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我的家族發展史

2021-02-23 名門旺族


✉收集家族信息點擊進入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後裔鮮卑族拓跋(亦稱託跋)部拓跋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拓跋氏尋宗溯源,黃帝有四妃,有二十五子,其中十二個兒子繼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個兒子改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為西陵氏女,號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囂、龍苗。西陵氏所生長子昌意,降居若水,生子三人:長子名乾荒,乾荒生顓頊(高陽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後裔為李氏;三子名悃,遷居北土。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北土之人則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為姓,稱拓跋氏,意即黃帝土德後代,即後來北朝的鮮卑族拓拔氏部族。據史籍《魏書·序紀》記載,鮮卑拓跋部的歷史序幕是從西漢後期的拓跋毛開始的,他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謂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約都是一個氏族部落聯盟中的各個氏族部落。拓跋毛之後,五傳到了拓跋推寅時候,正值東漢初年,拓跋氏開始從原居地向南方遷徙,「南遷大澤,方千餘裡,厥土昏冥沮洳」。七傳到了拓跋鄰,以所在地荒遐,又謀南遷,但因年老,遂傳位於子拓跋詰汾,率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於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獸之說,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話傳說。拓跋詰汾逝世後,其子拓跋力微即位。在史籍《魏書·序紀》的記載中,拓跋力微被稱為鮮卑拓拔氏的真正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歲。在鮮卑拓跋部的發展歷史上,拓跋·力微是有巨大貢獻的,因此他被稱為拓跋氏的始祖。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張旗鼓地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為漢字單姓「元」氏,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為庶姓,仍為拓跋氏,不與皇室同氏。到了西魏政權的末代帝王恭皇帝元廓於北魏廢帝元欽三年(公元554年)農曆1月即皇帝位之後,去年號,稱元年,將元氏復改回拓跋氏。

進入隋朝,隋文帝重新統一了中國大地後,在強大且日趨規範化的漢文化歷史潮流推動下,鮮卑族拓拔氏嫡系主流最終仍然改定為漢姓元氏,而庶支拓拔氏則漢化姓氏繁多,諸如長孫氏、李氏、王氏、鄭氏、金氏、趙氏等等,不一而足,皆世代相傳至今。[2]

源流二

出自鮮卑拓跋部落。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著遊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遊牧於雲中(今內蒙古託克託)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但這時,拓跋部仍處于氏族部落聯盟階段。公元338年,首領什翼犍建立代政權,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逐漸強大起來。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堅攻代,什翼犍戰死,代滅。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瓦解。公元386年,鮮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孫)恢復代政權,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或者「後魏」(三國魏之後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拓跋宏493年遷都洛陽並改姓「元」後,也稱元魏。[1]

源流三

源於改姓,出自西漢李氏之後李穆改為拓跋氏,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在姓氏史籍中,多記載有李氏本身有三個主源,而改為拓跋氏的李氏,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源自嬴姓即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另一說源自回族阿跌失氏。本書認為,若指明該支拓拔氏是在西漢時期由李氏因故所改,那就不可能是出自回族,因為在西漢時期,回族這一民族還根本就未形成。那麼該支拓拔氏到底出自何源,在兩漢書中均無記載,但可參照史籍《周書·李穆傳》中的記載:「李穆賜姓拓跋氏。」李穆,公元?~586年待考,成紀人,著名漢將李陵的後代,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名將,累遷都督、大將軍、柱國大司空,屢建奇功,被北周宣帝宇文贇(公元559~580年,公元578~579年在位)賜姓拓跋氏。顯然,史書中所記載的「西漢李氏之後李穆」,就是指李穆是著名西漢大將李陵的後代,其李穆源出「西漢李氏之後」即如是。

北周靜帝宇文衍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北周的柱國大將軍、隋國公楊堅(公元541~604年)逼迫北周靜帝「禪讓」帝位,登隋文帝之後(公元581~604年在位),曾拜李穆為太師,位列三公。在李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受賜之姓沿襲傳承者,稱拓拔氏,後多改回李氏。[2]

