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的大同之十五丨拓跋濬的「興安」時代

2021-03-04 辛創奇

大同美軒酒店供圖

文字:辛創奇

圖片:網絡,侵刪

封面圖:網絡,侵刪

天宇長鬧,爭途緣因權。

碎玉沉鋒,佛掌八識千年懺。

空歌紛擾始虛名,揚袂揖天下。

今朝從,百年空。

——定場詩丨文成帝·拓跋濬

上回書說道,年幼的拓跋濬坐上大魏話事人的第一把交椅後,開始了一系列的「清算運動」。

先是誅殺了宗愛、賈周等人,並動用五刑,滅其三族。

接下來,他追諡沒當過皇帝的父親拓跋晃為景穆皇帝,但是堅決不承認坐了八個月皇帝寶座,擁有「二般運氣」的叔叔拓跋餘為皇帝,只給了他「王」的禮節,用以安葬。

最後,他把叔叔拓跋餘的「永平」年號,改為了「興安」。

何謂「興安」?

興,有起的意思,安,有定的意思。

百廢俱興,安定天下。

楊連禾/攝

經過了拓跋餘的折騰,老拓跋家幾代人奮鬥的家底差點被「造」光了。所以拓跋濬改這樣一個年號,也是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可以息兵養民,恢復爺爺拓跋燾在時的榮光。

說起爺爺拓跋燾,就得再聊聊他們爺孫之間「隔輩兒親」的故事了。

在當時的南北朝,平城的老拓跋家的孩子們打小就是街坊鄰居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

爺爺的爺爺拓跋珪15歲就成長為大魏的掌舵人詳見:拓跋的大同之一丨拓跋珪的「登國」時代)。

爺爺的爸爸拓跋嗣也是在17歲的時候平定叛亂,登上了帝位詳見:拓跋的大同之五丨拓跋嗣的「永興」時代)。

爺爺拓跋燾更是打小就被爺爺的爺爺拓跋珪讚揚說,「這小子像我,將來實現我願望的一定是他」詳見:拓跋的大同之八丨拓跋燾的「始光」時代)。

楊連禾/攝

作為老拓跋家羨慕的對象,被稱為「世嫡皇孫」的拓跋濬更是從小就具有了「帝王」的氣度。

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六月二十一日,拓跋濬(浚)出生於東宮。少時聰明敏達,深受祖父太武帝拓跋燾的喜愛,常跟隨在太武帝身邊,被稱為「世嫡皇孫」。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拓跋濬跟隨太武帝北巡,恰逢酋帥押解一名奴隸要施以刑罰。拓跋濬對他說:「這奴隸今天碰到了我,你應該把他放掉。」酋帥奉命解除奴隸的綁縛。拓跋燾聽說此事,說:「這孩子年齡雖小,卻儼然把自己當作天子。」對他十分驚奇。那年拓跋濬才五歲。

楊連禾/攝

父親拓跋晃的英年早逝,讓爺爺拓跋燾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慘痛。在追諡拓跋晃為景穆太子後,爺爺就將一腔心血轉移到了皇孫拓跋濬的身上。

在皇位繼承的問題上,拓跋燾在太子拓跋晃去世以後就沒有再明確的冊立太子,仍以「世嫡皇孫」稱呼拓跋濬。

還有一件事可以說明,那就是在分封諸王的時候,由「一字王」改為「兩字王」。

要知道,自魏晉時期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之後,「一字王」就比「二字王」尊貴的多,兩者就不是一個級別的。

在「一字王」裡,以「晉王、秦王、齊王、楚王」四個封號王爵最為尊貴,再往下是「周、魯、趙、魏、梁、燕、代、韓、宋、吳、越」等王號。在中國皇位史上,「晉王」地位最高,由晉王身份登基成帝的最多,「秦王」緊隨其後,「齊王」、「楚王」差一點。

作為一直標榜自己是「漢家正統」的老拓跋家,自然懂得這個禮節。

所以,在爺爺拓跋燾最後的「正平」年間,他先是封皇孫拓跋濬為高陽王。但是,不久之後就說,「皇孫屬於世嫡,不合適做藩王」。於是,就把拓跋濬藩王的封號給撤銷了,還以「世嫡皇孫」相稱。

