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藝博呈現唐卡與造像之美,包括沈從文捐贈的降龍文殊

2020-12-23 澎湃新聞

公元七世紀中葉,佛教從印度和唐朝漢地傳入西藏,與本土的苯教及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藏傳佛教。唐卡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捲軸畫,是藏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

澎湃新聞了解到,展覽「吉祥聖域——藏傳佛教繪畫與造像藝術展」 於4月26日開幕,將首都博物館收藏的26件造像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的38件唐卡並置展出,呈現唐卡與造像藝術之美。由於疫情影響,目前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並未對外開放,「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經授權,精選刊發展覽中的精品。其中包括知名作家、文物學者沈從文先生捐贈的唐卡降龍文殊與吉祥天母。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有一批十七至二十世紀的唐卡精品,包括反映本尊題材的大威德金剛,充滿圖像志含義的吉祥天母,黑唐技法的財寶天王,以及沈從文先生所捐的降龍文殊等。首都博物館為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收藏有近兩萬件古代金銅造像,此批精美的造像既體現出北京地區佛教發展的特色,又展示了我國漢藏兩系佛教藝術演變的全貌,深受廣大佛教藝術研究者及愛好者的推崇。

展覽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第一單元:唐卡的繪製

唐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鬱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其繪製過程複雜而精微,所用顏料均來自金、銀、珊瑚、瑪瑙、青金石、孔雀石、松石、硃砂等珍貴的金屬或礦物材料。在繪製前,畫師需完成問卜、擇吉、焚香、沐浴、更衣、誦經等準備工序,之後在備好的畫布上依次進行起稿、著色、勾線、開臉等步驟。熟練的畫師繪製一幅精美的唐卡,也往往需費時數月乃至數年。因畫材精良且完全使用礦物顏料,唐卡可保持數百年而不變色。

唐卡畫具

研磨顏料的工具組合

唐卡的繪製流程

繃布:白棉布經過繃平、塗膠、陰乾、打磨幾個步驟,使畫布的表面平滑細膩,便於著色。

起稿:按照唐卡的造像度量規則,將要繪製造像的尺寸、比例、位置做相應的安排。

著色:將研磨好的珍貴顏料依據草稿進行著色,此步驟需遵循嚴格的設色順序要求。

勾線:用細筆勾描出人物的肌肉、衣飾,背景的山石、樹木、雲彩等。

開臉:是指畫出主尊的五官,也是繪製整幅唐卡的關鍵步驟。

唐卡的繪製流程

第二單元:祖師與上師

在藏傳佛教體系中,祖師是某一教派的初創者,如格魯派奉宗喀巴為祖師;寧瑪派奉蓮花生為祖師。上師是在修行和弘法中具有傑出成就的大師。上師是祖師佛法的傳承者。祖師與上師的地位尊貴而獨特,描繪祖師、上師的唐卡也因此而尊貴。唐卡中出現的祖師形象,並不限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往往還追溯至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重要人物。在這類唐卡或造像中,祖師通常居中心位置,形象高大,周圍眷屬的配置規格等同於佛陀,以彰顯祖師地位之崇高。

班禪喇嘛源流——阿跋迦羅,清代,布面設色 縱67釐米 橫42釐米,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主尊是印度大成者之一的阿跋迦羅,頭戴紅色僧帽,身披袈裟,右手結說法印,為眾人說法,其身有巨蟒纏繞。上界左邊為那若空行母,右邊為印度大成就者;主尊下方為大黑天化身的寶帳怙主,畫面左下角繪製墜入地獄而受罰的罪者等。此件唐卡與1770年六世班禪進貢清廷的一套班禪源流唐卡之中的《阿跋迦羅》風格與構圖幾乎一致。

班禪像,清代,銅鎏金,通高13釐米,首都博物館藏

此像頭戴桃形尖頂黃帽,兩側護耳垂於雙肩。面形方正,豐額廣頤,表情沉靜。右手於胸前結說法印並持一蓮莖,花莖沿手臂升至肩部;左手於臍前結禪定印並託一寶瓶。身著無袖背心,外穿袈裟。結跏趺坐於單層卡墊式坐具上。

