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科技史料輯遺

2021-03-05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

離休之後,以讀書為樂,偶從各種古籍中摘抄出若干有關泉州地方的歷史資料,這些東西或許過去不為人所注意,現在把它整理出來,以供參考。野人獻曝,聊表微忱而已。

一、明代泉州的桂圓和荔枝

 

明代泉州的桂圓乾和荔枝幹,已行銷北方。當時福建的桂圓乾、荔枝幹質量比廣東高。這裡引李贄在湖北寫給耿定力的一封信,可以為證。

 

「閩中友朋多情義,歲時恭敬師長,唯有枝圓白糖等土產耳。倘分惠我各數斤,使我復嘗故鄉物,不亦美歟!城中發賣者皆廣枝圓,無閩枝圓也。縱有亦皆下品,枝必酸澀,圓必定大核,故以為請」(《李卓吾先生遺書》卷一《與耿子健納言書》)。

 

信中枝圓一詞系荔枝桂圓之合稱。李贄是泉州人,從小吃慣津甜的荔枝和小核的桂圓,所以知道酸澀和大核的枝圓都是下品。

 

泉州話稱桂圓為龍眼,小核的稱為「椒眼」,以小核似胡椒。現在的人不知其義,都寫成「招眼」,那是錯了。

 

有一個晉江人(按:又稱安溪籍)林嗣環,字起八,明朝的舉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寫了一篇有名的文章,題為《口技》,一直入選現今初中語文教材。他又著一部小書叫《荔枝話》,其中說:

 

「閩南植荔枝龍眼家,多不自採。吳越賈人,春即入資評樹下。吳越人曰『斷』,閩人曰「贌」。有贌花者、贌孕者、贌青者。樹主與贌客倩慣估鄉老為互人,互人繞樹指示曰:「某樹得幹幾許,某少差,某較勝。雖以見時多寡為言,而後日之風雨,之肥瘠,互人皆意而得之。他日摘焙與所估不甚遠。估時兩者賄互人,樹家囑多,贌家囑少。」

 

「泉郡佳荔類多,其知名者曰火山。曰早紅,熟最先。曰桂林,一名野種,又名椰鍾,系出粵東,頎身而聳肩,又氣韻微減。曰進貢子,其瓤不涇,出阪田傅會元家。曰狀元紅,推錦田為上,楓亭次之。若筆香、麻餅,則山茘之總名也,熟最後,貌頗寢。噉時已與龍眼同薦冰盤矣。……有名陳家紫者,疑即蔡譜中所云小陳紫者。泉郡七縣有之不一二邑,邑不一二家,家不一二株。」

 

我認為宋朝之時,荔枝龍眼以火焙乾的技術還沒發展,所以蔡襄《荔枝譜》只提鹽漬和白曬,而沒有提到火焙的加工技術。生荔易爛,不能運銷遠處,經濟價值不夠高。明代則加焙成幹的技術已經完善,還會事先「贌」買,焙乾後行銷江浙兩湖一帶,人們並已認識其藥用價值了,因之荔枝龍眼的收益就更大

 

傅會元名夏器,南安錦田(今歸泉州市轄)人。他以善作八股文著名,曾在泉州大力推廣與改良種植荔枝龍眼。

二、宋代泉州人呂渭的石刻藥方

 

宋代泉州不但名醫輩出,並且人民很多具有醫藥知識,有不少的藥物學著作。北宋同安人丞相蘇頌主編《本草圖經》,就是一部名著。生於北宋末,卒於南宋初的惠安人莊綽,字季裕,是當時的學問家,以《雞肋編》(一部類似沈括《夢溪筆談》之書),而聞名於世;他同時也是醫藥家,《宋史·藝文志》載他著有《本草節要》(今佚)、《膏肓腧穴灸法》二卷(尚存)、《脈法要略》(已佚)等書。

 

清晉江龔顯曾《亦園脞牘》「溫陵唐宋元人著述現存考」條載,「《雞肋編》三卷,宋莊季裕撰,見《四庫書目》。又《琳琅秘室叢書》有此種,《說鄂》亦有節本。」

 

