纛(音dào)是古代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大纛旗是桐鄉大麻一帶農村傳統的民間雜技表演藝術。這一民間雜技表演始於清道光年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大纛旗是每年清明時節(農曆二月廿七、廿八兩天)蠶花水會上的一個表演項目。
大纛旗的表演道具是大纛旗。大纛旗高12米,旗面寬70釐米,自上而下為絳紅、淡綠、上青、橘黃、粉紅五色,故也稱「五色旗」。旗頂原為銅杆,現改用不鏽鋼杆,旗面上方為一蝴蝶圖案,下書「泰山青府紫皇上帝」八個大字,圖案和字均為墨綠色絨,旗邊為許多小三角,每一角上掛一小銅鈴。由於旗高吃風,故稱其表演為「大纛旗風」。大纛旗的表演融雜技與體育競技於一體。大纛旗自身重三十五公斤,加上四周繩索的拉力及風力,重量要超過一百公斤。表演時在旗頂上拉四根繩索,由四名男子分別站在四邊拉緊,同時根據表演時旗杆的晃動不停調整手中繩索,使旗杆始終保持垂直。大纛旗由一人表演,表演者身著民族服飾,扎著頭巾和腰帶,手扶旗杆亮相,然後雙手將旗杆拎起託在腰間,最後發力,單手將旗杆挺高,做完後將旗杆放下,落到地面,再重複做以上幾個動作。大纛旗一般參加行街表演,不在表演區時,則由兩人抬著旗杆和其他人一起排成隊列行進。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廿七、廿八這兩天,它是蠶花水會的開路先鋒,後面是當地德政廟的五昌使菩薩。村民們相信,大纛旗能保一方平安,表達了村民祈望田蠶茂盛、國泰民安的心願。
大纛旗表演從清朝末年開始一直傳承下來。據大麻鎮麻溪村大漾裡老人沈永田(1918年5月出生)口述,他年輕時表演大纛旗是比他大三四十歲的沈鍾毛、沈慶壽教的。大纛旗表演盛行於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後,最盛大的一次表演活動是1958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認為是「封建迷信」而遭取締,中止活動二十餘年。90年代末,民族民間文藝活動重新得到重視,大纛旗才開始恢復表演。2002年後,每年清明節前後大纛旗均上街表演,受到廣大村民的熱烈歡迎。目前,大麻鎮有兩個村建有大纛旗表演隊。大纛旗表演的代表人物為:清末的沈鍾毛、沈慶壽,民國初期的沈永田,20世紀60年代的沈文年,現在的錢建根。
大纛旗表演。(徐建榮/攝影)
大纛旗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