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亡國之君,孫皓的待遇為什麼遠遠比不上安樂公?

2020-12-23 一個人談歷史啊

漢末三分天下,魏蜀吳稱霸一方,最後三分天下,歸於晉。公元前263年蜀漢滅亡,公元266年曹魏被晉朝取而代之,到公元280年東吳再次被司馬炎吞併,三分天下終成一統。

有句話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魏蜀吳三國都成了亡國君,受盡凌辱,但最後也都成了好人。

後主曹奐被逼禪於司馬炎,司馬炎自然不會虧待他,封曹奐為陳留王。另外兩國的君主專制待遇雖不及曹奐,但兩者之間仍有很大差距。就像蜀國後主劉禪被封為安樂公一樣,而名聲大振的吳主孫皓只封為歸命侯,差距確實有點明顯。同為亡國之君,孫皓對曹奐的待遇不及他有情可原,為何還比不上「安樂公」劉禪?

事實上,這是劉禪懦弱無能、孫皓太過強硬造成的。

《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可以說是人所共知的,講述了後主劉禪被鄧艾嚇破膽而降的故事。到達曹魏後,司馬昭為劉禪設宴。司馬昭問後主:「安樂公,頗思蜀國?」後主卻笑道:「這是樂,不思蜀也。」左右文臣見後主如此回答,都頗為嘆息。甚至司馬昭也搖頭道:「人之無情如此也。」

所以命歌舞停止,改為蜀舞。後主看得目瞪口呆,眉開眼笑。諸葛亮勸後主:「若司馬昭再問,陛下必掩面大哭,說先人故地遠在西川,無日不思,這樣司馬昭便放他回蜀國去了。」沒多久司馬昭又問:「頗思蜀否?」後主遺憾地哭了起來,只聽郗正教的回答。

司馬昭笑道:「這不是剛才郗正告訴你的嗎?」後主不無慚愧地說:「是,是,郗正說的就是了。」司馬昭笑了笑說:「我無憂無慮。」從此,後主放鬆了警惕。後主受司馬昭之恩,

原書中寫道:昭乃封安樂公,賜居所,月給用度,賜絹萬匹,奴婢百人。子劉瑤和樊建、譙周、郤正等群臣,都被封為侯。

有的人說後主的表現就像昏君,自食其果,成了階下囚。竟然還不知廉恥,出賣了自己的部下。其實,如果後主表現得英姿勃發,傲慢自大,那是自取其禍。看著看著東吳的孫皓就知道了,太強的人必然得不到優待。

俗話說得好,蜀漢滅亡後,江東唇亡齒寒,變得人人自危。吳主孫休憂心忡忡,託孤給濮陽興丞相兼左將軍張布。濮陽興與張布覺得孫皓「才識明斷,堪為帝王」,便立孫皓為帝。而孫皓繼位,前期雖勤政,有一代明君的風範。卻愈來愈殘忍,沉溺酒色,寵信中常侍岑昏。隨心所欲地殺掉大臣,東吳變得「廷臣守口如瓶,不敢再言」。

東吳雖然單獨面對強大的北伐,卻仍有丁奉、陸抗等人把守疆土,因此在263年至280年間,又苦苦支撐了十餘年。不過,陸抗等病故後,東吳變得一無所有,基業也隨杜預、王浚等人南下而亡。在情急之下,孫皓打算自殺殉國,但其部下勸孫皓:「陛下為何不效法安樂公劉禪?」孫皓遂率眾投降。

到了晉國,司馬炎給孫皓賜座,說道:「我就把這座給你,等你好久。本來要看孫皓的笑話的,但孫皓回答說:「我在南邊也有一個座位等著陛下。司馬炎笑了笑,賈充想趁此機會羞辱孫皓,說道:「聽說你在南方,鑿人眼,剝人面,這是什麼刑罰?」見孫皓答道:「有叛逆或不忠之人,我就用這種刑罰。」賈充見此,感到慚愧。

原書中寫道:帝封皓為歸命侯,子嗣為中郎,隨降宰輔皆封列侯。張悌丞相被殺,封他為王。此時三分球歸晉,但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其子為侯,孫皓為歸命侯,只有中郎。三國時期的「公爵」,可以開府治事,可以封地,可以世襲。而且侯爵只是普通的爵位。兩者之間的鴻溝為什麼會那麼大?