1983年3月中華書局新版《雞肋編》附蕭魯陽《莊綽生平資料考辨》一文關於莊之籍貫,考定為惠安人,原文如下:「莊綽是什麼地方人?《雞肋編》自序署清源,而歷史上清源有兩處,一在山西,一在福建,故陸心源《儀顧堂題跋》卷八說莊綽是太原人。餘嘉錫《四庫提要辯證》卷十八,根據《萬姓統譜》,考定莊綽是福建惠安人。按惠安,宋時屬清源郡,餘說可信。另外,宋人劉方明編《幼幼新書》卷四十,稱莊綽有子名念祖字泉伯。按泉伯之『泉』即泉州之『泉』,宋泉州轄惠安,所以莊綽祖籍惠安說可以成立。」

 

前年我到廣西桂林旅遊,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用說了,而其保存數千方古代的摩崖石刻或碑刻,則又是一個文物倉庫,摩崖石刻中有一塊獨具特色,它不是詩文,也不是題名,而是一貼《養氣湯方》,刻者是北宋泉州人呂渭。我遍查志書,呂渭的事跡杳不可考。

 

《養氣湯方》摩崖石刻在桂林市南溪山刻仙巖,刻於宣和四年(1122年)。高0.5米,寬0.65米,楷書;正文每字徑0.02米,注文每字徑0.01米,共195字。內容包括藥名、份量、服法及療效。看來呂渭是為了向群眾推廣這藥方,以免染該地的嵐瘴之病,兼可延年益壽,善心可嘉。今錄全文於下:

 

「按《廣南攝生論》載《養氣湯方》:

 

附子,圓實者,去盡黑皮,微炒,秤四兩。甘草,炙,秤一兩。*黃,湯洗,浸一宿,用水淘去灰,以盡為度,焙乾,秤二兩。右三味同搗羅成細末,每服一大錢,入鹽點空心服。皇祐、至和間,劉君錫以事竄嶺南,至桂林遇劉仲遠先生,口授此方,仲遠是時已百餘歲。君錫服此湯,間關嶺表數年,竟免嵐瘴之患,後還襄陽,壽至九旬。嘗云:聞之仲遠日,凌晨盥櫛訖,未得議飲食,且先服此湯,可保一日無事。旦旦如此,即終身無疾病。宣和四年上巳日,朝請郎提舉廣南西路常平章事晉江昌渭記。」

三、宋代泉州人所著的農書

 

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一八經籍志的記載,宋代泉州人有兩本農業方面的書籍,一為《禾譜》,溫陵曾安止撰,共五卷。一為《農器譜》,曾安止的侄孫曾之謹撰,計三卷,續二卷。現閱《文物報》,知《禾譜》近已在江西發現了。

 

泉州的農業生產技術在北宋已有很大的發展,據《宋史》卷八記載,宋真宗時,已由佔城傳入耐旱稻種「佔城稻」,泉屬各縣普遍栽種,大大提高了產量。那麼,泉州人士有較詳盡的水稻專書,便不足為奇了。

 

《文獻通考》說:「《禾譜》五卷。陳氏曰,宣德郎溫陵曾安止移忠撰。東坡所為賦《秧馬歌》也。謂《禾譜》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其不譜農器,故以此歌附之。安止熙寧(1068-1074年)進士,嘗為彭澤令。」又說:「農器譜三卷,續二卷。陳氏曰,耒陽令曾之謹撰。安止之侄孫也,追述東坡歌之意為此編。周益公為之序,陸務觀亦作詩題其後。周平園序曰:紹聖初元,蘇文忠公南遷,邑人宣德郎致仕曾公安止獻所著《禾譜》。後百餘年,其侄孫耒陽令之謹始續成之。凡耒耜、耨鋪、車戽、蓑笠、銍刈、筱簣、杵臼、鬥斛、釜甑、倉庾,厥類惟十,附以雜記,勒成三卷。皆考之經傳,參合今制,無不備者。是可補伯祖之書,成蘇公之志矣。其序牛犁,蓋一編之管轄也。」

 

