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有一個特別火的話題,就是「斷舍離」,告訴人們要丟棄那些不需要的東西,給生活做減法,讓生活更輕鬆。
實際上就是丟掉「囤積」的習慣。我們時常困於自己的習慣之中,卻往往忽視了「習慣」已經成為「自我提升」的阻滯,任督二脈被「習慣」堵塞,「自我提升」的路徑變得不通暢。
日本80後作家椎原崇意識到這是一個個「習慣陷阱」,要想繼續在「自我提升」的路上走得更遠更穩,就要爬出習慣的陷阱,打通任督二脈。
他將自己的經驗總結成為15堂終身自我更新的必修課,一時間風靡日本,成為受到精英階層喜歡的認知思維訓練法。
椎原崇覺得「斷舍離」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捨棄之前行得通的方法,意味著你要捨棄曾經讓自己在某領域獲得成功的方法,這是走出習慣陷阱的第一步。
「捨棄」也是書的第一章節的中心內容。在這本包含五個章節,15堂終身自我更新必修課的書中,椎原崇將「捨棄」放在了第一章,足以看到這一章節的重要性。它決定了「自我提升」的基礎。後面的四個章節都是從不同層面和不同角度講如何認識、接納、超越自己。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齣戲。在人生的不懂階段,都有不同的遊戲規則。
曾經認為很重要的事情,也會在某一個階段變得不那麼重要,曾經認為「非他不可」的那個人,也會在某一個階段從記憶中抹去,成為路人甲乙丙丁。
不要因為可惜而不放手
椎原崇認為,如果僅僅是因為覺得可惜,而不願意放手的,都是不值得擁有的。想想確實是這樣,不管是物品還是一段關係,或者是工作等等。
有很多人,就是因為買來還沒有怎麼用呢,扔了太可惜了,把東西囤積起來,家裡的東西越來越多,沒用的東西佔了一大半,使得家中擁擠雜亂;還有的人際關係,包括但不限於愛情,認為對方很優秀,自己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即使不那麼開心,但放棄太可惜,就一直堅持著,最後還是分道揚鑣……
實際上,拋開那些讓你覺得「可惜」的囤積品吧,放下過去,才能到達你想要的遠方。
制定匹配的目標
這裡所說的匹配,是說要匹配自己的特質和自己的行動。如果你想要當作家,那首先要能靜得下心,能坐得住來寫,並且還需要在行動上對成為作家的一些本領進行訓練,比如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儘可能多的詞彙量,閱讀相關的書籍等等。
沒有一個作家靜不下心,沒有一個作家不是一個好的閱讀者。
所以在了解自己的特質,確定自己能做到的行動之後,才能制定出與之匹配的目標,不會好高騖遠永遠無法抵達,也不會輕而易舉來得不費吹灰之力。
找對方向,找到前進的力量
人人幾乎都認為營銷自己,一定要將自己的優點擺在大家眼前,但是椎原崇認為這是阻攔我們的又一個「陷阱」。缺點也是賣點。
椎原崇舉了健身房和青汁的例子,即使將缺點暴露在大家面前,反而會使大眾更容易接受。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是誠信的一種體現。
我想起我們當地有一家烘焙坊,大家都誇他家的甜品,除了貴,沒有缺點。而最初,他的廣告就是:我只是貴一點兒。最真的自己才有最實在的幸福。
書的最後,椎原崇告訴大家,面對真實的自己,活出最真的自我,才會成為自己相成為的那個人,收穫最真實的幸福。
我喜歡寫作,希望作品被更多的人看見,認可,但是又擔心自己寫不好,這就成了我自己內心的衝突。而椎原崇在書中說,內心有衝突是好事,會讓自己更明晰想要的是什麼。
衝突之後,我發現我自己還是更喜歡寫,究竟多少人看,似乎不是那麼重要,如果有很多人看並且認可,是附加值。確定自己的想法之後,我再寫的時候沒有壓力,寫得更順了。而我也收穫了寫作帶給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這可能就是椎原崇所說的「注重自己的感覺」。
這本書中,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蛹變成更大的蛹,是成長,蛹變成蝶,是更劇烈的成長。
哪怕只是一點點的變化,都是成長的一小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每天的跬步,也能幫助我們走出習慣的陷阱,打通「自我提升」的任督二脈,終身自我更新,化蛹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