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芯國際已經建廠整整20年了。對於一個公司能夠活夠20年已經是鳳毛麟角了,但對於普通人來說,中芯國際這個公司進入到大家的眼中,卻是因為華為去年五月份的時候,華為被美國制裁斷供晶片,於是人們才把注意力放在了國內,難道國內就沒有能夠做晶片的嗎?
於是中國國內晶片領域的老大中芯國際就走入到了大眾的視野中。也同時在去年的5月,中芯國際突然從美股退市,雖然中芯國際自己都發公告說退市跟華為和貿易制裁無關,但是各大媒體依然覺得就是因為華為而退市的。
而今年僅僅19天,中芯國際就完成了A股科創板的過會流程。過會的意思就是IPO申請通過,這個速度形容為坐火箭也不為過。對於投資者來說,更是一個許久都未遇到的狂歡了。網下申購倍數達到了驚人的165倍,足可見資本對這家公司有多興奮。
但是在狂歡的時候,我們必須冷靜一下。中芯國際是中國晶片製造的希望,但也必須看到差距,距離真正的巨頭地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半導體行業的競爭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殘酷和血腥。
比如最近上海微電子剛研發出28納米光刻機,阿斯麥爾就立馬大幅降價28納米光刻機,讓國內廠商毫無招架之力。什麼叫落後就要挨打?這就是實實在在的例子。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張圖,2020年第二季度全世界十大晶圓代工廠的營收排名中,中芯國際以9.41億美元佔第五位,但是我們再看一下後邊的佔有率,就會發現這個第五名的佔有率僅僅只有4.8%。而與第一名積電和第二名的三星仍然有著巨大的差距。
所以大家也不要被媒體中常出現的中國最大這樣的字眼所誤導,覺得中國最大就代表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非常牛的,所以今天我就要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一下中芯國際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中心國際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00年到2008年為初級階段,當時的中國國內半導體剛剛起步,不管是人才還是技術,都可以說是極度的匱乏。1999年底,上海要在浦東打造一個集成電路示範區,而這時的張汝京奔波在香港北京之間尋找自己在中國布局半導體公司的地址。
香港地價太貴,而在北京接觸的官員並不是主事的人,所以也就不了了之。當張汝京到上海的時候,當時的上海晶茂主任和市長主動找到張汝京,並親自在張江為張汝京挑選了一大塊地方作為廠址。
對於上海發展半導體的決心,張汝京覺得志同道合。於是2000年4月,上海張江中芯國際破土動工,開工13個月後就投產,四個月後就實現量產,這樣的投產和量產速度可以說在半導體行業中均創下了世界之最。
當然了在中國建立半導體公司和在韓國建一個半導體公司的難度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必須要繞開《瓦森納協定》的限制,這個瓦斯納協定是幹啥的?
這個《》瓦森納協定》全稱叫做關於常規武器和兩用物品及技術,出口控制的瓦森納協定是由美國、日本、韓國等四十多個成員國組成的。當然伊朗、朝鮮、中國、利比亞不在其中。
從名字上可以看出,這個協定其實就是打著武器技術限制的旗號,對中國、伊朗這些國家實行技術封鎖。其實這個協定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由美國操控的。
所以中國要想獲得一些技術,美國總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加以限制。而半導體技術就屬於是軍民可用的行業。
最近發生的中芯國際向荷蘭阿斯麥爾購買的EUV光刻機,最終就是因為美國拿瓦森納協議施壓,而最終造成阿斯麥爾不能發貨。而中芯國際當初建廠的時候,為了繞開瓦森納協定,就以第三方進口了二手製造設備。雖然曲折但終究還是讓中芯國際快速步入正軌。
緊接著2004年3月香港上市,2005年成為世界第三大晶圓廠。由此張汝京也獲得了建廠大師的名號,足可見其專業性。可以說張汝京一個人比得上以前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很多年的成果了。
到了2009年的時候,中芯國際量產65納米晶圓,而臺積電處於45納米,兩者的工藝進程僅僅只相差一代。可以說此時的中芯國際處於高光時代。
但是到了2009年的時候,中芯國際快速擴張的步伐開始慢了下來。這一年創始人張汝京卸任,公司的多名核心管理團隊也相繼離職,造成公司管理混亂。而且因為中芯國際早期的部分技術員工是從臺積電挖過來的,這也讓中芯國際成為了臺積電的眼中釘,於是沒完沒了的訴訟一直掣肘著中芯國際的發展。
而且在這一時期正好是消費電子設備井噴的時代,智慧型手機的快速更新迭代,可穿戴設備的不斷發展,筆記本、電視、遊戲機等等消費電子功能越來越多,但是硬體設備卻越來越輕,越來越薄,這就要求晶片必須做的更小,但是功能還必須越來越強大。
新的晶片參數就被要求得更高,而臺積電趕上了這波大爆發。2011年新CEO王寧國上任到離職的時候,臺積電已經攻克了28納米,而第三任CEO邱慈雲2017年離職的時候,臺積電已經攻克了十10納米,兩任CEO都沒能改變中芯國際的裹足不前。
而這個時候中芯國際也僅僅只實現了28納米的量產,可以說這過去的8年讓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差距越來越大。
2017年的時候,中芯國際迎來了新CEO梁孟松,這位CEO也不簡單,他原本是臺積電資深研發處長,技術背景深厚,一上任就主導14納米製程研發,而在19年第四季度攻克了14納米量產工藝之後,終於讓中芯國際重新煥發了昔日的光彩。
但是此時臺積電7納米已經實現量產,5納米已經有了改進版本,正在下探研發3納米製程,現在與臺積電仍然有著三代的差距。
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2014年三星最先進入14納米,隨後臺積電發力先後攻克了16納米、10納米、7納米、5納米製程。而中芯國際在失落了8年中,也僅僅實現了三代的升級。