按泉州古稱溫陵,曾安止自題溫陵,則應是泉州人,然地方志無可稽考。而周平園之序,又稱他為「邑人」,似為周的同鄉。査南宋丞相周必大自號平園老叟,江西廬陵人。則曾安止又似乎是廬陵人,但廬陵並無溫陵之稱,看來安止原籍泉州,致仕後オ居住廬陵的。至於曾之謹則是安止侄孫無疑,是泉州移民的後裔。

 

四、宋代泉州人論茶

 

福建盛產茶葉,泉州當時茶葉生產已很發達。宋初黃夷簡《山居詩》稱讚安溪茶葉為:「宿雨一番蔬甲嫩,青山幾焙茗旗香。」可見一斑。

 

《福建通志》卷四,「茶類」引蔡襄著《茶錄》說:「茶以晉江清源洞及南安一片瓦產者尤佳。」但蔡為仙遊人。宋代泉州人論茶的著述,資料很罕見。嘗見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一八,載呂惠卿著有《建安茶記》一卷,呂是泉州南安人,他是王安石變法的骨幹分子,此書算是泉州人記茶的第一本著作,但書已久佚了。宋代惠安人莊綽的《雞肋編》,倒有一條很詳盡的建茶材料。

 

該書卷下「韓岊論茶」條說:「韓岊知剛,福州長樂人。嘗監建溪茶場,雲茶樹高丈餘者極難得。其大樹二月初因雷迸出白芽,肥大長半寸許,採之浸水中,埃及半斤,方剝去外包,取其心如針細,僅可蒸研以成一胯,故謂之『水芽』。然須十胯中入去歲舊『水芽』兩胯,方能有味。初進止二十胯,……雜用於「龍團」之中。採茶工匠幾千人,日支錢七十足。舊米價賤,『水芽』一胯猶費五千。如紹興六年,一胯十二千足,尚未能造也。歲費常萬緡。官焙有緊慢火候,慢火養數十日,故官茶色多黑。民間無力養火,故茶雖好而色亦青黑。宣和中(1119—1125年),臘月貢或以小株用硫磺之類發於蔭中,或以茶子浸使生芽,十胯中八分舊者,止微取新香之氣而已。入『香龍茶』,每斤不過用腦子一兩,而香氣久不歇,以二物相宜,故能停蓄也。」

 

又清初泉州人陳允錫,字子師,著有《史緯》一書,共三百三十卷。康熙間進呈,藏於秘府。這是泉州人史學著作中首屈一指的大部頭,因篇幅太大,出版困難,今已流傳甚稀。《史緯》卷二百三十六載:「高宗建炎(1127—1130年)初,建州臘茶,北苑為第一。其最佳者。曰社前、曰火前、又曰雨前,所以供玉食備賜予。太平興國(976—984年)始置,大觀(1107—1110年)以後,制愈精,數愈多,胯式屢變,其品不一。歲貢片茶二十一萬六千斤。建炎以來,葉濃、楊勍等相繼為亂,園丁亡散,遂罷之。」

 

胯是宋代茶葉的包裝單位。以上資料對研究北宋建茶不無參考價值。

 

五、泉州百年一遇的大雪

 

唐代詩人韓偓說泉州氣候為「一冬無雪卻聞雷」,這是文學語言,用以形容泉州的溫和,但不等於泉州完全沒有下雪。根據《泉州府志》不完整的記載:宋「大觀四年(1110年)十二月二十日泉州大雪。」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冬泉州雨雪。」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泉州大雨雪,平地五尺許(《同安縣誌》載明日期為正月十六日)」。

 

最近一次泉州大雪在1894年,至今也已百年了。從1891年到1894年,泉州一帶連年見雪,現抄錄史料於下

 

「光緒十七年(1891年)辛卯十二月初一日大雪,遍地色白如綿,嚴寒徹骨」(民國《同安縣誌》卷三)。

 

「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十二月初一日大雪,廿九旱仍雨霏霏如綿絮。地上如鋪白,坑澗皆平,俗呼為棉花雪。問之八十老翁,均以為不經見雲」(同上書)。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農曆十一月初八夜,苦寒三日之後,是夜大降棉花雪,厚者約達尺許」(《泉州文史資料第二輯》)。

