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就要挨打,中國半導體希望之星中芯國際的未來在哪裡?

2020-12-16 kokee講

2020年,中芯國際已經建廠整整20年了。對於一個公司能夠活夠20年已經是鳳毛麟角了,但對於普通人來說,中芯國際這個公司進入到大家的眼中,卻是因為華為去年五月份的時候,華為被美國制裁斷供晶片,於是人們才把注意力放在了國內,難道國內就沒有能夠做晶片的嗎?

於是中國國內晶片領域的老大中芯國際就走入到了大眾的視野中。也同時在去年的5月,中芯國際突然從美股退市,雖然中芯國際自己都發公告說退市跟華為和貿易制裁無關,但是各大媒體依然覺得就是因為華為而退市的。

而今年僅僅19天,中芯國際就完成了A股科創板的過會流程。過會的意思就是IPO申請通過,這個速度形容為坐火箭也不為過。對於投資者來說,更是一個許久都未遇到的狂歡了。網下申購倍數達到了驚人的165倍,足可見資本對這家公司有多興奮。

但是在狂歡的時候,我們必須冷靜一下。中芯國際是中國晶片製造的希望,但也必須看到差距,距離真正的巨頭地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半導體行業的競爭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殘酷和血腥。

比如最近上海微電子剛研發出28納米光刻機,阿斯麥爾就立馬大幅降價28納米光刻機,讓國內廠商毫無招架之力。什麼叫落後就要挨打?這就是實實在在的例子。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張圖,2020年第二季度全世界十大晶圓代工廠的營收排名中,中芯國際以9.41億美元佔第五位,但是我們再看一下後邊的佔有率,就會發現這個第五名的佔有率僅僅只有4.8%。而與第一名積電和第二名的三星仍然有著巨大的差距。

所以大家也不要被媒體中常出現的中國最大這樣的字眼所誤導,覺得中國最大就代表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非常牛的,所以今天我就要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一下中芯國際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中心國際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00年到2008年為初級階段,當時的中國國內半導體剛剛起步,不管是人才還是技術,都可以說是極度的匱乏。1999年底,上海要在浦東打造一個集成電路示範區,而這時的張汝京奔波在香港北京之間尋找自己在中國布局半導體公司的地址。

香港地價太貴,而在北京接觸的官員並不是主事的人,所以也就不了了之。當張汝京到上海的時候,當時的上海晶茂主任和市長主動找到張汝京,並親自在張江為張汝京挑選了一大塊地方作為廠址。

對於上海發展半導體的決心,張汝京覺得志同道合。於是2000年4月,上海張江中芯國際破土動工,開工13個月後就投產,四個月後就實現量產,這樣的投產和量產速度可以說在半導體行業中均創下了世界之最。

當然了在中國建立半導體公司和在韓國建一個半導體公司的難度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必須要繞開《瓦森納協定》的限制,這個瓦斯納協定是幹啥的?

這個《》瓦森納協定》全稱叫做關於常規武器和兩用物品及技術,出口控制的瓦森納協定是由美國、日本、韓國等四十多個成員國組成的。當然伊朗、朝鮮、中國、利比亞不在其中。

從名字上可以看出,這個協定其實就是打著武器技術限制的旗號,對中國、伊朗這些國家實行技術封鎖。其實這個協定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由美國操控的。

所以中國要想獲得一些技術,美國總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加以限制。而半導體技術就屬於是軍民可用的行業。

最近發生的中芯國際向荷蘭阿斯麥爾購買的EUV光刻機,最終就是因為美國拿瓦森納協議施壓,而最終造成阿斯麥爾不能發貨。而中芯國際當初建廠的時候,為了繞開瓦森納協定,就以第三方進口了二手製造設備。雖然曲折但終究還是讓中芯國際快速步入正軌。

緊接著2004年3月香港上市,2005年成為世界第三大晶圓廠。由此張汝京也獲得了建廠大師的名號,足可見其專業性。可以說張汝京一個人比得上以前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很多年的成果了。

