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後,曹奐、劉禪、孫皓的待遇為何不同?

2020-12-23 江戶川小鳴

曹奐、劉禪、孫皓分別是魏蜀吳三家的末代君主。蜀亡之後,劉禪被封為安樂縣公。魏亡之後,曹奐被封為陳留王。吳亡之後,孫皓僅被封為歸命侯。從三者的爵位上講,曹奐最高,劉禪其次,孫皓最低。這種待遇上的不同,到底有什麼講究?

咱們還要從最先滅亡的蜀漢聊起。蜀漢名義上是被曹魏所滅,但當時曹魏的實權掌握在權臣司馬昭手中,給劉禪封個什麼爵位,是擺在司馬昭面前的一道政治難題。為什麼這麼說?滅蜀之後,司馬昭被進封為晉王。如果投降的劉禪在爵位上與司馬昭平級,那明顯是不合適的。所以,司馬昭意識到劉禪不能被封王。此時司馬家族已經全面掌握曹魏的國政,即將代魏。優待劉禪,可以給魏主曹奐做個「榜樣」,促其退位。所以,司馬昭又意識到,劉禪的爵位不能低了。

再者,在原蜀漢內部,以譙周為代表的士族知識分子心向曹魏。司馬昭要拉攏這些人為己所用。如果封譙周等人為列侯,那麼,劉禪的爵位就不應該低於他們,畢竟他們曾經是君臣。這樣一來,就只能封劉禪為公。可是公又分為郡公和縣公。封哪個合適呢?劉禪畢竟是司馬家族的敵人,封為郡公無疑增加了其影響力,這對司馬家族不利。那麼,思來想去,劉禪被封了安樂縣公。

那麼曹奐為什麼被封為陳留王呢?《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記載大意是:「鹹熙二年(公元265)十二月壬戌,魏主曹奐詔公卿大臣,在南郊設壇,禪位於晉嗣王,就如漢禪讓於魏一樣。」這段記載有兩層意思:第一,西晉的江山名義上是受曹魏禪讓而來。所以,西晉必然認同曹魏的正統性,以確保自己的正統地位。這樣一來,魏主曹奐退位之後,地位不能低。所以晉武帝司馬炎封其為王,位在安樂縣公之上,是有其考慮的。第二,當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位,取代漢朝,建立了曹魏政權。漢獻帝在沒當皇帝之前就是陳留王。

那麼,司馬炎封魏主曹奐為陳留王用意何在?第一,司馬炎以禪讓的方式取代了曹魏,他最擔心有人打著忠君的旗號,以擁護曹氏復位的名義反對他。所以,他封曹奐為陳留王,一方面讓大家想到曹奐就想到漢獻帝,意在告訴世人,當年曹魏的江山也是這麼來的。另一方面,當年曹丕代漢時,封漢獻帝為山陽公,而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從爵位上講,王比公高。司馬炎要以此告訴世人,在對待前朝末代君主方面,司馬家比曹家要厚道。第二,曹魏取代東漢,是通過禪讓;西晉取代曹魏,也是通過禪讓。司馬炎非常害怕禪讓會成為一個潮流,所以,他封曹奐為陳留王,意在讓後人想到禪讓就想到陳留王曹奐,進而對禪讓心存畏懼,防止司馬家族的江山將來也被禪讓掉。

吳主孫皓投降後,被封為歸命侯,比蜀主劉禪地位還低,這是什麼原因呢?從劉備入川開始,其家族統治了蜀地半個世紀。在蜀地,不僅益州本地的許多士族不支持這個政權,而且,劉禪統治後期,」經其野民皆菜色「。也就是說,蜀漢政權在益州很不得民心。如此一來,劉禪的號召力也就十分有限。所以,司馬炎對劉禪的擔心相對要小,封其為安樂縣公還是比較放心的。