源流四源於改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金紫光祿大夫源子邕之後,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北魏孝明帝元詡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農曆3月,北魏以金紫光祿大夫源子邕為北討大都督,領兵鎮壓分裂的東魏政權的大將軍葛榮。農曆8月,北魏孝明帝派遣北討大都督源子邕、李神軌、裴衍等率軍攻東魏的鄴城。源子邕行及湯陰時,已經投靠葛榮的安樂王元鑑派率遣弟弟元斌之在夜裡偷襲源子邕的大營,然而源子邕早已有備,元斌之不克敗退,源子邕則乘勝進圍鄴城,很快即攻克了鄴城,斬殺安樂王元鑑,並傳首級至洛陽。北魏孝明帝大喜,特賜源子邕改姓為拓跋氏。之後北魏孝明帝以源子邕為冀州刺史,率兵討伐葛榮。當時裴衍上表請同行,北魏孝明帝下詔許之。源子邕則上言:「衍行,臣請留;臣行,請留衍;若逼使同行,敗在旦夕矣。」結果北魏孝明帝不同意,堅持二人同行。到了農曆12月,源子邕、裴衍率軍行至陽平東北漳水曲,結果被葛榮率十萬軍伏擊,源子邕、裴衍二人俱戰敗而亡。

在源子邕的後裔子孫中,有延承北魏孝明帝所賜之拓拔氏者,後大多回復為源氏,但仍有人隨拓拔氏的漢化過程改為長孫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外國稱呼

拓跋部族建立的北魏徵服了中國北部及部份中亞地區,這些徵服對中亞各民族影響巨大,以致他們將北魏及北魏滅亡之後的中國北部均稱為「拓跋國」(突厥語:Tabgatch;阿拉伯語:Tamghaj),而拜佔庭人所稱的「桃花石」(中古世紀希臘語:Taugast或Tabgac)是否為拓跋或「拓跋國」的譯音,學術界至今未有定論。

延伸:桃花石

桃花石(Taugast或Tabgac)一說有以下幾個來源,尚無定論:

源自北魏【拓拔氏】,此說法尚沒有得到學術界普遍的肯定,因為【拓跋】的古代讀音為【T』ak bwat】,中古讀音為【T』ak buat】。比較Tau-ga、Tab-ga、Tab-γα、Tab-gha、Tam-ga、Tam-gha 等可知,Tau、Tab、Tam、Tan相對於「拓」、「大」都有通轉的可能,但以「大」為更便通,而以「bwat」或「buat」對ga、γα、gha則不相應。

源自南北朝時期魏國的國號【大魏】的古漢語音【daad ŋguls】,古突厥語通常會把古漢語的【大】借用後讀作【tay】,且阿爾泰語系的語言一般會把古漢語的疑母【ŋ-】省略,故【大魏】在古突厥語讀音即【tay guls】,非常接近【Tabgac】(桃花石)一詞。

來自【唐家】的二次音轉,德國學者夏德(F.Hirth)就曾提出【桃花石】是【唐家】一詞的突厥文對音轉寫的說法,後來日本學者桑原騭藏在此基礎上也提出【唐家子】一說。在高昌回鶻文獻中,【大唐】一詞的古漢語讀音在回鶻語的對音轉寫是【Tay To】,至今日本語仍然把【唐】音讀【To】。

得姓始祖

拓跋力微。[2]據《魏書·序紀》記載,拓跋氏歷史的序幕是從拓跋毛開始的。他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謂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約都是一個氏族部落聯盟中的氏族部落。拓跋毛後,五傳到了拓跋推寅時候,正值東漢初年,拓跋氏開始從原來的居地向南移動。「南遷大澤,方千餘裡,厥土昏冥沮洳」。七傳到了拓跋鄰,以所在地荒遐,又謀南遷,因年老,傳位於子拓跋詰汾,帥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於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獸之說,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話傳說。拓跋詰汾死,子拓跋力微立。在《魏書·序紀》裡,拓跋力微被稱為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歲。在拓跋氏歷史上,力微是有貢獻的,因此他被稱為始祖。

