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專家李憑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拓跋百年:從草原到中原。
集中探討的是拓跋部落在公元398年-494年建立和鞏固北魏平城政權的詳細過程。可以說,正是藉助平城一地(今天的大同),鮮卑族的拓跋部落完成了從草原部落到中原中央集權國家的躍遷,史稱北魏。
在短短一百年間,北魏就經歷了漢族皇權五百餘年的歷程——先是以太子監國的代際權力移交模式替代了傳統部落的兄終弟及模式,結果很快導致皇權與太子集團的鬥爭,在鬥爭中母系勢力再次崛起。雖然太武帝採取了子貴母死的模式來消除母系勢力影響,但小孩終究要受保姆奶媽們照顧,於是,母系勢力變成了保姆和奶媽勢力幹政。母系勢力中的巔峰是北魏文明太后的執政,奠定了北魏堅實的中央集權基礎。孝文帝開拓了新的政治局面之後,遷都洛陽,開啟了北魏的輝煌時代。
鮮卑拓跋部落始於今天內蒙呼倫貝爾鄂倫春自治旗,期間有所謂嘎仙洞石室,乃是拓跋部落早年酋長所居。後來歷經凡兩百餘年,拓跋部落一路西遷到了今天山西代縣,在太武帝、戰神般的拓跋珪手上首封為代王,算是拓跋部落建立的第一個國家。
夜半撫琴
漢室衰落之後的魏國初年,陳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用以選拔官吏,這個制度沿用下來,成為後來晉朝的門閥政治之濫觴——官吏選拔均為幾家豪門大室所壟斷。門閥政治讓西晉四分五裂之後,五胡亂華,在北方建立起大小24個政權16個國家。
期間位於甘肅武威的前涼國創始人張軌真是值得研究。此人系漢人,在西晉惠帝時為官,他感到中原危機即將來臨,要做些準備。他的策略是向朝廷申請前往偏僻的西部涼州任職,很快得到任命。到了涼州任刺史之後,張軌大力啟用地方勢力,同時還從中原引進人才,大興教育,支持佛教傳播,一時間涼州大治。西晉分裂之後,他乘勢獨立稱帝,雄踞一方。後來一百餘年的混亂中,虧得張軌的前涼保存了中原文化,並奠定了敦煌佛教文化基礎。這一切最終都為北魏的崛起做好了鋪墊。
東北遼河的鮮卑慕容部落,在三國時期壯大起來,定居於遼寧義縣。他們與漢人非常融洽,當中原大亂之時,華北百姓大量出關奔向遼寧,受到了慕容部落的接納。
到公元337年,慕容部落在遼寧朝陽建都為龍城,稱前燕。前燕後來為苻堅的前秦吞併,前秦垮臺之後,慕容再次崛起,建立諸燕政權,最後是慕容德建立南燕,傳至著名的金刀太子慕容超,終於被崛起於烏衣巷酒肆的流氓皇帝劉裕所攻滅。此時,在黃河河套地區的代國後裔同為鮮卑的拓跋部落興起,太武帝拓跋珪建立代國,後來改為北魏。拓跋北魏後來徵服後燕,定都山西大同,當時稱平城。
拓跋珪重用後燕的漢臣,也是當時河北的大族崔宏崔浩父子,前後歷經兩朝,國力逐步增長。到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拓跋燾手上,崔浩已儼然國師一個,輔佐拓跋燾北伐柔然,解決北魏的後顧之憂,東徵北燕,西徵西涼,大力選拔漢族博學之士充任各級官員,一時間可謂風光無限。當然,崔浩勢力的增長,也引起了太武帝的警惕,畢竟是異族之人,難說有什麼其他心思。於是借用修理北魏國史的機會,稱崔浩污衊北魏拓跋祖先,將之賜死,滅五族。
