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五千年》神奇的符號 驚世的貢獻

2021-02-18 漢學書院

  神奇的符號  驚世的貢獻 

  □ 劉曉廷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先有語言,後有文字,先有象形文字,後有拼音文字,象形文字是拼音文字之祖。所有的語言和文字,都先天存在於各自獨立的文明環境之中。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本文字和古代中國的甲骨文,這些人類最早的原生文字,雖在功能上還不能記錄全部語言,但語言中的主要資訊,都已經被凝聚在這些符號之中。

  然而,以追求永恆為使命的文字,卻與遠古人一樣弱不禁風。今天,在四大文明的古文字中,有三種都被深埋在了歲月的風塵中,但是,那悲壯的泯滅,沉重的掩埋,卻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漢字不同尋常的生命特質。這些薪火相傳的文字,不僅為世界1/4的人口所廣泛使用,而且一場席捲全球的「漢語熱」,正日益成為「通用貨幣」。追根溯源,今天的象形文字,究竟涵蓋著多少人類智慧,又隱藏著什麼樣的神奇與奧秘?

  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人們不局限於殷商一個斷代史的續寫,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殷墟所在地,在地圖上幾乎很難找到小屯村的洹水河畔,在數代商王朝曾經指點江山、問卜中華、傳承華夏文明的甲骨文故鄉,建設並落成了世界第一個中國文字博物館,不能說不是一個偉大的壯舉。

  中國文字博物館建築風格獨特、古樸典雅,以甲骨文、金文融會於一體的「墉」字形造型和「四阿重屋」的外形結構,再現了殷商宮殿建築的基本特性,並與商代饕餮紋、蟠螭紋圖案與浮雕金頂相輝映,顯示出宮闕的凝重、內含和神聖。這些神奇的符號,記錄著數千年來歷史文明的傳承與見證,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創造,薈莘了中華漢字5000年無與倫比的輝煌。


  石破驚天  晨曦初露

  凡學過古代歷史的人都知道,在西元前1046年,商朝為周所滅,20年後,商朝舊臣箕子,路過都城殷時,看到的已是一片麥田,無限傷感,當即作了一首歌「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想當年,殷墟都城繁華得很,所謂車行酒,馬行炙,如今繁華的都城從地平面上消失了,商朝人大量使用的甲骨文隨著朝代的滅亡再也無人提起。

  清光緒25年,執掌國子監的大臣王懿榮患了瘧疾,按照中醫使用的「龍骨」入藥,他意外發現,從藥鋪買來的「龍骨」上刻有文字,經過研究,他認為,這一定是未知的遠古時代的文字。那一年是西元1899年。這個著名的故事,最初刊登在1931年北京發行的《華北日報》上。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和其好友《老殘遊記》作者劉鶚共同研究甲骨的事實已無可厚非,功不可沒。正是他的學識和眼光,甲骨文告別了被當作中藥默默消失的命運,使得在經歷3000年後,驚現於世。發現甲骨文的第二年,八國聯軍進佔北京,王懿榮投井殉國,悲壯地結束了他的一生。

  甲骨文字究竟記載了什麼?發現之初,一些人不相信王懿榮的說法,他們覺得《說文解字》裡引到的《籀文》,應該說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了,所以對甲骨文抱懷疑態度,加之古董商受利益驅使,有意隱瞞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編造了一些謊言,把甲骨文出土地說成是湯陰羑裡城、衛輝等地,一時間真假難辨。此時,有一位名叫羅振玉的金石學者,他堅信甲骨所刻,是了不起的歷史秘密,在胞弟等人的協助下,他發現甲骨文的實際出土地是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接著,他又在甲骨文字中發現了重要資訊,卜辭裡面發現商王的名字十幾個,所以他恍悟,這卜辭的出土地應該是商朝都城。

  殷都,是消失了3000餘年的古代都城,隱藏於甲骨背後曾經失落的殷商王朝初露端倪。通過對甲骨文的研究,學者王國維復原了殷王譜係。如果沒有甲骨文,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個時代還是一種神話,甲骨文一經發現,至少商朝的存在是沒有任何人懷疑的。