班禪,是班禪額爾德尼的簡稱,藏傳佛教格魯派中重要的宗教領袖之一。班是梵語「班智達」(意為學者),禪是藏語「欽波」(意為大)的簡稱,「額爾德尼」是滿語,意為「珍寶」。藏傳佛教認為班禪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此尊應為某世班禪喇嘛之像。

宗喀巴傳記故事,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主尊身著格魯派僧衣,頭戴黃色僧帽,左手託經書,右手施拔濟眾生印,結單跏趺坐於蓮臺之上。主尊四周繪有敘事性的說法故事,描述了此位上師的生平傳記,其中有說法、辯經、供養、灌頂等場景。畫面上方、主尊左右分別有紅色身護法及妙音菩薩 ,主尊下方有秘修閻摩法王。

班禪喇嘛源流——薩迦班智達,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薩迦班智達(1182-1251 年)是薩迦派的第四代祖師,全名薩班·貢嘎堅贊,西藏著名學者,精通大五明學。曾經說服衛藏歸順了蒙古汗國,結束了政權分裂的政治格局。圖中的薩迦班智達為年輕相,頭戴紅色法帽,身著杏黃袈裟,做辯經狀。畫面上方有其修行的本尊文殊菩薩和上師扎巴堅贊,薩迦班智達身後的背景中有僧眾朝拜供養彌勒佛的場景,左下方有與薩迦派修法關係非常密切的四面大黑天,右下方裸身跪坐在獸皮之上的聽法人是被其降服的外道。

米拉日巴像,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米拉日巴(1040-1123 年)為藏傳佛教噶舉派著名的大成就者和第二代祖師,俗名「米拉日巴·脫巴噶」,法名「協巴多傑」。先習寧瑪派的教法,入上師瑪爾巴門下修法,後獨自潛入深山,在山洞中閉關數十年,只襲一身白衫修習佛法,最終悟道成佛。米拉日巴與弟子日瓊巴和塔布拉傑形成了噶舉派中之修行派,將佛法以唱歌方式傳教,其著作《道歌集》,對後世藏詩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圖中的米拉日巴左手託嘎巴拉碗,右手覆耳做「聽道歌」狀,主尊周邊繪其修行的雪山,上方有三位上師像,中尊者為瑪爾巴大師。主尊下方是獵戶及山中眾生靈聽法的場景。

宗喀巴五示現之一,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主尊為宗喀巴,頭戴黃色法帽,身著杏黃色袈裟,雙手在胸前結轉法輪印,雙腳結跏趺坐於蓮臺之上,絢麗的背光以花果裝飾,主尊手拈的兩朵蓮花中分別生出寶劍和經書,象徵智慧和學識。主尊下方的蓮池生出一株彩蓮,之中有佛缽、香果、法輪等,岸邊輔以各色摩尼寶珠為供養。主尊座兩邊有兩位弟子,分別是克珠傑和賈曹傑,世稱主尊為宗喀巴大師,左右分立兩弟子的範式為「師徒三尊」。環繞其外的是模仿千佛結構且重複的宗喀巴小像,下方有六臂大黑天護法、財寶天王以及託著曼扎盤的供養人和託舉各色供養的弟子等。

第三單元:秘密佛與般若佛

藏傳佛教有顯、密二教之分,二者均為佛教修行的法門。顯宗主張按照佛經公開弘揚佛法,密教認為除此之外,還有師徒相傳的修習之法。

秘密佛指密教信仰體系裡的佛,狹義的秘密佛指表現佛說秘密法的形象,也稱本初佛(大持金剛、金剛薩埵、普賢如來等),廣義的秘密佛可理解為修持觀想法時具有佛理體的本尊。每個教派對於本尊各有側重,寧瑪派以馬頭金剛為本尊;噶舉派崇尚上樂金剛;而格魯派則以大威德金剛、上樂金剛和密集金剛作為最重要的三大本尊。

