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纛旗

2021-03-02 嘉興檔案史志

    纛(音dào)是古代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大纛旗是桐鄉大麻一帶農村傳統的民間雜技表演藝術。這一民間雜技表演始於清道光年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大纛旗是每年清明時節(農曆二月廿七、廿八兩天)蠶花水會上的一個表演項目。

   大纛旗的表演道具是大纛旗。大纛旗高12米,旗面寬70釐米,自上而下為絳紅、淡綠、上青、橘黃、粉紅五色,故也稱「五色旗」。旗頂原為銅杆,現改用不鏽鋼杆,旗面上方為一蝴蝶圖案,下書「泰山青府紫皇上帝」八個大字,圖案和字均為墨綠色絨,旗邊為許多小三角,每一角上掛一小銅鈴。由於旗高吃風,故稱其表演為「大纛旗風」。大纛旗的表演融雜技與體育競技於一體。大纛旗自身重三十五公斤,加上四周繩索的拉力及風力,重量要超過一百公斤。表演時在旗頂上拉四根繩索,由四名男子分別站在四邊拉緊,同時根據表演時旗杆的晃動不停調整手中繩索,使旗杆始終保持垂直。大纛旗由一人表演,表演者身著民族服飾,扎著頭巾和腰帶,手扶旗杆亮相,然後雙手將旗杆拎起託在腰間,最後發力,單手將旗杆挺高,做完後將旗杆放下,落到地面,再重複做以上幾個動作。大纛旗一般參加行街表演,不在表演區時,則由兩人抬著旗杆和其他人一起排成隊列行進。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廿七、廿八這兩天,它是蠶花水會的開路先鋒,後面是當地德政廟的五昌使菩薩。村民們相信,大纛旗能保一方平安,表達了村民祈望田蠶茂盛、國泰民安的心願。

   大纛旗表演從清朝末年開始一直傳承下來。據大麻鎮麻溪村大漾裡老人沈永田(1918年5月出生)口述,他年輕時表演大纛旗是比他大三四十歲的沈鍾毛、沈慶壽教的。大纛旗表演盛行於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後,最盛大的一次表演活動是1958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認為是「封建迷信」而遭取締,中止活動二十餘年。90年代末,民族民間文藝活動重新得到重視,大纛旗才開始恢復表演。2002年後,每年清明節前後大纛旗均上街表演,受到廣大村民的熱烈歡迎。目前,大麻鎮有兩個村建有大纛旗表演隊。大纛旗表演的代表人物為:清末的沈鍾毛、沈慶壽,民國初期的沈永田,20世紀60年代的沈文年,現在的錢建根。

   大纛旗表演。(徐建榮/攝影)