遷徙分布

拓跋氏複姓或是古老的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五十四位門閥,得姓歷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拓跋氏望出潁川郡、雁門郡。[2]拓跋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魏書·官氏志》記載:「黃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黃帝以土得王,北俗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氏。後孝文帝改為元氏。自是拓跋降為庶姓。」另《北史·魏本紀》、《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樣的記載。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歷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鮮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後為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後,拓跋珪於公元386年重建代國稱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後孝文帝遷都洛陽。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至遼西,南至淮河、秦嶺為界。共歷17帝,171年。拓跋姓望居潁川郡(戰國時秦國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禹州一帶地區)、雁門郡(戰國時趙國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代縣一帶地區)。[1]

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371-409)【註:拓跋珪死後,其子拓跋嗣繼位,於公元410年(永興二年)諡拓跋珪為宣武皇帝,廟號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諡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廟號為太祖。】,北魏(386-556)王朝的建立者,386-409年在位。鮮卑族拓跋部人。先世曾建立代國,為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後,他乘機復國,初稱代,不久改稱魏。皇始二年(397年)攻破後燕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縣),擁有黃河以北地區,成南北朝對峙之勢。次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他使鮮卑人分地定居,從事耕種;任用漢族地主官僚,加速鮮卑社會發展。晚年政事苛暴,為次子拓跋紹殺死。[2]

拓跋嗣

北魏明元帝(392-423),409-423年在位。在位15年,禮愛儒生,好學史傳,採集經史,隆基固本,內和外輯,可以稱得上是北魏開國以來的一位仁厚的守成之主。對內鞏固王朝統治,對外趁劉裕病死時進攻宋國,費了不少氣力,取得了河南一些地方,在付出相當的代價後,算得上是取得了南北朝戰爭的第一次勝利。由於長途攻戰勞頓,拓跋嗣回到平成就病死了。可以說他是北魏重要的但又是過渡性的皇帝。終年32歲。[2]

拓跋燾

北魏太武帝(408-452),423-452年在位。字佛貍。鮮卑族拓跋部人。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長子。北魏太常七年(422年)四月被封為泰平王,旋立為皇太子。次年十一月即皇帝位,任用崔浩等漢族士人為謀臣,納其謀略,整頓內政,屯田練武,增強國力;把握作戰時機,依靠鮮卑騎兵,先後攻滅夏、北燕、北涼,破柔然,擊敕勒,襲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攻取南朝宋之虎牢(今河南省滎陽西北汜水鎮西)、滑臺(今滑縣東)等地,統一了中國北方。在歷次戰爭中,拓跋燾常親自率軍出徵,決策雄斷,部署周密,講究戰法,臨陣勇猛,多獲勝利。正平二年二月,被中常侍宗愛謀殺。[2]

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471-499),即拓跋宏,亦即元宏,北魏皇帝。即位時僅五歲,太皇太后馮氏當國。太和十四年(490年)馮太后死,始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省大同)遷都洛陽;後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又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沈太和二十年正月初三(496年2月2日)孝文帝命鮮卑貴族改用漢姓。他說:魏的祖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夫上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故改姓元。[2]

拓跋子推

(生卒年待考),代北人(今山西代縣)。著名北魏大臣。拓跋子推是北魏獻文帝的叔叔,時任北魏王朝的京兆尹。當時北魏獻文帝不想作皇帝了,準備將其位讓給叔父京兆尹拓跋子推,乃派人馳往漠南,向河西王禿髮傉檀之子禿髮源賀徵求意見。禿髮源賀按照鮮卑傳統的父終子及的禮儀,堅決表示不可,之後馳驛入長安,向北魏獻文帝正色諫阻,最後北魏獻文帝聽取了禿髮·源賀的意見,沒有將將帝位傳給拓跋子推,而是傳給了兒子拓跋宏。

拓跋子推是北魏王朝的資深貴族,也是反對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政策的主要反對派首領。當改革觸動了很多貴族豪強的根本利益時,以拓跋子推為首的少數舊貴族千方百計進行反撲,他逼死了北魏孝文帝的摯愛林明珠誘使太子拓跋恂(元恂)觸犯刑律,迫使北魏孝文帝忍痛殺死了太子。[2]