到了2009年的時候,中芯國際量產65納米晶圓,而臺積電處於45納米,兩者的工藝進程僅僅只相差一代。可以說此時的中芯國際處於高光時代。

但是到了2009年的時候,中芯國際快速擴張的步伐開始慢了下來。這一年創始人張汝京卸任,公司的多名核心管理團隊也相繼離職,造成公司管理混亂。而且因為中芯國際早期的部分技術員工是從臺積電挖過來的,這也讓中芯國際成為了臺積電的眼中釘,於是沒完沒了的訴訟一直掣肘著中芯國際的發展。

而且在這一時期正好是消費電子設備井噴的時代,智慧型手機的快速更新迭代,可穿戴設備的不斷發展,筆記本、電視、遊戲機等等消費電子功能越來越多,但是硬體設備卻越來越輕,越來越薄,這就要求晶片必須做的更小,但是功能還必須越來越強大。

新的晶片參數就被要求得更高,而臺積電趕上了這波大爆發。2011年新CEO王寧國上任到離職的時候,臺積電已經攻克了28納米,而第三任CEO邱慈雲2017年離職的時候,臺積電已經攻克了十10納米,兩任CEO都沒能改變中芯國際的裹足不前。

而這個時候中芯國際也僅僅只實現了28納米的量產,可以說這過去的8年讓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差距越來越大。

2017年的時候,中芯國際迎來了新CEO梁孟松,這位CEO也不簡單,他原本是臺積電資深研發處長,技術背景深厚,一上任就主導14納米製程研發,而在19年第四季度攻克了14納米量產工藝之後,終於讓中芯國際重新煥發了昔日的光彩。

但是此時臺積電7納米已經實現量產,5納米已經有了改進版本,正在下探研發3納米製程,現在與臺積電仍然有著三代的差距。

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2014年三星最先進入14納米,隨後臺積電發力先後攻克了16納米、10納米、7納米、5納米製程。而中芯國際在失落了8年中,也僅僅實現了三代的升級。

可能你對於每一代的升級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沒有直觀的感覺,每一個代差其實都有著巨大的新增經濟效益。

我們拿臺積電的製程節點和其市值做一個比較,在進入14年實現16納米製程的時候,其市值大概為1000億美元,因為消費電子的井噴也使得晶片需求急速擴張,對應到的市值更是水漲船高。而到了如今的7納米量產,為蘋果和華為生產旗艦手機,也使得臺積電的盈利更加豐厚。

雖然中芯國際目前跟臺積電還有很大的差距,但至少量產14納米就已經讓中芯國際進入到了高端玩家的行列,在28納米製程的時候,玩家還有很多。比如全球十大晶圓代工的高塔半導體、力積電等等,但是進入14納米製程的時候,玩家就只剩下臺積電、三星、中芯國際、格羅方德、英特爾聯華電子了。

那14納米製程究竟能幹什麼呢?通常半導體行業將28到45納米成為中高端,而14納米以下稱為高端,主要應用於5G、高性能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及汽車、電子等新興領域。而人們常常津津樂道的也最為熟知的手機,僅僅是高端晶片製造業中的一個應用領域而已。

中芯國際雖然與臺積電差距巨大,但是二者公司的內在驅動邏輯是不太一樣的。

從這張圖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很另類的中芯國際研發費用不是最高的,但是研發費用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是逐年升高,甚至這個佔比相對於同行業來說甚至是有些變態的,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來看一下中芯國際的股權結構。大唐控股擁有17.06%的股權,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擁有15.82%的股權,紫光集團佔有7.3%的股權。

而這三者有個共通之處都是具有國資背景,所以中芯國際更多的是擔負起振興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使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也可以說是具有國家意志的。

中國計劃在2025年實現半導體晶片自給率50%,而高端晶片中恐怕中心國際也是為數不多的選擇。這次19天的閃電過會就可以直接表現出政策對於中芯國際的直接支持,所以也才會有這樣甚至是不計成本甚至有些變態的研發投入來追趕世界先進的技術。