一是還得說劉禪大智若愚,主動投降,以自己的懦弱換得司馬昭的信任。司馬昭自然會覺得劉禪是個無能的後主,根本無力擔心。因此劉禪可以大加封賞,以此來收復蜀國的民心,這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第二、孫皓雖歸降,但也是無可奈何之舉。孫皓並非真正的歸降,只是大勢所趨,不可違背而已。再者,孫皓在司馬炎之前的一段對峙,是會有人知道孫皓雖然率眾投降,但還是不願低頭認錯。雖不致再謀反,但也會令人心驚膽戰。

當司馬炎剛平定天庭的時候,兵戈是不能移動的。無法殺掉孫皓,只好隨便封賞一次,一邊讓吳人覺得沒有為自己的國家出力,就可以提防孫皓,豈不是一舉兩得?請他做個小官,再怎麼精明也是反天的。

最終,劉禪雖然懦弱無能,主動投降,但他是個無為而治的主兒,仁愛之心還是有的,因此受到蜀國大員的愛戴,投降雖然可恥,但在蜀國,劉禪畢竟是漢室宗親,不能受辱。因此司馬炎介於劉禪之間,不得不高規格處理。厚顏無恥的劉禪更有利於平定天下。與孫皓不同的是,孫氏政權本來就是地方政權。

而且孫皓還有一個殘忍不仁的特點,他自掌權以來就囂張跋扈,任何反對他或使他不滿的人都會受到嚴厲的打擊和報復。在孫皓執政時期,驕奢淫逸,經常動用民力建造許多宮殿,招致民眾不滿,他卻不以為意反而以武力鎮壓,使百姓更加憎恨孫皓。

在一統華夏之後,司馬炎自然要面對各方面的情況,孫皓沒有民望,所以不能過多封賞,否則如何向東吳百姓交代,對於東吳百姓來說極為不利。因此孫皓的待遇不如劉禪也不足為奇。