拓跋禧

(公元?~501年待考),漢名元禧,字永壽,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鹹陽王。拓跋禧是南北朝北魏宗室大臣,任太尉,封鹹陽王。北魏孝文帝逝世後,拓跋禧受遺詔輔政。拓跋禧為人驕奢成性,賄賂公行,以奴僕臣吏廣營田產,開採鹽鐵,為北魏宣武帝所惡後,陰謀舉兵反叛,事洩被殺。拓跋禧所為,史稱「世宗頗惡之」。

拓跋禧特別喜歡猜謎。《北史》上記載,拓跋禧因謀反事敗逃亡出走,在途中還要侍從兼防閣尹龍武給他出謎解悶。[2]

拓跋澄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澄;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任城王。拓跋澄能徵善戰,驍勇異常。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的過程中,反對改制的鮮卑貴族穆泰、陸睿勾結鎮北大將軍拓跋思譽(元思譽)發動兵變,以抵制改革,另立新君。

北魏孝文帝急派任城王拓跋澄率大軍前往鎮壓,一舉撲滅叛亂,將二人拘捕在平城獄中。之後,北魏孝文帝親往審訊,誅殺穆泰,賜陸睿自盡。[2]

拓跋幹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幹;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河南王。[2]

拓跋羽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羽,北魏獻文帝之子;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廣陽王,宰相。[2]

拓跋雍

(公元?~528年待考),漢名元雍,字思穆,北魏獻文帝子,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潁川王、高陽王,宰相。拓跋雍先封潁川王,後改封高陽王。北魏宣武帝時,屢遷司空,議定律令。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進位丞相,與侍中拓跋叉(元叉)同決庶政。拓跋雍一生富貴冠一國,一食值錢數萬,有憧僕六千、使女五百,曾與河間王拓跋琛(元琛)鬥富。北魏孝莊帝執政初年,大都督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拓跋雍被殺。[2]

拓跋勰

(公元473~508年),漢名元勰,字彥和,北魏獻文帝之子,北魏孝文帝之弟;司州洛陽光睦裡人(今河南洛陽)。著名北魏王朝政治家、文學家。拓跋勰,是北魏歷史上傑出的年輕政治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積極支持者,對推動北魏孝武帝的改革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

拓跋祥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祥,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北海王。[2]

拓跋恂

(公元482~497年),漢名元恂,北魏孝文帝之長子;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孝文帝的大太子。拓跋恂很早即被父親北魏孝文帝立為太子。拓跋恂素不好學,身體又肥胖,最怕洛陽的炎熱天氣,每每追樂舊都平城的涼爽,常思北歸;又不願說漢語、穿漢服,對所賜漢族衣冠盡皆撕毀,仍舊解發為編發左衽,頑固保持鮮卑舊俗。當時,中庶子高道悅多次苦言相勸,他不但毫無悔改之意,反而懷恨在心,因此他是反對改革、反對遷都的陳舊鮮卑貴族利用的主要工具。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農曆8月,北魏孝文帝巡幸嵩嶽,要太子拓跋恂(元恂)留守金墉城。北魏孝文帝的出巡給了他可乘之機,遂與左右合謀,秘密選取宮中御馬三千匹,陰謀出奔平城,並親手殺死高道悅於宮禁之中。事發後,幸虧領軍大將拓跋儼(元儼)派兵嚴密防遏各宮門,阻止了事態的發展。第二天清晨,尚書陸琇馳馬奏報,北魏孝文帝聞訊大驚,中途急急折返洛陽,當即引見拓跋恂,怒不可遏,列舉其罪,親加杖責,又令鹹陽王拓跋禧等人代替自己打了拓跋恂一百多杖,直打得皮開肉綻,才拖出門外,囚禁於城西別館。一個多月後,拓跋恂傷勢有所好轉,方能起床行走。

農曆10月,北魏孝文帝在清徽堂引見群臣,議廢太子拓跋恂。太子的兩個老師太傅穆亮、少傅李衝一齊脫帽叩頭請罪,北魏孝文帝說:「你們請罪是出於私情,我所議論的是國事。『大義滅親』,古人所貴。今日元恂想違父叛逃,跨據恆、朔二州,犯了天下的頭條大罪!這個小子今日不除掉,乃是國家大禍,待我百年之後,恐怕又要發生晉末的永嘉之亂。」

