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本來就是表音文字

2021-03-01 國語社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世界上,不論何種語言,總是先於文字產生,因此,有許多語言並沒有對應的文字,只有造成語言的語音系統。

漢字亦不例外,漢字是漢語的視覺形式,是一種將漢字的語音以書寫符號呈現的系統。也就是說,看到漢字,我們就會與其讀音聯繫起來。因此,漢字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是一種表音文字。現在的人,由於已經無法復原漢字最早的語音,因此在看待古文字時,往往忽略其本身的表音屬性,而更重視其形象特質。也因此,才會有習慣上認為漢字是「象形文字」的誤解。但我們知道,雖然已經無法復原古音,但古音確確實實存在過,經過嬗變,才有了後世的語音。

我國古代沒有拼音字母也沒有注音的符號系統,先民最先採用漢字來注音,如《說文解字》中的「讀若某」(即後人「音某」),這種注音方法稱為「直音」。但「直音」法有很大的侷限性,即有時找不到同音字;更常見的情況是,同音字是生僻字,注了跟沒注一樣,讀者還是不懂要怎麼唸這個字。後來又有另一種注音法,或者說是直音法的改進方式,即利用同音不同調的字來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作「到平聲」。(「刀」是平聲字,「到」是去聲字,單說「音到」並不準確,必須改變聲調才能得到「刀」的讀音。)這樣可以避免生僻字,但需要改變聲調,還是顯得不足。


(《說文解字·玉部》局部)


(《康熙字典·人部》「今」字條)

比直音法更加進步的,是所謂的「反切」法,簡單來說,即使用兩個字拼出一個音來,上一個字代表聲母,下一個字代表整個韻母(以及聲調)。反切法的發明,是漢語音韻學的肇始。宋代以前的反切,並不是簡單地兩字連讀成一音,而必須把上一字的韻母去掉、下一字的聲母去掉,再按照一定的方式拼出正確的讀音來。有時根據這種方式,也拼不出正確的讀音,那是由於許多漢字古音今音不同之故。反切法在應用的過程中,也經過後人的優化與改進,在民國二年(1913)「讀音統一會」制定出注音符號之前,反切法一直是大家習慣使用的注音方式。

保留或反映漢字讀音的書,最早是韻書。韻書的編纂,原本是為了文學創作。六朝人看重「雙聲疊韻」,因此就有人編寫韻書。韻書是反切的總彙:以韻部為綱,方便人們依韻吟詩;在每一系列同音字下註明反切,以便矯正人們的方音。當然韻書也有字義詞義的解釋,能起到字典的輔助作用。


(《廣韻》內頁)

現存的完整韻書,最古老的一部是《廣韻》。《廣韻》的語音系統根據《唐韻》,而《唐韻》又基本上根據的是《切韻》。《切韻》為隋代陸法言所著(601),現存一些殘卷。《唐韻》為孫愐刊定(751),現在亦僅存殘卷。《廣韻》成書於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陳彭年、丘雍等奉詔重修,全名為《大宋重修廣韻》。《集韻》成書於宋寶元二年(1039),是宋祁、鄭戩、賈昌朝、王洙奉詔刊修《廣韻》而成,依照賈昌朝奏請的「窄韻十三」歸併同用之韻,對《廣韻》作了系統性修正。後來,明代的呂坤著《交泰韻》、清初的潘耒著《類音》,又都設計了新的反切法。使二字連讀成為一音。清初李光地等奉敕撰寫了《音韻闡微》(1726),繼承了呂潘二人的優點,避免了二人書中的缺點。民國二年(1913)「讀音統一會」的「審定國音」即根據《音韻闡微》一書逐字審音,於民國二年年底出版《國音檢字》一書。


(《音韻闡微》內頁)


(依據「讀音統一會」審定字音出版的《國音字典》)

我們讀陸法言的《切韻》序言可知,他的古音知識來自反切,他以古代的反切為標準,在他的書中很大程度保留了古音系統。綜合我們已經得知的漢字及其讀音史料亦可以推斷,古代的音系歷史漫長,只是在陸法言之前缺乏文字記載而已。因此,漢語的語音是一直存在的,漢字的讀音也是先於漢字的。先民造字,在以字表音這個基本前提下,再考慮用什麼方式在創立單字,有的使用象形、有的使用會意、有的使用指事、有的使用形聲等等。