其他的人則分別由原來的一字王變為了兩字王。

比如,秦王拓跋翰為東平王,燕王拓跋譚為臨淮王,楚王拓跋建為廣陽王,吳王拓跋餘為南安王。

以此來彰顯「世嫡皇孫」拓跋濬繼承人的地位。

楊連禾/攝

有了父親早逝,爺爺被奸人所害,自己也差點被廢的一系列慘痛經歷後,飽受「社會毒打」的拓跋濬更加明白了作為一個「帝王」的責任。

所以,在剛剛即位的興安年間,他秉承「息兵養民」的政策,來療養大魏的傷勢。

此時,在長江對岸的南朝劉宋,也發生了一件和大魏一樣的「人倫慘劇」。

就是咱們前面說過那位志大才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的宋文帝劉義隆被自己的親兒子,史書上稱為「元兇」的劉劭給咔嚓了。

三個月後,他的弟弟,劉義隆的第三個兒子武陵王劉駿起兵討伐,將他給滅了,即皇帝位,史稱孝武皇帝。

南北兩邊的兩大「扛把子」家裡都出了事,所以大家都抱著「攘外必先安內」的原則。只能暫時握手言和,一起坐下來「愉快」的聊聊啦。

因此,大魏和劉宋進入了「蜜月期」。

楊連禾/攝

沒有了外患的侵擾,拓跋濬可以專心騰出手來整治大魏國內的事了。面對北魏內部的激烈鬥爭,拓跋濬處死的大臣不計其數。那個扶他上位的長孫渴侯因為與太宰拓跋壽樂爭權,也被他一併賜死了。

興安元年(452年)十一月,隴西屠各王景文反叛朝廷,拓跋濬下詔命統萬城鎮守將領、南陽王拓跋惠壽、外都大官於洛拔督討伐平定叛亂。

興安二年(453年)二月十三日,司空、京兆王杜元寶謀反被殺;建寧王拓跋崇與兒子濟南王元麗被杜元寶拉攏,捲入叛亂,都被拓跋濬賜死。同年七月,濮陽王閭若文與徵西大將軍、永昌王拓跋仁謀反。七月二十五日,拓跋濬下令在長安賜死拓跋仁,閭若文被殺。 其他大小謀反事件數不勝數,北魏王朝動蕩不安。

