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家族信息點擊進入
榮
氏
家
族
姓氏源流
榮(Róng)姓源出有三:
1、據《姓氏考略》和《呂氏春秋》載,遠古黃帝時代,有個音樂家叫榮援,受黃帝命,與伶倫共鑄造了12個銅鐘,以和五音。榮援就是榮姓的始祖。此支榮姓的望族出於上谷。
古代時的上谷:上谷郡始建於戰國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因建在大山谷上邊而得名。當時,燕昭王派曾在東胡做人質歸來的大將秦開擊敗東胡,使東胡北退千餘裡,將燕國的北部疆土拓展至遼東。其後,沿北部邊界修築長城,置上谷、漁陽(治今北京密雲一帶)、遼東(治今遼陽市)、遼西(治今遼寧義縣西)、右北平(治今河北平泉縣)五郡,上谷郡是燕國北疆西部第一郡。上谷郡為燕國北長城的起點。其地北以燕山屏障沙漠,南擁軍都俯視中原,東扼居庸鎖鑰之險,西有小五臺山與代郡毗鄰,匯桑乾、洋河、永定、媯河四河之水,踞桑洋盆地之川。所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張家口市懷來縣、宣化、涿鹿縣、赤城縣、沽源縣以及北京延慶縣等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谷郡(治沮陽縣,今河北懷來東南懷來縣大古城北7裡)亦名列其中。郡設郡守,也稱郡將,本為武官,後漸為地方行政長官。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改稱太守,太守之下設郡丞和郡尉,分管民事和軍事。漢代飛將軍李廣就曾任上谷郡太守。秦漢時期,上谷郡下轄十六個縣(漢棄鬥闢縣後為十五個)。王莽奪取皇位,改上谷郡為朔調郡。三國曹魏時郡治曾移至居庸,大古城仍為沮陽縣治所;西晉時上谷郡治又遷回沮陽。五胡十六國中的後趙、前燕、前秦、後燕諸朝,上谷郡轄地範圍雖幾經變化,但郡治城卻一直沿用。南北朝時期,北魏改上谷郡為平原郡,仍與沮陽縣同治。北魏以後上谷郡與沮陽縣從記載中消失。據史料記載:北魏末年,北方六鎮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邊民起義,特別是孝明帝正光六年(525年),柔玄鎮人杜洛周發動的上谷郡農民起義,以「真王」為年號,攻克燕州(今涿鹿),並一路南下,先後佔領涿州、定州。上谷郡城很有可能毀於這次農民起義的戰火,以致廢棄。由此推算,上谷郡城自戰國燕昭王時始設,一直到北齊末居遭受突厥多次摧殘,無復人跡。,共經七個大的歷史時期,10個封建王朝,歷860年。
《姓氏考略》上記載「榮氏望出上谷」。因此,上谷正是榮氏的發源之地。
2、以食邑地名為氏。據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上古(距今大約3000多年之時)周成王有個卿士受封於榮邑(在今河南省鞏縣一帶),稱為榮伯,他的子孫便以邑為姓,相傳姓榮。周代大夫榮夷公,其先人食邑於榮,以榮為氏,望族出於樂安。又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這一支榮氏出自周成王的卿士榮伯,最初聚居於樂安一帶,古代的樂安郡就在山東境內,後來逐步繁衍遷徙到全國各地。周公彝記載,榮氏為周公後代。
3、出自清朝滿洲旗人的改姓。清兵入關後,有滿洲旗人改姓為榮,使榮氏的家族陣容更加龐大。在改姓為榮的滿洲人中,最為有名的是光緒年間慈禧太后的寵臣榮祿。還有詩人榮漣、書畫家榮林等。榮祿後跟慈谿太后前往西安,而後為此系分布留有參考。(路線光緒二十六年(1900)七月庚申,在貫市,壬戌,次懷來。甲子,次沙城堡。丁丑,次雞鳴驛。丙寅,次宣化。其間過宛平,昌平等處。八月庚午朔,次左衛。辛未,次懷安。壬申,次天鎮。癸酉,次陽高。甲戌,次聚樂鎮。乙亥,次大同。乙卯,次懷仁。辛巳,次廣武鎮。壬午,次陽明堡。癸未,次原平鎮。甲申,次沂州。丙戌,次太原。閏八月丁未,次徐溝。戊申,次祁縣。己酉,次平遙。庚戌,次介休。辛亥,次靈石。壬子,次霍州。乙卯,次平陽。丙辰,次史村驛。戊午,次聞喜。辛酉,次臨晉。癸亥,次蒲州。乙丑,次潼關。丁卯,次華陰。戊辰,次華州。九月己巳朔,次渭南。壬申,至西安府。)
遷徙分布榮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榮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約佔全國榮姓人口的33%。