而臺積電這樣的企業是屬於利潤導向型的,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決定自身的研發投入,還要兼顧經濟利益。所以在這一點上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而現在的中芯國際上市後,在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後,將募資532.3億,這也是近十年來A股最大規模的IPO了。而其中的231.44億是配售給機構的。

我們再來看一下配售對象佔比最大的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獲配35億,不用說典型的國字頭。再看一下青島聚源新興股權投資合夥企業獲配22.13億,而這個企業幾乎囊括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上下遊企業。可以說半導體行業的公司把自己與中芯國際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雖然此次募資規模龐大,但是這些資金放在資金密集和人才密集的半導體行業來說,還真的只是毛毛雨而已。從中芯國際的招股書中可以看出來,它本來是打算募資200億的,但隨著市場的火爆,最終的募資額將達到532.3億。但相對於14納米生產線,這點錢還遠遠不夠的。

我們從招股書上可以看到,建立12英寸晶片SN1項目就是為了把製程提升到14納米以下,而這個SN1項目的總投資額為90.59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的話也大概需要634億。

而單單是買設備和安裝費,就需要花掉73.3億美元,而這還僅僅只是一條生產線。所以即使是超額募資,這500多億資金還不夠一條生產線的錢。

但是從募資的情況來看,資本對中芯國際的期待很高。中芯國際會分階段融資然後推出產品,有了新的產品,然後繼續進行下一階段的融資。

畢竟半導體這個行業不光是有錢就行的,還需要時間。如果一次性募資個2000億,有這麼多錢也不可能一兩年內就追趕上臺積電的。

所以後續的中芯國際肯定會繼續融資,畢竟如果大規模融資的話,也會給中芯國際的業務開展造成巨大的壓力,會被迫將一些精力放在盈利性強的業務上,而使得研發能力顯得不足,從而拖慢追趕先進的速度,這是大家都不願看到的。

在晶片行業14納米和7納米被公認為是最重要的兩個門檻。14納米可以被用於企業端,也可以被用於消費電子端。7納米更多的是被用於消費電子端,畢竟企業端的用品不需要追求輕薄,但是消費端卻需要晶片既輕薄又功能強大,而消費電子又被稱為是現金之源,所以對於下遊廠商而言,晶片制約著他們的賺錢能力。

看看華為就知道了,被掐著脖子的日子有多難受?而晶片更新迭代的快慢,也直接影響著手機的更新速度。所以中芯國際何時攻克10納米、7納米製程就意味著公司的估值何時會登上一個新的臺階,這是最關鍵的因素。