楊連禾/攝

在百廢俱興,安定天下的帝王之路上,拓跋濬任重而道遠。

454年,拓跋濬將年號由興安改為興光。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相關焦點

  • 拓跋魏第五任皇帝-北朝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濬
    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濬(440~465年),字烏雷直勤,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鮮卑族。北魏時期皇帝(452~465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燾之孫,景穆皇帝拓跋晃長子,母為恭皇后鬱久閭氏。 聰明敏達,風儀異常。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愛弒殺太武帝拓跋燾,擁立南安王拓跋餘即位。
  • 拓跋的大同之四丨拓跋珪的「天賜」時代
    大同美軒酒店/供圖404年,拓跋珪改年號天興為天賜。何為天賜?天子之位,天之賜也!皇帝是上天的兒子,皇帝的寶座自然也是上天賜予的了!楊連禾/攝在拓跋珪看來一切就是命中注定。既然是註定,那自然就有鬼神扶持了。所以,在徵戰中原的路上,拓跋珪崇尚佛,道。同時,又「好老子之言,誦詠不倦」,並設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煉百藥。但是在那些作為小白鼠的死刑犯身上實驗多次後,成仙的丹藥最終還是「啥也不是」!
  • 大魏•大同之十丨拓跋燾的「延和」時代
    上回書說道,「神麚」年間的拓跋燾化身成了鮮卑族的圖騰瑞獸——神鹿,帶領著大魏集團向統一中國的夢想前進,前進.這一路上,他拳打北方的柔然,腳踢南面的劉宋,中間還抽空收拾了遠在貝加爾湖畔的敕勒部人.可謂是「上天入地,唯我獨尊」。大吼一聲「還有誰?」這個世界只能用沉默來作答。
  • 拓跋的大同之九丨拓跋燾的「神麚」時代
    上回書說道,文治武功的拓跋燾在以「始光」為年號的四年裡初露崢嶸。懟柔然,懟赫連昌,創文字,行漢化改革.妥妥的一代明君,帝王風範。428年,拓跋燾將年號由「始光」改為「神麚」。何謂「神麚」?神鹿指引,走向光明。
  • 拓跋的大同之六丨拓跋嗣的「神瑞」時代
    意思就是414年的正月,吉祥的事屢屢發生,拓跋嗣就大赦天下,還把年號改了。神瑞這會事,歷朝歷代都有。作為積極學習漢人文化,努力融入華夏大家庭的鮮卑拓跋氏來說,自然也是有樣學樣,並且發揚光大起來。這一點在拓跋嗣的身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拓跋嗣極好陰陽之術,就是說他動不動就喜歡算上一卦,美其名曰,以窺天意。
  • 大魏·大同之九丨拓跋燾的「神麚」時代
    上回書說道,文治武功的拓跋燾在以「始光」為年號的四年裡初露崢嶸。懟柔然,懟赫連昌,創文字,行漢化改革.妥妥的一代明君,帝王風範。428年,拓跋燾將年號由「始光」改為「神麚」。何謂「神麚」?神鹿指引,走向光明。
  • 在北方崛起的「魏」,「拓跋」家的故事
    淝水之戰,苻堅敗北,前秦一蹶不振,北方一片混亂。接著沒費多大力氣又幹掉了北燕和北涼,開啟了「北朝時代」。拓跋晃去世之後,拓跋燾又有些後悔!便打算立拓跋晃的兒子拓跋濬為皇孫。就在宗愛還在想著立誰為皇帝的時候,朝中大臣已經搶先行動,立已故太子拓跋晃之子拓跋濬繼位,史稱「文成帝」。
  • 【拓跋】我的家族發展史
    [2]拓跋禧(公元?~501年待考),漢名元禧,字永壽,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鹹陽王。拓跋禧是南北朝北魏宗室大臣,任太尉,封鹹陽王。北魏孝文帝逝世後,拓跋禧受遺詔輔政。拓跋禧為人驕奢成性,賄賂公行,以奴僕臣吏廣營田產,開採鹽鐵,為北魏宣武帝所惡後,陰謀舉兵反叛,事洩被殺。拓跋禧所為,史稱「世宗頗惡之」。拓跋禧特別喜歡猜謎。
  • 【尋根問祖 百家姓】336:拓跋、穀梁、段幹、百裡、東郭
    拓跋晃,太武帝拓跋燾長子,文成帝拓跋濬之父。太武帝下詔滅佛時,父子產生矛盾。屢諫不從,拓跋晃私下設法保全了很多無辜的僧侶。追遵為景穆皇帝。拓跋濬,北魏第五位皇帝,景穆皇帝拓跋晃長子。息兵養民、誅殺宗愛、平定叛亂、改革官制、減輕民負;下令復興佛教、建造雲岡石窟(雲岡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姓氏文化:拓跋姓
    拓跋羽(生卒年待考),漢名元羽,北魏獻文帝之子;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廣陽王,宰相。拓跋勰(公元473~508年),漢名元勰,字彥和,北魏獻文帝之子,北魏孝文帝之弟;司州洛陽光睦裡人(今河南洛陽)。著名北魏王朝政治家、文學家。
  • 尋根 ▋百家姓之--拓跋氏 家族起源族譜
