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世界上,不論何種語言,總是先於文字產生,因此,有許多語言並沒有對應的文字,只有造成語言的語音系統。
漢字亦不例外,漢字是漢語的視覺形式,是一種將漢字的語音以書寫符號呈現的系統。也就是說,看到漢字,我們就會與其讀音聯繫起來。因此,漢字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是一種表音文字。現在的人,由於已經無法復原漢字最早的語音,因此在看待古文字時,往往忽略其本身的表音屬性,而更重視其形象特質。也因此,才會有習慣上認為漢字是「象形文字」的誤解。但我們知道,雖然已經無法復原古音,但古音確確實實存在過,經過嬗變,才有了後世的語音。
我國古代沒有拼音字母也沒有注音的符號系統,先民最先採用漢字來注音,如《說文解字》中的「讀若某」(即後人「音某」),這種注音方法稱為「直音」。但「直音」法有很大的侷限性,即有時找不到同音字;更常見的情況是,同音字是生僻字,注了跟沒注一樣,讀者還是不懂要怎麼唸這個字。後來又有另一種注音法,或者說是直音法的改進方式,即利用同音不同調的字來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作「到平聲」。(「刀」是平聲字,「到」是去聲字,單說「音到」並不準確,必須改變聲調才能得到「刀」的讀音。)這樣可以避免生僻字,但需要改變聲調,還是顯得不足。
(《說文解字·玉部》局部)
(《康熙字典·人部》「今」字條)
比直音法更加進步的,是所謂的「反切」法,簡單來說,即使用兩個字拼出一個音來,上一個字代表聲母,下一個字代表整個韻母(以及聲調)。反切法的發明,是漢語音韻學的肇始。宋代以前的反切,並不是簡單地兩字連讀成一音,而必須把上一字的韻母去掉、下一字的聲母去掉,再按照一定的方式拼出正確的讀音來。有時根據這種方式,也拼不出正確的讀音,那是由於許多漢字古音今音不同之故。反切法在應用的過程中,也經過後人的優化與改進,在民國二年(1913)「讀音統一會」制定出注音符號之前,反切法一直是大家習慣使用的注音方式。
保留或反映漢字讀音的書,最早是韻書。韻書的編纂,原本是為了文學創作。六朝人看重「雙聲疊韻」,因此就有人編寫韻書。韻書是反切的總彙:以韻部為綱,方便人們依韻吟詩;在每一系列同音字下註明反切,以便矯正人們的方音。當然韻書也有字義詞義的解釋,能起到字典的輔助作用。
(《廣韻》內頁)
現存的完整韻書,最古老的一部是《廣韻》。《廣韻》的語音系統根據《唐韻》,而《唐韻》又基本上根據的是《切韻》。《切韻》為隋代陸法言所著(601),現存一些殘卷。《唐韻》為孫愐刊定(751),現在亦僅存殘卷。《廣韻》成書於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陳彭年、丘雍等奉詔重修,全名為《大宋重修廣韻》。《集韻》成書於宋寶元二年(1039),是宋祁、鄭戩、賈昌朝、王洙奉詔刊修《廣韻》而成,依照賈昌朝奏請的「窄韻十三」歸併同用之韻,對《廣韻》作了系統性修正。後來,明代的呂坤著《交泰韻》、清初的潘耒著《類音》,又都設計了新的反切法。使二字連讀成為一音。清初李光地等奉敕撰寫了《音韻闡微》(1726),繼承了呂潘二人的優點,避免了二人書中的缺點。民國二年(1913)「讀音統一會」的「審定國音」即根據《音韻闡微》一書逐字審音,於民國二年年底出版《國音檢字》一書。
(《音韻闡微》內頁)
(依據「讀音統一會」審定字音出版的《國音字典》)
我們讀陸法言的《切韻》序言可知,他的古音知識來自反切,他以古代的反切為標準,在他的書中很大程度保留了古音系統。綜合我們已經得知的漢字及其讀音史料亦可以推斷,古代的音系歷史漫長,只是在陸法言之前缺乏文字記載而已。因此,漢語的語音是一直存在的,漢字的讀音也是先於漢字的。先民造字,在以字表音這個基本前提下,再考慮用什麼方式在創立單字,有的使用象形、有的使用會意、有的使用指事、有的使用形聲等等。
知悉這些,我們便可得出結論,漢字並不「落後」,也從來不是一種「落後」的文字。近代以來對於漢字的種種誣衊,是國家制度落後之下,文化自卑論者企圖擺脫困境的一種激進論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