 

六、泉州地震史料補述

 

泉州是個多地震區,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是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農曆十二月初九日,震中在泉州海外,震級8級。1979年11月,福建省地震局曾編輯出版《福建省地震歷史資料彙編》,其中關於泉州市的資料,都從各種志書輯出。乾隆《泉州府志》和《晉江縣誌》成書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左右,以後的地震,該書也加以補入。

 

泉州市歷史上地震,該書增補較早的有兩條。

 

(一)宋徐鉉《稽神錄》說:「聞王初為泉州刺史,州北數十裡,地名桃林。光啟初,一夕林中地震有聲,如鳴百面鼓。」確定唐僖宗光啟二年(886年)泉州永春地震。

 

(二)《宋史·漳泉陳氏世家》稱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農曆四月,泉州地震,震象為「酒數行,地忽大震,棟宇將傾,坐立者不自持。」

《泉州府志》記載當地最早一次地震是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現在我再補一條,比府志資料早半個世紀。元釋大圭《紫雲開士傳》卷二《釋景彬》條載:「祥符中(1008—1016年),地震逾月,(泉)州人大恐。」這次看來是連續性的地震,時間較長,難怪人們恐懼。

 

七、唐代歐陽詹論陶瓷

 

泉州盛產陶瓷,但唐代的相關史料絕少。偶閱歐陽詹《歐陽行周文集》卷四《陶器銘並序》,倒有一點泉州陶瓷的間接資料。歐陽詹字行周,泉州人,唐貞元八年(792年)進士。現將他關於唐代陶瓷的原文照抄於下:

 

「今天下之至富者,土也,不勞而成者,火也。夫陶,掬壤以制,焚蒸以凝,就其不勞,因其致富。不瑩而水清珠皖,不鍛而金固石堅。一工致工,千室以給、觳鬻累甗,瓶缶盃盂,大窮儋石,小極圭撮。經鼎鑊而自若, 在焯燕而莫渝。滿堂絕侈靡之譏, 提挈無剽殺之患。」從以上記載來看,歐陽詹對當時泉州陶瓷的原料、火候、品種、經濟作用等等,都有一番了解。

 

八、南宋泉州醫僧釋文宥

 

泉州在宋朝出了兩個名醫,一個是北宋同安縣白礁鄉(今劃歸漳州龍海縣)人吳仐(音滔),曾在泉州花橋亭行醫,死後被封為「保生大帝」。這個人很出名,至今仍然影響巨大,臺灣到處奉祀他的神像。

另一個是南宋泉州名醫圓通大智禪師,僧名文宥,就不為人所知,連地方志也沒有記載他的事跡。現從有關史料對他的事跡作個鉤沉。

 

南宋賈似道《悅生隨抄》載:「溫陵醫僧圓通大智禪師文宥。善脈,晚年不按脈,望而知之。及臨終五七年,隔垣而知之。」南宋鄱陽洪邁《野外類稿》卷下載:「前年與德粲同之溫陵,謁大智禪師醫僧,作四小詩送之:

 

「丈室掩槐夏,與君同臥痾。平生莫逆人,裹飯誰見過。跰躚起鑑井,萬古寂不波。觀心要知是,造物如吾何。

 

「六年別故山,松竹故無恙。此身已天涯,飄走復何向。清源老醫師,砭僂出投杖。勿辭一往勤,挹彼上池漲。

 

「石樑跨蠔山,永與方壺久。憑君持一杯,往酹濟川手。遙知相攜處,溟渤浸箕鬥。作詩問大釣,猶有斯人否?