農曆12月,北魏孝文帝廢拓跋恂為庶人,囚禁於河陽無鼻城(今河南孟縣),並派兵看守,僅給些布衣粗食,不至饑寒而已。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農曆4月,北魏孝文帝再次巡幸長安,離開洛陽不久,負責督導拓跋恂的御史中尉李彪就緊急秘密上表,告發拓跋恂又與左右謀反。北魏孝文帝得報,急派鹹陽拓跋禧(元禧)與中書侍郎邢巒率人帶著毒酒趕赴河陽,逼令拓跋恂自盡,時年十五歲,斂以粗棺常服,就地埋葬。[2]

拓跋思譽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思譽;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鎮北大將軍。[2]

拓跋隆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隆,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安樂侯。[2]

拓跋超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超;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驍騎將軍。

拓跋樂平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樂平;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射聲校尉。[2]

拓跋拔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拔;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前彭城鎮將。[2]

拓跋珍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珍;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代郡太守。

拓跋頤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頤;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朔州刺史、陽平王。[2]

拓跋丕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丕;代北人(今山西代縣)。著名北魏平陽公。因功拜東騎大將軍。在鮮卑宗室中,他是德高望眾的元老貴族,他年長北魏孝文帝四輩,為四朝老臣。不過,拓跋丕之子拓跋隆、拓跋超,以及弟弟拓跋業皆參與了抵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皆被鎮壓。[2]

拓跋業

(生卒年待考),漢名元業,拓跋丕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撫冥鎮將、魯郡侯。[2]

拓跋平原

後魏齊州刺史,以功拜鎮南將軍。孝文帝時,有妖人劉舉,自稱天子,拓跋平原親自討斬之。[2]

拓跋可悉陵

後魏中軍都督。他十七歲隨太武帝狩獵時,遇一猛虎,空手搏殺之獻給太武帝。[2]

郡望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為潁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潁水,其上遊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東北魏王朝武定年間(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潁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為長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潁川郡。唐朝時期復改為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1]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1]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如果您對本文有任何專業領域的建議,我們強烈建議您獨自對內容的可信性進行評估,並諮詢相關專業人士。溫馨提示:《名門旺族》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或有其它問題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403人已讚賞

