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隨筆:拓跋百年(上)

2021-02-13 書蟲小記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專家李憑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拓跋百年:從草原到中原。

集中探討的是拓跋部落在公元398年-494年建立和鞏固北魏平城政權的詳細過程。可以說,正是藉助平城一地(今天的大同),鮮卑族的拓跋部落完成了從草原部落到中原中央集權國家的躍遷,史稱北魏。

在短短一百年間,北魏就經歷了漢族皇權五百餘年的歷程——先是以太子監國的代際權力移交模式替代了傳統部落的兄終弟及模式,結果很快導致皇權與太子集團的鬥爭,在鬥爭中母系勢力再次崛起。雖然太武帝採取了子貴母死的模式來消除母系勢力影響,但小孩終究要受保姆奶媽們照顧,於是,母系勢力變成了保姆和奶媽勢力幹政。母系勢力中的巔峰是北魏文明太后的執政,奠定了北魏堅實的中央集權基礎。孝文帝開拓了新的政治局面之後,遷都洛陽,開啟了北魏的輝煌時代。

鮮卑拓跋部落始於今天內蒙呼倫貝爾鄂倫春自治旗,期間有所謂嘎仙洞石室,乃是拓跋部落早年酋長所居。後來歷經凡兩百餘年,拓跋部落一路西遷到了今天山西代縣,在太武帝、戰神般的拓跋珪手上首封為代王,算是拓跋部落建立的第一個國家。

夜半撫琴

漢室衰落之後的魏國初年,陳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用以選拔官吏,這個制度沿用下來,成為後來晉朝的門閥政治之濫觴——官吏選拔均為幾家豪門大室所壟斷。門閥政治讓西晉四分五裂之後,五胡亂華,在北方建立起大小24個政權16個國家。

期間位於甘肅武威的前涼國創始人張軌真是值得研究。此人系漢人,在西晉惠帝時為官,他感到中原危機即將來臨,要做些準備。他的策略是向朝廷申請前往偏僻的西部涼州任職,很快得到任命。到了涼州任刺史之後,張軌大力啟用地方勢力,同時還從中原引進人才,大興教育,支持佛教傳播,一時間涼州大治。西晉分裂之後,他乘勢獨立稱帝,雄踞一方。後來一百餘年的混亂中,虧得張軌的前涼保存了中原文化,並奠定了敦煌佛教文化基礎。這一切最終都為北魏的崛起做好了鋪墊。

東北遼河的鮮卑慕容部落,在三國時期壯大起來,定居於遼寧義縣。他們與漢人非常融洽,當中原大亂之時,華北百姓大量出關奔向遼寧,受到了慕容部落的接納。

到公元337年,慕容部落在遼寧朝陽建都為龍城,稱前燕。前燕後來為苻堅的前秦吞併,前秦垮臺之後,慕容再次崛起,建立諸燕政權,最後是慕容德建立南燕,傳至著名的金刀太子慕容超,終於被崛起於烏衣巷酒肆的流氓皇帝劉裕所攻滅。此時,在黃河河套地區的代國後裔同為鮮卑的拓跋部落興起,太武帝拓跋珪建立代國,後來改為北魏。拓跋北魏後來徵服後燕,定都山西大同,當時稱平城。

拓跋珪重用後燕的漢臣,也是當時河北的大族崔宏崔浩父子,前後歷經兩朝,國力逐步增長。到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拓跋燾手上,崔浩已儼然國師一個,輔佐拓跋燾北伐柔然,解決北魏的後顧之憂,東徵北燕,西徵西涼,大力選拔漢族博學之士充任各級官員,一時間可謂風光無限。當然,崔浩勢力的增長,也引起了太武帝的警惕,畢竟是異族之人,難說有什麼其他心思。於是借用修理北魏國史的機會,稱崔浩污衊北魏拓跋祖先,將之賜死,滅五族。

古代就有這麼一個定律,敵對雙方,一方要驕奢淫逸自斷手足,另一方就一定是勵精圖治圖謀收復。北魏崔浩死時,正是劉宋南朝的明君劉義隆當政,劉宋王朝國力恢復很快,立刻就要北伐。拓跋燾得知此事,送馬12匹,毯子一大堆,藥物一大堆給了劉義隆,說,你本農耕,非要跑到我這草原來,估計會水土不服,給你這些東西備用。——這也只有強悍的君主才做得出來