  西元前1300年左右,經歷九世之亂的商朝出現了一位傑出的王——盤庚,他帶領臣民,開始了一次宏大的遷都之旅,從黃河以南的「奄地」,西渡黃河到「殷」。洹河水在這裡繞成了一個大大的「幾」字形,沿大河回溯,3300年前的一天,遷徙的隊伍從遠方而來,他們看到了這條大河,看到了一個森林茂密的地方,他們在這裡建立嶄新的都城,並在此傳8代12王,歷時273年之久,後人稱之為「殷商」。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迄今為止可以確認的中國最早的漢字系統,它是一種單純的象形文字嗎?是一字一音還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學者們發現,甲骨文字不但已經能夠完整地記錄語言,而且,它脫離原始文字階段,進入成熟期已有一段時間。因為它的文字數量很多,按最新統計,僅單個的文字已經超過4000個,它可以表達複雜的概念。它的詞性包括名詞、動詞、代詞、副詞,各種各樣的詞性都已經齊備了。

  甲骨文並不等同於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只是它的一部分,它已經具備指事字、會意字,最重要的是出現了形聲字。形聲字的完成,構成了語言的需要,不管是實詞、虛詞都可以用文字來表達。

  在一個兩維度的空間裡,古人的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漢字本身的圖形性決定著兩維度組合性,只有組合才能產生出字的雛形,逐步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方塊字。兩維之間生成的方正,不僅僅代表了漢字的形體,它象徵著古老東方獨有的人文精神,並烙刻在3000多年的時光中。

  1928年10月,市郊外的小屯村,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科學的野外考古正式拉開了序幕。3000年前的祭祀坑、車馬坑、宮殿基址,以及大規模的王室墓葬群的出現,一個淹沒已久的王朝生動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以中國為中心,佔世界1/4的人口,能千古如斯地使用著這些方塊字,並且超越歷代王朝直接統治的區域,影響著幾乎整個南亞地區,這些生存方式的表像和符號,以穩定的形態傲然人間並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尋根溯源  撲朔迷離

  早在5400年前,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將楔形文字壓寫在一塊塊泥板之上;5000年前,古埃及人在巨大的石碑和神廟中,鑿刻下神文,古希臘人稱之為聖書字;3300年前,古代中國人在龜甲上留下佔卜記事的文字。這幾種文字是人類最早的古文字。其後,大多數古文字都湮沒於歷史,甚至被人們遺忘了十幾個世紀,而東方的漢字,卻伴隨著中國歷史的風雲激蕩,一脈相承,勾勒出清晰的發展脈絡。這些神秘優美的方塊字,究竟起源於哪?中國的甲骨文已經是成熟的文字系統,它的形成會經過多少世紀的漫長髮展呢?這個成熟系統的形成,至少也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中國的上古神話中,太昊伏羲教人們結繩記事,造就了最初的文字。仰韶二里頭人端著盛水陶罐,從水中倒影發現太陽的形狀,一個陶工記下了這個圖形,這就是最原始的「日」字。黃帝時期的倉頡造字留下了很多有趣的傳說。古書《淮南子》記述了那頗為驚天動地的時刻,有「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記載。在漢代的古墓中人們發現了倉頡最早的畫像,他端坐於地,臉上赫然是四隻眼睛,倉頡是一個傳說還是真的存在至今尚不清楚。據說,倉頡是黃帝史官,智慧超人。《史記》的開篇是五帝本紀,以黃帝為始,黃帝時代大約在5000年前,關於倉頡造字的故事,僅在戰國時期《荀子》、《呂氏春秋》、《世本》等書中能看到一些記載。

  著名思想家荀子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能給人們一些啟發,「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很多人在造字,但是只有倉頡把各種不同的形體漢字統一了,文字不完全是個人創造的,而是使之集中起來作為一種形象出現。在古籍和神話中,人們觸摸到一些久遠的歷史,但如果黃帝的史官倉頡只是一位文字的整理者,那麼當時的文字有可能已經具備一定規模,中國文字最早的形態是什麼樣子?甲骨文之前,有一段漫長的歲月被後人遺忘,有人稱它為文字的史前階段,或初文階段。1969年,在寧夏賀蘭縣,人們意外地發現了大山裡的驚人景象,在山石上刻畫著各種各樣的動物圖形,上百米的山石上羅列著各種各樣的人面像。這些巖畫的發現曾引起國內外轟動,而更為激烈的討論發生在文字起源的領域。從已發現巖畫的符號表明,它的結構與漢字非常相似。在8000餘幅巖畫中發現了1500個符號,這麼多的符號都是什麼意思?究竟是不是文字?至今仍是個謎。如果是,它將把漢字的起源推前數千年。