榮姓是一個在濟寧汶上繁衍了2700年的古老家族。
榮氏肇基汶水,源發曇山。榮氏祖先本與西周姬姓同宗,「周成王卿士榮伯食採於榮(今河南鞏縣西),因以為姓氏」。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93年),榮叔公「奉王命見魯桓公,有功社稷,封為上谷大夫,始遷於魯,宅居郕邑(今山東汶上,古稱中都),是為魯宗之始」。
叔公後人榮啟期精通音律,博學多才,思想上很有見解,但在政治上並不得志,特別在老年以後,常常在郊野「鹿裘帶素,鼓琴而歌」,並以此自得其樂。一天,正在擔任中都宰的孔子閒暇時到泰山遊覽,路過郕邑郊野,遇見榮啟期正在快樂地一邊鼓琴一邊歌唱。孔子上前問榮啟期為什麼這麼快樂?榮啟期正色回答:「值得我快樂的事情很多,但最重要的有這麼三點:天生萬物,只有人最為尊貴,我能夠作為一個人生活在世上,這是一樂呀;世上男女之別,男尊女卑,以男人為貴,我既然身為男人,這是二樂呀;有的人生下來,還沒有來得及見到太陽和月亮或在襁褓中,就不幸夭折了。我現在已經活了九十歲了,這是三樂呀。作為讀書人,貧窮是經常的事;作為一個普通平民,死是人生的終點。我安於貧困,等待正常的死亡歸宿,還有什麼不快樂的呢?」孔子聽了這番高論,肅然起敬,不由讚許說:「說得好!先生是一個能寬心自樂、自我安慰的人,確實難得呀!」這就是諺語「知足者常樂」的典故。知足常樂成為人們處世哲學的一種態度。榮啟期九十六歲去世,葬於汶上曇山雩婁峰後,其墓漢代尚存
春秋時榮旗(古字作旂),字子祺,生於周景王三年(公元前542年),小孔子九歲,早年到洙水、泗河跟孔子學習,精通六藝,幫助孔子刪《詩》、贊《易》、序《書》、定《禮》,「共維斯道於不墜,名列(孔子)七十二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中」。唐玄宗時封雩婁伯,宋真宗時封厭次侯,明世宗嘉靖年間追稱先賢榮子,今曲阜孔廟東廡供奉其牌位,列第二十位。宋朝榮諲(字仲思)第一次修《榮氏宗譜》,即尊榮啟期為鼻祖,尊榮旗為一世祖,至榮諲為第四十六世。榮旗「老年正心修身,抱道自處,存心養性」,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0年)去世,葬於曇山西北麓厭次嶺。榮氏長支「以先人之廟堂在此,先人之廬墓在此」,「思存宗祧而供祭掃」,輾轉厭次村、汶水堤口美化大莊、周村,至清初居城東演馬,一直未離開汶上。清朝康熙皇帝下聖旨「欽賜奉祀生四員,蠲免一切差役」,負責祭祀榮子祠堂和榮子墓。今榮子祠堂在演馬村,榮子墓在曇山厭次嶺(距演馬村北五公裡)。明代萬曆年間在墓前立高碑一通,邑人尚寶寺正卿所書碑文為「唐封雩婁伯宋贈厭次侯先賢榮子之墓。」清康熙二十三年「緣古碑文風雨損壞,字跡平毀,故重勒石以垂不朽。」此碑與「文革」中被毀,今僅存墓碑基座。
榮子子祺公三十八世孫榮助因設教授徒,由美化大莊遷居濟州任城八裡店。榮助被尊為任城始遷祖,時在唐朝中葉。榮助幾代單傳至榮子四十六世孫榮諲。榮諲宋真宗時舉進士,官至集賢殿修撰、秘書監,《宋史卷三百三十三》有傳,因居任城八裡店,史書稱其為「濟州任城人」。榮諲主修榮氏第一部宗譜,並因知洪州遷家湖廣鄂渚,被梁溪無錫和河北霸州榮氏尊為近世一世祖,至榮毅仁先生為近世三十一世;從一世祖子祺公算起,榮毅仁先生為七十六世。
榮子子祺公第五十九世孫榮清,明初遷無錫,為梁溪榮氏始遷祖;榮清堂兄榮磬遷往河北霸州,現代名人榮高棠即為此支。榮清子三:繼先、承先、念先。世居溪北,分為上榮、中榮、下榮。榮毅仁先生即下榮念先次子春沂公支。汶邑榮氏長支與梁溪榮氏宗親在明清兩朝一直保持聯繫,1934年汶邑榮子子祺公第七十五世孫德敏公在上海與宗錦、宗銓兩位族兄晤面,相敘甚歡。抗戰爆發及以後戰火、政治諸原因,使兩地宗親隔離,實為憾事。幸鄧公倡導改革開放,國泰民安,萬事興盛,此乃國家、民族之幸,亦榮氏家族之幸。無錫梁溪榮氏宗親代表榮勉韌、榮偉、榮文琦,河北霸州「六合堂」榮氏宗親代表榮世成、榮景勝等分別於1996年、2000年來汶上演馬認祖歸宗,此事分別載之於無錫《梁溪榮氏世系散編首編》和河北《霸州堂二裡榮氏族譜》。
榮毅仁生前一直以祖籍濟寧為榮,20世紀90年代在北京開全國人大會議,見到時任山東省長的趙志浩先生,介紹自己老家在山東汶上。「文革」結束不久,榮毅仁先生亦曾派親屬來汶上尋親,但因榮氏長支在汶上默默無聞故未得結果。榮毅仁先生之子榮智健先生亦對祖籍汶上深有感情,一次在火車上見到汶上老鄉,談論數小時而無倦意。汶上老鄉以此為榮,回到汶上逢人就講這次奇遇。日前,魯汶邑榮氏宗親得知榮毅仁同志逝世消息,特向榮毅仁府上發去唁電,對其親屬表示深切哀悼,其中一副輓聯極為感人:
上聯:肇睛基汶水,千秋清泉潤華夏;
下聯:源發曇山,一 黃土安忠魂。
歷史名人榮氏的傑出子弟在歷史上不斷湧現。隋朝時,河北無終(今薊縣)有榮建緒、榮毗兄弟;金朝時有棣州人榮楫;明朝時瓊州有榮王、榮王兄弟。清朝有緒年間慈禧太后的寵臣榮祿。還有詩人榮漣、書畫家榮林。近代有榮寶巖、榮元愷、榮瑞馨、榮月泉……等。
榮夷公
司馬遷《史記》載:「為周卿士,大有勳勞,贊襄政治,直媲美於周召,而千古常昭。」
字王孫,漢代魯國人。從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詩》,盡能傳其所學。
榮毗字子諶,北平無終人也。其父榮權,任西魏兵部尚書。毗少剛鯁有局量,涉獵群言,仕周,釋褐漢王記室,轉內史下士。隋文帝開皇年間,累遷殿內監,官侍御史,彈劾不避權門。時以華陰多盜賊,妙選長吏,楊素薦毗為華州長史,世號為能。素之田宅,多在華陰,左右放縱,毗以法繩之,無所寬貸。毗因朝集,素謂之曰:「素之舉卿,適以自罰也?」毗答曰:「奉法一心者,但恐累公所舉。」素笑曰:「前言戲耳。卿之奉法,素之望也。」時晉王在揚州,每令人密覘京師消息,遣張衡於路次往往置馬坊,以畜牧為辭,實給私人也。州縣莫敢違,毗獨遏絕其事。上聞而嘉之,賚絹百匹,轉蒲州司馬。
榮禎義
字仲貞(1404一1448),明朝中期福州府知府,正四品正堂,桐城東鄉炭埠人(今屬安徽省樅陽縣),樅陽榮氏一世祖啟宗公後裔。1442年,明英宗誥封中憲大夫,稱其「才全德備,體國愛民,聲稱滿華夏之郊,政績冠郡城之首」。榮禎義任福州知府期間,「清凜四知,刑無冤民,當時稱治績者,郡牧中以公為首。」
明朝瓊州人。榮琇之弟,早孤,與兄榮琇事母以孝聞。
榮祿
清末大臣,晚清政治家。字仲華,號略園(1836年4月6日-1903年4月11日),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出身於世代軍官家庭,以蔭生晉工部員外郎,後任內務府大臣,工部尚書,出為西安將軍。因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睞,留京任步軍統領,總理衙門大臣,兵部尚書。辛酉政變前後為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所賞識。官至總管內務府大臣。1903年病死。諡「文忠」。編有《武毅公事略》,著有《榮文忠公集》、《榮祿存札》。其生平事跡詳見百度詞條。
榮慶清末大臣、洋務派代表人物。字華卿(1859-1917),號實夫。生於四川。歷任侍讀學士,山東學政,擢刑部、禮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清崇實錄館總裁等職。著作有《師友淵源錄》、《茜園同人集》、《榮慶日記》等傳世。
榮啟期春秋時期的學者。孔子遊泰山,見啟期鹿裘帶索,鼓琴而歌,便上前問他:「為何而樂?」,他回答說:「我樂最多。天生萬物,人為貴,我得為人,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我得為男,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我行年九十矣,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居常以待終,何不樂也!孔子聽後表示佩服。
榮成伯即榮駕鵝,又名欒。春秋魯國大夫,...左傳》載:魯襄工自楚國返,聞季武子襲擊卞(魯莊子食邑),欲不入,榮成伯賦《式微》,襄公乃歸。又,季孫氏嫉恨昭公。昭公死,理應葬在魯群公墓所在地闞(今山省東汶上縣西南),季孫欲隔絕昭公墓,不使與先君同。成伯曰:「生不能事,死又離之,以自旌也。縱子忍之,必或恥之。」季孫又欲為惡諡。成伯曰:「生弗能事,死又惡之,以自信也。將焉用之?」季孫乃止。
榮宗敬又名宗錦,字宗敬(1873-1938),江蘇省無錫榮巷人。榮德生之兄,榮毅仁之叔,中國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早年經營過錢莊業,從1901年起,與榮德生等人先後在無錫、上海、漢口、濟南等地創辦保興麵粉廠,福興麵粉公司(一、二、三廠),申新紡織廠(一至九廠),被譽為中國的「麵粉大王」、「棉紗大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榮宗敬自上海避居香港,次年2月病逝。