當然戰事也是常規,劉宋南方軍打到北方,無須北魏反擊,到了秋天就扛不住北方的冷,撤退了。北魏的反擊則打到長江邊,又得後顧北方邊境動亂,也撤了。此時,拓跋燾宮內出現蕭薔之禍,因為太監之間的爭鬥,導致太子被逼死,拓跋燾一世雄傑也無端端死於太監宗愛之手。

說起這個宗愛,在整個改朝換代期間可謂呼風喚雨、殺伐決斷,蕭薔之禍的起因就是他一人。其後,離間道武帝拓跋燾和太子關係,至逼死太子,之後親手殺道武帝拓跋燾,清除所有反對勢力,趁亂扶持南安王拓跋餘即位,在拓跋餘治下又是位極人臣,到拓跋餘對其稍有疑忌,他又立即行動殺死拓跋餘。可謂一人之力連殺三代皇帝,梟雄是也

當然,這種做法是無法真正長久的,很快宗愛就被懼怕且痛恨他的下屬們除掉了,由道武帝拓跋燾之孫繼位,是為北魏文成帝。文成帝由乳母常氏帶大,歷經坎坷,對常氏言聽計從,於是乎又開啟了乳母幹政的時代。可貴的是文成帝早慧,他十七八歲就已經深明事理,能夠判斷是非曲折,而且對於常氏幹政也有了認識,時不時對之加以限制,能恰當地與皇族各類勢力保持均衡局面。同時,大力任用底層牛人,一時間北魏政局穩定,國力增長。文成帝於二十一歲才實現乾綱獨斷,且善於操練軍隊,體格強健。

唐代鐵山

文成帝的貴人李氏生下一子,成為太子,按照國制,李氏遂被乳母常氏下令處死。李氏被處死之前,寫下需要照顧的自家親戚,其中有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哥們,叫李文通的,挺有意思。李文通跟李氏一家並無親戚關係,李文通本出自農家,因為家貧還被送去當了沙門,後來中原大亂,他又還俗參了軍,成為當時太武帝之子永昌王部隊的一員。在徵伐過程中,永昌王擒獲李氏姐妹,納為側室。又因為戰亂輾轉,李文通無意中成為專事保護李氏姐妹的衛隊一員。這位小哥通靈剔透,作為草根抓住了李氏姐妹這個唯一的大腿,盡心保護侍候,深得李氏姐妹之心。所以李氏在被處死前,把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李文通寫在了需要拔擢的名單之內。李文通就此一步登天。

公元465年6月,剛剛26歲的文成帝拓跋宏突然於宮中駕崩,死因成謎。年僅12歲的太子拓跋弘繼位,是為獻文帝。

文成帝突然去世,又留下一個短暫的權力真空。這個時候突然冒出來馮皇后。這個馮皇后是文成帝的乳母常氏親手扶持起來的姑娘,馮皇后的姑母馮左昭儀曾經在太武帝一朝救過常氏和當時的皇孫文成帝,因此常氏抱著報答馮貴人之心,把馮左昭儀的侄女捧成了文成帝的皇后。然而,文成帝不喜歡馮皇后,因此始終也沒有子嗣。文成帝突然駕崩,讓馮皇后失去了屏障,於是這個極其聰明的皇后上演了一出苦肉計,在按照制度焚化大行皇帝的衣物時,馮皇后哭喊著從人群中跑出來直接奔到火裡要自焚,被人拉出。以此表明了馮皇后對大行皇帝的真情,也藉此鞏固了自己太后的地位。馮皇后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文明太皇太后,一手培養了後來的北魏孝文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勵精圖治、開明決斷的女性統治者。

文成帝之子拓跋弘繼位為獻文帝,馮皇后由此以太后身份幹政——得益於這是一個深明事理的太后,也殺伐決斷,挫敗了幾起篡權的陰謀。獻文帝與馮太后之間的關係,幾乎就是文成帝與常氏之間的翻版——從依賴,到獨立,到對立。獻文帝親政之後,褫奪了馮太后的權力。馮太后非常懂得策略,既然外部權力上處於弱勢了,她就把全副身心放在了獻文帝的兒子,太子拓跋宏的教育上。沒錯,這就是在我們初中年代就熟知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馮太后是當時中國罕見的學識深厚的女性,一切得益於她的姑母馮左昭儀,在被太武帝冷落的時間裡,馮左昭儀把皇室能找的書籍都拿來讀了,並且教導了馮太后;馮太后不僅學養深厚,且衷心崇尚儒學。誰知馮太后把這一切又傳給了未來的孝文帝拓跋宏在祖母的教導之下,好學不倦,終身手不釋卷,致力於漢族文化研究,致力於本族的全面漢化,別說少數民族,即便是漢族皇帝,也沒幾個能到他好學的程度。馮太后同時也沒有忘記權力鬥爭,瞅準一個獻文帝的把柄和空擋,就掀動朝野大震,逼迫獻文帝禪位給了年僅五歲的孝文帝,從而保證自己太皇太后的幹政權力。這位太后的陣勢真是少見,相比武則天可能還差點,但肯定高於葉赫那拉。也幸於北魏在權力真空期,有這麼一個知書達理,手段狠辣的太后,才保證了朝局的穩定,為孝文帝的治理打下穩定基礎。