  世界文字的起源,多數與圖畫密切相關。甲骨文中的「日」,早期劃一個圓加一點,古埃及是畫了一個圓。所以說共同的取向都是自然界中人類最熟悉的一些事物。

  「我的圖畫使我成為神明,請聽我的鼓聲我的歌聲,我坐在她的身邊隱去身形,我們手臂相連,如同一人。即使她在一個孤島,即使她在另一個世界,我的歌聲也能傳到她的心中,我可愛的新春的紫羅蘭」。這是一首用文字畫表示的戀歌,用來通信和備忘的圖像,學者稱之為「文字畫」或「圖畫文字」,世界上很多學者認為,將圖畫用於傳遞資訊是文字的源頭。

  遠在20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就有了繪畫的能力,巖畫分佈於世界各地的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也在青海、雲南、寧夏等十幾個地區發現了巖畫。

  巖畫本身太過久遠。巖畫很難斷定時代,和象形文字相似,所以之能稱它叫「前文字現象」。雖然無法證明巖畫與文字之間的關係,但它所展示的漫長而遙遠的史前時代將永遠消失在時空裡。巖壁上的深深痕跡,經歷近萬年時光的磨礪,證明瞭它曾經存在過。


  漫長苦旅  卓拔於天下


  縱觀我國文字發展史,伴隨甲骨文應運而生的古老文字之一,被人們堪稱為中國最雍容華貴,融金屬為一體的一種文字,即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往往獻身於禮器的鼎和樂器的鐘上,所以又稱「鐘鼎文」。上古時期,鼎與鼎文化就被披上一層尊貴而神秘的面紗,傳說黃帝採集銅礦石,鑄鼎於荊山之下,用巨鼎鎮住了中原的氣脈,鎮住了九州八方,成為王權的象徵,成為上天給予凡人權力的神器,尤其是安陽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重達875公斤,被列為中國博物館鎮館之寶。但為什麼在青銅器上鑄字呢?歷史漸行漸遠,已成為千古之謎。

  迄今,人們已經發現的先秦青銅器銘文約14000餘篇,其中商周金文篇什多達10000篇,據《金文篇》載,金文單字達3700個,已被辨識的文字也有2400多個。

  在夏、商、周漫長的金文與青銅歲月中,它們遠遠超過普通器物的命運與生存價值,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立國之重器,王權之象徵,要政之佐證。古人總是在歷史長河的不經意間為後人留下一些端倪。1976年3月,陜西臨潼出土了一件青銅器叫「利簋」,它的出土記錄了武王克商,建立西周王朝的確切時間,對這一場決定中國歷史命運的大決戰的傳世文獻,有著非凡的意義。「利簋」上銘刻了32個字,記載了武王滅商後第八天,在一個叫「闌」的地方賜給右史「利」一些青銅,鑄造了這件器物,記錄了伐商時辰,與《逸周書》及《尚書》中描寫得完全吻合,肯定了牧野之戰的具體日期,所起到的歷史作用則不言而喻。

  周王朝的歷史只能給後人留下模糊的記憶。進入春秋戰國大變革時期,各路諸侯爭雄,禮樂崩潰,分爭局面愈演愈烈,各國文字也呈現出濃厚的地域色彩,文字形體各有差異。著名學者王國維將戰國文字分為兩大系統,分別是東土文字與西土文字,西土文字是秦國的文字系統,後世稱為「籀文」或「大篆」,它因直接承襲了西周金文,在字體上保持了較為嚴謹統一的風格;東土文字則包括齊、楚、燕、韓、趙、魏中原六國文字系統,筆畫隨意簡繁,形體結構極為混亂,一字多體,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繁簡並存,已成普遍現象。西元前221年,秦國崛然而起,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王朝,秦始皇除對貨幣、度量衡實行統一政策外,命令李斯等人以一種新的字體頒布全國,與秦文不符的文字全部被廢除,這種字體後世稱之為「小篆」。文字是語言、文化的載體,在實現國家的統一上,起著決定性作用。