般若佛指顯教中的佛尊,如釋迦牟尼佛、三十五佛、賢劫千佛、藥師七佛等。

大威德金剛,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大威德金剛,又稱大威德怖畏金剛,亦稱威羅瓦金剛,無上瑜伽部的五大本尊之一,即文殊菩薩為了調伏諸天鬼神和眾生所現的忿怒相。主尊藍色雙身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主面為牛頭,頭頂有兩面,最上一面為文殊菩薩本相,左右各三面顏色不同,均為怒目獠牙猙獰之相。兩前主臂抱著明妃羅浪雜娃,左手託嘎巴拉血碗,右手持金剛鉞刀,其餘諸臂手中持各種法器,最上兩手持象皮。上方中尊或為宗喀巴大師,左右分別為章嘉國師及黃文殊菩薩;下方分別繪有外修閻魔兄妹、六臂大黑天及吉祥天母一眾護法神。

大威德金剛像,清代,銅鎏金,通高18釐米,首都博物館藏

大威德金剛像呈九面三十四臂(八臂缺失)十六足,主面呈牛首貌、火焰發,戴骷髏冠、人首項鍊。主臂兩手分別持鉞刀和嘎巴拉碗、抱明妃,其餘諸手各持法器。展左立姿(臺座已失)。大威德金剛是藏密五大本尊之一,是格魯派主修的本尊神,九頭中最頂上一頭就是文殊面,象徵大威德金剛是文殊菩薩的忿怒相化身。

西方三聖像,清代,銅鎏金,通高28.5釐米,首都博物館藏

此組像正中為阿彌陀佛站像,其形象為螺發高髻、頂有肉髻,身披袈裟,左手結禪定印、右手結與願印。觀音菩薩像立於阿彌陀佛像左側,左手持寶瓶、右手結說法印。大勢至菩薩像立於阿彌陀佛像右側,左手結說法印、右手結禪定印。三像各立於一仰蓮上。蓮花升起於一須彌座中,須彌座頂面飾有水波紋,周邊飾有欄杆,其象徵著《阿彌陀經》所載的「七寶池」和「八功德水」。

釋迦牟尼佛像,清代,銅鎏金,通高24.5釐米,首都博物館藏

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仰覆蓮臺座上,螺發,身著袒右袈裟,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情態端莊。

過去七佛之拘那含佛——金寂佛,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拘那含佛為過去七佛中的第五佛,也稱拘那含牟尼佛,意為金色仙、金色能人,也稱金寂佛。《長阿含經》記載,此佛生於清淨城時,人壽三萬歲。主尊左手結說法印,右手施觸地印,雙腳結跏趺坐於五色蓮臺之上。背光之外以繁花為裝飾,周圍有施不同手印的千佛。佛陀形象勾勒線條流暢,採用描金,其上又加金線勾勒的手法 ,屬於唐卡技法中的一種——「金唐」。

第四單元:菩薩

菩薩梵文是Bodhisattva,其原意是求覺悟者,也是智慧與慈悲的結合。其中,智慧指對佛的果位或涅槃的追求,慈悲是指他對眾生的普救。菩薩要經歷漫長的修行和無數的劫才能達到佛的果位。在佛教體系中菩薩的作用是幫助眾生脫離苦海,所以會化現為各種形象來到世間傳法。如八大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金剛手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和除蓋障菩薩)在《造像量度經續補》中曾有記載:「八大適子等,已成正覺,而由其往昔願力,感化應身菩薩相者。」八大菩薩雖已臻佛境,但因擔負著救度眾生的重要職責,所以化現為菩薩相,守護人間 。

千手觀世音菩薩,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千手觀世音菩薩,又稱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千臂觀世音菩薩。以千眼觀照世間,千手護持眾生,從而體現大慈大悲之心。主尊從上至下共有十一面,最前一面呈慈悲相,雙手合掌抱一摩尼寶珠施禮敬印。頭戴嵌寶五葉金佛冠,身披黃金瓔珞,佩項圈、耳飾、 臂釧、手鐲等,手中持不同的法器,立於蓮臺之上。上界中尊為宗喀巴大師,左右分別為大威德金剛和淨眼觀音像。下界左右分繪尊勝佛母和六臂大黑天。