孝文帝親政後第一件事就是懲治腐敗。一千五百年以來,中國的當權者們基本都遵從這個規律——開國之君,或者平叛之君,擁有赫赫戰功的當權者,一般都不會在乎社會治理上的腐敗問題,因為他們的權位來得可靠,不可撼動。承平之君,或者幸運得位的當權者,一般都是以懲治腐敗或者內部敵對勢力為重心,因為需要樹立權威。在他懲治腐敗過程中,有一個細節,也體現在其後一千多年的吏治史上——有一個叫崔寬的陝城鎮將,是一個智商超高的地方官。他為人圓滑,辦事利索,從來不與民爭利、與豪強爭利,對地方豪強大族,山賊強盜,都往來結交,盡心幫助。到頭來,不論是豪強,強盜還是百姓,沒有不說他好的。所有人都願意向他行賄,他也廣為接受。到孝文帝懲治腐敗,也發現了崔寬收受賄賂,於是把他雙規,要求進京議罪。結果陝城百姓三百餘人,連同本地大族人士,都跑到京城上訪,聯名要求恢復崔寬任職。因為崔寬能體恤民情,各方面關係都能擺平,很難得有這麼一個收了錢給你辦事的官員。你要再派另一個鎮將來,大家又得重新餵肥一個新人,成本更高。孝文帝聽說之後,覺得不無道理,改處罰為表彰。

懲治腐敗沒有什麼進展,孝文帝就向馮太后請教,這一請教,馮太后就提出了影響中國吏治史的著名方法——考核稽查。即定期對地方官的任職績效進行考核,以考核成績來確定對官員的升降獎懲。馮太后甚至明確了考核的四大維度——督查農耕、檢括戶口、督集賦調、治安防盜。牛吧?想想這其中的邏輯——核心是中央財政收入,農耕是收入之源,戶口是確定徵稅的基礎,賦調就是徵稅的過程,治安防盜是確保上述三條順利實施的保障——今天我們的PPT講究的邏輯

馮太后甚至連續下達三道重農詔書,對不願意耕種而要放牧的農民,課以重稅,相當於現在的每年一號令一樣。現在在我們看來不怎麼樣,甚至在當時的南朝的人們看來也不怎麼樣。但要想想,拓跋部落是遊牧民族出身,能把國家的基石從遊牧徹底轉移到農耕上來,需要的可是相當的見識和勇氣。這種氣度,對孝文帝產生了巨大影響。牛不牛?