古代就有這麼一個定律,敵對雙方,一方要驕奢淫逸自斷手足,另一方就一定是勵精圖治圖謀收復。北魏崔浩死時,正是劉宋南朝的明君劉義隆當政,劉宋王朝國力恢復很快,立刻就要北伐。拓跋燾得知此事,送馬12匹,毯子一大堆,藥物一大堆給了劉義隆,說,你本農耕,非要跑到我這草原來,估計會水土不服,給你這些東西備用。——這也只有強悍的君主才做得出來。
當然戰事也是常規,劉宋南方軍打到北方,無須北魏反擊,到了秋天就扛不住北方的冷,撤退了。北魏的反擊則打到長江邊,又得後顧北方邊境動亂,也撤了。此時,拓跋燾宮內出現蕭薔之禍,因為太監之間的爭鬥,導致太子被逼死,拓跋燾一世雄傑也無端端死於太監宗愛之手。
說起這個宗愛,在整個改朝換代期間可謂呼風喚雨、殺伐決斷,蕭薔之禍的起因就是他一人。其後,離間道武帝拓跋燾和太子關係,至逼死太子,之後親手殺道武帝拓跋燾,清除所有反對勢力,趁亂扶持南安王拓跋餘即位,在拓跋餘治下又是位極人臣,到拓跋餘對其稍有疑忌,他又立即行動殺死拓跋餘。可謂一人之力連殺三代皇帝,梟雄是也。
當然,這種做法是無法真正長久的,很快宗愛就被懼怕且痛恨他的下屬們除掉了,由道武帝拓跋燾之孫繼位,是為北魏文成帝。文成帝由乳母常氏帶大,歷經坎坷,對常氏言聽計從,於是乎又開啟了乳母幹政的時代。可貴的是文成帝早慧,他十七八歲就已經深明事理,能夠判斷是非曲折,而且對於常氏幹政也有了認識,時不時對之加以限制,能恰當地與皇族各類勢力保持均衡局面。同時,大力任用底層牛人,一時間北魏政局穩定,國力增長。文成帝於二十一歲才實現乾綱獨斷,且善於操練軍隊,體格強健。
唐代鐵山
文成帝的貴人李氏生下一子,成為太子,按照國制,李氏遂被乳母常氏下令處死。李氏被處死之前,寫下需要照顧的自家親戚,其中有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哥們,叫李文通的,挺有意思。李文通跟李氏一家並無親戚關係,李文通本出自農家,因為家貧還被送去當了沙門,後來中原大亂,他又還俗參了軍,成為當時太武帝之子永昌王部隊的一員。在徵伐過程中,永昌王擒獲李氏姐妹,納為側室。又因為戰亂輾轉,李文通無意中成為專事保護李氏姐妹的衛隊一員。這位小哥通靈剔透,作為草根抓住了李氏姐妹這個唯一的大腿,盡心保護侍候,深得李氏姐妹之心。所以李氏在被處死前,把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李文通寫在了需要拔擢的名單之內。李文通就此一步登天。
公元465年6月,剛剛26歲的文成帝拓跋宏突然於宮中駕崩,死因成謎。年僅12歲的太子拓跋弘繼位,是為獻文帝。
文成帝突然去世,又留下一個短暫的權力真空。這個時候突然冒出來馮皇后。這個馮皇后是文成帝的乳母常氏親手扶持起來的姑娘,馮皇后的姑母馮左昭儀曾經在太武帝一朝救過常氏和當時的皇孫文成帝,因此常氏抱著報答馮貴人之心,把馮左昭儀的侄女捧成了文成帝的皇后。然而,文成帝不喜歡馮皇后,因此始終也沒有子嗣。文成帝突然駕崩,讓馮皇后失去了屏障,於是這個極其聰明的皇后上演了一出苦肉計,在按照制度焚化大行皇帝的衣物時,馮皇后哭喊著從人群中跑出來直接奔到火裡要自焚,被人拉出。以此表明了馮皇后對大行皇帝的真情,也藉此鞏固了自己太后的地位。馮皇后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文明太皇太后,一手培養了後來的北魏孝文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勵精圖治、開明決斷的女性統治者。
