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在英語世界反響怎樣?《紅高粱家族》好評91次差評40次

2020-12-16 騰訊網

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的文學作品在英語世界反響到底怎樣呢?11月3日,陝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王西強在中國社會科學網上發表了題為《意義在閱讀中生成——莫言小說英語世界讀者接受調查》的學術研究文章。他通過亞馬遜英文網站搜索發現,目前該網站在售11種莫言小說英譯本,讀者評價累計623次,評價數排名前兩位的是《生死疲勞》和《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的讀者評價次數是138次,好評106次,差評32次;《紅高粱家族》的讀者評價次數是131次,好評91次,差評40次。

莫言的敘事實驗讓英語世界讀者眼花繚亂

王西強稱,他通過搜集《生死疲勞》、《紅高粱家族》這兩部作品的讀者評價高頻詞和關鍵詞,考察莫言小說英譯本作為「翻譯小說」在英語國家地區普通讀者中的接受反應。英語國家地區莫言小說英譯本的普通讀者中有些讀者自稱「對中國很有研究」,有些讀者聲稱「是莫言的忠實粉絲」,「讀過所有的莫言小說英譯本」,也有很多讀者是初讀者,自稱「讀《紅高粱家族》是因為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從評論文字的語言來看,發表評論的讀者的批評態度多是誠摯認真的,評論的熱點集中在作品的主題、表現形式、敘述方式、語言的表現力、故事的感染力、情節轉換、敘述時空轉換、小說的思想容量、細節描寫、作品的長度、人物的數量、作家的想像力和翻譯質量等方面。」王西強在文中評述道。

他還發現,讀者評論最多的是莫言小說的敘述方式。如對於《紅高粱家族》的敘事,好評讀者稱讚其「敘述有力」「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敘事時間複雜有趣」「大膽(地拓展了敘述)視域與形式」「是一部極為複雜、精彩的作品」。

莫言在《紅高粱家族》中使用「我爺爺」「我奶奶」等「複合人稱視角」,展開旨在拓展敘述者視域和知域的「我向思維敘事」受到部分讀者的誇讚,認為這種敘述方式「美極了」,是「來自中國的傑作佳構」;差評讀者則認為作品「對『倒敘』(閃回)的使用太過頻繁、多變而令人費解,(故事)情節中的時間前後穿插,讀來令人困惑,以至於總是要重讀,搞不清誰是敘述者,弄不清到底是父親、祖父、兒子還是曾祖父在敘述故事,故事的講法完全無趣,寫得很差、像亂燉、理解不了,故事的敘述者不止一個,故事不連貫,不喜歡敘事的鬆散,人名易混淆,時間太混亂,第三人稱敘述者讓人分不清父親和祖父」。

「由此可見,《紅高粱家族》這部由五個中篇小說連綴起來的『家族小說』敘述時空的鬆散、故事片段的散置等,確是作品在文體上的一個缺憾,並被部分英語世界讀者『嫌棄』。」在王西強看來,莫言小說的敘事實驗——敘述時空與故事時空轉換上的「時空拼接」、敘述人稱視角的轉換、敘事者視域與知域的拓展——讓很多英語世界讀者眼花繚亂,導致「閱讀不暢」和「審美受挫」,有多位評論者覺得「一開始很有趣,但讀了不一會兒就覺得乏味,節奏太過緩慢」,是「難以卒讀」「令人生厭」「讓人頭大的書」「寫得糟透了,非常無聊」,是「乏味的小說」,「讀不進去」「很失望」。「tedious」(枯燥、乏味)一詞被數次用到,同一部作品的同一藝術特質,受到了讀者截然相反的肯定或批評。

差評和拒斥來源於讀者未曾有過的閱讀經驗

從審美接受角度來說,上述「差評」恰恰說明莫言在《紅高粱家族》中使用的敘述「時空拼接法」和旨在拓展敘述者視域、知域而創造性地使用的「我爺爺」「我奶奶」等「複合人稱視角」,以及由此開創的「我向思維敘事」對英語世界讀者來說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陌生化」敘事形式,是其未曾有過的閱讀經驗,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莫言體」的新歷史主義敘事!「因此,我們可以說,英語世界讀者對《紅高粱家族》在敘事上的「差評」和「拒斥」在很大程度上正源於其未曾閱歷過這樣獨特的作家和這樣風格獨特的作品。」王西強評述道。