可是東吳與蜀漢不同。第一,從孫策開始,東吳統治江東八十多年,僅孫權統治江東就長達五十多年。可以說東吳統治區域內,百姓基本上都是出生於孫氏家族統治時期。第二,江東孫氏與士族大家聯姻。例如,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陸遜家族就是江東的士族大家;周瑜的女兒嫁給了太子孫登,周瑜家族也是士族大家。魏晉時期,士族的勢力逐漸強盛,而孫氏家族與士族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影響力很大。第三,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公元264年,吳主孫皓即位;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建立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吳。蜀漢滅亡後,司馬家族用了十七年時間才平定了東吳。其間,孫皓執掌東吳,與司馬家族抗衡了十六年。可見,東吳的實力很強。儘管《三國志》中說孫皓:」兇頑,肆行殘暴,忠諫都誅,諂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也就是說其有許多不堪的地方,但從能力和影響力上講,對這個人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所以,儘管孫皓投降了,但如何削弱孫氏家族的政治影響力,鞏固西晉王朝在江東的統治,是擺在晉武帝司馬炎面前一個嚴峻的政治難題。據《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孫皓投降後,被封為歸命侯,」皓太子瑾拜中郎,諸子為王者,拜郎中「。這段記載說明了什麼?魏晉時期,屬於封建等級社會。一個人的爵位,代表了其社會地位的高低。孫皓不是一個人,他背後有一個利益集團。如果給孫皓的爵位封高了,其周圍人的地位也會隨之提高。這會提高孫皓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孫皓過去是皇帝,現在被封為侯。當時,被封侯的人很多,而且,其兒子連侯都沒封。這無疑在貶低孫皓家族的社會地位。

劉禪被封為安樂縣公。」安樂「二字意味著只要劉禪老老實實的,司馬氏就可以保其家族的富貴。孫皓的爵位是歸命侯,」歸命「這兩個字的意思可就不同了。《資治通鑑》中有講孫皓雖然」暱近小人,刑罰放濫,人不自保,此其所以亡也「,但司馬炎認同孫皓很有才能。他封孫皓為歸命侯,就是要告訴孫皓,你不要認為自己有本事,心理不平衡,你要認這個命,現在是晉朝的天下。可是孫皓認命嗎?據《資治通鑑》,晉武帝司馬炎接見歸命侯孫皓,說:「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而孫皓也說:」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那麼,晉武帝怎麼看待這件事?在晉武帝看來,孫皓有能力,而且不甘心,這讓司馬炎很不放心。

孫皓的結局如何?蜀主劉禪投降後,當了八年安樂縣公,去世時六十四周歲。魏主曹奐退位後,當了三十七年陳留王,去世時虛歲五十八歲。相比之下,吳主孫皓投降後,當了四年的歸命侯就去世了,終年四十二歲,正值壯年。孫皓為何與劉禪、曹奐結局不同?劉禪即位初期,實權掌握在諸葛亮手中。曹奐本來就是個傀儡皇帝。但是,孫皓不同,他從二十二歲開始就是一個自己說了算的實權皇帝,但三十八歲當了歸命侯,他承受不了這樣的政治打壓和地位落差,結果於壯年就離世了。