 長按二維碼   查看更多家族資料

相關焦點

  • 尋根 ▋百家姓之--拓跋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拓跋毛之後,五傳到了拓跋推寅時候,正值東漢初年,拓跋氏開始從原居地向南方遷徙,「南遷大澤,方千餘裡,厥土昏冥沮洳」。七傳到了拓跋鄰,以所在地荒遐,又謀南遷,但因年老,遂傳位於子拓跋詰汾,率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於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獸之說,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話傳說。拓跋詰汾逝世後,其子拓跋力微即位。
  • 西夏皇族拓跋氏來源於鮮卑拓跋嗎?為何姓李?
    西夏能夠在兩強(大遼與北宋)間立國,偏處西北一隅189年,確有其非凡的能力,實際上拓跋家族統治這一地區可以上溯到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被任命為定難軍節度使,成了割據一方的「諸侯」,實際統治了三百餘年。西夏,其實是宋朝對其的稱呼,元昊建立國家,叫「大夏」,都城設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其主體民族是党項羌,《隋書》中記載:「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
  • 「拓跋」、「鮮卑」合稱與拓跋氏族稱問題
    林幹先生認為「『拓跋』一名,乃駐牧於大鮮卑山的鮮卑人自遠祖以來的自稱」。*何光嶽先生則說:「拓跋部,後為拓跋氏,實即『土伯』之轉音,蓋始均發明牛耕,為土伯之稱,而之後杜氏,也號土伯」。*羅新先生則認為「『拓跋』本來只是該部落某一首領所擔任的職務的名號(這種名號包含官號和官稱兩個部分),後來竟凝固而成為部族名稱,並進一步成為該部族統治家族的家族姓氏」。
  • 拓跋的大同之四丨拓跋珪的「天賜」時代
    但是,這依然沒有阻擋住拓跋珪那顆追尋「長生」的心。縱然長生虐我千百遍,珪哥依然待它如初戀。此路不通走他路,撞了南牆也不回頭。道士不行整佛教,反正就要實現「長生」小目標。也正是因為這一制度,讓拓跋珪自己也最終走向了死亡。網絡/侵刪在老拓跋家的家族史上,流傳著「詰訜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的說法。大抵老拓跋家的「熊孩子」打他們祖爺爺那輩兒起,就不怎麼受姥姥家的待見。過著「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悲慘生活。
  • 拓跋的大同之十五丨拓跋濬的「興安」時代
    楊連禾/攝經過了拓跋餘的折騰,老拓跋家幾代人奮鬥的家底差點被「造」光了。所以拓跋濬改這樣一個年號,也是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可以息兵養民,恢復爺爺拓跋燾在時的榮光。說起爺爺拓跋燾,就得再聊聊他們爺孫之間「隔輩兒親」的故事了。
  • 我拓跋玉兒表示不服!
    一、軒轅劍之天之痕―拓跋玉兒 說劉詩詩演技不好,我拓跋玉兒第一個表示不服!她演的拓跋玉兒有時思考很周全,具俠女風範,為向氐人女王賠罪而甘願自毀傾城容顏,這樣的性格與勇氣難能可貴,著實讓人感到欽佩。有時行事過於魯莽,任性,常耍小脾氣,太過於自我,給周圍人帶來些許困擾與麻煩,會讓周圍人為她擔心、焦急,讓人無奈。但事後跟著陳靖仇和於小雪一同旅行,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融化了內心的堅冰,改正了自己的缺點並幫助陳靖仇更加堅強勇敢,算是非常圓滿了。
  • 【趙氏】我的家族發展史
    ✉收集家族信息點擊進入趙氏
  • 拓跋鮮卑:悄然而至的強鄰
    詔書充滿荒誕感,劉淵完全沒把自己當外人,開口閉口「我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世宗孝武皇帝」云云,對於他真正的匈奴祖先則不著一字。這份詔書被完整記載在《晉書》中,很像是著史者在故意噁心他。拓跋力微聽說兒子終於回來了,非常高興,派各部落酋長去迎接,各酋長與沙漠汗在雁門關(當時還不叫雁門關)附近的陰館設宴,酒正喝得高興,天上有鳥飛過,沙漠汗借著酒興,拿出彈弓,說:「諸位看我取這飛鳥。」說完發弓,飛鳥應弦而落。
  • 【王孫】我的家族發展史
    ✉收集家族信息點擊進入王孫
  • 西夏何時出現的,西夏皇帝是拓跋氏之後,為何姓李?
    西夏皇帝姓李,但這是唐朝皇帝的賜姓,他們自己則認為是北魏拓跋皇族之後,李元昊就常稱自己是拓跋魏之後。拓跋氏入唐後依然混得風生水起,傳到唐末有個牛人叫拓跋思恭。    唐末天下大亂,拓跋思恭趁亂佔據宥州。宥州在哪?就在內蒙古西部鄂爾多斯市鄂託克旗以南的毛烏素沙地中。
  • 【周氏】我的家族發展史
    ✉收集家族信息點擊進入周氏
  • 英雄少年拓跋珪