 

「山河我四大,物我同一體。誰為若疾癢,搔按不容擬。多生抱此念,耿耿未雲已。那知如魚樂,更有濠梁子。」

據說元代泉州釋大圭《夢觀集》也有關於文宥的記載。

 

從這些史料看,文宥應是十三世紀的泉州名醫,歲數活得相當長。

 

九、林興珠事跡

 

1984年第4期《福建論壇》載有梁志忠同志《林興珠與福建藤牌兵》文,介紹林興珠於清初在黑龍江抗拒沙俄侵略者,卓著功勳的事跡。並說他帶領大批閩人兵士往東北,發展成為水師營。文中引清光緒壬寅(1902年)福建解元林傳甲著《龍江舊聞錄》第六章《水師營制考》之語說:「水師營兵皆調自福建,溯其先世皆福建人。其大姓若莆田之林姓,同安之陳姓,在福建本為巨族。在此邦亦為巨族。雅克薩之役,建義侯林興珠,平羅剎,為閩人立功塞外之祖。」這是值得閩人自豪之事。

 

但是建義侯林興珠的確實籍貫,該文只引《廣陽雜記》泛說他是福建漳、泉人,搞不清到底是閩南那一縣。而藤牌戰術的淵源,也沒有明確提到,未免美中不足。我根據鄭翹松《永春縣誌》載:「林興珠,字而梁,昇平裡人,叔父日勝,本業屠,順治初聚眾數千,據馬跳、帽頂諸諸砦,以應明遺臣鄭成功。成功表日勝伯爵,令統率水、德間砦,以牽綴清人內地之兵。順治十三年(1656年)夏,為安溪李日璟所敗,乃率其眾投誠,興珠與焉。」

 

又李光地《榕村全集·榕村譜錄合考附漁仲先生遺事》稱:「順治初,鄭成功阻兵海島,有山賊林日勝者,納款於成功,授偽伯爵。」

 

所以林興珠是永春人。藤牌是明代閩南民間武術的一種,有明人凌揚藻《蠡勻編》「閩之漳泉習鏢牌」可以為證。這種武術經鄭成功充分發揮成為作戰技術,林興珠就是由此繼承的。

 

興珠原名興朱,歸清後始改興珠。他抗拒沙俄之事,《永春縣誌》參考章夏時紀事及《武功紀盛·蔡鵬傳》,有較具體的說明:「初,俄羅斯邊將在西伯利亞者,築城於黑龍江外之雅克薩,擾我索倫達乎爾諸地,旁吏禁之不聽。(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夏,聖祖命都統彭春督軍往徵,興珠及左都督何祐將福建藤牌軍五百佐之,水陸並進。抵城,敵人迎擊,槍彈雨下。興珠令挽牌者入水而伏,聲止乘流復進,敵彈不能中,皆驚曰:『此大帽軍也,』遂潰。興珠乘勝攻克之,虜其將額裡克含等,毀其城而返。

 

(1990年)

 