知悉這些,我們便可得出結論,漢字並不「落後」,也從來不是一種「落後」的文字。近代以來對於漢字的種種誣衊,是國家制度落後之下,文化自卑論者企圖擺脫困境的一種激進論調而已。

相關焦點

  • 再談談漢字的正簡問題
    所謂「改造文化」,首當其衝要為民族自卑感付出代價的就是漢字。當鼓吹廢除漢字、改造文化成為一種流行,那麼為漢字辯護的理性聲音便要靠邊站了。大家也都很清楚,一步到位做到廢除漢字是不可能的,於是,作為達成廢除漢字目標的過渡性方法,即「漢字簡化論」便粉墨登場,漸漸開始作為一種主張,被不少人提出。後來也成為大陸實際的操作模式。
  • 均質社會·一·二·文字概述:楔形文字
    蘇美人楔形文字、漢字,屬於象形文字,注重表意,但表音功能較弱;埃及聖書體文字、後楔形文字,屬於意音文字,兼顧表意和表音;去除漢字的日文可以看作音節文字,注重表音,但表意功能很弱;今天,印歐語系的大部分文字都屬於字母文字,注重表音,但表意功能較弱。
  • 曠世秘聞——西方「表音文字」是中文雅言的寄生物
    事實上,只有像中文那樣的表意文字能夠超越語音的轉瞬即逝的局限,穿越時空,形成可靠的歷史紀錄。 與表意文字不同,所謂的「表音文字」是一種語音現象;佛經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言語道斷」,其中的「言語」就是這種語音現象——漂浮在虛空中難以為繼,因而「表音」不能傳播。換句話說,僅靠「表音」無緣於文字。
  • 海外漢字系列(一):喃漢遺珠
    這首氣勢磅礴、格律整齊的七律,並不是中原漢地的產物,而是越南詩人胡春香描述下龍灣之美的漢詩《渡華封》。越南語本屬「南亞語系」,與漢語所屬之「漢藏語系」並不類同,但由於古時越南人並沒有自己語言的書寫系統。大約從東漢開始,漢字(越南人稱之為「儒字」)開始有系統和大規模的傳入越南。
  • No17: 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形音文字及語言文字優劣的標準(上)
    表音文字與表意文字共創完美「家園」人類大約在四萬年前就能用不同聲調的聲音交流信息了。文字的形成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類的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當具備了寫條件:刀、山石、竹片、筆、墨、帛、紙之後才出現的,人類文明是以文字的出現為標誌的。而文字的多少又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步,思想的深化,語義的複雜和適應傳達的內容不斷擴大而逐漸增多的。
  • 張朋朋先生:要用「中國文字學」指導「漢字和漢文教學」
    文字是視覺符號,本質是字形,是靠字形表意的,是靠人眼識別的,因此,中國古人非常重視和研究「識字教學」,「三、百、千」就是前人編寫的最經典的識字課本。因為字形必須呈現和傳遞才能被人眼識別,古人也知道漢字用筆書寫的不易,但古人並沒有選擇簡化漢字字形。古人知道「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就是因為理解漢字字形的造字法所表示的意義是學習漢文經典之本。
  • 守護日本人的心魂的漢字
    字就是神,神就是字。      點破這個謎底的,是《漢字百話》作者、有「日本漢字研究第一人」之稱的白川靜教授。他畢生研究漢字,發現漢字是進去之後,怎麼也轉不出來的魔方,非鬼哭神號不能解決問題。      正因為這個魔方不好轉,所以日本人的研究也相當著力。
  • 韓國人:看到日本人的漢字能力後,再次認識到朝鮮文字的偉大