可能你對於每一代的升級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沒有直觀的感覺,每一個代差其實都有著巨大的新增經濟效益。
我們拿臺積電的製程節點和其市值做一個比較,在進入14年實現16納米製程的時候,其市值大概為1000億美元,因為消費電子的井噴也使得晶片需求急速擴張,對應到的市值更是水漲船高。而到了如今的7納米量產,為蘋果和華為生產旗艦手機,也使得臺積電的盈利更加豐厚。
雖然中芯國際目前跟臺積電還有很大的差距,但至少量產14納米就已經讓中芯國際進入到了高端玩家的行列,在28納米製程的時候,玩家還有很多。比如全球十大晶圓代工的高塔半導體、力積電等等,但是進入14納米製程的時候,玩家就只剩下臺積電、三星、中芯國際、格羅方德、英特爾聯華電子了。
那14納米製程究竟能幹什麼呢?通常半導體行業將28到45納米成為中高端,而14納米以下稱為高端,主要應用於5G、高性能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及汽車、電子等新興領域。而人們常常津津樂道的也最為熟知的手機,僅僅是高端晶片製造業中的一個應用領域而已。
中芯國際雖然與臺積電差距巨大,但是二者公司的內在驅動邏輯是不太一樣的。
從這張圖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很另類的中芯國際研發費用不是最高的,但是研發費用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是逐年升高,甚至這個佔比相對於同行業來說甚至是有些變態的,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來看一下中芯國際的股權結構。大唐控股擁有17.06%的股權,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擁有15.82%的股權,紫光集團佔有7.3%的股權。
而這三者有個共通之處都是具有國資背景,所以中芯國際更多的是擔負起振興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使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也可以說是具有國家意志的。
中國計劃在2025年實現半導體晶片自給率50%,而高端晶片中恐怕中心國際也是為數不多的選擇。這次19天的閃電過會就可以直接表現出政策對於中芯國際的直接支持,所以也才會有這樣甚至是不計成本甚至有些變態的研發投入來追趕世界先進的技術。
而臺積電這樣的企業是屬於利潤導向型的,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決定自身的研發投入,還要兼顧經濟利益。所以在這一點上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而現在的中芯國際上市後,在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後,將募資532.3億,這也是近十年來A股最大規模的IPO了。而其中的231.44億是配售給機構的。
我們再來看一下配售對象佔比最大的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獲配35億,不用說典型的國字頭。再看一下青島聚源新興股權投資合夥企業獲配22.13億,而這個企業幾乎囊括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上下遊企業。可以說半導體行業的公司把自己與中芯國際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雖然此次募資規模龐大,但是這些資金放在資金密集和人才密集的半導體行業來說,還真的只是毛毛雨而已。從中芯國際的招股書中可以看出來,它本來是打算募資200億的,但隨著市場的火爆,最終的募資額將達到532.3億。但相對於14納米生產線,這點錢還遠遠不夠的。
我們從招股書上可以看到,建立12英寸晶片SN1項目就是為了把製程提升到14納米以下,而這個SN1項目的總投資額為90.59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的話也大概需要634億。
而單單是買設備和安裝費,就需要花掉73.3億美元,而這還僅僅只是一條生產線。所以即使是超額募資,這500多億資金還不夠一條生產線的錢。
但是從募資的情況來看,資本對中芯國際的期待很高。中芯國際會分階段融資然後推出產品,有了新的產品,然後繼續進行下一階段的融資。
畢竟半導體這個行業不光是有錢就行的,還需要時間。如果一次性募資個2000億,有這麼多錢也不可能一兩年內就追趕上臺積電的。
所以後續的中芯國際肯定會繼續融資,畢竟如果大規模融資的話,也會給中芯國際的業務開展造成巨大的壓力,會被迫將一些精力放在盈利性強的業務上,而使得研發能力顯得不足,從而拖慢追趕先進的速度,這是大家都不願看到的。
在晶片行業14納米和7納米被公認為是最重要的兩個門檻。14納米可以被用於企業端,也可以被用於消費電子端。7納米更多的是被用於消費電子端,畢竟企業端的用品不需要追求輕薄,但是消費端卻需要晶片既輕薄又功能強大,而消費電子又被稱為是現金之源,所以對於下遊廠商而言,晶片制約著他們的賺錢能力。
看看華為就知道了,被掐著脖子的日子有多難受?而晶片更新迭代的快慢,也直接影響著手機的更新速度。所以中芯國際何時攻克10納米、7納米製程就意味著公司的估值何時會登上一個新的臺階,這是最關鍵的因素。
而進入7納米製程之後,技術路線已然成熟,所使用的設備就只有荷蘭阿斯麥爾的EUV光刻機了,但是美國從中阻撓原材料又必須是在國外進口,不管是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7納米製程的研發。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完全不缺需求。只是在中芯國際未來的旅途中,挑戰會接踵而至。中芯國際已經走過了20年跌宕曲折,是每一個成功公司的背後標籤,只是在未來新的10年中2020年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中芯國際能否披荊斬棘,重塑自己給中國一個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