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道,在與弟弟拓跋紹的皇位PK戰中勝出的拓跋嗣,遇見了和北魏相愛相殺的柔然。此時,由於南北不能兼顧,所以北魏對於柔然的南侵一直處於守勢。
414年正月,拓跋嗣把永興改元為神瑞。
何謂神瑞?
君權神授,天降祥瑞。
《魏書》上說,「正月辛酉,以禎瑞頻集,大赦,改元。」意思就是414年的正月,吉祥的事屢屢發生,拓跋嗣就大赦天下,還把年號改了。
神瑞這會事,歷朝歷代都有。作為積極學習漢人文化,努力融入華夏大家庭的鮮卑拓跋氏來說,自然也是有樣學樣,並且發揚光大起來。這一點在拓跋嗣的身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拓跋嗣極好陰陽之術,就是說他動不動就喜歡算上一卦,美其名曰,以窺天意。所以說,他把年號改為「神瑞」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天降祥瑞」這事,其實就是和我們現在「吹牛」一樣一樣的。要是吹好了,就是「厲害了,我的哥」,從而得到大家的跪舔。要是一不留神吹砸了,那就是「我信你個鬼,你這個糟老頭子壞的很!」
所以,從414年正月——416年四月,歷時2年有餘的神瑞,並沒有給大魏帶來多少好的彩頭。
先是神瑞的第一年,老拓跋家的世仇——鐵弗部的劉勃勃就帶人打上了大魏的家門。
說起這劉勃勃,也是一個「狠人」。
他老爹劉衛辰和拓跋嗣的老爹拓跋珪,那是打小就互相看誰都不順眼。
長大後雙方都想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
後來,幾場戰爭下來,他老爹劉衛辰被拓跋嗣的老爹拓跋珪給乾死了。
劉勃勃死裡逃生,投奔了叱幹部。
那年他10歲。
再往後他就歸順了後秦皇帝姚興,也就是咱們上回書到,在柴壁之戰中被拓跋珪打殘的那一位。
所以,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不管在何時都是一條永恆的真理。
但是,對於劉勃勃來說,作為和拓跋珪一樣的梟雄,他肯定是不甘於屈居人下的。
後來,他幹掉了自己的嶽父沒奕於,兼併軍隊物資,自號天王、大單于,國號大夏,改姓赫連,年號龍升,定都統萬城,開啟了屬於他的時代。
在率兵徵戰四方期間,打得南邊的劉宋開國皇帝劉裕曾嘆曰:「吾所不如也!」
如今,自己的殺父仇人——拓跋珪雖然已經告別了歷史的舞臺。
但是本著「父債子償」的原則,改姓為赫連的劉勃勃和北魏的拓跋嗣就還是繼續代表匈奴的鐵弗部和鮮卑的拓跋部繼續死磕。
面對來勢洶洶的赫連勃勃,拓跋嗣不只開啟了有效的「物理防衛」,還對他進行了「精神打擊」——語言上的攻擊。
在鮮卑族逐漸漢化的過程中,拓跋嗣絕對稱得上是漢文化的「鐵粉」。
這位篤信陰陽的帝王,一直很相信「文字的魔力」。
所以,面對老拓跋家的世仇——來自鐵弗部,已經更名的赫連勃勃,拓跋嗣為他起了一個絕對侮辱性的名字——赫連屈孑。
什麼意思呢?
就是老太太靠牆喝稀粥——卑鄙無恥下流。
反正,就不是啥好玩意!
這一次的戰爭,以赫連勃勃撂下的一句「我還會再回來」的狠話而暫告一段落。
來自世仇鐵弗部的威脅雖然暫時解除了。
但是北面老對手柔然這時「陰險」的笑了。
就是在這一年(414年)的八月,拓跋嗣派使者悅力延前去安撫柔然,以求修復雙方破裂的感情。
誰料,熱臉貼了冷屁股。
十二月,柔然就打上門來了。
面對這種給臉不要臉的行為,拓跋嗣直接「暴走」,上去就是幾個大耳刮子。
最終柔然為這次的行為付出了代價,被拓跋嗣率領的北魏大軍一路逐回了自己的老家。
後來有著樂府雙璧之稱的《木蘭辭》就是依據北魏對柔然的戰爭而加工創作的。
神瑞的第二年,老天依舊沒有怎麼垂青他忠實的信徒——拓跋嗣。
出於對他的考驗,在神瑞第一年「人禍」過後,第二年「天災」跟著就來了。
這一年,北魏境內大饑荒。
時任太史令的王亮,蘇垣等人因為當時的一個預言,就勸拓跋嗣遷都於鄴城(就是現在河北臨漳縣西、河南安陽市北這一帶)。
說是,「平城這個地兒現在不咋滴了,咱捲鋪蓋走吧!」
對於熱衷於「封建迷信思想」的拓跋嗣來說,神的這一預言,那是相當的具有殺傷力了!