本文選自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叢書《陳泗東文史類稿》

相關焦點

  • 泉州華僑史料拾零
    二、宋、元出國的華僑 南宋洪邁《夷堅志》「島上婦人」條記載了一條泉州華僑的史料,全文錄下:「泉州僧本偁說,其表兄為海賈,欲往三佛齊。
  • 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泉州華僑史料拾零
    二、宋、元出國的華僑南宋洪邁《夷堅志》「島上婦人」條記載了一條泉州華僑的史料,全文錄下:「泉州僧本偁說,其表兄為海賈,欲往三佛齊。法當南行三日而東,否則值焦上,舩必糜碎。此人行時,偶風迅,舩駛既二日半,意其當轉而東,即回柁,然已無及,遂落焦上,一舟盡溺。
  • 參與「雲上逛展」 體驗「科技泉州」
    本報訊 (記者陳林森 通訊員許雅菁)10日,第十八屆中國·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海創會」)舉辦雲上展會啟動儀式,泉州展區同步上線。 自2003年創辦以來,海創會始終圍繞「項目、技術、資本、人才」四大主題,建立健全常年對接的有效機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已發展成為我省科技成果對接和轉化的重要平臺。
  • 德爾互聯科技籤約2019泉州數字經濟推進大會重點項目
    乘勢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我省召開,2019年5月7日,由泉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泉州市數字泉州建設辦公室和中國聯通泉州分公司承辦的「『數智互聯,慧聚泉城』2019泉州數字經濟推進大會」在泉州迎賓館隆重舉行。
  • 「泉州傳統文化」南少林武術
    南少林武術是泉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海內外譽為「南少林武術之鄉」。泉州自唐以來,不但文風蔚起,習武之風也甚盛行,歷代不但科第賡續,因武藝而登第者亦代不乏人。 泉州的少林寺,肇建於唐,歷經3興3廢,第1次廢於五代,原因是南少林寺僧人反對閩王王審知之投靠後粱;第2次廢於南宋末,原因是少林寺僧人反對蒲壽庚降元;第3次廢於清初,史料有「乾隆二十八年秋詔焚泉州少林寺」的記載。至於少林寺最後一次復建,史料亦有「明洪武十年州官黃中立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的記載,只是因為歷經3建3毀,便從茲無復敢修者。
  • 泉州採用在線直播打造星火科技培訓新模式
    今年以來,泉州市科技局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積極轉變工作方式,持續開展星火科技遠程培訓與諮詢服務,大力培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舉辦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結合星火科技培訓工作開展,完成製作培訓課件視頻16部並上傳科技局網站「科技視頻」專欄供農民自主點播。舉辦民生科技遠程培訓。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需要,為做好造林工作與公共衛防疫工作,泉州市科技局與泉州市林業局、泉州市計生協會聯合舉辦以《珍貴樹種福建柏育苗及豐產栽培技術》和《新冠肺炎公眾防護與消毒措施》為專題的民生科技遠程培訓。
  • 福建泉州:運用在線直播星火科技打造培訓新模式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今年以來,泉州市科技局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積極轉變工作方式,持續開展星火科技遠程培訓與諮詢服務,大力培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結合星火科技培訓工作開展,完成製作培訓課件視頻16部並上傳市科技局網站「科技視頻」專欄供農民自主點播。舉辦民生科技遠程培訓。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需要,為做好造林工作與公共衛防疫工作,泉州市科技局與泉州市林業局、泉州市計生協會聯合舉辦以《珍貴樹種福建柏育苗及豐產栽培技術》和《新冠肺炎公眾防護與消毒措施》為專題的民生科技遠程培訓。
  • 「項目籤約」鳳岡縣與泉州具特廚衛科技有限公司籤訂協議等2則
    1、鳳岡縣與泉州具特廚衛科技有限公司籤訂協議11月17日,泉州具特廚衛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唐舉亮一行赴鳳岡考察,貴州鳳岡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康生對唐舉亮一行表示歡迎,雙方就《鳳岡縣水暖衛浴五金產業集群項目》籤訂招商引資項目協議書。
  • 泉州181家企業入選
    2020年度泉州市上市後備企業名單1.泉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2.福建省藍深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3.泉州佰源機械科技有限公司 4.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7.福建北峰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福建鐵拓機械有限公司 19.泉州市世創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20.泉州眾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1.福建路通管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泉州少林史跡考
    查倫敦不列顛博物院所藏較早的天地會抄本(光緒七年收入《近代秘密社會史料》),並不言其假託的少林在何省何縣何山,可見這些地名不是原有的。依著者推斷:洪門稱長房在福建,故晚出的《海底》附益少林在福州九蓮山。其後改「蓮』為連』之本分而為二:一增圃龍縣名,一增蒲田縣名。『盤』、『蒲』二字又是其後轉變的。
  • 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揭牌