    [2]拓跋禧(公元?~501年待考),漢名元禧,字永壽,北魏孝文帝之弟;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鹹陽王。拓跋禧是南北朝北魏宗室大臣,任太尉,封鹹陽王。北魏孝文帝逝世後,拓跋禧受遺詔輔政。拓跋禧為人驕奢成性,賄賂公行,以奴僕臣吏廣營田產,開採鹽鐵,為北魏宣武帝所惡後,陰謀舉兵反叛,事洩被殺。拓跋禧所為,史稱「世宗頗惡之」。拓跋禧特別喜歡猜謎。
  • 英雄少年拓跋珪
    大同是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記得40年前去廣州,提起山西,有些人居然不知有太原只知有大同,使我心中很是不爽。其實大同歷史上就是比太原牛,比如太原只做過陪都、別都,做過首都,也時間不長,還是很小的地方割據政權。大同做過北半個中國的首都,而且長達97年。建都大同的是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
  • 南北朝北魏皇帝列表,從拓跋珪開國到拓跋燾一統北方
    其中北朝第一個王朝北魏的皇帝很多,對後世的影響力很大,咱們要聊的,就是北魏最關鍵的從開國到一統北方的前三代皇帝,他們分別是拓跋珪、拓跋嗣和拓跋燾。當初苻堅滅鮮卑人的代國之後,把一個小孩放在了家中寄養,他就是拓跋珪。
  • 「拓跋」、「鮮卑」合稱與拓跋氏族稱問題
    「拓跋」一詞究竟是何種性質,還是需要由當時的史料出發,進一步釐清事實的本來面目。二、族稱還是姓氏:「拓跋」一詞的產生時間與用法要確定「拓跋」一詞的性質究竟屬于姓氏還是族稱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檢討該詞在史料中的運用。其一是尋找最早的用例確定該詞在史料中出現的時代,其二是檢討該詞在較早的史料中出現的前後語境以確定其性質。
  • 讀書隨筆:拓跋百年(上)
    集中探討的是拓跋部落在公元398年-494年建立和鞏固北魏平城政權的詳細過程。可以說,正是藉助平城一地(今天的大同),鮮卑族的拓跋部落完成了從草原部落到中原中央集權國家的躍遷,史稱北魏。在短短一百年間,北魏就經歷了漢族皇權五百餘年的歷程——先是以太子監國的代際權力移交模式替代了傳統部落的兄終弟及模式,結果很快導致皇權與太子集團的鬥爭,在鬥爭中母系勢力再次崛起。
  • 魏道武帝拓跋珪
    383年肥水之戰後,苻秦勢力瓦解,被役屬的各族紛紛起兵獨立。386年,拓跋珪為各部大人所推,即代王位,建元登國。同年稱魏王,改國號為魏。拓跋部處在原始社會解體,奴隸制不甚成熟階段;拓跋珪建國後,該部出現向封建制發展趨勢。拓跋珪即位後五年之間,北面擊敗高車與柔然,東北面擊敗庫莫奚,掃除了後顧之憂。
  • 北魏書法史(一)~拓跋氏國史
    公元258年,拓跋氏已擁有騎士二十萬。中原大亂的公元310年,拓跋族酋長應西晉并州刺史劉琨之道,參與西晉王朝的內戰,其部落進駐今山西雁北一帶。公元376年,前秦苻堅出兵二中萬滅代國,拓跋部落避居到陰山以北。公元386年,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趁前秦淝水戰敗瓦解的機會,糾合舊部,在塞上重建代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亦稱拓跋魏、元魏、後魏。公元398年,拓跋珪定都於今山西大同東北的平城,即皇帝位,是為道武皇帝。
  • 拓跋鮮卑:悄然而至的強鄰
    大約在公元一世紀,拓跋鮮卑離開嘎仙洞,向南遷徙到呼倫湖畔,也就是今天呼倫貝爾草原的西部。當時正是匈奴離開大草原、向西遷徙,鮮卑崛起的時代。拓跋鮮卑也併吞了周圍的九個部落,當時拓跋鮮卑的酋長拓跋鄰派九個同族管理這九個部落,形成所謂的「帝室十姓」。
  • 北魏政治家馮太后,她與拓跋弘之間的愛情故事是真的嗎?
    馮氏出生之時,太武帝拓跋燾已完成了中國北方的統一,並與南朝宋沿黃河形成了對峙之勢。出生不久的馮氏的哥哥馮熙就因叔叔馮邈戰敗沒入蠕蠕,接著,馮家突然遭遇了飛來橫禍,馮朗因受一樁大案株連被太武帝下令誅殺了。馮氏因為年幼又是女孩,就被沒入宮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馮氏在宮中得到了姑母馮昭儀的多方照應。  馮氏11歲的時候,13歲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選中馮氏做了貴人。
  • 西夏皇族拓跋氏來源於鮮卑拓跋嗎?為何姓李?
    看到「拓跋」這兩個字眼,不由讓人聯想到鮮卑這個民族,鮮卑眾多部落中有一個十分強大又顯赫的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權。事實上,南北朝所謂「五胡亂華」恰恰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党項人受到吐蕃與吐谷渾(鮮卑的一支)等的影響,民族間相互通婚融合,便有一支鮮卑拓跋加入到党項的行列,並且形成一支拓跋氏。唐代林寶記載:「開元後,右監門大將軍西平公靜邊州都督拓跋守寂亦東北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