千手觀世音菩薩,清代,銅鎏金,通高24.5釐米,首都博物館藏

菩薩像共十一面,頭部自下至上共分五層,下三層各三面,第四、五層各一面。第一至四層均為菩薩面,第五層為佛面。佩飾項鍊、瓔珞、臂釧。披帛繞身翻卷垂於身體兩側。下身著長裙,裙擺飄逸。赤足立於仰蓮座上。菩薩主尊八臂、其身後有呈扇形分布的千手背光。千手表示護持一切眾生,千眼表示觀照一切眾生,象徵大慈大悲法力無邊,故又稱大悲觀音。

降龍文殊,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沈從文先生捐贈

主尊為降龍文殊,又稱「納噶日恰」,有鎮懾龍(蛇)族與地祇諸害的職能。降龍文殊身藏藍色,一面十八臂,左邊九臂持蛇,右邊九臂持金剛鉞刀,腰部以下為蛇身, 蛇尾伸向海底。三目圓睜怒視,闊口獠牙,呈忿怒狀。主尊頭戴五葉嵌寶金冠,耳飾、項圈、瓔珞、臂釧、手環等刻畫精美。蓬髮上揚,中有九蛇。上界正中有金剛持佛,下界的海水中橫浮一位龍女 ,左手施拔濟眾生印,右手握摩尼寶珠,水中有象徵五知五覺的供品。

第五單元:女尊

大乘佛教在密教化過程中,從印度教中吸納了大量的女性神祇,由此形成了女尊。其主要有三類:佛母、明妃和空行母。佛母也稱女菩薩,是指由男身的佛菩薩化現為女身的形象;明妃是指密教中雙身修行中的女尊,一般情況下沒有單身供奉;空行母在藏傳佛教中擔任著溝通密修者與本尊的信使角色,同時擁有很多變化身。

白度母,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白度母亦稱白救度佛母,因面有三眼同時雙手雙腳各有一眼,故又稱七眼佛母。白度母頭戴寶冠,身著天衣,左手拈花並施與願印,右手拈花於胸前。身色通體潔白,頸掛寶珠瓔珞,雙腳結跏趺坐。上界分別為宗喀巴上師、無量光佛和馬頭金剛雙身像。藏傳佛教中常將白度母、阿彌陀佛和尊勝度母合稱「長壽三尊」。

綠度母,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綠度母亦稱綠救度佛母,是為藏傳佛教信奉的女神。主尊現少女相,通身綠色,左手於胸前結三寶印,右手施與願印,雙手各拈一隻盛開的烏巴拉花(藍蓮花),右腿舒展踏於蓮花臺之上。頭戴金色五佛寶冠,身佩各色嵌寶瓔珞,著五彩天衣,下身系重裙,形象華美。上界中尊者為釋迦牟尼佛,左右分別繪有阿底峽上師和瑪爾巴上師,其下分繪四臂觀音和不動明王 。主尊脅侍分別為財源天母和獨髻母。主尊蓮花臺下有供案呈五欲供,下界從左至右分別為:妙音佛母、白度母、無量壽佛、尊勝佛母(以上三位即長壽三尊)和摩利支天。

大白傘蓋佛母,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白傘蓋佛母屬於藏傳佛教中密宗的佛母,傳說可以降服妖魔。《大白傘蓋經》說,此佛母有大威力,放大光明,能以佛之淨德覆蓋一切,以白淨大慈悲遍覆法界。主尊千面千手,主面呈忿怒相,兩主臂,左持一大白傘蓋,右持法輪,千面分白、黃、綠、紅、藍五種顏色,千手各執法器。頭戴嵌寶佛冠,周身佩各色嵌寶瓔珞,下身著華美的重裙,千足之下踏各種妖魔猛獸等災害。上界有結不同法印的釋迦牟尼佛,周匝有二十二度母圍繞,下界有三位大黑天,稱為「具善三兄弟」。

那若空行母,清代,布面設色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主尊為古印度大成就者之一的那若巴傳承的專屬空行母,在藏傳佛教中代表智慧與力量。那若空行母裸形通體紅色,一面三目,左手高舉盛滿鮮血的嘎巴拉碗,右手持金剛鉞刀。左肩扛有一根梃杖,其頂端有金剛杵和鮮人頭、半乾人頭和骷髏頭各一,頭戴五骷髏冠,項掛一串黃金瓔珞和一串長及腳踝的人骨瓔珞,雙腿呈右展式站立,雙足各踩一妖魔。上界中尊為印度大成就者,左右分別是持顱缽喜金剛和上樂金剛,下界從左至右分別是智行佛母、屍陀林主和大天(即溼婆)。畫面整體富有裝飾意味,猶以背光等採用雲紋和蝠紋,頗有漢地織錦的風格。