    韓國人>>12今、お前がそうやって書いてる文字もハングルである文句を言うならハングルを使うな現在你所寫的文字就是諺文要嘰嘰歪歪那就別用諺文14.韓國人チョッパリたちは、自分たちが使うカナカナさえも、元は新羅の角筆であるチョッパリたちは、表音文字を作ったことがない日本佬們自己用的「片(假名)假名」也是從新羅的角筆來的日本佬們沒有創造過表音文字15.
  • 2019年4月自考真題:形聲字的大量出現說明漢字已經成為表音文字。
    形聲字的大量出現說明漢字已經成為表音文字。查看答案解析【正確答案】錯誤。所以形聲字聲符的出現只說明漢字有了表音趨勢和表音符號,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漢字的表意性質。2020年自學考試題庫已上線,趕快刷起來>>自考365提供從報名到畢業一站式服務!
  • 文以載道 | 漢字魅力遠播東西
    ◎一、正祖談文字的意義正祖曰:「大抵文字者。墳籍之根本。詞章之宅宇。言語之體貌也。展卷玩古。則千載共朝。削簡論今。則萬裡對面。以之傳道述事。治官察民。而凡天地萬物造化不窮之跡。莫不有待而資取焉。大矣哉。文字之功用也.夫學莫大於格致。格致莫要於文字。予於文字之學。雖未嘗專心用力。而其於音義沿革之間。蓋不無粗窺端倪者。」
  • 《漢字五千年》神奇的符號 驚世的貢獻
    很多人在造字,但是只有倉頡把各種不同的形體漢字統一了,文字不完全是個人創造的,而是使之集中起來作為一種形象出現。在古籍和神話中,人們觸摸到一些久遠的歷史,但如果黃帝的史官倉頡只是一位文字的整理者,那麼當時的文字有可能已經具備一定規模,中國文字最早的形態是什麼樣子?甲骨文之前,有一段漫長的歲月被後人遺忘,有人稱它為文字的史前階段,或初文階段。
  • 【講正字】漢字字體紀錄片
    文字、字體或字型,當然不只是文青、字體控或平面設計師的「潮物」。無論影像如何迅速即達我們的眼前,文字仍是不可或缺。
  • 與安溥談《事情本來就是這樣》:再會一回,已不同的自己
    再會一回,已不同的自己:與安溥談《事情本來就是這樣》〈事情本來就是這樣〉,可稱是黃韻玲最恬淡的歌曲之一,這次,安溥要挑戰翻唱。舉重若輕,來自於過往的心念。「〈事情本來就是這樣〉是最早啟發我『原來歌詞就是詩』的一首歌。不管是任何語言結構,或試著打破結構,在音律、韻腳或詞彙使用上,充分表現出人的狀態。」
  • 因為它就是個「外星人」的文字系統
    人類各個民族文化所使用的絕大多數語言,都是用文字來表達讀音。這就是「表音文字」。比如英語,掌握26個字母的認讀和字母的拼寫規律後,只要能說出來,就能寫下來。反之,只要能認識文字,就能把文字讀出來。讀音和文字是緊密相關的。
  • 本來旅圖2018-薩摩鹿兒島 | 遊學記 01:城山
    :)本來旅圖2018人文遊學季&薩摩鹿兒島—— 相關連結 ——本來旅圖2018 | 暑期人文遊學季 & 薩摩鹿兒島本來旅圖2018 | 行程攻略及團友須知Q&A——更多瞭解——本來旅圖 | 日本關西自由行 | 私家攻略秘笈本來旅圖 | 2016四國關西之二 | 東寺弘法市
  • 漢字基因解密:湛
    湛的古音念甚,古義與其說是沉沒、沉浸,不如說是斟酒之斟,其金文字相是水(酒)+甘+匕。匕:酒勺,古代舀酒器具,形如有曲柄的小鬥。《儀禮·鄉射禮》載:「兩壺斯禁,左玄酒(註:摻水之酒),皆加勺。」湛字整日沉湎在斟酒尋歡的享樂中。《漢書·成帝紀贊》:「然湛於酒色」,顏師古註:「湛,讀曰耽。」《詩經 • 大雅》:「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即此。湛的字源是甚。《説文》:「甚,尤安樂也。
  • 漢字學重要網站推介【更新版】
  • 漢字演進如何造成一字多音?
    眾所周知,漢字一字多音現象普遍存在。諸位翻閱字典、辭書,字頭之下羅列多音者,比比皆是。我們回溯歷史,先民草創文字之時,當為一字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