   大纛旗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焦點

  • 大纛旗上寫的「泰山青府紫皇上帝」是什麼意思
    11月3日在大麻海華村舉辦的豐收節上,又有大纛旗表演,深受好評。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卡魯斯儀式舞蹈亞美尼亞杏木雙簧管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將文化景觀作為文化遺產的類型,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得到國際的認可。
  • 梁治平• 觀察與記錄 |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多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廣泛關注,它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37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弘揚優秀民族文化 ----甘肅省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電視紀錄片《絲路拾遺》在阿克塞拍攝
    為了加強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1月22日,由甘肅省民委、酒泉市民宗委、甘肅千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甘肅省廣播電視總臺電視都市頻道《財富天下》欄目組)組成的甘肅省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電視紀錄片《絲路拾遺》拍攝製作組在阿克塞拍攝。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我們該如何去傳承非遺文化
    人家覬覦咱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西,而且居然還成功了,哪怕只是從名義上給成功佔有了,這會有什麼利害關係呢。什麼叫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江西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
    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現場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大會在景德鎮市非遺中心會議廳召開。景德鎮市文旅局負責人要求廣大陶瓷非遺保護協會會員緊扣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發展試驗區建設和景德鎮發展要求,將景德鎮優秀的制瓷技藝傳承下去。大會宣讀了《關於成立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批覆》;審議通過《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章程》,選舉產生第一屆理事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文躍為協會會長。
  • 「阿肯」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新篇章
    在群山環繞,綠野茵茵之中,一場文化與藝術的盛會正在這裡緩緩拉開序幕……為傳承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文化精神,塔城各族幹部群眾齊聚額敏縣喀拉也木勒鎮美麗的克孜勒布拉克草原,共同慶祝塔城地區第二十二屆阿肯阿依特斯文化旅遊節。阿肯是哈薩克語「民間歌手」的意思,「阿依特斯」有彼此訴說、爭論盤問的寓意。
  • 非物質文化遺產「戳腳」走進衡水中學實驗學校
    非物質文化遺產戳腳走進衡水中學實驗學校。圖為衡水中學實驗學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戳腳」進校園啟動儀式現場。衡水中學實驗學校供圖河北新聞網6月10日訊(河北日報記者翟一杉)為傳承非物質文化,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今天上午,衡水中學實驗學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戳腳」進校園啟動儀式在衡水中學實驗學校舉行。啟動儀式上,衡水中學副校長梁輝致辭。
  • 非物質文化遺產----巴郎鼓舞
    巴郎鼓舞,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藏語稱「莎姆舞」、「莎目舞」、「沙目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於甘肅省卓尼縣藏巴哇鎮和洮硯鎮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
  • 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從年初一旺到年初六
    精彩紛呈、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讓廣大市民在濃濃的傳統年味中盡享新年的喜悅。湛江人最為熟悉熱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從年初一開館到年初六,每天人頭攢動,吸引眾多市民駐足觀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湛江木偶戲、吳川飄色、吳川瓦窯鼓、雷州石狗、遂溪獅頭彩扎、北坡遊魚等等,列入國家、省級非遺項目吸引眾多市民駐足觀看。
  • 蒙古人貢獻給人類文明的4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蒙古族博克是阿拉善精神和阿拉善理想的重要源頭,是阿拉善盟建設文化大盟的重要資源,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蒙古象棋
  • 第三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寶安區系列文化活動開幕
    10月31日,第三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寶安區系列文化活動在新橋街道曾氏大宗祠開幕。「老村老祠堂.新作新風尚」——歷屆「群藝杯」全國攝影藝術非遺影像優秀作品展、「媽媽的味道」之國泰民安憶美食活動、「非遺會客廳」之專家論壇暨傳承人培訓三大主題活動紛紛亮相,傳承與弘揚非遺文化,助力「雙區」建設。
  • 非物質文化遺產魏門武學
    2020年12月13日,由臨清市文化和旅遊局、臨清市教育和體育局主辦,臨清市文化館、臨清市非遺保護中心、魏門武術學會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魏門武學發展論壇暨第五代傳承人魏星授徒儀式》在臨清市三和新宴會廳隆重舉行!
  • 非遺瑰寶 歷久彌新——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成功舉辦
    12月22日上午,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在網上成功舉辦。國家體育總局宣傳司司長塗曉東致辭,成都體育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鄔紅麗,內蒙古多倫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何明鑑,泰安市捶丸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但華香參與論壇作主題分享。與會嘉賓梳理和總結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的成績與經驗,探討新時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思路和新路徑。
  • 太極拳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就在今晚8點35分,在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後,太極拳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我國第33項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項目,也是河南省第3項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項目。
  • 邦丙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增活力
    近年來,雙江自治縣邦丙鄉以宣傳展示為載體,以傳承發展為目標,不斷強化措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邁向新臺階,彰顯布朗山獨特文化魅力,為書寫出更加和諧、更加繁榮、更加壯美的布朗山瑰麗篇章奠定堅實基礎,為實現邦丙鄉全面振興增添活力。強組織、重挖掘。
  • 【恩施文旅號】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市文化和旅遊局統一安排下,恩施市非遺中心擬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 」為主題,以「傳承文化瑰寶守護自然之家」為口號,推出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線上宣傳展示活動。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時總結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振興水平。
  • 韶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讓技藝只剩下「記憶」
    近年來,韶關乳源堅持「打民族牌、走生態路」的發展戰略,按照「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基本原則,大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並取得顯著成效,先後獲得「中國瑤繡之都」「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15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隨著挖掘保護工作不斷深入,韶關乳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豐富、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