  如達爾文進化論中所言,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遺傳性和變異性。同其他事物一樣,文字也在概莫例外的演化發展中。初始帝國的「書同文」,即以小篆為標準的文字規範化運動,是文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但文字簡易書寫則蘊藏在人們的願望中。2002年,在酉水河畔一口神秘古井中發現了36000枚秦簡,是秦代官署的檔案庫,令人匪夷所思的文字現象使專家深感意外,在消除淤泥後的斑斑字跡中,卻無一枚是小篆,秦隸的大量出土,不禁令人疑惑,更是對「書同文」的挑戰。相傳秦朝有一個叫程邈的獄吏,因得罪秦始皇被捕入獄,他深知小篆書寫複雜,在獄中苦思10年,將小篆改繁就簡,化圓為方,創立了一種新的字體,這就是隸書。據說秦始皇看後非常欣賞,不僅釋放了他,而且還將隸書發文官府,輔助小篆使用。如果故事有它真實的一面,那就是隸行天下的晨曦初露。

  曇花一現的秦帝國被漢王朝取代,新王朝使用漢字的人們,將前人筆下略顯粗糙的秦隸提升為漢字應有的莊重和氣度。由最初幾個孤孤單單的契刻符號逐漸發展為眾多「兄弟姐妹」的龐大家族,有限的記憶與無限增長的漢字這一難題變得更加迫在眉睫。西元100年即東漢永元12年,一位名叫許慎的學者,開始撰寫一部名叫《說文解字》的書,這本書是中國的第一部字典,將原來一盤散沙似的漢字通過分析字形結構,把10000多個漢字,歸納到540個部首的下面,並總結出中國文字的「象形、指事、會意、通假、轉注、形聲」6種造字方法,讓他既能查檢,又能夠講解,然後將每一個字通過本意與經典掛上鉤,達到了還原經典的目的。正是經過漢代儒生們的整理和修訂,陪伴了中國人數千年的方塊字,終於成為一個穩定、規範的文字體系,從那以後,不論歲月如何變遷,不論朝代如何更替,漢字這個稱謂再沒有變。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始終能從這個響亮的稱謂中,重溫華夏子民的榮光。

  歷史上,由於文字不同,曾出現過歐洲大陸的分解,東西羅馬分庭抗禮。中國雖經歷過南北朝對峙的折磨,出現過「五胡亂華」,彎刀和鐵騎橫掃中原,豪傑並起,群雄逐鹿,但後來,北魏孝文帝殺太子正是為了推行漢化政策,一律講漢語正音,他的成功主要是採用了漢字,求得了政治上的統一。西元8世紀與16世紀的中國,儘管經歷了唐、宋、元、明幾個王朝的更疊,但在廣大遼闊的區域內,漢字像一根看不見的魔線,把語言不同、風俗習慣不同,甚至血統不同的人民的心靈縫合在一起,成為一脈相承的中國人,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

  文明之光  韻和於世

  早在西元1793年9月,經過整整一年的顛簸,英國勳爵馬噶爾尼率領一個龐大的商業使團,前來覲見清朝皇帝——乾隆。

  這是這個新興的海洋帝國,與古老的中華帝國之間的第一次正式會晤。為了這次來訪,英國專門準備了能代表最新科技發明的禮品590件,使團成員由科學家、測繪員、醫生等135人以及650名官兵和水手組成,而其中略通中文的只有一人,而當時的整個西方世界,能使用漢字的也不超過100人。這種大規模的政治文化交往在歷史上尚屬首例。

  紫禁城係明清兩代中國最高權力的核心,500多年間,共有24位皇帝在這裡處理朝政。在每一座大殿的正中央,高高縱立著皇帝的寶座,而每一把龍椅的後面,都少不了端端正正的書法作品,這在全世界所有宮殿裡,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今天,那些曾經指點江山的帝王們,都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只留下這一幅幅精美的書法作品,以一種優雅的姿態默默地迎接著來來往往的目光。這些氣置軒昂的字符,幾乎永恆地淩駕於皇冠之上,他們是什麼?是文字,是藝術,還是信條呢?