相關焦點

  • 南北朝北魏皇帝列表,從拓跋珪開國到拓跋燾一統北方
    後來他的母親帶著他投靠了匈奴的一個部落,公元386年,年僅十五歲的拓跋珪趁亂復國,但不再稱代國,而改名為魏國,歷史上的魏國有很多,列國時期的那個最早,後來的為了區分都得加一個前綴,曹家那個叫曹魏、北朝這個叫北魏。經過拓跋珪的一系列改革,小小的北魏終於在西北站住了腳跟。改革的宗旨就是向中原學習,由此拓跋珪把鮮卑族從奴隸制社會帶入到了封建社會。
  • 拓跋的大同之四丨拓跋珪的「天賜」時代
    ——定場詩·黃霑《人生·江湖》上回書說道,在幹仗的路上愈行愈遠的拓跋珪成功坐上北方「扛把子」的大位後,並沒有像大家想像的那樣成為一名「內聖外王」的明君。相反,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中,他在偏執狂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道路,變得更加的偏執,更加的分裂了!
  • 拓跋的大同之十五丨拓跋濬的「興安」時代
    今朝從,百年空。——定場詩丨文成帝·拓跋濬上回書說道,年幼的拓跋濬坐上大魏話事人的第一把交椅後,開始了一系列的「清算運動」。先是誅殺了宗愛、賈周等人,並動用五刑,滅其三族。爺爺拓跋燾更是打小就被爺爺的爺爺拓跋珪讚揚說,「這小子像我,將來實現我願望的一定是他」(詳見:拓跋的大同之八丨拓跋燾的「始光」時代)。
  • 激蕩四百年:長安光復,晉陽淪陷,拓跋猗盧和劉曜正面交鋒
    本文是長篇系列文章《激蕩四百年》的第53篇賈疋等人的壯舉激勵了很多人,但真正前來支援的大佬只有張軌。兩個月後,拓跋猗盧的援兵終於來了,他先派兒子拓跋六修以及侄子拓跋普根、將軍衛雄、範班、箕澹率眾數萬為前鋒,自己親率二十萬隨後繼之,劉琨收集散卒數千人作為前鋒。為了幫劉琨奪回晉陽,拓跋猗盧幾乎是傾國而出,這個結義兄弟沒得話說。
  • 拓跋鮮卑:悄然而至的強鄰
    ▍拓跋鮮卑的興起正在這幾年,北方草原上的拓跋鮮卑也將觸手伸展到了并州。新舊之爭是拓跋鮮卑政權的痼疾,多次重大政治變故都是因此而起,新舊之爭困擾拓跋氏近兩百年,只到孝文帝改革才逐漸消弭。新舊之爭阻礙了拓跋鮮卑快速漢化,拖延了拓跋鮮卑南下中原的步伐。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拓跋」、「鮮卑」合稱與拓跋氏族稱問題
    除此之外,「拓跋」一詞在史書上最早出現就是沈約的《宋書》了。對當時的北魏君主,《宋書》一般也在其名前加上「拓(託)跋」姓,如稱道武帝「拓跋珪」或「託跋開」,稱明元帝「拓跋木末」或者「拓跋嗣」之類。與《晉書》一致的是,《宋書》上出現的「拓跋」「託跋」用例,最早者也是用在拓跋珪身上。
  • 蒙田的遺產:現代隨筆四百年
    這位「用手思想」的偉大啟蒙者以六卷本的《隨筆集》,繪製了現代隨筆的精神地圖,並與塞萬提斯一同開啟了探索人的存在可能性的偉大徵程(這解釋了現代小說和隨筆在精神源頭上的親緣性)。不過,在將自己作為寫作材料這件事上,後世似乎沒有人比蒙田做得更好了,因為蒙田完全把自己和《隨筆集》融合無間,達到了「人文一體」的境界,正如中國的偉大詩人陶淵明所達到的「人詩一體」的境界。這不經讓人想到,在對待自我的問題上,西方歷史上長久迴蕩著的兩個振聾發聵的聲音。一是鐫刻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的箴言「人啊,認知你自己!」
  • 姓氏文化:拓跋姓
    在鮮卑拓跋部的發展歷史上,拓跋·力微是有巨大貢獻的,因此他被稱為拓跋氏的始祖。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張旗鼓地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為漢字單姓「元」氏,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為庶姓,仍為拓跋氏,不與皇室同氏。
  • 【拓跋】我的家族發展史
    在鮮卑拓跋部的發展歷史上,拓跋·力微是有巨大貢獻的,因此他被稱為拓跋氏的始祖。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張旗鼓地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為漢字單姓「元」氏,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為庶姓,仍為拓跋氏,不與皇室同氏。
  • 英雄少年拓跋珪
    其實大同歷史上就是比太原牛,比如太原只做過陪都、別都,做過首都,也時間不長,還是很小的地方割據政權。大同做過北半個中國的首都,而且長達97年。建都大同的是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  拓跋珪是16國時期代王的子孫,雖然生在帝王家,但其童年卻坎坷異常。拓跋珪還沒有出生,父親就死於內亂,他是一個遺腹子。拓跋珪五歲的時候,代國被前秦所滅。
  • 拓跋的大同之六丨拓跋嗣的「神瑞」時代