而進入7納米製程之後,技術路線已然成熟,所使用的設備就只有荷蘭阿斯麥爾的EUV光刻機了,但是美國從中阻撓原材料又必須是在國外進口,不管是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7納米製程的研發。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完全不缺需求。只是在中芯國際未來的旅途中,挑戰會接踵而至。中芯國際已經走過了20年跌宕曲折,是每一個成功公司的背後標籤,只是在未來新的10年中2020年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中芯國際能否披荊斬棘,重塑自己給中國一個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股價大跌,未來發展前途幾何?
    中芯國際股價大跌,未來發展前途幾何? 總說中國晶片被卡脖子,卡得就是晶圓代工環節,誰讓中芯國際的製程工藝,比臺積電和三星落後了差不多整整3代。 然而,人們也許混淆了一個問題,將晶片產業之爭,完全等同於製程工藝之爭,其實並不全對,因為晶片種類太多,而且並不是所有行業,都需要用到成本昂貴的先進位程晶片。
  • 中芯國際的轉機在哪裡?
    中誠信國際認為,中芯國際被納入「實體清單」使得公司未來生產經營和投資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中誠信國際將持續關註上述事項的後續進展,並與中芯國際保持溝通,積極收集相關資料,及時評估上述事項對公司未來生產經營及整體信用狀況的影響,並披露相關信息。公告稱,中芯國際發行的「19 中芯國際 MTN001」由中誠信國際進行相關評級工作。
  • 信達證券方競:中芯國際是半導體發展的「軸」
    方競特別指出:「中芯國際是整個(中國)半導體發展的一個軸,把這個軸做好了,我們相配套的製造、設備、材料公司都能做好。像一些材料公司,比如安集科技,就是因為跟中芯國際的密切配套才實現了國產替代的突破。」半導體製造方面,方競強調了梁孟松的到來對於中芯國際的改變。「在梁孟松到來之前,中芯國際(與臺積電、三星)的差距是逐年拉大的。他到來之後,中芯國際的研發採取了「跳代」的方式,直接跳到14nm,往後繼續向N+1、N+2發展,可以說中芯國際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突飛猛進。」
  • 粵芯半導體李海明:不要說華為,半導體行業都有種被卡脖子的感覺
    來源:時代周報粵芯半導體李海明:灣區擁有晶片市場優勢時代周報記者 駱一帆 發自廣州再過不到一個月,華為的麒麟高端晶片就將被迫停產,美國的一紙禁令,為華為帶來的損失與麻煩難以估量,「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很不幸應驗在了華為和我國晶片產業上。
  • 晶片創投教父陳立武,投資120家半導體公司,一手扶起了中芯國際
    近兩年裡,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美國針對華為等企業的半導體禁令也越發過火。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人民都寄希望於中國半導體巨頭,能夠儘快突破技術瓶頸,打破美國的壟斷。這段時間裡,最被授予眾望的就是中芯國際、紫光展銳、華潤微電子、中興微電子等等。眾所周知,國家目前正在大力扶持這些半導體巨頭,希望能儘快將「中國芯」推進至世界頂尖水準。像是中芯國際不久之前就獲得了,賴在國家大基金和上海集成電路基金共計160億元的投資。不過,早在政府出手助力之前,中國半導體產業中就已經出現了一位神秘推手。
  • 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美國對中國制約能力沒那麼強 第三代半導體...
    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美國對中國制約能力沒那麼強 第三代半導體IDM為主流 慧羊羊、Atorasu 發表於 2020-08-05 14:21:31
  • 中芯國際反覆內訌背後:半導體設備被卡脖子結下的無奈苦果
    2.20年3次人事大地震中芯國際自2000年成立以來,跌跌撞撞走過20年,經歷了3次人事大地震,使得這家寄託了中國半導體產業希望的領頭羊企業,顯得頗為狼狽,也招來外界不少爭議的聲音。20年前,被譽為華人世界半導體產業第三號人物、美籍華人張汝京,因為機緣巧合,在上海張江創辦了「中芯國際」。
  • 中芯國際大瓜,兩尊半導體大神不和
    中芯國際大瓜,兩尊半導體大神不和 李帥飛 發表於 2020-12-16 13:36:49 一場重大人事變動,正在中芯國際展開。
  • 中芯國際:無奈的內訌
    中芯國際作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龍頭企業,從2000年設立以來,一路上可謂跌跌撞撞,期間發生的變局更是令人眼花繚亂——開業十年虧九年、專利訴訟、創始人出局、CEO更迭、派系鬥爭……這家寄託了中國半導體產業希望的領頭羊,何以如此狼狽?