正當他猶豫不決的時候,他的好基友,北魏平城時期最牛逼的「神棍」崔浩說話了!
在這裡,咱們必須要著重介紹一下這位崔浩同學!
因為他絕對是北魏平城時代「神一般的存在」。
如果你們對這一稱呼還沒有具體的概念,那請參考一下《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和評書裡的劉伯溫就知道了。
我們的崔浩同學絕對是「公雞中的戰鬥機——牛逼克拉斯!」
打小他就和拓跋嗣一樣,都是所有父母嘴裡「別人家的孩子」。
打他爺爺的爺爺那輩兒起,老崔家就是國之棟梁,位列朝堂的人物。
後來到了他老爸崔宏這一輩兒,那更是「奔跑吧,後浪」裡的代表人物。
他老爸崔宏打小就有「神童」之稱,長大後更是被譽為「百年難得一遇的人才。」
當初,拓跋嗣的老爸拓跋珪打敗後燕後,第一時間就是請崔宏出來給自己打輔助。
在當時拓跋珪的草臺班子裡,崔宏絕對是NO. 1——槓槓滴!
老拓跋家之前的集團名稱叫「代」。
到了拓跋珪這兒,覺得我們的企業目標既然是要衝出北方,走向世界,成為一流的上市公司,那怎麼得也要有個響呱呱的名字。
要不讓那些「雞呀,鴨呀,還有大鵝咋看?」
於是,他把這一重任就交給了自己的那些老兄弟去整。
但是,這些人呢,幹起仗來是一把好手。
要是讓咬文嚼字,那真的是一籌莫展。
商量來,商量去,商量的腦瓜子嗡嗡,就蹦出了幾個字「要不咱延續老祖宗的叫法,還叫代國吧?」
這句話一出,整的拓跋珪差點一口老血沒上來。
心裡一萬頭草泥馬跑過。
暗罵了一句,啥也不是。
這時,他把殷切的目光轉向了崔宏。
只見崔宏慢悠悠的站了起來,清了清嗓子,吐出一句標準的清河腔「喃看還是叫魏吧!」
自此,老拓跋家的第二代上市公司才有了「大魏」的名字。
到了拓跋嗣的時代,崔宏更是被任命為當時「八公」之一,作為一個異族人,在大魏的董事會中,擔任上了常委。
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老爸如此優秀,作為兒子的崔浩那更是,爹是英雄兒好漢,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站在父親的肩膀上,他也早早的進入了大魏集團公司的高層中,擔任起了董事長拓跋珪的秘書。
這時,正是處於拓跋珪的精神分裂症晚期。
大魏上下,都是能跑則跑,不能則躲。
惟有崔浩一如既往,該幹啥就幹啥,絲毫沒有受到老大拓跋珪的影響。
拓跋珪去世後,新上任的董事長拓跋嗣對他們父子更是信任有加。
尤其是崔浩,作為拓跋嗣的經史老師及好基友,兩人有著共同的愛好——算卦。
牛掰的是,崔浩同學算的奇準。
厲害了我的哥。
所以,在神瑞二年眾人吵著要遷都時,猶豫不決的拓跋嗣就諮詢了我們的崔浩同學。
崔浩同學那是相當的「給力」。
首先,他提出反對遷都的建議。
然後告訴拓跋嗣,平城的重要性。
再然後又說,「你們鮮卑人少,在草原上放放牧還行,真要跟漢人一塊生活,分分鐘被同化了。」
一頓說下來,那是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呀。
只把小嗣同學說的差點當場下跪。
當即豎起了大拇指,連呼「非常good 」。
就這樣,平城作為都城的位置保住了。
最後,崔浩又給出了應對饑荒的建議。
最終使大魏渡過了這場「天災」。
作為北魏平城時期少有的「守成」之主的拓跋嗣,他在神瑞年間還曾提出「國不與民爭,藏富於民」的執政理念。
光這一點,我覺得就可以甩那些古代帝王很多條街。
經歷過了神瑞年間的諸多坎坷,信奉上天的拓跋嗣大概也覺得這「祥瑞」不太靠譜。
於是在416年四月,他把年號由神瑞改為了泰常。為期兩年有餘的神瑞就此結束了。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