    上回書說道,在與弟弟拓跋紹的皇位PK戰中勝出的拓跋嗣,遇見了和北魏相愛相殺的柔然。此時,由於南北不能兼顧,所以北魏對於柔然的南侵一直處於守勢。414年正月,拓跋嗣把永興改元為神瑞。何謂神瑞?君權神授,天降祥瑞。
  • 西夏皇族拓跋氏來源於鮮卑拓跋嗎?為何姓李?
    西夏能夠在兩強(大遼與北宋)間立國,偏處西北一隅189年,確有其非凡的能力,實際上拓跋家族統治這一地區可以上溯到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被任命為定難軍節度使,成了割據一方的「諸侯」,實際統治了三百餘年。西夏,其實是宋朝對其的稱呼,元昊建立國家,叫「大夏」,都城設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其主體民族是党項羌,《隋書》中記載:「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
  • 魏太武帝拓跋燾
    魏太武帝拓跋燾 魏太武帝拓跋燾 北魏自道武帝以後,政治上使用漢族高門,汲取不少魏晉典制;吞併河西後,又有大批河西文士進入北魏統治區域,不少到平城去做官,受到重用,北魏的儒學才開始興盛。 在向東西擴張的同時,北魏也警惕北方柔然的威脅。拓跋燾保持遊牧民族部落聯盟酋長的習慣,出軍多自任統帥。他七次率軍進攻柔然。太平真君十年(449)大敗柔然,收民畜凡百餘萬。柔然可汗遠遁,北方邊塞得以安靜。
  • 拓跋魏第五任皇帝-北朝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濬
    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濬(440~465年),字烏雷直勤,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鮮卑族。北魏時期皇帝(452~465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燾之孫,景穆皇帝拓跋晃長子,母為恭皇后鬱久閭氏。 聰明敏達,風儀異常。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愛弒殺太武帝拓跋燾,擁立南安王拓跋餘即位。
  • 魏道武帝拓跋珪
    西  晉時鮮卑拓跋部首領猗盧受封為代公,進稱代王,此後拓跋部勢力日趨強大,到拓跋珪祖父什翼犍時,曾擊敗漠北的柔然與漠南的匈奴劉衛辰部。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正式建立代國。376年,前秦大舉來攻,什翼犍死,部眾離散。符堅令劉庫仁和劉衛辰分別控制代國東西兩部,什翼犍幼子窟咄被俘到長安,拓跋珪隨母輾轉流徒於獨孤部與賀蘭部。
  • 《車諾比的祭禱》讀書隨筆
    《車諾比的祭禱》讀書隨筆 來源: 市人社局 發布時間:2020-07-31 字體:[ 大 中 小 ] 2020年的春節註定將在新時代中國的歷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記,居家隔離的無奈,網上搶口罩、搶菜的焦慮等等,刻畫出2020初始的模樣,也將成為我們的共同記憶
  • 北魏戰神——拓跋燾
    北魏戰神——拓跋燾——戰神拓跋燾有一句話為是金子,早晚都會發光。長大後的木骨閭臂力驚人,每當大戰身先士卒,收穫的戰利品也最多。故而擺脫了奴隸的標籤,當上了一名時髦的騎兵。永光元年的大夏國,其境內的永安臺是鑼鼓喧天,因國君正襟危坐在御座上,文武百官在丹陛下山呼萬歲。有讀者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為何死了老國君他們還興高採烈,據我分析這又是一場陰謀。人皆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如願以償登上了御座的赫連昌,還沒來得及縱情聲色,就收到了北魏拓跋燾的精銳騎兵入侵的消息。永光三年五月,誓死不降的赫連昌,與拓跋燾在黑渠,殺得是難解難分,最終還是敗於拓跋燾之手。
  • 拓跋的大同之九丨拓跋燾的「神麚」時代
    上回書說道,文治武功的拓跋燾在以「始光」為年號的四年裡初露崢嶸。懟柔然,懟赫連昌,創文字,行漢化改革.妥妥的一代明君,帝王風範。428年,拓跋燾將年號由「始光」改為「神麚」。何謂「神麚」?神鹿指引,走向光明。
  • 在北方崛起的「魏」,「拓跋」家的故事
    拓跋翳槐病故後,大臣梁蓋害怕拓跋什翼犍離國尚遠,等他回來恐怕會引起政變,於是便做主殺了拓跋翳槐的三弟拓跋屈打算立四弟拓跋孤。拓跋珪抓住機會,回到母親的賀蘭部,糾集力量,成功復國,並重新命名為「魏」,為了和三國時期的「曹魏」區別,又因地處北面,歷史上稱之為「北魏」,拓跋珪史稱「宣武皇帝
  • 隨筆寫乾坤,這位八百年前封建王朝官員的隨筆啟人心智
    《容齋隨筆》是洪邁的讀書筆記,稱為「隨筆」,原是他「謙言隨筆錄之」的意思。李碩儒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容齋隨筆》掃葉山房刻本洪邁(1123-1202),字景廬(一作景盧),號容齋,別號野處,諡號文敏,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