第六單元:護法

護法是藏傳佛教體系中地位較低的一類神祇,他們通常化現出令人怖畏的形象,其目的是為了震懾和降服世間的妖魔邪祟,使得佛法廣布無礙,所以得名——護法。唐卡中護法神的形象多元而複雜,有來源於古印度的神祇;也有來源於藏區本土的山神、戰神。

財寶天王,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主尊為財寶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的身相之一),圓睜二目,身披菩薩裝。左手持吐寶鼠,其口中吐出各色摩尼寶珠聚於座前,右手結三寶印並握勝幢。左舒勢坐於雪獅之上。財寶天王頭戴寶冠,佩嵌寶瓔珞,耳飾、臂釧、手環、腳環等,佩飾刻繪精美,背光之外以繁花和茂葉做裝飾。上界為一眾格魯派上師像,主尊周匝和下界分別為從神八馬主護法,主尊正下方為北方多聞天的另一種化身形象。此幅唐卡為「黑唐」,整體線條流暢、人物造型生動,繪畫技法高超。

吉祥天母,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沈從文先生捐贈

主尊吉祥天母,又稱吉祥天女,藏語稱「班丹拉姆」,是藏傳佛教中一尊非常重要的護法神。其通體藏藍色,一面三目,呲牙捲舌呈忿怒相,左手託嘎巴拉碗,右手拿著與阿修羅作戰的武器金剛棒,騎在騾子上。頭戴五骷髏冠,蓬髮上揚,其上有雀翎傘蓋為裝飾,一耳環為蛇,另一耳環為白獅,周身披人骨瓔珞,著黑袍。座下有一張倒掛人皮,象徵被降服的異教徒。腰間有拘鬼牌,騾子上掛病種(瘟疫)口袋和骰子,馳涉於血海之中。主尊周匝以彩色線條表現火焰和雲氣頗有裝飾意味。下界左為其牽騾子的摩羯面女,右為緊隨其後的獅面佛母。

展覽將展至2020年10月25日。受疫情影響,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還未對外開放。