文成帝之子拓跋弘繼位為獻文帝,馮皇后由此以太后身份幹政——得益於這是一個深明事理的太后,也殺伐決斷,挫敗了幾起篡權的陰謀。獻文帝與馮太后之間的關係,幾乎就是文成帝與常氏之間的翻版——從依賴,到獨立,到對立。獻文帝親政之後,褫奪了馮太后的權力。馮太后非常懂得策略,既然外部權力上處於弱勢了,她就把全副身心放在了獻文帝的兒子,太子拓跋宏的教育上。沒錯,這就是在我們初中年代就熟知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馮太后是當時中國罕見的學識深厚的女性,一切得益於她的姑母馮左昭儀,在被太武帝冷落的時間裡,馮左昭儀把皇室能找的書籍都拿來讀了,並且教導了馮太后;馮太后不僅學養深厚,且衷心崇尚儒學。誰知馮太后把這一切又傳給了未來的孝文帝。拓跋宏在祖母的教導之下,好學不倦,終身手不釋卷,致力於漢族文化研究,致力於本族的全面漢化,別說少數民族,即便是漢族皇帝,也沒幾個能到他好學的程度。馮太后同時也沒有忘記權力鬥爭,瞅準一個獻文帝的把柄和空擋,就掀動朝野大震,逼迫獻文帝禪位給了年僅五歲的孝文帝,從而保證自己太皇太后的幹政權力。這位太后的陣勢真是少見,相比武則天可能還差點,但肯定高於葉赫那拉。也幸於北魏在權力真空期,有這麼一個知書達理,手段狠辣的太后,才保證了朝局的穩定,為孝文帝的治理打下穩定基礎。
孝文帝親政後第一件事就是懲治腐敗。一千五百年以來,中國的當權者們基本都遵從這個規律——開國之君,或者平叛之君,擁有赫赫戰功的當權者,一般都不會在乎社會治理上的腐敗問題,因為他們的權位來得可靠,不可撼動。承平之君,或者幸運得位的當權者,一般都是以懲治腐敗或者內部敵對勢力為重心,因為需要樹立權威。在他懲治腐敗過程中,有一個細節,也體現在其後一千多年的吏治史上——有一個叫崔寬的陝城鎮將,是一個智商超高的地方官。他為人圓滑,辦事利索,從來不與民爭利、與豪強爭利,對地方豪強大族,山賊強盜,都往來結交,盡心幫助。到頭來,不論是豪強,強盜還是百姓,沒有不說他好的。所有人都願意向他行賄,他也廣為接受。到孝文帝懲治腐敗,也發現了崔寬收受賄賂,於是把他雙規,要求進京議罪。結果陝城百姓三百餘人,連同本地大族人士,都跑到京城上訪,聯名要求恢復崔寬任職。因為崔寬能體恤民情,各方面關係都能擺平,很難得有這麼一個收了錢給你辦事的官員。你要再派另一個鎮將來,大家又得重新餵肥一個新人,成本更高。孝文帝聽說之後,覺得不無道理,改處罰為表彰。
懲治腐敗沒有什麼進展,孝文帝就向馮太后請教,這一請教,馮太后就提出了影響中國吏治史的著名方法——考核稽查。即定期對地方官的任職績效進行考核,以考核成績來確定對官員的升降獎懲。馮太后甚至明確了考核的四大維度——督查農耕、檢括戶口、督集賦調、治安防盜。牛吧?想想這其中的邏輯——核心是中央財政收入,農耕是收入之源,戶口是確定徵稅的基礎,賦調就是徵稅的過程,治安防盜是確保上述三條順利實施的保障——今天我們的PPT講究的邏輯。
馮太后甚至連續下達三道重農詔書,對不願意耕種而要放牧的農民,課以重稅,相當於現在的每年一號令一樣。現在在我們看來不怎麼樣,甚至在當時的南朝的人們看來也不怎麼樣。但要想想,拓跋部落是遊牧民族出身,能把國家的基石從遊牧徹底轉移到農耕上來,需要的可是相當的見識和勇氣。這種氣度,對孝文帝產生了巨大影響。牛不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