  在漫長悠久的歲月裡,漢字形體屢有變異,卻一脈相承,忠實地記錄了中華文明5000年的光輝歷程,清晰地照亮了中華民族躑躅前行的漫漫夜路,不論是楚辭漢賦、《二十四史》,還是唐詩宋詞、明清小說,都是漢字數千年來用靈魂的磚石構建的精神大廈,漢字使我們成為我們,使漢族成為漢族,漢字使中華成為中華。

  1998年,在世界藝術之都巴黎舉辦的「現代中國書法藝術大展」上,法國前總統席哈克鄭重地寫下這樣一段文字:「在中國,書法乃藝中之藝。」祖祖輩輩,書法文字一直是一個民族的記憶,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在畫與書極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鮮為人知,它既使人驚詫,也使人著迷。那麼,這種書法,憑什麼被推崇為「藝中之藝」?它的獨特魅力從何而來?這種「技近乎道」的意境營造和表意特徵,則不言而喻。法國繪畫大師畢加索曾說過,如果我出生在中國,我一定成為一名書法家,而不是油畫家。每個面對中國書法作品的人,即使對漢字一無所知,也會被它筆畫交錯的形象所打動。

  2007年春,一個主題為「文明對話與和諧世界」的世界漢學大會在北京召開,140餘名中國學者和70多位國外漢學家會聚一堂,就「中國形象」、「漢語國際推廣」等議題展開廣泛的對話。與此同時,一份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尋人啟事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尋找失蹤101年的丁天龍。

  西元1901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屈辱的年份,這年9月7日,奕劻、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同侵略中國的11個國家正式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但就在這一年,遠在地球的另一半,一位名叫卡朋蒂埃的大亨,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捐獻了10萬美元,並致信:「我以誠悅之心獻給您籌建一座中國語言、文字、宗教和法律的係,並願您以『丁天龍』漢學講座教授之名,為之命名。」這是丁天龍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歷史文獻上,這位美國大亨為什麼要出資以一個中國人的名義創建一個漢學系呢?

  1870年,卡朋蒂埃的隨從隊伍裡,增加了一名來自中國的勞工,他就是丁天龍。丁天龍為人禮貌、親和友善,常去火車站接待客人,十分熱情勤奮。有一次,他的主人卡朋蒂埃酒後發作,失去理智,一怒之下曾解僱了他。第二天早上卡朋蒂埃清醒後,空空房內只剩他一人,令他無比懊喪,甚至不知如何應對未來生活,丁天龍知道主人的情況後主動回來,同以前一樣給他端茶送飯。丁說,孔子教導我們要為人忠誠,所以我不能突然離開你。寬厚、包容、仁慈,是每一個深受傳統文化浸潤的中國人最基本的操守,這件事讓這個暴虐的美國大亨感動萬分,從此卡朋蒂埃把丁天龍看做是終生最信賴的朋友。晚年,卡朋蒂埃問丁天龍想得到什麼回報,丁天龍回答說,希望美國人能夠更多地了解中國人和中華文明。

  在1901年7月,卡朋蒂埃在寫給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信中說:「我不是中國人,但是對我們而言,是應該多了解住在東亞及其島嶼上大約7億人們的時候了。」這些感動過外國人的故事,至今仍感動著今天的中國人。

  刊登在尋人啟事上的這段話,所展示的正是一個古老民族的自覺使者的意願,更是一種包容文化,一個主張以人為本,主張文明多元共生,一種和諧文化的內涵。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時有衝突和對抗的世界裡,建立一種屬於相互了解、共謀發展的對話方式尤為重要。

  1979年,時任清華大學副校長錢偉長教授,應邀參加香港一個國際會議,香江的繁榮,令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感慨萬千。會議期間,一位外國專家宣稱,只有拼音文字才能救中國,因為漢字無法進入電腦。這讓錢偉長教授的情緒跌入到谷底。中國漢字拉丁化的權威刊物《語文現代化》叢刊於1980年第一次宣告,方塊字在電子電腦上遇到的困難好像一個行將就木的衰老病人。1981年6月27日,錢偉長教授發起成立了中國中文資訊研究會,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於電腦漢字輸入法問題研究。20多年過去了,現在的漢字輸入法總數達到了1600種。在人類資訊時代,古老的表意文字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浴火重生,煥發出新的活力。而今,聯合國官方正式使用的語言文字有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和中文。重要文件都以這6種文字印發,而中文則是其中最薄的一本。事實表明,漢字不僅僅是沉默的字塊,也不僅僅是簡單的書寫工具,它更是磚石,構築中華5000年曆史的磚石。

