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為全球尋「芯」的道路上,中芯國際可謂是可以依靠的康莊大道,自從美國對華為的制裁升級以來,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了,中國也採取了必要的措施來支持華為。其中,中國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和上海集成電路基金II向中芯國際注資160億的消息,讓我們不禁思考,中芯國際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臨危受命,成為拯救華為的天選之人?
第一階段:封鎖中成立
2000年前後,全世界迎來10年的經濟爆發期,全球的通訊產業蓬勃發展,特別是在美國,那時候有個詞叫做科網泡沫,美國通訊技術的大發展,帶動了上遊的半導體行業的增長。1996年,巴黎籌備委員會通過了一個瓦森納協定,該協定要求那些生產高科技電子設備的國家,不允許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高精尖的產品,那時候的封鎖也非常嚴重。
不過,我們國家也意識到集成電路半導體技術的重要性,但相關人才和技術的缺乏,使得半導體技術長期處於原地踏步狀態,此時,第一個人出現了——張汝京。張汝京是生於南京的臺灣人,早期在德州儀器的半導體部門工作,後來德州儀器將DRAM部門砍掉,於是49歲的張汝京回到臺灣的正大,但當時的正大集團在沒有和他商量的前提下就賣給了臺積電,所以,張汝京帶著他的團隊出走,來到了內地。
張汝京回到內地,碰上了一個人——江上舟,那時候的江上舟是第一批的中國海歸,然後張汝京把他介紹給當時的上海市市長,當時浦東大開發只有通用汽車和909工程,所以三人一拍即合,開始建立中芯國際。那時候正是因為瓦森納協議的存在,於是通過引進來,走出去,讓外資佔據大部分股權,籌集了10億美金,但是16個股東都比較分散,這也為第二階段埋下了隱患。
第二階段:動蕩中追趕
當時的大環境是3G牌照、家電下鄉、通訊產業大發展,中芯國際還與臺積電打了一場官司,臺積電說中芯國際侵權,那時候有點割地賠款的意思。隨後張汝京離職,第二個人——邱慈雲上任,上任之後,邱慈雲把整個中芯國際的局勢穩定下來,而且由於臺積電的入股,整個的股權結構由原先的分散慢慢向集中化轉變。
後來,邱慈雲讓整個中芯國際前進的步伐放緩,不追求高製程工藝,只要求把現在的步子走穩,所以那時候的很多IC設計訂單,又重新回歸了中芯國際。所以在中芯國際創立以來,4位CEO任職期間,邱慈雲在任時期的中芯國際股價收益是正數的。不過也正是因為步子放得緩,投入相對比較少,所以和臺積電之間的技術差距也開始拉大。
第三階段:挑戰中受命
從2016年至今,第三個人出現——梁孟松,梁孟松執掌的中芯國際開始擴大產能,但遇到的瓶頸就是技術積累的不足。梁孟松不但在臺積電參與過130納米向28納米進化的全過程,而且也在三星工作過,所以,他的出現解決了很多瓶頸性的問題,使得中芯國際真正掌握了從低到高,全部的一些包括當時流行的28納米和14納米的運行製作流程。
隨後,梁孟松也給整個中芯國際奠定了未來,產能隨著中芯南方12英寸廠的產能爬坡而增長,特別是現在良好的技術儲備過程。所以,他的技術,帶來了整個中芯國際的技術崛起。
總結
中芯國際一路走來,與臺積電確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坎坎坷坷,歷經了磨難。通過不斷地向大廠學習來茁壯自己,未來,只要加大投入,只要不斷地進行學習,目前的技術落後不怕,依然具有很大的後發優勢。中芯國際是中國晶片製造領域的代表企業,希望在如今的環境下,帶著國人與國家對你的支持,儘早實現7納米N+1工藝,為中國科技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