榮德生又名宗銓(1875-1952),號樂農居士。江蘇省無錫榮巷人。榮宗敬之胞弟,榮毅仁之父,中國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北洋政府時期,歷任江蘇省議員和北洋政府國會議員;國民政府時期,歷任工商部參議,中央銀行理事,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等;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和蘇南行政公署副主任,是少數幾個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後繼續留在大陸的民族資本家。
榮毅仁字繼曾,江蘇省無錫人,其父為榮德生,叔為榮宗敬,開創了中國棉紗和麵粉的民族工業。歷任上海市副市長、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改革開放後,受鄧小平之命創辦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1993年,第八屆全國人大當選為國家副主席。曾被《福布斯》雜誌評為2000年度中國首富。
榮智健榮智健,1942年(壬午年)出生於上海,他的父親是著名的「紅色資本家榮毅仁。畢業於天津大學,體育愛好者,上大學時是「職業棒球手。1986年,榮智健進入中信香港任董事總經理,在國務院支持下,進行了一連串收購,然而最重要的,是借殼香植球的泰富發展上市,正式易名中信泰富。1987年2月,香港中信以13億港元購入12.5%國泰航空股權,是香港中信首項重大投資,國務院借給中信香港八億元,讓中信展開各項投資。曾任中信泰富集團主席。
榮進榮進(筆名:三盅),新現實主義、東方人文主義作家。70年7月生於上海,荷蘭馬斯垂克管理學院{MSM}工商管理碩士,中國傳媒出版社作家,文學顧問,特約編審,《火花》專欄作家,《文學誌》《中國紀實文學》首席作家 ,榕樹下ⅥP作家,榕樹之星,中國報告文學網文學顧問,榮譽作家,華語中文網CEO,中國原創文學維權聯合會會長。千萬名博獎得主,連續5屆地產界「最具思想博客獎」得主。應邀參與電視財經節目20餘次,廣播談話節目10餘次,參與了中國首屆版權拍賣,發表作品200餘萬字,代表作有長篇小說《9克拉的誘惑》《大負翁》《偽善家》《營銷大師》《私人健身教練》《7宗醉》《資深掮客》《殤都迷菊》《時間玩家》等……。
榮高棠榮高棠,直隸霸州(今河北霸縣)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北平市委農委書記,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委委員,中共川東特委青委書記,川康特委書記,中共中央南方局秘書,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方面行政處副處長、處長,中央團校教育長。建國後,歷任青年團北京市委書記,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兼秘書長,國家體委秘書長、副主任、顧問,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中國橋牌協會、中國高爾夫球協會主席,中顧委秘書長,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1983年獲國際奧林匹克運動銀質勳章。是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中顧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主編有《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當代中國的體育》。[1]
郡望據《風俗通》記載:周成王卿士榮伯之後,以邑為氏。望出樂安、上谷:
上谷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保定、易州一帶。
樂安郡:漢千乘郡,南朝宋始置樂安郡,隋置棣州,唐改樂安郡,故址在今山東省惠民縣南七十裡,下轄廣饒、惠民、高青等縣。
堂號上谷堂:以望立堂。
樂安堂:以望立堂。
任城堂:以望立堂。