  一些西方的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的崛起,是世紀之交人類歷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漢語和漢字在全世界範圍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泛傳播,正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堅持學外語的達3億人,促進了中國對外交流與合作。而今270多個孔子學院在近百個國家設立,美國已建成了12個。美國《時代週刊》分析,漢語教學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據統計,全世界100多個國家的2300餘所大學開設了漢語教程,中小學增設漢語課已成為新的趨勢,一場席捲全球的「漢語熱」正如期而至,這不僅與未來世界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一致,而且也符合全人類共建和諧家園的美好願望。

  作者:劉曉廷 安陽市臺辦供稿


用經典開啟智慧,歡迎關注經典隨身聽


↓↓↓

相關焦點

  • 注音符號的歷史與沿革
    注音符號之制定注音符號,舊稱「注音字母」,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的漢字標音符號
  • 【文以載道】漢學對人類的貢獻(一)
    【文以載道】恭錄自《漢學對人類的貢獻》緣起什麼是漢學?
  • 注音符號的由來為何?
    我們打的叫注音符號,長的就像下面兩張圖片,不懂的話...可以去問度娘。關於注音符號的歷史,已經幫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整理,讓我們繼續看下去!注音符號(英語:Mandarin Phonetic Symbols,或 Bopomofo、Zhuyin),原名注音字母,是以章太炎的「紐文」、「韻文」作藍本的標準漢語標音符號,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發布,1930年改名為注音符號
  • 文以載道 | 漢字魅力遠播東西
    智慧的符號 和諧的篇章——各國學者論漢字文言文舉要漢字文言文的具體價值體現
  • 張朋朋先生:要用「中國文字學」指導「漢字和漢文教學」
    《說文解字》的問世促進了對儒家經典的詮釋和教學,對傳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中國文字學是由「讀經」產生的,是服務於閱讀漢文經典的,長期以來,中國文字學被稱為「小學」,「小學」與「經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清代是「小學」發展的高峰,因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1]為了適應漢字和漢文教學的需要,清代「小學」細分出字形學、音韻學和訓詁學。
  • 薦書 ll《以埃及文字試論巴蜀符號也是文字論》
    (三)所謂『棘戈』上的符號,亦有巴蜀文字甲、乙並見例子。由此得知,文字甲、文字乙、漢字的互用應在此階段萌芽,且經過一段長時間使用。秦於公元前316年攻滅巴蜀後,在行政上一時難以全部控制,必受到潛在勢力的反對和抗拒,勢必採取一種強迫漸進方案去改革,如利用秦移民,在生産、文化、習慣等方面去影響巴蜀人,而固有的巴蜀文字和言語是不可能馬上改變或消失的。
  • 注音符號源流簡述
    注音符號的聲母、介母和韻母關於注音符號,我們曾經推送過這兩篇文章:<注音符號的歷史與沿革>;<注音符號與拉丁拼音之對比>,從不同的角度對注音符號進行了一些論述。這些內容,與本文相輔相成,都有助於諸位對注音符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 漢字本來就是表音文字
    漢字亦不例外,漢字是漢語的視覺形式,是一種將漢字的語音以書寫符號呈現的系統。也就是說,看到漢字,我們就會與其讀音聯繫起來。因此,漢字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是一種表音文字。現在的人,由於已經無法復原漢字最早的語音,因此在看待古文字時,往往忽略其本身的表音屬性,而更重視其形象特質。也因此,才會有習慣上認為漢字是「象形文字」的誤解。
