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NO.22】道地藥材的歷史概覽——兩宋:本草的全面發展

2021-02-22 小豆慧鋤

【兩宋:本草的全面發展】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農業生產發達,各類手工業亦頗為興盛,商業繁榮,紙幣與行會相繼出現。儒學復興,散文、宋詞、書法、雕塑、石刻、繪畫等藝術均達到了新的水平,我國的四大發明在當時也已得到充分的實際應用。這一時期,中醫學,包括本草學在內,同樣獲得了全面的發展。

【(一)醫療制度】

據《唐六典》載,公元443 年,劉宋王朝已有初步的醫學教育,唐代已發展到比較完善的程度。宋代則加強了醫事管理,將醫藥行政與醫學教育分立起來。

1. 行政

翰林醫官院(1082 年改稱醫官局)掌管醫之政令(太醫局專管教學)和醫療事務。此外,還有如安濟坊、保壽粹和館、養濟院、福田院、慈幼局、漏澤園。1076 年,太醫局創立「賣藥所」, 1103 年增為5 所,另設"修合藥所"(炮製作坊)兩處。11 年後前者改稱"醫藥惠民局",後者改稱"醫藥和劑惠民局" 。1130 年,南宋(於臨安)也設"和劑局"(當時稱"熟藥所」),12 年後改名為"太平惠民局"。

2. 教育

宋太醫局專為醫學教育機構。1061 年,規定太醫局學生為120 人,課程除原有《素問》《難經》《諸病源候論》 和《聖惠方》等外,更加入了本草。王安石改革了教育之後,太醫局每科設教授一人,是我國醫學校最早的教授設置。

(二)醫藥交流

由於指南針的應用,宋代航海業發展迅速,對外貿易發達。公元971年起,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相繼設立"市舶司"(主管海關及稅收) ,管理海上對外貿易,與海外通商多達50 餘國,中外醫藥交流更加擴大。

據《宋會要》所載,經過市舶司,由阿拉伯商人運往歐、亞、非等各地的中國藥材有60 多種,如硃砂、人參、牛黃、茯苓、附子、胡椒等。擔任市舶提舉官職的趙汝適撰有《諸蕃志》一書,記錄了當時各國以"金、象、犀、珠、香、玳瑁珍異之產於中國者"的實況。僅以三佛齊為例,開寶七年(974 年)遣使贈送象牙、乳香、薔薇水等。980 年該國商人李甫誨載香藥、犀角、象牙等至廣州。983 年又遣使蒲押陁羅贈送犀角、象牙和香藥。景德、祥符、天禧、元豐、元祐年間曾不斷遣使來宋,如1178 年、1180 年、1182年先後送來珍珠、婆律香、燻陸香、龍腦香等。

【(三)本草整理】

宋代僅官方本草的編寫即有多次。

開寶六年(973 年) ,劉翰等在《新修本草》和《蜀本草》的基礎上,以陳藏器《本草拾遺》為參考,增加139 種新藥,定名為《開寶新詳定本草》。次年(974 年)又經翰林學士李防等重新校勘,定名為《開寶重定本草》 ,共載新舊藥物983 種。

嘉祐二年(1057 年) ,掌禹錫等在《開寶重定本草》的基礎上,再重新編撰。經3 年編成《嘉棺補註神農本章經》,次年(1061 年)刊行,全書共載新舊藥物1082 種。

嘉祐三年(1058 年) ,政府徵集各州郡所產藥材標本及圖形,並須註明開花結實、收集季節及功用等;進口藥材則要求辨清來源,選出樣品。全國150 多個州郡的標本和藥圖,被集中起來研究整理,這是我國歷史上乃至世界藥學史上的壯舉。嘉祐六年(1061年)書成,名《本草圖經》 ,共20 卷,載藥780 種,其中增加民間草藥103 種,在635 種藥名下共繪製933 幅藥圖——此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刻板藥物圖譜。《本草圖經》一書影響巨大,在藥物的來源與鑑別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除官修本草外,宋代還有不少私人撰著的本草,其中尤以唐慎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為最,該書是宋代藥物學的最高成就,在中國藥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該書將《嘉祐本草》與《本草圖經》合而為一,並附以作者長期收集的民間資料,及歷代有關本草的各類文獻。1082 年書成,共32 卷,載藥1558 種,達60 餘萬言。新增藥物476 種,每藥均有附圖。各藥不僅闡其功用並加以考證,還附以製法。全書還附載古今單方驗方3000 餘首,方論1000 餘首。

【(四)方書整理】

宋代醫學的一大特色還表現在官修方書的問世。

《太平聖惠方》 :共100 卷,分1670 門,載方16834 首,廣泛收集了宋以前方書及當時的民間驗方,對方劑、藥物、病證、病理都進行了論述,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藥完整體系的醫書,很有臨證應用價值。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共10 卷,附《用藥指南》 3 卷,分諸風、傷寒、諸氣等14 門,載方788 首,是世界最早的國家藥局方之一。每方之後除詳列主治證和藥物外,對藥物炮製法和藥劑修製法亦有詳細說明。其所收多為常用有效方劑,又多採取丸、散等料型,適用、易存,便利群眾,影響巨大。書中所用的炮製方法,較前代大有進步,如水飛、醋淬、鎊、襤、紙煨、面煨、燒存性、煅、浸、煎、蒸、炒、火焙等,還發展了用酒醋炮製藥物的方法,如酒炒、酒蒸及醋炒等。

