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本草的全面發展】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農業生產發達,各類手工業亦頗為興盛,商業繁榮,紙幣與行會相繼出現。儒學復興,散文、宋詞、書法、雕塑、石刻、繪畫等藝術均達到了新的水平,我國的四大發明在當時也已得到充分的實際應用。這一時期,中醫學,包括本草學在內,同樣獲得了全面的發展。
【(一)醫療制度】
據《唐六典》載,公元443 年,劉宋王朝已有初步的醫學教育,唐代已發展到比較完善的程度。宋代則加強了醫事管理,將醫藥行政與醫學教育分立起來。
1. 行政
翰林醫官院(1082 年改稱醫官局)掌管醫之政令(太醫局專管教學)和醫療事務。此外,還有如安濟坊、保壽粹和館、養濟院、福田院、慈幼局、漏澤園。1076 年,太醫局創立「賣藥所」, 1103 年增為5 所,另設"修合藥所"(炮製作坊)兩處。11 年後前者改稱"醫藥惠民局",後者改稱"醫藥和劑惠民局" 。1130 年,南宋(於臨安)也設"和劑局"(當時稱"熟藥所」),12 年後改名為"太平惠民局"。
2. 教育
宋太醫局專為醫學教育機構。1061 年,規定太醫局學生為120 人,課程除原有《素問》《難經》《諸病源候論》 和《聖惠方》等外,更加入了本草。王安石改革了教育之後,太醫局每科設教授一人,是我國醫學校最早的教授設置。
(二)醫藥交流
由於指南針的應用,宋代航海業發展迅速,對外貿易發達。公元971年起,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相繼設立"市舶司"(主管海關及稅收) ,管理海上對外貿易,與海外通商多達50 餘國,中外醫藥交流更加擴大。
據《宋會要》所載,經過市舶司,由阿拉伯商人運往歐、亞、非等各地的中國藥材有60 多種,如硃砂、人參、牛黃、茯苓、附子、胡椒等。擔任市舶提舉官職的趙汝適撰有《諸蕃志》一書,記錄了當時各國以"金、象、犀、珠、香、玳瑁珍異之產於中國者"的實況。僅以三佛齊為例,開寶七年(974 年)遣使贈送象牙、乳香、薔薇水等。980 年該國商人李甫誨載香藥、犀角、象牙等至廣州。983 年又遣使蒲押陁羅贈送犀角、象牙和香藥。景德、祥符、天禧、元豐、元祐年間曾不斷遣使來宋,如1178 年、1180 年、1182年先後送來珍珠、婆律香、燻陸香、龍腦香等。
【(三)本草整理】
宋代僅官方本草的編寫即有多次。
開寶六年(973 年) ,劉翰等在《新修本草》和《蜀本草》的基礎上,以陳藏器《本草拾遺》為參考,增加139 種新藥,定名為《開寶新詳定本草》。次年(974 年)又經翰林學士李防等重新校勘,定名為《開寶重定本草》 ,共載新舊藥物983 種。
嘉祐二年(1057 年) ,掌禹錫等在《開寶重定本草》的基礎上,再重新編撰。經3 年編成《嘉棺補註神農本章經》,次年(1061 年)刊行,全書共載新舊藥物1082 種。
嘉祐三年(1058 年) ,政府徵集各州郡所產藥材標本及圖形,並須註明開花結實、收集季節及功用等;進口藥材則要求辨清來源,選出樣品。全國150 多個州郡的標本和藥圖,被集中起來研究整理,這是我國歷史上乃至世界藥學史上的壯舉。嘉祐六年(1061年)書成,名《本草圖經》 ,共20 卷,載藥780 種,其中增加民間草藥103 種,在635 種藥名下共繪製933 幅藥圖——此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刻板藥物圖譜。《本草圖經》一書影響巨大,在藥物的來源與鑑別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除官修本草外,宋代還有不少私人撰著的本草,其中尤以唐慎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為最,該書是宋代藥物學的最高成就,在中國藥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該書將《嘉祐本草》與《本草圖經》合而為一,並附以作者長期收集的民間資料,及歷代有關本草的各類文獻。1082 年書成,共32 卷,載藥1558 種,達60 餘萬言。新增藥物476 種,每藥均有附圖。各藥不僅闡其功用並加以考證,還附以製法。全書還附載古今單方驗方3000 餘首,方論1000 餘首。
【(四)方書整理】
宋代醫學的一大特色還表現在官修方書的問世。
《太平聖惠方》 :共100 卷,分1670 門,載方16834 首,廣泛收集了宋以前方書及當時的民間驗方,對方劑、藥物、病證、病理都進行了論述,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藥完整體系的醫書,很有臨證應用價值。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共10 卷,附《用藥指南》 3 卷,分諸風、傷寒、諸氣等14 門,載方788 首,是世界最早的國家藥局方之一。每方之後除詳列主治證和藥物外,對藥物炮製法和藥劑修製法亦有詳細說明。其所收多為常用有效方劑,又多採取丸、散等料型,適用、易存,便利群眾,影響巨大。書中所用的炮製方法,較前代大有進步,如水飛、醋淬、鎊、襤、紙煨、面煨、燒存性、煅、浸、煎、蒸、炒、火焙等,還發展了用酒醋炮製藥物的方法,如酒炒、酒蒸及醋炒等。
《聖濟總錄》 :共200 卷,達200萬字,分60餘門,方近20000 首,將前代方書幾乎全被囊括。每門又分若干病證,每證先論病因、病理,次列方藥與治療。所載病徵包括內、婦、 外 、兒、五官、針灸、正骨等13 科。
【(五)藥理探討】
宋代本草學的發展,還孕育出藥理藥性的研究專著.《本草衍義》。
全書共20 卷,載藥460 種。該書旨在推衍《嘉祐本草》《本草圖經》》未盡之義,對其進行深入地辨正和闡發,內容涉及醫藥學理論及具體單味藥的名稱考定、鑑別、炮製、運用等各方面,並嘗試將《素問》中的藥理原則運用於解釋藥效。該書作者寇宗奭對於藥物的產地來源也非常重視,其《序例》有言:"凡用藥必須擇州土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如上黨人參、川蜀當歸、齊州半夏、華州細辛……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費其功,終亦不能活人。"
【(六)藥物種植】
宋代園圃種植藥材十分流行,都城附近,皆是園圃,多有專種藥材的藥寮。宋代文人亦常好栽培藥物,如蘇軾即曾親身種植地黃、人參、菊、枸杞、薏苡等,並寫下《小圃五詠》。宋代還出現了最早的藥物專譜《彰明附子記》。元豐年間,彰明知縣楊天惠通過對該縣附子生產的實際考察,寫出調查報告性質的《彰明附子記》一文.比較系統地敘述了該縣種植附子的具體地域、面積、產量,以及有關耕作、播種、管理、收採加工、品質鑑定等的成套經驗。
宋代醫學及本草的全面發展,使得"道地"一詞呼之而出。
【溯源NO.21】道地藥材的歷史概覽——隋唐:本草的產地劃分
【溯源NO.20】道地藥材的歷史概覽——南北朝:本草的人工栽培
【溯源NO.19】道地藥材的歷史概覽——本草的功效探索
【溯源NO.18】道地藥材的歷史概覽——本草的理論建立
【溯源NO.17】道地藥材的歷史概覽——本草的最初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