迄今為止,莫言共有33篇/部作品被9位英語國家譯者翻譯成英文、由9家英語國家地區出版社出版並進入英語國家地區文學市場。其中有21篇/部是由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譯成英文進入英語國家地區讀者閱讀視野,成為英語國家地區「翻譯文學」的一部分。對於莫言作品英譯本的翻譯質量,好評讀者都較為一致地認可葛浩文的翻譯質量。差評讀者中有多人質疑和否定譯文質量。

有讀者認為,《紅高粱家族》「需要重譯,小說很好!就是譯文拙劣、粗疏,不文雅、文學性差,而且太拖沓」;有讀者指出,差評的原因「可能是糟糕的翻譯」;有讀者指出《紅高粱家族》「需要一個忠實、完整的重譯本!美國譯者葛浩文一定是受到外界壓力的影響,時間緊沒有耐心翻譯,漏譯很多。讓人難以忍受的是:但凡遇到怪詞、難詞,他都跳過不譯;他跳過了幾百個句子、有時是整段整段漏譯」。持此類觀點的讀者多是「忠實翻譯觀」的擁護者,對葛浩文翻譯中的「改譯」「創譯」「減譯」和「漏譯」等意見較大,認為葛浩文的翻譯不如莫言的原作,影響了莫言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效果。

王西強在文中還表示,從整體來看,莫言小說在英語世界普通讀者中還是很受歡迎的,好評遠多於差評。莫言作品被不斷閱讀、品評,作品的「意義」在讀者的閱讀和評價中不斷生成。莫言作品英譯本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意蘊源起於中文原作,卻通過翻譯在英語世界讀者中進行著跨越語言、文化的「文本旅行」,其作為英語世界「翻譯文學」的「意義」也在不斷生成。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張恩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北京頭條移動端