《聖濟總錄》 :共200 卷,達200萬字,分60餘門,方近20000 首,將前代方書幾乎全被囊括。每門又分若干病證,每證先論病因、病理,次列方藥與治療。所載病徵包括內、婦、 外 、兒、五官、針灸、正骨等13 科。

【(五)藥理探討】

宋代本草學的發展,還孕育出藥理藥性的研究專著.《本草衍義》。

全書共20 卷,載藥460 種。該書旨在推衍《嘉祐本草》《本草圖經》》未盡之義,對其進行深入地辨正和闡發,內容涉及醫藥學理論及具體單味藥的名稱考定、鑑別、炮製、運用等各方面,並嘗試將《素問》中的藥理原則運用於解釋藥效。該書作者寇宗奭對於藥物的產地來源也非常重視,其《序例》有言:"凡用藥必須擇州土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如上黨人參、川蜀當歸、齊州半夏、華州細辛……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費其功,終亦不能活人。"

【(六)藥物種植】

宋代園圃種植藥材十分流行,都城附近,皆是園圃,多有專種藥材的藥寮。宋代文人亦常好栽培藥物,如蘇軾即曾親身種植地黃、人參、菊、枸杞、薏苡等,並寫下《小圃五詠》。宋代還出現了最早的藥物專譜《彰明附子記》。元豐年間,彰明知縣楊天惠通過對該縣附子生產的實際考察,寫出調查報告性質的《彰明附子記》一文.比較系統地敘述了該縣種植附子的具體地域、面積、產量,以及有關耕作、播種、管理、收採加工、品質鑑定等的成套經驗。