三樂堂:以言立堂。明編《汶上縣誌》記載:榮啟期行於郕之野,語孔子,自言得三樂。而為三樂堂。
霸州堂:資料有待補充。
六合堂:資料有待補充。
旺相堂:廣西三江六甲人榮氏所用
家譜文獻安徽樅陽<<榮氏宗譜>>始修於1440---1504年間,由樅陽榮氏六世祖子鏡公始創譜圖<<榮氏歷代昭穆宗製圖>>,歷經七修。發現的《榮氏宗譜》有: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七修譜(三十卷)全本,榮黍民主修,三樂堂活字印本;(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六修譜殘本,榮桂山主修,三樂堂活字印本,六修譜全本二十五卷,現存七卷。
江蘇蘇州平江寺涇港榮氏支譜,(清)榮汝權協修於清嘉慶庚午年(公元1810年),榮惠仁協修於清同治壬申年(公元1872年),榮炳齋協修於清宣統庚戌年(公元1910年),榮文明、榮壽生協修於民國乙亥年(公元1935年)。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圖書館古籍文獻室。
榮氏宗譜八卷,(清)榮汝寧編纂,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三樂堂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圖書館古籍文獻室。
江蘇無錫榮氏宗譜十六卷,(清)榮汝楫,榮肇愷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三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中國人民人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山東寧津榮氏族譜兩卷,(清)榮續熙修,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江蘇無錫榮氏宗譜二十二卷,(清)榮汝分纂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三樂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榮氏續修宗譜帳略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三樂堂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圖書館古籍文獻室。
榮氏宗譜三十卷,(民國)榮福齡纂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三樂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榮氏宗譜三十卷,(民國)榮福齡主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三樂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曾。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河南太康榮氏族譜一卷,(民國)榮福重纂,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太康縣檔案館。
安徽樅陽、桐城、廬江、望江、青陽、貴池、南陵等地的榮氏字輩:「致行之道,禮應為先,用光家國,永世其昌。」
安徽鳳陽榮氏字輩:「金朝學夕克 守相同發富 金星照光輝」。
江蘇無錫榮氏字輩:錫泰宗仁智信
江蘇睢寧榮氏字輩:「興存良寶慶康樂喜祥」。
江蘇宿遷榮氏字輩:「..光.. 耀宗...學德振義道....」
江蘇沭陽榮氏字輩:「金玉山水竹」。
江蘇鹽城榮氏字輩:「高久從天……」
江蘇銅山榮氏字輩:「百世傳忠厚陪樹遠」。
四川廣安榮氏字輩:「加三先信正 大文萬福盛 祖宗功德守 世代有餘慶」。
四川蓬溪榮氏字輩:「一季達春文明建 忠孝遠學傳道德 成先遂詩書啟世賢朝廷開科選安邦定仕齊」。
四川榮氏分支字輩:「光輝振大廷 道德全先祖」。
四川榮氏一支字輩:「家道本元長」。
湖北江陵榮氏字輩:「肇智崇明瑞」。
湖北宜都榮氏字輩:「上(召)至崇明遂太和道以乾起昌家作嗣益志敬維賢」。
山東德州市齊河縣大周村榮氏字輩:「晉德玉希延,書維傳家寶。」
