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美軒酒店供圖
文字:辛創奇
圖片:網絡,侵刪
封面圖:網絡,侵刪
天宇長鬧,爭途緣因權。
碎玉沉鋒,佛掌八識千年懺。
空歌紛擾始虛名,揚袂揖天下。
今朝從,百年空。
——定場詩丨文成帝·拓跋濬
上回書說道,年幼的拓跋濬坐上大魏話事人的第一把交椅後,開始了一系列的「清算運動」。
先是誅殺了宗愛、賈周等人,並動用五刑,滅其三族。
接下來,他追諡沒當過皇帝的父親拓跋晃為景穆皇帝,但是堅決不承認坐了八個月皇帝寶座,擁有「二般運氣」的叔叔拓跋餘為皇帝,只給了他「王」的禮節,用以安葬。
最後,他把叔叔拓跋餘的「永平」年號,改為了「興安」。
何謂「興安」?
興,有起的意思,安,有定的意思。
百廢俱興,安定天下。
楊連禾/攝
經過了拓跋餘的折騰,老拓跋家幾代人奮鬥的家底差點被「造」光了。所以拓跋濬改這樣一個年號,也是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可以息兵養民,恢復爺爺拓跋燾在時的榮光。
說起爺爺拓跋燾,就得再聊聊他們爺孫之間「隔輩兒親」的故事了。
在當時的南北朝,平城的老拓跋家的孩子們打小就是街坊鄰居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
爺爺的爺爺拓跋珪15歲就成長為大魏的掌舵人(詳見:拓跋的大同之一丨拓跋珪的「登國」時代)。
爺爺的爸爸拓跋嗣也是在17歲的時候平定叛亂,登上了帝位(詳見:拓跋的大同之五丨拓跋嗣的「永興」時代)。
爺爺拓跋燾更是打小就被爺爺的爺爺拓跋珪讚揚說,「這小子像我,將來實現我願望的一定是他」(詳見:拓跋的大同之八丨拓跋燾的「始光」時代)。
楊連禾/攝
作為老拓跋家羨慕的對象,被稱為「世嫡皇孫」的拓跋濬更是從小就具有了「帝王」的氣度。
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六月二十一日,拓跋濬(浚)出生於東宮。少時聰明敏達,深受祖父太武帝拓跋燾的喜愛,常跟隨在太武帝身邊,被稱為「世嫡皇孫」。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拓跋濬跟隨太武帝北巡,恰逢酋帥押解一名奴隸要施以刑罰。拓跋濬對他說:「這奴隸今天碰到了我,你應該把他放掉。」酋帥奉命解除奴隸的綁縛。拓跋燾聽說此事,說:「這孩子年齡雖小,卻儼然把自己當作天子。」對他十分驚奇。那年拓跋濬才五歲。
楊連禾/攝
父親拓跋晃的英年早逝,讓爺爺拓跋燾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慘痛。在追諡拓跋晃為景穆太子後,爺爺就將一腔心血轉移到了皇孫拓跋濬的身上。
在皇位繼承的問題上,拓跋燾在太子拓跋晃去世以後就沒有再明確的冊立太子,仍以「世嫡皇孫」稱呼拓跋濬。
還有一件事可以說明,那就是在分封諸王的時候,由「一字王」改為「兩字王」。
要知道,自魏晉時期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之後,「一字王」就比「二字王」尊貴的多,兩者就不是一個級別的。
在「一字王」裡,以「晉王、秦王、齊王、楚王」四個封號王爵最為尊貴,再往下是「周、魯、趙、魏、梁、燕、代、韓、宋、吳、越」等王號。在中國皇位史上,「晉王」地位最高,由晉王身份登基成帝的最多,「秦王」緊隨其後,「齊王」、「楚王」差一點。
作為一直標榜自己是「漢家正統」的老拓跋家,自然懂得這個禮節。
所以,在爺爺拓跋燾最後的「正平」年間,他先是封皇孫拓跋濬為高陽王。但是,不久之後就說,「皇孫屬於世嫡,不合適做藩王」。於是,就把拓跋濬藩王的封號給撤銷了,還以「世嫡皇孫」相稱。
其他的人則分別由原來的一字王變為了兩字王。
比如,秦王拓跋翰為東平王,燕王拓跋譚為臨淮王,楚王拓跋建為廣陽王,吳王拓跋餘為南安王。
以此來彰顯「世嫡皇孫」拓跋濬繼承人的地位。
楊連禾/攝
有了父親早逝,爺爺被奸人所害,自己也差點被廢的一系列慘痛經歷後,飽受「社會毒打」的拓跋濬更加明白了作為一個「帝王」的責任。
所以,在剛剛即位的興安年間,他秉承「息兵養民」的政策,來療養大魏的傷勢。
此時,在長江對岸的南朝劉宋,也發生了一件和大魏一樣的「人倫慘劇」。
就是咱們前面說過那位志大才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的宋文帝劉義隆被自己的親兒子,史書上稱為「元兇」的劉劭給咔嚓了。
三個月後,他的弟弟,劉義隆的第三個兒子武陵王劉駿起兵討伐,將他給滅了,即皇帝位,史稱孝武皇帝。
南北兩邊的兩大「扛把子」家裡都出了事,所以大家都抱著「攘外必先安內」的原則。只能暫時握手言和,一起坐下來「愉快」的聊聊啦。
因此,大魏和劉宋進入了「蜜月期」。
楊連禾/攝
沒有了外患的侵擾,拓跋濬可以專心騰出手來整治大魏國內的事了。面對北魏內部的激烈鬥爭,拓跋濬處死的大臣不計其數。那個扶他上位的長孫渴侯因為與太宰拓跋壽樂爭權,也被他一併賜死了。
興安元年(452年)十一月,隴西屠各王景文反叛朝廷,拓跋濬下詔命統萬城鎮守將領、南陽王拓跋惠壽、外都大官於洛拔督討伐平定叛亂。
興安二年(453年)二月十三日,司空、京兆王杜元寶謀反被殺;建寧王拓跋崇與兒子濟南王元麗被杜元寶拉攏,捲入叛亂,都被拓跋濬賜死。同年七月,濮陽王閭若文與徵西大將軍、永昌王拓跋仁謀反。七月二十五日,拓跋濬下令在長安賜死拓跋仁,閭若文被殺。 其他大小謀反事件數不勝數,北魏王朝動蕩不安。
楊連禾/攝
在百廢俱興,安定天下的帝王之路上,拓跋濬任重而道遠。
454年,拓跋濬將年號由興安改為興光。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