相關焦點

  • 英譯本莫言作品反響怎樣?
    他通過亞馬遜英文網站搜索發現,目前該網站在售11種莫言小說英譯本,讀者評價累計623次,評價數排名前兩位的是《生死疲勞》和《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的讀者評價次數是138次,好評106次,差評32次;《紅高粱家族》的讀者評價次數是131次,好評91次,差評40次。
  • 用耳朵「閱讀」《紅高粱家族》莫言十部長篇小說變有聲書
    2020年12月,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在喜馬拉雅APP上線,該有聲劇項目集中了莫言十大長篇小說代表作,不僅包括《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蛙》《檀香刑》《酒國》等經典名作,還包括《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紅樹林》《十三步》。這些劇目是莫言系列長篇小說首次被成規模地改編為有聲劇,均以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莫言長篇小說定稿版為底本,得到莫言先生和出版社的授權,是在有聲書方面的一次全新嘗試。
  • 莫言《紅高粱家族》中的九兒:一個真正活得通透的女人
    莫言的《紅高粱》被改編成電影莫言的小說《紅高粱家族》不僅被張藝謀改編成了電影,還被鄭曉龍改編成了電視劇,但是無論是電影中鞏俐飾演的九兒,還是電視劇中周迅飾演的九兒,我都覺得沒有表現出莫言原著中九兒的韻味
  • 最能愛的土地上最壯烈的愛情《紅高粱家族》讀書感悟
    文:戰歌《紅高粱家族》是我國著名的當代文學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所著的中篇小說。全文採用第一人稱,娓娓道來關於「我」的爺爺餘佔鰲和奶奶戴九蓮在高粱地上演的傳奇熱烈的愛情故事。小說採用全知視角結合限知視角,有時全知全能,洞悉一切;有時跳出故事人物之外,客觀公正,並穿插回憶相關的故事情節。
  • 莫言《紅高粱家族》中的餘佔鰲:復仇
    《紅高粱家族》中的餘佔鰲/劇照讀完莫言的《紅高粱家族》,一直在思考是什麼讓餘佔鰲從一個普通人成為了土匪,繼而又成了抗日英雄,最後我終於明白了是仇恨。在路遙《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前進的動力讓全家人能夠脫離貧困,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前進的動力是個人的滿足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在莫言《紅高粱家族》中的餘佔鰲前進的動力則是復仇。縱觀中西方文學史,既有大仲馬筆下的「基督山伯爵」又有莫言筆下的餘佔鰲,他們都是在不斷復仇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 莫言作品跨年朗讀會回放、李子柒啟示、奔跑的2019|文藝周刊薦讀
    、央視主持人王寧分別擔任法文、英文、中文朗讀者,這一形式本身就暗示了,莫言作品從高粱地走向世界的歷程。在大學生孫海皓看來,除了藝術手法上的相似之處,他們都將自己「巴掌大」的故鄉推向了世界文學舞臺的前景:福克納建構了他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莫言塑造了他的高密東北鄉。特別是許鈞、何蓮珍、王寧分別用法文、英文、中文朗讀的《紅高粱家族》片段,更令他印象深刻:「這是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國故事!
  • 莫言:21歲參軍,40年創作,從農民作家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要說世界範圍內哪個文學獎項含金量最高,那應該可以說是瑞典的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的宗旨是頒發給那些在文學創作方面具有極高造詣,甚至開創先河的文人,諸如馬爾克斯、黑塞、奈保爾等許多名家都是該獎項的獲得者。因為諾貝爾文學巨大的影響力,它的獲得者往往會在全球掀起一片浪潮,被人們所熟知。
  • 毛尖談周迅版《紅高粱》:莫言哭了,高粱黃了
    作者:毛尖(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系教師)本文來源:文匯報看了兩集《紅高粱》,想起微信圈裡的一個老段子:本人姓王,自2001年擁有手機以來,累計中獎63次,獎金共計1260萬,iphone39部,電腦9臺,轎車17輛,自己及家人共遭車禍26次,收到法院傳票38張,被大學錄取27次,女友被綁架5次,女兒被拐賣3次,兒子嫖娼被張警官抓住4次。
  • 莫言十大長篇小說改編成有聲劇,上線喜馬拉雅
    2020年12月,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在喜馬拉雅APP上線,該有聲劇項目集中了莫言十大長篇小說代表作,不僅包括《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蛙》《檀香刑》《酒國》等經典名作,還包括《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紅樹林》《十三步》等讓你重新認識莫言的長篇力作
  • 四部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品改編的電影,莫言作品上榜
    雖然與原著還是有點差距,但是敘事清晰,人物性格刻畫鮮明,主旨明確,作為這樣深刻的作品改編電影已經非常成功。3.《鐵皮鼓》君特·格拉斯《鐵皮鼓》由君特·格拉斯著作,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講述德國那段最黑暗的歷史,又用辛辣刁鑽的角度諷刺時事。君特·格拉斯憑藉該作品在1999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被稱為「二戰以來世界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