山東東阿榮氏字輩:「向瑞鴻慶獻文明道德常」。
山東汶上榮氏字輩:「祥令德偉……」
河南商丘榮氏字輩:「祥令德偉垂佑.」
河北棗強榮氏字輩:「祥保領際憲慶興」。
重慶榮昌榮氏字輩:「忠孝傳千古」。
重慶市大足縣榮氏字輩:」國正天心順,官清明治安。「
吉林白城榮氏字輩:「佔慶金雲……」
榮氏一支字輩:「兆基學玉生山秀」。
榮氏一支字輩:「悅江欽□翟儒茂君有德大廷元效仁龍振旭有錫」。
湖北恩施榮氏字輩:「正大光明成,家齊萬年興,知書識理由,學問必高升。」
湖北仙桃榮氏字輩:「道德延先緒,文章啟聖賢,為善方衍慶,萬代遠家傳。」
山東威海市文登區大水泊鎮後村、口子村、榮家店村榮氏字輩:「樹之風聲,以昭世序,子孫逢吉,德澤長存。」
山東泰安市泰山區榮氏字輩:「欽紹念顯。」
資料有待補充。[2]
四言通用聯姓啟榮邑;
望出上谷。
——佚名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榮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1-2》項內容)
鼓琴歌樂;
立朝正色。
——佚名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孔子見榮啟期鼓琴而歌,問「先生何樂也?」榮答曰:「天生萬物人為貴,吾得為人,一樂也;男尊女卑,吾得為男,二樂也;吾行年九十,三樂也。」下聯典指隋榮毗為侍御史,立朝侃然正色,百僚憚之。
學延麟史;
忠著遠圖。
——佚名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榮廣事典,下聯典指春秋魯·榮成伯事典。
六言通用聯彈琴而歌三樂;
正色以憚百僚。
——佚名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隱士榮啟期,孔子遊泰山,見他身上鹿裘帶索,彈琴而歌。孔子問他有何事可樂,他答道:「我可樂的事最多:天生療物人為貴,我得以為人,這是一樂;男女有別,男尊女卑,我得以為男人,這是二樂;有人生下來不見天日,在襁褓中就死了,我年已九十,這是三樂。貧窮是人的常事,死亡是人的終點,我居常以待咚,為何不樂呢?」下聯說隋代無終人榮毗,字子諶,剛直而有器量。在北周時官內史,隋開皇年間歷官華陰長史、蒲州司馬、侍御史。立朝侃然(剛直的樣子)有正色,百僚都懼怕他。
聖門高弟務學;
啟期雅琴而歌。
——佚名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名士榮旗,字子麟,孔子的弟子,以務學篤實稱。下聯典指春秋時學者榮啟期的事典。孔子遊泰山,見啟期鼓琴而歌。上前詢問,啟期答得很好,孔子非常佩服。
為民勇捕三虎;
鑄鐘諧和五音。
——佚名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御史榮華,初治鞏、洛陽,有四虎為害,華視而捕之者三,當地人說:「猛虎猶知約束,吾民豈可輕犯。」下聯典指上古黃帝臣榮將(一作榮援),與伶倫共鑄十二鍾(編鐘),使五音更中和諧。
七言通用聯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楚圖南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楚圖南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日本藝術研究會會員榮鴻鈞聯語。
十言通用聯翊運天天,才臣有光十亂;
宣猷敷政,能名永播二州。
——佚名撰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名臣榮公事典。下聯典指北齊載師榮建緒,隋開皇中,曆始、洪二州刺史,俱有能名。有《齊紀》三十卷。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如果您對本文有任何專業領域的建議,我們強烈建議您獨自對內容的可信性進行評估,並諮詢相關專業人士。溫馨提示:《百家姓人物庫》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或有其它問題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403人已讚賞
長按二維碼 查看更多家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