    館內設兩大展區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吳志明 通訊員莊曉麗 林穎)近日,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揭牌儀式暨「傳承與紐帶——僑牽南安」主題展在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舉行。據介紹,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是全國少有的專題紀念華僑參與中國革命的博物館,也是繼詩山鳳山祖廟之後,南安市第2家被確認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的文化場所。該館布館面積2180平方米,館內設置葉飛將軍專題陳列和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專題陳列兩大展區,以豐富翔實的文物史料全面展示葉飛將軍光輝、廉潔的一生,系統再現213位泉籍華僑參與、支持祖國革命的血淚徵程。
  • 12個高新產業項目落地泉州軟體園
    該活動由豐澤區人民政府、泉州市科學技術局、泉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聯合福建省科技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由泉州軟體園管委會、泉州市軟體行業協會承辦。「泉州、豐澤地方政府扶持措施務實,產業政策較為完善。同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這裡的生活環境優美,是晶片類高新技術產業創業的一個理想地。」談到項目為何落地泉州軟體園,宏芯科技(泉州)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林這樣說道。
  • 泉州入選商務部口罩出口名單的企業
    >泉州邁特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晉江市嘉禾服裝有限公司福建福瑞斯戶外用品有限公司醫用外科口罩晉江恆安家庭生活用紙有限公司卡賓服飾(中國)有限公司>福建省博安醫療器材有限公司福建諾米高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福建蓋迪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惠豐藥業有限公司小豐醫療科技(福建)有限公司詩麗雅化妝品(泉州)有限公司
  • 泉州古代書院與重教興學之風
    宋代以後,泉州書院發展更為鼎盛,組織規制也更加完備。紹興十一年(1140年)至鹹淳三年(1267年),泉州相繼出現12所書院,地域分布廣泛,除了府城之外,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同安各縣都有。書院是古代泉州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和組織形式,融講學、祭祀、藏書、修書等多種功能於一體,著書立說、講學授徒、探索學問是其主要職能。宋代以後,朱熹開創的「朱子學」成為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流派。
  • 泉港六中在第十四屆泉州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再創佳績!
    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面向在校中小學生開展的具有示範性和導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動之一,是我市目前中小學各類科技活動優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種形式,培養青少年的科技創新精神、科學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大賽已連續舉辦14屆,每年有1萬多名學生參加競賽活動。
  • 泉州這些街巷名折射出古時「民生產業」
    豆生巷打錫街和打鐵巷 見證古代手工業泉州錫雕具有悠久的歷史,始於唐宋時期,盛於明清朝代,是泉州重要的非遺。打錫街在莊府巷東與現在的南俊路西南之間,自明朝至今,幾百年間,因阿拉伯人到泉州做生意、定居者日多,這條街道兩旁陸續聚集了為數眾多的做錫生意的杭浦,產生了不少錫雕大師及名匠一人,他們世代相承雕藝。打錫街見證了古代泉州與阿拉伯人、中東、非洲、歐洲人貿易往來的歷史盛況。如今,泉州打錫街錫鋪僅存的一家,是位於西街門鋪的「連發錫鋪」,始於1853年,是有據可查的泉州最為古老的一家錫鋪。
  • 東大史料編纂所之史料保存技術室
    に分かれ、歴史史料の複本作成、史料の保存・修理を行なっています。これら歴史史料に関わる事業は、史料保存の観點からみても大変重要な作業です。この事業は、原本の調査・分析を伴うため、その過程で得られた情報は、重要な歴史情報の研究データとなっています。修復・影寫・模寫は、長い時間をかけた手作業による史料の修理や複製を行ない、寫真は、史料編纂所の現在の調査採訪活動を支えるなど、各々の専門分野で修練された技術を活かしています。
  • 泉州初中十大名校
    2014年10月,泉州豐澤圓夢培訓學校成立。2015年6月於濱江校區創立泉州實驗中學豐澤附屬小學,並於當年9月開始招生。之所以初中排第一是因為實驗中學的中考前幾名大多是實驗的。比五中還多。但是現在的實驗中學很難進。NO.2 泉州五中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學,簡稱泉州五中,是福建省首批重點高中。
  • 泉州新增4家國家級眾創空間
    泉州網4月29日訊(記者王樹帆 通訊員吳雅丹)近日,科技部公布2020年度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名單,全國共有498家單位入選,泉州福建海峽兩岸安成青年眾創空間、華創空間、妙思眾創空間、閩南理工學院創客園4家眾創空間上榜。
  • 紀錄片《重返刺桐城》傳奇揭秘泉州千年繁華
    曾經別號刺桐城的泉州,包括馬可波羅在內的許多海外冒險家,都曾把刺桐城描述成當時世界最大的港口。《重返刺桐城》全面考證梳理了從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歷史沿革,延伸了中國海洋文明的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重返刺桐城》以史料為證,一部700年前由義大利人撰寫神秘手稿《光明之城》記載,雅各.德安科納乘船來到中國沿海,放眼望去「一座巨大的港口,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