相關焦點

  • 劉禪和孫皓,同樣都是亡國之君,為何待遇卻相差甚遠?
    歷史上的蜀後主劉禪和吳主孫皓,雖然同是亡國之君,但孫皓的待遇卻是要比劉禪低很多。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禪在蜀國滅亡之後,全家被司馬昭遷至魏都洛陽。並以魏帝曹奐的名義,封劉禪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不僅如此,蜀國宗室和群臣也大都封侯賜爵。
  • 三家歸晉後,劉禪封公、曹奐封王、孫皓封侯,為何待遇差別這麼大
    司馬炎學著曹丕的故事,降封曹奐為陳留王。對三國歷史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魏蜀吳鬥來鬥去,最後都便宜了司馬家,也就是「三家歸晉」。魏蜀吳三家的亡國之君,都接受了西晉的降封,只是在爵位上各有不同。蜀漢後主劉禪,封爵是安樂公,而孫吳的亡國之君孫皓卻只是一個歸命侯。這也不禁讓人疑惑,同樣是亡國之君,為何曹奐、劉禪和孫皓的待遇差別這麼大呢?
  • 同樣都是亡國之君,孫皓的待遇為什麼遠遠比不上安樂公?
    後主曹奐被逼禪於司馬炎,司馬炎自然不會虧待他,封曹奐為陳留王。另外兩國的君主專制待遇雖不及曹奐,但兩者之間仍有很大差距。就像蜀國後主劉禪被封為安樂公一樣,而名聲大振的吳主孫皓只封為歸命侯,差距確實有點明顯。同為亡國之君,孫皓對曹奐的待遇不及他有情可原,為何還比不上「安樂公」劉禪?
  • 為何三國君主投降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其中有什麼講究?
    當初曹丕一上位,就逼迫漢獻帝退位,封為山陽公,當時曹魏給漢獻帝的爵位也是公,所以劉禪投降後,也跟漢獻帝一樣得了公的爵位,不過漢獻帝的是「郡公」,劉禪的只是「縣公」,劉禪的待遇自然比不上漢獻帝。劉禪、曹奐、孫皓三人有很多區別劉禪投降後,來到洛陽,在那裡可是「樂不思蜀」,司馬昭問劉禪在這裡如何,想不想念蜀地,劉禪說過得很好,不想。
  • 三國歸晉後,劉禪封公、曹奐封王、孫皓封侯,待遇為啥差這麼大?
    曹奐封王,劉禪封公,孫皓封侯,從這可以看出來,曹比劉地位高,劉比孫地位高。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情況發生?劉禪作為蜀國後主,他算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在魏國進攻蜀國的時候,他本來是可以不投降等到姜維的支援,但是由於害怕和沒有主見,他選擇了投降。在投降之後,他還特意發布命令讓姜維也投降。蜀國滅亡後,魏國將東吳滅亡卻看起來並不急切。
  • 曹奐封王、劉禪封公、孫皓封侯,同是亡國之君,為何差別這麼大?
    對於三家的亡國之君,司馬家給予的封號是不同的。其中魏帝曹奐被封為陳留王、漢帝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吳帝孫皓則只是一個歸命侯。同樣是亡國之君,江山同樣歸了晉,為何三人的封號區別這麼大呢?眾所周知,三家滅亡的先後順序是:魏滅蜀、晉代魏、晉滅吳。要知道為什麼魏蜀吳三家的待遇不同,就得從司馬家入手。公元263年,魏丞相司馬昭兵分三路攻蜀。鄧艾險途暗渡奇襲成都,迫使蜀漢皇帝劉禪投降,蜀漢自此滅亡。
  • 三國最終結局,為何魏國皇帝封王,蜀國皇帝封公,吳國卻只封侯?
    魏蜀吳三個國家,魏末代國君曹奐(魏元帝),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蜀國後主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吳國皇帝孫皓被封為了違命侯。最終在265年,司馬昭去世後司馬炎繼位晉王,曹奐也被逼禪位,從而受封陳留王。 從正史的角度來說,漢獻帝禪位於曹丕,因此當時的正統,也由魏朝繼承,而這一次的禪讓,正統的帝位,再次到了晉朝身上,算是和平的權利交接,司馬家族更要考慮緩解士族還有民間的不安,對於被廢的曹奐,予以隆重的禮遇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 三國最終結局,為何魏國皇帝封王,蜀國皇帝封公,吳國只封侯?
    其中魏國的末代國君曹奐,被封為了陳留王,蜀國劉禪封為了安樂公,吳國皇帝孫皓,只獲得了一個歸命侯的職位。按照魏晉時期的爵位制度,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候、亭候、關內侯是十個等級,很顯然孫皓的地位是最低的,司馬家這麼的原由是什麼?不妨讓我們好好來說明一下。
  • 司馬炎對孫皓說:我在這裡設置座位很久了,孫皓回了一句成為預言
