者。
既然已成為了統治者,那麼會面臨一個沉重的文化選擇題:選擇遊牧文化,還是選擇農耕文化?對鮮卑族來說,選擇前者很容易,因為是輕車熟路,信馬由韁,選擇後者很困難,因為要改弦易轍,從頭學習。因此在這個統治集團內部,為了這個文化選擇一次次拔刀相向,血跡斑斑。
但是,在鮮卑王廷,終於站出來幾個願意改造自身文化的明智者,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者是一個勇敢的年輕人,叫拓跋宏。他在歷史上的身份,叫作「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四歲即位,朝政由祖母馮太后掌握。這位祖母也很傑出,對拓跋宏影響巨大。祖母去世時,他已經二十三歲,才獨立執政,但他獨立執政後才九年就去世了,享年三十二歲。因此,這是一個在我心目中永遠年輕的中國帝王。拓跋宏和他的祖母在執政期間,究竟做了哪些事?
一、官員禁止說鮮卑語,改說漢語;
二、官員放棄鮮卑服飾,穿漢族服裝;
三、改變原始祭祀,改為漢族禮制;
四、主張由鮮卑貴族帶頭,與漢族通婚。
另外,拓跋宏還決定把首都從山西大同,遷到河南洛陽,以便實行漢族的「文治」。他規定,以後鮮卑貴族說自己的籍貫,只能說河南洛陽。簡單來說,他實行了相當徹底的「漢化」。當然遇到大量反彈,但他總是懲罰得非常乾脆,即使是對家人也不留餘地。
這麼多有關文化大選擇的強硬命令,出自一個充分掌握了權力的少數民族統治者,而周圍並沒有人威逼他這麼做,這確實太讓人驚嘆了。我認為,這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孝文帝拓跋宏的歷史貢獻,顯而易見,既推動了鮮卑民族的文明進步,又保存了漢民族的文化傳統,可謂相得益彰。但是,我認為,孝文帝拓跋宏對文化的最大貢獻,是他自己也不清楚的,那就是拓寬了漢文化的生命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