  • A股新坐標:中芯國際
    而自中芯國際回A消息公布以來,其H股累計漲幅已經高達200%,且拉動了A股科技股尤其是半導體行業的上漲,對科創板乃至資本市場意義重大。每一輪牛市都有牛股代表,牛股是產業和市場的選擇,代表了未來的產業發展大趨勢。如今A股在往科技股轉向的大趨勢中,半導體是當前推動科技產業向前發展的支點——而中芯國際也因此被認為是本輪牛市的代表。
  • 華為的「希望」,中芯國際最大股東是誰?網友:始料未及
    但是在臺積電的晶片代工技術中,有著太多的美國技術,因此在120天的緩衝期結束後,臺積電或許將不能夠繼續為華為生產晶片,那麼屆時華為的「希望」便是中芯國際了。對於中芯國際這一我國國產的晶片巨頭,想必其實很多小夥伴的了解都不夠多,但我們能知道的是,中芯國際是真正的國產企業,為什麼呢?因為其的股份組成。
  • 中芯國際發生了什麼?
    中芯的腦袋瓜又拎不清了!「葉落歸根中芯在,半導一生忠報國」。咱們全村的希望——中芯國際突發爆出驚天新聞,蔣尚義回歸,梁孟松遞交辭呈。中芯股票隨之大跌10%。而當年梁加入中芯時,股票可是在短時間內大漲20%的。
  • 王禮賓:尋EDA創新之道 譜中國半導體之「芯華章」
    【本期人物】王禮賓,芯華章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禮賓擁有30餘年電子行業、國際領先EDA企業的技術開發及公司運營管理經驗,曾帶領團隊為華為海思、中興、展銳、智芯微、大唐、飛騰、大疆等行業領軍公司提供全方面技術服務和產業支持。
  • 中芯國際上演高層內鬥,中國晶片如何「東出」?
    梁主導的先進位程因為制裁,設備禁運,中芯國際短期內根本無法拿到EUV光刻機,也就是說,中芯國際7nm以下的先進位程無法開展了。也就是說,他們只能搞研發,無法量產。對中芯來說,梁孟松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了。
  • 南京江北新區:遇見「芯」未來!世界半導體大會閉幕
    她希望,以本次大會為起點,加強行業交流,共享產業變革新機遇,交流技術突破新成果,展望未來「芯」世界。作為國內集成電路行業今年開年以來的第一場活動,本次大會有四個「最」特點,會議規模歷年來最大、要素集聚歷年來最全、交流成果歷年來最好和社會反響歷年來最熱。
  • 斷了華為,再斷中芯國際,這一系統打擊還未完
    例如那個在三年的時間將晶圓製造製程技術連升三級、也給華為生產了不少的晶片的中芯國際,隨著製程的不斷提升,華為的春天也許就會到來。然而,然而,……斷了中芯國際,是毀了中國晶片製造的根基美國的第二波打擊還是來了。華為已經被斷了退路,現在能夠給華為帶來希望的中芯國際也進入了實體清單。
  • 蔣尚義回歸中芯國際首亮相 五句話點名半導體大勢
    作為高端半導體產業大神級別的人物,蔣尚義回歸中芯國際一石激起千層浪。1月16日,蔣尚義出席第二屆中國芯創年會並發表演講,這也是蔣尚義回歸中芯國際之後首次亮相。而在這次年會上,蔣尚義重點談了以下這五個要點:
  • 從三個階段、三個人,看清臨危受命的中芯國際,為何成為天選之人
    在華為全球尋「芯」的道路上,中芯國際可謂是可以依靠的康莊大道,自從美國對華為的制裁升級以來,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了,中國也採取了必要的措施來支持華為。其中,中國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和上海集成電路基金II向中芯國際注資160億的消息,讓我們不禁思考,中芯國際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臨危受命,成為拯救華為的天選之人?
  • 中芯國際的劫數
    2020年12月15日,一條人事任命公告給中芯國際甚至中國半導體產業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彈,震驚業界。起因是中芯國際委任前臺積電執行長蔣尚義為公司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根據合約給與其年薪67萬美元(及年度激勵)的待遇。
  •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警告美國政府制裁中芯後果嚴重
    原標題: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警告美國政府:如制裁中芯國際,美國可能「年損失50億」SEMI警告美國政府:制裁中芯國際 美國將受損嚴重【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川普政府近來對中國科技企業愈演愈烈的打壓與限制,在給中國企業造成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如同一把雙刃劍,讓眾多美國科技企業感到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