(本文綜合自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清華藝博「吉祥聖域」:關於唐卡的那些故事
    雅昌藝術網清華大學109年校慶當天,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雲展「吉祥聖域——藏傳佛教繪畫與造像藝術展」開幕,展覽的主角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十七至二十世紀的唐卡精品,首都博物館收藏的藏傳佛教造像,此外,還有沈從文捐贈的唐卡藝術。
  • 雲觀展 | 「吉祥聖域——藏傳佛教繪畫與造像藝術展」展品欣賞(二)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有一批十七至二十世紀的唐卡精品,包括反映本尊題材的大威德金剛,充滿圖像志含義的吉祥天母,黑唐技法的財寶天王,以及沈從文先生所捐的降龍文殊等。首都博物館為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收藏有近兩萬件古代金銅造像,此批精美的造像既體現出北京地區佛教發展的特色,又展示了我國漢藏兩系佛教藝術演變的全貌,深受廣大佛教藝術研究者及愛好者的推崇。
  • 佛像之美 |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文殊菩薩造像集錦
    十一世紀孟加拉國帕拉王朝造像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收藏日月燈明佛有八個兒子,八個兒子最後那一尊佛是燃燈佛,燃燈佛的師父是妙光法師。江戶時代狩野畫派  掛軸 絹本彩繪大英博物館收藏  文殊的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維摩經》《思益梵天所問經》裡,最後維摩詰問文殊,文殊答說:『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 白文殊·造像因緣
    宗喀巴《至尊文殊贊》:十方剎中無邊佛,相繼不斷極讚嘆,彼之美譽滿三千,其名號為文殊尊。
  • 佛造像、唐卡專場,半米高的大威德金剛像繁複精細|一拍即合
    保利(廈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是次推出「獅吼南天—中國金銅佛造像、唐卡」專場,薈集元明清造像、法器、唐卡等49件拍品,時間跨度從13世紀至18世紀,多種風格聚於一堂。梵華君從中挑選出18件精品,以饗讀者。
  • 佛造像、唐卡專場,半米高的大威德金剛像繁複精細
    保利(廈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是次推出「獅吼南天—中國金銅佛造像、唐卡」專場,薈集元明清造像、法器、唐卡等49件拍品,時間跨度從13世紀至18世紀,多種風格聚於一堂。梵華君從中挑選出18件精品,以饗讀者。清乾隆 大威德金剛像
  • 揭秘唐卡背後的秘密與禁忌——你為什麼要迎請佛像唐卡?
    很窮的人家請不起唐卡,就會去寺廟,每一座寺院都高懸唐卡,遙遙相望送出指引。 神秘的唐卡,有著攝人心魄的迷人魅力。小小的一副,制於方寸之間,也蘊含著天地萬物的無窮秘密,包容一切的神奇力量。纖毫之間的淡雅與璀璨、細膩與恢弘,只有當你親身站在面前時,才能感受到那細膩驚人的美。「神佛的重現」
  • 徠卡與唐卡
    唐卡為人們打開了一扇窗,人們通過它,可以繼承和發展西藏的繪畫藝術。而當徠卡攝影師遇上唐卡文化,百年相機邂逅千年文化,代表著定格記憶和傳承歷史。▲相機:Leica M10-P  攝影師:北緯徠卡攝影師們一機一鏡一卷穿梭於藏地,記錄著藏地千年文化,收藏了藏地之美。
  • 三分鐘了解唐卡為什麼那麼貴
    隨著宗教文化的發展與現代文明的滲透,藝術在進入民間的過程中,一些宗教神秘的色彩被逐漸淡化,使得熱貢藝術的藝術成就以自身的形式美、造型美凸顯出來,並被人們所肯定和欣賞。熱貢唐卡的藝術意蘊在熱貢唐卡的筆法中,特別注重神態細節的繪製,以達以情傳神的視覺效果。
  • 《館藏級別--綠度母唐卡》
    邀請您和您的家人朋友在評論中寫上祈願和祝福,我會為您誦經祈福。佛法非迷信,乃是宇宙萬法之真理真相!佛法講述宇宙萬法的起源以及相互之間的密切關係!  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果園蛟龍寺殊勝機緣,【蘭州唐卡行者】歡迎你來學習唐卡,洛桑嘉措大師免費傳授唐卡技藝,廣開方便之門,每周末統一學習,(報名學習者希望是尊重佛學和有堅持長期學習的人,短期的朋友隨時可以去蛟龍寺參觀交流)報名聯繫人:洛桑嘉木措(有時不能及時回復電話望理解)
  • 唐卡與工筆畫技藝差異