  • 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上線受關注 有聲閱讀為何這麼火
    3日,有消息稱,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上線,其中包括《酒國》等十部代表長篇小說。  這很快引起了不少讀者的關注。其實,不只是名家之作受青睞,綜合分析各項數據,有聲閱讀似乎正在慢慢火起來。  莫言十部長篇小說「有聲化」  實際上,這次引發關注的是莫言十部長篇小說的有聲化,包括《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酒國》《四十一炮》《蛙》《豐乳肥臀》《紅樹林》《十三步》《食草家族》。
  • 莫言《紅高粱》違背歷史、「為文造境」
    他將高粱提升到人文的層次。  按,作家垂青高粱,與對日戰爭有關。日軍侵略中國,佔領了東北和華北,兩處都盛產高粱。高粱是高稈作物,夏天長成,層層疊疊,連綿萬頃,俗稱青紗帳,抗日打遊擊要靠青紗帳掩護。抗日文學寫青紗帳者多矣,如今莫言以遮天蔽地的氣勢,神話史詩的手法,將高粱與神州大地炎黃世胄合一。他一次把高粱寫足了,使讀者「五嶽歸來不看山」。
  • 莫言做客《故事裡的中國》,講述《紅高粱》靈魂深處的民族血性和...
    如火如荼恣意蔓延的高粱紅,便成了《紅高粱》的底色,張揚著生命的濃烈與悲壯。今天(5日)晚上八點檔,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十二期。從書籍到影像,從過去到現在,《紅高粱》又是如何在與時俱進中不斷迸發活力?戲劇總導演田沁鑫和蔣欣、邢佳棟又將帶來一部怎樣的舞臺版《紅高粱》?
  • 餘華得不到茅盾文學獎,卻說莫言該得10次,這話說得有道理嗎?
    但在眾多評論裡,餘華的評論還是成功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餘華是這麼說的:從文學的標準來看,莫言起碼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學獎了。因為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這個話餘華不是私下說的,而是當著記者的面說的,就這兩句話,確確實實是把莫言捧上了天。
  • 翻譯家葛浩文:為20多年前「發現」莫言自豪(圖)
    比同時代作家  莫言更富「歷史感」  多數中國讀者是通過莫言了解葛浩文的,西方讀者則通過葛浩文了解莫言。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的翻譯者葛浩文功不可沒。那麼。葛浩文對莫言的作品究竟有何見地?他最喜歡莫言的哪部小說?對莫言本人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
  • 莫言和張藝謀「俗」照曝光!農民兒子得諾貝爾獎,莫言經歷了啥?
    1981年,莫言初試牛刀,在河北保定的文學雙月刊《蓮池》上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文章一經刊登,立刻引來無數讀者的好評,也讓莫言,從此走上了寫作之路。莫言仿佛一夜之間,便火爆全國,熱度幾可媲美如今的網紅達人。或許是《紅高粱》太過出名,就連第五代導演中的佼佼者張藝謀,也忍不住用這部作品拍攝了同名電影。而《紅高粱》就這麼在火爆文壇後,再為影壇新添一抹經典的底色。
  • 用耳朵聽名著,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上線
    用耳朵聽名著,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上線金羊網  作者:何晶  2020-12-04 得到了莫言先生和出版社的授權,也是在有聲書方面的一次全新嘗試
  • 《紅高粱》:莫言與張藝謀共有的鄉土情結,開啟了個體生命的禮讚
    電影劇照 九兒《紅高粱》是莫言作品中的一座豐碑,但是當年張藝謀拿下這座豐碑,只用了800塊,而且是兩部作品,另外一部是《高粱酒》,電影版本的《紅高粱》便是改編自莫言的這兩部作品。莫言的作品充滿地道的鄉土風情和民俗文化,電影除了在內容上作了改編,對於莫言作品中蘊藏的厚重鄉土文化,張藝謀也在情節和視覺上做了炫目的呈現。
  • 莫言獲獎令中國文學界沸騰 作協官員談意義
    中新網北京10月11日電(記者 張中江)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令中國文學界為之沸騰。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李敬澤表示,今夜所有熱愛文學的人都會特別高興。莫言得獎表明中國文學與世界的對話,正在非常有力地展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也高興地說,自己近年來一直在推薦莫言,他的獲獎可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一個轉折。
  • 莫言談《歸來》:擔心後排女生哭暈過去(圖)
    當然,「對談」的契機,是張藝謀的新作《歸來》剛剛在內地公映,前兩天票房近6000萬刷新中國文藝片最新票房紀錄;同時,兩人還是老朋友、老搭檔,張藝謀的導演處女作《紅高粱》就是改編自莫言的小說《紅高粱家族》並在國際上獲得大獎。  彼此知根知底,談話也就毫無顧忌。對談中,兩人不斷互揭老底,尤其莫言就像一個老頑童不斷爆料、貧嘴、處處「惹是生非」,逗得全場樂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