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侄女,在家裡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能說會道,可是見到外人卻不吭聲,也不敢打招呼,我這個舅媽基本上半個月就要見一次,每次見面小姑娘都不會大方的禮貌問好,而是直接去找弟弟玩耍。二姑子說孩子性格就這樣,有點膽小內向。有時候開玩笑說:跟我一樣,嘴比較硬,不愛叫人。
我記得我的外甥小的時候特別調皮,可是嘴巴很甜,每次見面都非常有禮貌,小姨喊得可親熱了,我都忍不住要抱抱他。4歲多的時候還跟我單獨坐了2個小時的大巴車去濟南玩。問題的關鍵是,我這個小姨每年只有過年才能見到他幾面,外甥跟我卻特別親。
上面這兩個例子有的讀者可能會說,這是血緣關係。我經過觀察確定,不是。因為我的外甥不管見到誰都能有禮貌的打招呼問好。而我的侄女是不管見到誰都不打招呼,越讓她喊她越不吭聲。
這是孩子典型的不善於表達自己。
小孩子在3歲左右的就已經處於社交的萌芽狀態,他們開始渴望與外界交往,如果孩子變得不善於表達自己,那極大可能是由於他們的生活環境造成的。
現在社會的居住環境,很多人連居住多年的鄰居都不來往,不認識,所以父母不善於交際,不喜歡與陌生人交往,就可能造成孩子長久獨居,缺少同齡朋友,逐漸形成孤僻性格,在陌生環境就很難表達自我。
如果孩子在家裡很活潑,到了外面卻不愛說話,可能因為孩子在家裡經常聽到父母的誇獎讚揚,或受到長輩的嬌慣溺愛,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能夠自信的表達自己,犯了錯誤也不唯唯諾諾,有時甚至還會胡攪蠻纏,可是一到陌生的環境或者見到陌生的人,就會感覺到自己不如別的小朋友,自信心受到打擊,就難以表達自己了。
中國的家長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不尊重孩子,以孩子小為理由,不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孩子一開口,就被大人擋回去:小孩子懂什麼,玩你自己的去。很多家長對孩子要求嚴格,經常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樣做事。孩子的心智畢竟還不成熟,過於嚴格的要求會讓孩子不知所措,經常告誡孩子這不準動那不準碰,這個不要問,那個不要管。對於還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孩子來說,他們正是通過說,通過不停的參與,才能動用到很多大腦區域,活化了很多神經元,他們能把看到的聽到的說出來,那就是他看懂了聽懂了,那個知識就是他的了。家長人為的阻斷了孩子學習鍛鍊的機會,壓制了孩子的好奇心,長久下去,孩子自我表達的欲望和能力也就喪失了。
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大的,作為父母,我們要讓孩子享受到充足的自由和愛,讓他們放鬆的遊戲,自然的與人交往。同時我們也要以身作則去影響孩子。在孩子面前以開放的心態表達自我,多鼓勵孩子的進步,強化孩子的優勢行為。鼓勵孩子大聲說話,給家人講故事,多帶孩子到外面去,去不同的環境,見不同的人,孩子的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就會變得自信開朗,一個自信開朗的孩子是能夠勇於表達自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