    在東吳滅亡之後,司馬炎與孫皓有過一段比較有意思的對話,司馬炎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嘲諷孫皓,孫皓以一句話反擊。而這句話居然成為了"預言"。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西晉消滅東吳西晉和東吳的國力差距可以說是非常大,西晉開國不久,正是一個政權銳氣正盛的時候,而東吳的皇帝孫皓倒行逆施、迷信讖緯、大興土木、親近小人、窮奢極侈,一副亡國之君的模樣。事實上孫皓的種種舉動也確實對東吳國力造成巨大傷害,最嚴重的就是東吳群臣的忠誠度。
  • 三國一共有11位皇帝,在位時間最長的是劉禪,最短的又是誰?
    第五個皇帝就是曹奐。司馬昭殺曹髦後,立曹操的孫子曹奐為帝。曹奐雖然是皇帝,但實際上是司馬昭的傀儡,沒有實權。公元前266年,司馬昭死了,他的兒子司馬炎篡奪了曹魏的權力,曹奐死了,曹奐被降為陳留王,在位六年。三國時期的東吳皇帝,東吳老孫家共有4位皇帝。首先出現在東吳的是孫權。
  • 曹丕怎麼對待漢獻帝,司馬炎就怎麼對待曹奐,蒼天饒過誰
    後來,司馬炎篡位,退位的曹魏最後一位皇帝曹奐也享受了同樣的待遇,在自己的封國內可以稱朕,用天子禮儀,不用參加朝會,不用朝見在任的皇帝,如果見到了,也不用像其他人一樣跪拜。他們死後,也可以按照天子禮儀和規制下葬。比如漢獻帝這個廟號,就是在他死後由曹魏承認的,否則他死後不會有皇帝專用的廟號。其實劉協不是第一個享受這種待遇的人。在他之前,昌邑王劉賀也曾經享受過。漢武帝死後,幼子漢昭帝繼位。
  • 皇帝禪位後當了王爺,沒曾想王位傳了200多年,持續了四個朝代
    中國的朝代更換史就是一部殺戮史,但凡新人上位,上一代的帝王就該死在沙灘上了,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東漢的漢獻帝運氣就比較好,退位之後各項待遇如舊
  • 劉禪與孫皓
    書中出現過的皇帝有漢靈帝劉宏、少帝劉辯、獻帝劉協、晉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漢昭烈帝劉備、後主劉禪、吳大帝孫權和孫亮、孫休、孫皓等幾位,他們雖然貴為皇帝,其實不過是歷史中的一枚棋子而已,更多的時候是身不由己。  魏蜀吳三國中,蜀國最早滅亡,劉禪一直作為庸人當國的典範而常遭非議。
  •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為何強勢的曹魏,最終沒能統一天下?
    蜀後主劉禪蜀國的劉禪,以「樂不思蜀」的典故,成了中國古代昏君的典範。雖然現代有無數人替劉禪洗白,但是,劉禪的治國能力是無論如何也洗不白的。當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等蜀漢四大名相在世之時,蜀國還能苦苦支撐。
  • 劉裕稱帝後,為何要將司馬家族趕盡殺絕?根本原因是什麼?
    但司馬炎的野心遠比父輩們大得多,他不願隱居幕後,渴望成為真正的「九五至尊」,於是就在鹹熙二年的十二月,司馬炎效仿「曹丕代漢」的故事,逼迫當時的皇帝曹奐禪位於他。 曹奐倒也識時務,知道大勢已去,乾脆利索的「退位讓賢」,司馬炎登基後封曹奐為陳留王,並準許他享受許多「特權」,比如「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等等。
  • 劉禪為啥能被司馬氏善待?匈奴人為啥會打著他的旗號反叛西晉?
    劉禪命好,生在了一個基本規則得到尊重的時代,無論是他、還是後來的東吳孫皓,在投降司馬氏後都得到了善待,所以他的餘生其實沒啥看點。但是,在劉禪死後,有關於他的故事可就精彩得多了:打著他旗號的政權,成功覆滅了西晉。首先,劉禪得到善待,是有時代大環境前提的。
  • 劉協的山陽公和劉禪的安樂公,同樣是公爵,待遇卻是天差地別
    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那麼,問題來了,漢獻帝的山陽公,劉禪的安樂公,這兩個公爵待遇差別有多大?對此,在筆者看來,同樣是公爵,安樂公和山陽公的待遇卻是天差地別。一首先,蜀漢滅亡後,劉禪被曹魏封為安樂縣公。與此相對應的是,東漢王朝滅亡後,漢獻帝劉協被封為山陽公,這裡面的山陽,指的是河內山陽郡,也即劉協的山陽公,以河內山陽郡(在今河南焦作山陽區)為封國。
  • 三國君主歸順晉朝後,為啥魏國被封為王,蜀國位公,吳國為侯?
    那麼之前三個國家的皇帝自然也都歸到晉的統治下,但是在分封三國皇帝的時候卻出現了不同。例如曹奐為王、劉禪為公、孫皓為侯。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三個國家的皇帝在晉的地位不同?首先在三國中魏國的實力在後期是很強盛的,司馬家族就是在其中任職的。而晉朝的產生是以晉代魏的說法而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