    記得40年前去廣州,提起山西,有些人居然不知有太原只知有大同,使我心中很是不爽。其實大同歷史上就是比太原牛,比如太原只做過陪都、別都,做過首都,也時間不長,還是很小的地方割據政權。大同做過北半個中國的首都,而且長達97年。建都大同的是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  拓跋珪是16國時期代王的子孫,雖然生在帝王家,但其童年卻坎坷異常。拓跋珪還沒有出生,父親就死於內亂,他是一個遺腹子。
  • 拓跋魏第五任皇帝-北朝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濬
    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濬(440~465年),字烏雷直勤,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鮮卑族。北魏時期皇帝(452~465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燾之孫,景穆皇帝拓跋晃長子,母為恭皇后鬱久閭氏。 聰明敏達,風儀異常。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愛弒殺太武帝拓跋燾,擁立南安王拓跋餘即位。
  • 拓跋的大同之九丨拓跋燾的「神麚」時代
    上回書說道,文治武功的拓跋燾在以「始光」為年號的四年裡初露崢嶸。懟柔然,懟赫連昌,創文字,行漢化改革.妥妥的一代明君,帝王風範。428年,拓跋燾將年號由「始光」改為「神麚」。何謂「神麚」?神鹿指引,走向光明。
  • 姓氏文化:拓跋姓
    北土之人則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為姓,稱拓跋氏,意即黃帝土德後代,即後來北朝的鮮卑族拓拔氏部族。源於姬姓,出自皇帝後裔鮮卑族拓跋(亦稱託跋)部拓跋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拓跋氏尋宗溯源,黃帝有四妃,有二十五子,其中十二個兒子繼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個兒子改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為西陵氏女,號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囂、龍苗。
  • 北魏戰神——拓跋燾
    北魏戰神——拓跋燾——戰神拓跋燾有一句話為是金子,早晚都會發光。長大後的木骨閭臂力驚人,每當大戰身先士卒,收穫的戰利品也最多。故而擺脫了奴隸的標籤,當上了一名時髦的騎兵。徹底打痛柔然,使之覬覦北魏之心湮滅,是拓跋燾夢寐以求的願望!同年九月,一場大閱兵在平城東郊舉行,軍容整潔操練聲震,讓拓跋燾頗為欣慰!為了今日的君威,他削減了宮中的奴僕,徵發了數萬百姓,匯聚於此練兵。嘔心瀝血的努力,終於換來了強大的國防。和二戰莫斯科相同,通過閱兵後的士卒們,在平陽王長孫翰的運籌帷幄之中,他們決勝千裡之外,把柔然趕到了極北之地,確保了北魏北疆安全無虞!
  • 【藺氏】我的家族發展史
    周簡王姬夷三年(晉景公姬孺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欒氏、邯氏兩大家族協助晉景公攻滅了趙氏家族。韓厥雖然與趙氏家族淵源甚深,但沒有起兵發難,但在事後在保全趙氏後裔上起了關鍵作用。周簡王十二年(晉厲公姬壽曼七年,公元前574年),欒書與荀偃迫於情勢,驟起發難,殺胥童、廢晉厲公,當時也曾請韓厥參與其事,但是韓厥斷然予以拒絕了。
  • 【榮氏】我的家族發展史
    榮姓是一個在濟寧汶上繁衍了2700年的古老家族。榮氏肇基汶水,源發曇山。榮氏祖先本與西周姬姓同宗,「周成王卿士榮伯食採於榮(今河南鞏縣西),因以為姓氏」。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93年),榮叔公「奉王命見魯桓公,有功社稷,封為上谷大夫,始遷於魯,宅居郕邑(今山東汶上,古稱中都),是為魯宗之始」。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鮮卑族中的拓跋氏一支,漸有起色。他們曾在漢武帝的徵戰下西遷和南移,又曾與匈奴殘部聯合,戰勝其他部落,稱雄北方,並建立王朝。這個王朝,根據一位漢族人士的提議,稱為「魏」,歷史上叫做北魏王朝。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徵戰,它完成了對黃河流域的統一,成為強大的統治者。        既然已成為了統治者,那麼會面臨一個沉重的文化選擇題:選擇遊牧文化,還是選擇農耕文化?
  • 殺妻奪國——拓跋力微的資本原罪 || 【拓跋,上馬】系列⑧
    這裡我必須說明一下,很多帶有「蠻族」印記的部落,女性地位一般都比較高,也沒有什麼貞操之類的概念。比方說,西方的日耳曼民族,婦女就擁有很大的權利與自由;比方說,蒙古族鐵木真的妻子被敵人搶走後,和敵人生了一個孩子,而後來鐵木真又把妻子連同那個孩子搶了回來,毫不嫌棄。比方說,有鮮卑血統的唐朝皇室,老子會搶兒子的老婆,兒子會娶老子的后妃,而且出現了武則天這樣強大的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