宋代醫學及本草的全面發展,使得"道地"一詞呼之而出。

【溯源NO.21】道地藥材的歷史概覽——隋唐:本草的產地劃分

【溯源NO.20】道地藥材的歷史概覽——南北朝:本草的人工栽培

【溯源NO.19】道地藥材的歷史概覽——本草的功效探索

【溯源NO.18】道地藥材的歷史概覽——本草的理論建立

【溯源NO.17】道地藥材的歷史概覽——本草的最初認識

相關焦點

  • 大師說道地藥材 | 林勵:保護道地藥材資源,科學發展化橘紅產業鏈
    近些年化州市以國際化視野謀劃化橘紅產業發展,致力把化橘紅產業打造成百億產業,把化州建成全球化橘紅產業中心。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教授林勵建議,應圍繞化橘紅種源、產地、種植、品牌等做好資源動態監測,做好頂層設計,夯實道地化橘紅生產基礎,科學發展化橘紅產業鏈,必將顯著促進化州市地方經濟的發展。
  • 新疆的道地藥材有哪些?
    唐《新修本草》(659年)記載阿魏:「生西番及崑崙。」《千金翼方》(約682年)記載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及鄯善等地)產蒲桃(即葡萄)及伊州(今新疆哈密)產伏翼、龔子等藥材。公元8世紀後期,西域脫離了唐王朝,經歷西州回鶻、于闐、西遼等幾個政權。400多年後,蒙古族徵服西遼使新疆地區和中原地區同屬一個政權。
  • 道地藥材-資丘木瓜
    對木瓜產地沿革最早進行記載,夷陵即今湖北宜昌,而資丘木瓜的主要產區就在湖北宜昌,說明資丘木瓜歷史可追溯至魏晉時期。南北朝時期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云:「山陰蘭亭尤多,彼人以為良果,最療轉筋。」蘭亭在浙江紹興南部。宋代《本草圖經》云:「宣城者為佳。其木狀若柰,花生於春末,而深紅色,其實大者如瓜,小者如拳······宣州人種蒔尤謹,遍滿山谷。始實成,則鏃紙花薄其上,夜露日暴,漸而變紅,花文如生。
  • ...地藥材研究院成立大會暨湖北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圓滿落幕
    2020年12月12日上午,國藥集團(中聯)湖北道地藥材研究院成立大會暨湖北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武漢光谷舉行。省經信廳、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衛健委、華中農業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三峽大學等相關領導、行業專家及二十多家企業參加活動。
  • 中華道地藥材之【銀柴胡】
    銀柴胡【歷史沿革】
  • 保護道地藥材文化 用行動傳承
    張同泰是中國商務部首批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其「道地藥材文化」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文化遺產目錄。為了更好地傳承、保護「道地藥材文化」,張同泰人做了不少的探索與努力。  收集展示張同泰歷史文物  來到張同泰大門口,抬眼即能看到石庫門邊的「張同泰道地藥材」 銅牌,這是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師父曾熙親筆題寫,迄今已有百年歷史,是老字號藥店獨一無二且最古老的招牌,也是對張同泰「道地藥材文化」最精闢的總結和詮釋。
  • 道地藥材和地道藥材有什麼區別嗎?
    喜歡看電視的朋友可能經常在電視聽到過精選地道藥材這些話,在生活中我們也能夠常聽見道地藥材這類詞語,不少人就會有疑惑,道地藥材和地道藥材這兩者指的是相同的藥材嗎,如果是有區別的話,那麼這些區別體現在哪裡呢,帶著這些疑惑,下面就和重慶銘醫堂名老中醫一起看看地道藥材和道地藥材是一樣的嗎,
  • 中華道地藥材之【蘆根】
    蘆根【歷史沿革】
  • 中華道地藥材之【禹餘糧】
    禹餘糧【歷史沿革】禹餘糧與太一餘糧原作兩條,並出於《神農本草經》,均列為上品。【別名】太一餘糧、石腦《本經》,太一禹餘糧、禹哀《吳普本草》,白餘糧《別錄》,石中黃子《新修本草》【中華道地藥材】書籍免費領!
  • 本草中國 | 道地藥材:經典名方中白朮的本草考證
    如清《本草崇原》[5](1767年):「有赤白二種。《本經》未分,而漢時仲祖湯方始有赤朮、白朮之分。」但通過孟永亮[6] 的研究發現,北宋校正醫書局曾對《傷寒雜病論》《千金方》《金匱要略》等醫書,進行了校正。因此,張仲景湯方中的「白朮」在其原著中應該是「術」,是宋代進行本草修訂的時候加上的「白」字。
  • 地道藥材和道地藥材是一樣的嗎,有什麼區別呢?
    喜歡看電視的朋友可能經常在電視聽到過精選地道藥材這些話,在生活中我們也能夠常聽見道地藥材這類詞語,不少人就會有疑惑,道地藥材和地道藥材這兩者指的是相同的藥材嗎,如果是有區別的話,那麼這些區別體現在哪裡呢,帶著這些疑惑,下面就和重慶銘醫堂名老中醫一起看看地道藥材和道地藥材是一樣的嗎,有什麼區別呢?
  • 廣西遴選確定「桂十味」道地藥材
    從廣西中醫藥管理局了解到,歷經一年多的遴選工作,最終確定了10種道地藥材作為「桂十味」品種,同時還確定了31種區域特色中藥材品種。  「桂十味」道地藥材包括肉桂(含桂枝)、羅漢果、八角、廣西莪朮(含桂鬱金)、龍眼肉(桂圓)、山豆根、雞血藤、雞骨草、兩面針、廣地龍。
  • 湖南省中藥資源分區與大宗道地藥材
    隆回的百合(龍牙百合)Liliumbrowniivar.viridulum歷史悠久,產區種植規模近年逐步擴大,已經形成較大規模的市場。種植規模規模較大的茯苓Wolfiporiaextensa、天麻Gastrodiaelata的主產區,靖州已經形成專門的茯苓藥材交易市場。也有一定規模的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s、杜仲、川黃檗等藥材種植。
  • 中華道地藥材之【苘麻子】
    【歷史沿革】
  • 中華道地藥材之【毛訶子】
    毛訶子【歷史沿革】本品始載於《新修本草》,原名毗黎勒:「味苦、寒、無毒,功用與菴摩勒同。」【來源】本品系藏族習用藥材。為使君子科植物毗黎勒Terminalia bellirica (Gaertn.)Roxb.的乾燥成熟果實。
  • 為什麼說中國人離不開本草?
    「梅裡」在藏語中有藥山之意。野生藥材數量有限,因此當地藥農一邊採藥一邊播種,以期藥材資源可持續生長。攝影/劉傑文中藥中使用的藥材大多有自己的特定產區,這種地理空間和草本植物的精準對應就是草本領域所講究的「道地性」。根據這種道地性,中草藥可以分出十大「道地產區」。
  • 經典名方中當歸的本草考證Δ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道地藥材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2. 江西中醫藥大學院士工作站,江西 南昌 330004;3.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北京 100700;4. 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5.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 6.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7.
  • 陝西道地藥材 | 蒺藜
    【本草考證】《神農本草經》上品:蒺藜子(正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六卷:蒺藜(正名);《陝西中藥名錄》205頁:蒺藜(正名) Tribulus terrestris L.;《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352頁:蒺藜(正名) Tribulus terrestris L.。
  • 紀錄片《本草中國》全集
    總認為能遇到一部好看的紀錄片都是緣分,一如《本草中國》,確實可用弛魂宕魄形容。《本草中國》是一部中醫藥的《舌尖上的中國》,從南到北、自西向東,從廣東化橘紅到東北野山參,從西藏紅景天到崇明西紅花,從新疆紅花到內蒙甘草,探尋隱沒於山林、高原、戈壁、沙漠的中藥人與本草的動人故事……以溫暖真實的視覺力量挖掘和記錄隱遁的中醫藥故事,深度解密中醫藥文化的奧妙精髓和悠遠歷史。
  • 中華道地藥材之【千裡光】
    【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