    這段文字對藏醫藥學圖解唐卡給予很高的評價。  唐卡作品包括唐卡藝人精心繪製的佛像,大量反映了佛家思想內容。佛家認為觀佛像又稱「像教」——「是佛教聯繫廣大信眾的一種獨特形式」,在唐卡作品中,往往在布面的中上部繪有主佛,主佛周圍繪有侍者、供奉仙子、護法等,特別是彩繪唐卡,可謂琳琅滿目、金碧輝煌、莊嚴肅穆,令觀者產生一種敬仰之心。
  • 2017西泠秋拍丨佛教造像及器物精賞
    其氣質一改漢傳造像中祥和儒雅之感,為佛陀這一形象注入了一種強健英武之氣,為一典型的乾隆宮廷範例。壓經爐之美,重在雙耳的力度及精神。方耳大氣,圓耳雅致,周身灑金,如祥雲朵朵,大小參差,厚實如嵌。赤光璀璨,奇彩蕩影,又恰秋夜之星空。真妙品也。
  • 今日頭條:精美八大菩薩唐卡,見者增福!
    精美八大菩薩唐卡1、文殊師利菩薩: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贊助釋尊弘法。「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文殊菩薩司理聰慧,與普賢菩薩相對。文殊的圖像一般為騎獅像,頂結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金剛劍。
  • 別只會說「唐卡好看」了!看完後你就知道唐卡為什麼好看
    熱貢唐卡的構圖方式熱貢唐卡「在其繪畫的透視與構圖方式而言,其主要以『散點透視』,使得取景布局開闊,遠景近景組織在一個畫面裡面;而人物大小不受透視限制,與主題無關;每組景點又有其透視關係—強調看多熱貢的唐卡構圖給人的視覺造成很強的衝擊力,皆因他的結構繁密和飽滿,運用線條來營造結構繁密和飽滿的手法幾乎被唐卡推到了一種極致。早期藝人的傳統線描訓練主要以線的力度、圓潤度、流暢度等為主要內容, 具有較強的裝飾味。熱貢唐卡在線條、色彩、構圖、神佛形象、裝飾紋樣上都有著不俗的表現。
  • 西夏藏傳佛教史簡介與造像唐卡
    西夏西北部的黑水城(內蒙古額濟納旗)是西夏黑水監軍司所在地,在城外西部的一座土塔中出土了大量西夏文獻和文物,其中包括大批藏傳佛教文獻和帶有藏傳佛教內容的佛畫(唐卡)。在黑水城發現的藏傳佛教文獻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種類上都是其他地方無法相比的。出土的300多件佛畫中有很多反映了藏傳佛教的特點,有的完全繼承了藏密傳統,有的將藏密和中原的風格熔於一爐。
  • 唐卡的禁忌
    求小孩學業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就請文殊菩薩..求創業成功就請普賢菩薩.求子就請送子觀音.18、妙音天母是美妙聲音之本尊,在家供奉它,念其心咒,對其祈禱,可以令信徒說話動聽,聲音有吸引力,寫作打動讀者,美名傳揚千古。19、獨髻佛母、曜星神、金剛善三者是舊譯蜜教心要法脈的獨有護法神,在家供奉它,念其儀軌,對其祈禱,可以令信徒消滅離難,修心要密法任運成就。
  • 再讀沈從文的《邊城》,感受小說中溫情之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
    一、自然風俗之美沈從文從小生活在湘西,所以湘西的人文和風俗景觀已經印刻在他的血液裡,他在小說中將湘西的美鐫刻的生動形象,甚至透過文字能感受到湘西如同世外桃源般的自然風光。在一個湘西小鎮上,人們傍水而居,渡船採買,生活安逸且祥和,少了城市的車水馬龍,多的是一份質樸。
  • 西藏唐卡藝術欣賞,絢麗多彩!
    金剛手菩薩(藍色憤怒像,右手持金剛杵,與唐卡上方的文殊、觀音合稱「三怙主」):黑袍金剛(二臂瑪哈嘎拉,呈現忿怒相,代表降服自身心魔,象徵無畏、無躊躇。四臂瑪哈嘎拉(總攝一切諸佛之身、口、意、功德、事業、智慧,為主修勝樂金剛密乘行者之護法神。
  • 上海中華藝術宮——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娘本唐卡藝術展
    、黑唐及珍珠唐卡,題材包括釋迦牟尼、密教本尊、菩薩、佛母、護法及歷史人物。(文殊菩薩天堂圖|彩唐)      唐卡,對很多人來說是藏地文化神秘莫測而又絢爛多姿的代表,明麗熱烈的色彩、華美流暢的線條、莊嚴高貴的造型
  • 唐卡擺放禁忌
    最早的藏傳佛教唐卡也僅供藏傳佛教寺廟懸掛、供奉,因此,傳統的唐卡不僅是一種繪畫藝術,更代表著一種神聖的信仰。外層以般若火焰、屍託林、金剛杵及護城河組成圓形圍牆,表示對凡塵的拒絕和對邪魔的鎮壓,而不能進入金剛駐錫之地。內城為方形,四面有門,門口有梯,城樓矗立,內有16侍衛,每面4人。中為殿堂,內居金剛。殿堂頂層為圓形,內有小殿,居金剛之傳法師。各種不同內容的壇城,裡面布置的佛像及裝飾也不一樣,每座曼荼羅中心都有自己的本尊,並成為各類壇城唐卡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