  • 【講正字】漢字字體紀錄片
    《漢字》是一部用中文漢字探討國際設計、視覺文化和身份認同的紀錄片。日常生活場景正好是看字的「好地方」當西方人說自己在漢語地方學習中文,每天花數小時練字,又將中文字簡化成易懂的圖像讓人學習,以中文作為母語的筆者,坦然驚覺自己對字的理解和尊重,竟及不上一個老外,字裡行間的學問更是深似海。
  • 講座「談漢語的詞義蘊含與漢字的兼義造字」綜述
    實則這是在漢字的初始階段,由於數量少,先民們運用兼義造字的方法,使單個漢字具有盡量承擔記錄較多詞義的能力,並使這種能力在形體上得以表現。易言之就是使詞義在其表示符號——漢字字形中有較多的蘊含。說是「同形異字」,實際上則是兼義造字。明明是同一字的同一形體,怎麼能說是「異字」呢?董先生認為這種提法,也值得商榷。這一類的兼義造字,所蘊含的意義之間,也大都是有所聯繫的。
  • 再談談漢字的正簡問題
    所謂「改造文化」,首當其衝要為民族自卑感付出代價的就是漢字。當鼓吹廢除漢字、改造文化成為一種流行,那麼為漢字辯護的理性聲音便要靠邊站了。大家也都很清楚,一步到位做到廢除漢字是不可能的,於是,作為達成廢除漢字目標的過渡性方法,即「漢字簡化論」便粉墨登場,漸漸開始作為一種主張,被不少人提出。後來也成為大陸實際的操作模式。
  • 測字學雜記(14):壓勝制鬼之漢字
    -END-推薦閱讀    外國人所起中文名的氣場作用玄武符號「厶」的多重意義漢字右文說兼論多音聲符應簡約化太歲符「止」的解析香火符「山」、「光」、「尚」的意義文曲星符「亠」的吉兇羊角符「丷」的詮釋祝咒符「吅」的發掘青頭探源
  • 海外漢字系列(一):喃漢遺珠
    這個時期,一切書寫的史料,建築的題字,完全使用文言漢語,與中原漢地幾無差異。《大越史記全書》乃其中之代表。純漢文書寫時期的越南語幾乎全部使用「音讀」而非「訓讀」漢字。其中使用的『漢越音』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唐代中古漢語語音。
  • 字體的隱喻(續)——日本的漢字文化
    可關注我們哦 ↑進入公眾號後點擊菜單「往期訊息」可查看以前的推送主編按上一期,我談到:」漢字的字體是具有隱喻圖式的象徵結構「 今天,我們來到日本,看一下漢字在日本具備怎樣的隱喻含義。在漢字使用度極高的日本,漢字往往承載比假名更大的訊息量,更有衝擊力。漢字的字體,在日本發展的速度遠超其宗主國。各種經典的、傳統的、創新的字體(字型)都是首先發跡於日本。本文原載公眾號【知日】,如不同意轉載請盡快聯繫本編刪除。 有一款字體,它在日本火了20年,連庵野秀明都想將它佔為己有。
  • 日本溫泉旅館常見漢字「貸切」、「素泊」終於搞懂了!7個必背旅館單字完整解析
    圖片來源:acworks/photo AC▋體驗日本文化必住的「溫泉旅館」,到處都可以看到漢字?溫泉旅館從設備、穿著到餐點,都充滿著和式情調,用字遣詞也較傳統,所以很多地方都會用到「漢字」唷!接下來就看看溫泉旅館常見漢字單字吧!▋日本溫泉旅館必背漢字總整理:「貸切」、「素泊」終於看得懂了!男湯、女湯、足湯的「湯」是什麼意思?
  • 第七屆 漢字與漢字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通知
    研討會目的:漢字元素在亞洲不同民族語系中,均有其獨特的位置
  • 一種符號學會所有語言|月絕書
    若然要表示譬如咬牙、咬舌替由唇顎裂所發出聲音箇音質,則有另一套獲廣泛使用箇國際音標擴展系統(由國際語音學學會設計)。 直到2007年,國際音標共有107隻單獨字母,以及56隻變音符號替超音段成分。國際語音學學會有常時會得增減一眼符號,或者修正某眼符號。
  • 【藝文誌】《音感2.0》:超越符號的水與聲
    最初,我們只是用線條去切割意義,但後來,那些被我們稱為「符號」的特定圖像和聲音,卻在不知不覺中演化和茁大,甚至成為了今天我們建構世界的秩序。  是一個被符號統治的世界,「意義」成了所有存在的指標,而長久以來活在圖像和語言縫隙中的我們,亦早已習慣將所有的「混亂」都視為邪魔外道。
  • Emoji表情符號> iOS版|Emoji表情符號> iPhone/iPad版 11.7.0.12...
    Emoji表情符號> 音樂視頻 大小: 316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