相關焦點

  • 劉禪和孫皓,同樣都是亡國之君,為何待遇卻相差甚遠?
    歷史上的蜀後主劉禪和吳主孫皓,雖然同是亡國之君,但孫皓的待遇卻是要比劉禪低很多。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禪在蜀國滅亡之後,全家被司馬昭遷至魏都洛陽。並以魏帝曹奐的名義,封劉禪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不僅如此,蜀國宗室和群臣也大都封侯賜爵。
  • 曹奐封王、劉禪封公、孫皓封侯,同是亡國之君,為何差別這麼大?
    對於三家的亡國之君,司馬家給予的封號是不同的。其中魏帝曹奐被封為陳留王、漢帝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吳帝孫皓則只是一個歸命侯。同樣是亡國之君,江山同樣歸了晉,為何三人的封號區別這麼大呢?眾所周知,三家滅亡的先後順序是:魏滅蜀、晉代魏、晉滅吳。要知道為什麼魏蜀吳三家的待遇不同,就得從司馬家入手。公元263年,魏丞相司馬昭兵分三路攻蜀。鄧艾險途暗渡奇襲成都,迫使蜀漢皇帝劉禪投降,蜀漢自此滅亡。
  • 他作為亡國之君,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用天子旌旗,僅此一例
    談到古代亡國之君,大多是非常悲慘的下場,如被毒死的李煜,上吊的崇禎,跳樓的宋少帝,這些人中,幾乎沒有人能得到善終,也有一些情況比較好,比如漢獻帝在禪位後受封山陽公,劉禪受封安樂公,這些都是非常悲慘的下場,可以說很不容易,但談到末代皇帝的下場,最好的還是曹奐,作為魏武帝曹操的後代,雖然說沒有保全祖宗家業
  • 司馬炎對孫皓說:我在這裡設置座位很久了,孫皓回了一句成為預言
    西晉消滅東吳西晉和東吳的國力差距可以說是非常大,西晉開國不久,正是一個政權銳氣正盛的時候,而東吳的皇帝孫皓倒行逆施、迷信讖緯、大興土木、親近小人、窮奢極侈,一副亡國之君的模樣。事實上孫皓的種種舉動也確實對東吳國力造成巨大傷害,最嚴重的就是東吳群臣的忠誠度。
  • 值得尊敬的亡國之君:崇禎帝
    崇禎是天啟皇帝熹宗之弟,明光宗皇帝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孫子。三人中,除了崇禎的父親光宗皇帝在歷史上默默無聞外,他的哥哥天啟皇帝與爺爺萬曆皇帝在歷史上都是相當的著名,不過,都不是以正面形象而聞名。崇禎是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一般而言,亡國之君或暴虐無道,或荒淫縱情,或不理朝政,但崇禎皇帝這些一條也沒佔上。
  • 三家歸晉後,劉禪封公、曹奐封王、孫皓封侯,為何待遇差別這麼大
    為了顯示自己的德行和胸懷,曹丕降封劉協為山陽公,許他在其封地內「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還封劉協的四個兒子為列侯。有道是「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和後世的亡國之君相比,曹丕對劉協是真的非常優待了,只不過他沒有想到,自己從漢室手中接過來的江山,最後被別人學著他的樣子奪走了。
  • 退位後,曹奐、劉禪、孫皓的待遇為何不同?
    曹奐、劉禪、孫皓分別是魏蜀吳三家的末代君主。蜀亡之後,劉禪被封為安樂縣公。魏亡之後,曹奐被封為陳留王。吳亡之後,孫皓僅被封為歸命侯。從三者的爵位上講,曹奐最高,劉禪其次,孫皓最低。這種待遇上的不同,到底有什麼講究?
  • 同是亡國之君,漢末二帝和明末二帝有什麼不同,四個人誰更高明些
    要知道,沒有錢鎮壓起義,那可是要亡國的。明末的時候,崇禎帝朱由檢為了湊錢打李自成,讓百官捐款,結果沒人搭理他。他想賣官都沒人買,最後只好自掛東南枝。總之,劉志幹的還不是不錯的,公元167年,劉志駕崩,得諡號為「桓」,與「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相同,其意為「闢疆服遠、克敬勤民」。
  • 盤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4位亡國之君,其中有一人過得比劉禪還瀟灑
    一個王朝興起,必然就會有一個王朝覆滅,而覆滅王朝的最後一任君王,就被稱為是亡國之君;不過很多亡國之君要麼選擇與王朝同在,有的則是被殺;而這裡盤點的,則是亡國後投降的四位君王,看看都有誰吧。蜀後主-劉禪劉禪是不必多說了,因為他實在是太有名了;劉禪是劉備的兒子,三國時期蜀漢的第二位君王,同時也是亡國之君;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
  • 亡國之君都是無能之輩?這個皇帝告訴你什麼叫雄才大略
    從夏商周到溥儀,中國歷史上亡國之君眾多,如果說哪個亡國之君實力最強,應該非隋煬帝楊廣莫屬,於仁壽四年(公元604年)繼位。 他即位時候的隋朝才開國二十多年,歷經開皇之治,耕地面積、人口都是一個新的高度。開皇律幾乎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相對完整的法典,而且開創了科舉制,國家百廢待興。
  • 帶血的宋詞:9位亡國之君被幹掉以後
    李煜是在南唐亡國兩三個月後的966年年初抵達開封的,起初,他並不能理解自己的身處險境,儘管趙匡胤表面上優待五代十國的各位亡國之君,但仔細翻閱史料就可以發現,五代十國投降北宋的各位君王,基本上都是離奇暴死。
  • 劉協的山陽公和劉禪的安樂公,同樣是公爵,待遇卻是天差地別
    在漢末三國時期,亡國之君一般都會被善待。比如劉協和劉禪這兩位亡國之君,就是很好的例子。
  • 風流天子,亡國之君,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是南唐的亡國之君。提到亡國之君,人們的普遍看法是「罪有應得」。不過由於李煜是個詩文書畫樣樣精通的風流天子,人們提到他,往往都會嘆息一聲,對他的遭遇表示遺憾。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個兒子,按道理來講,他不是長子,應該無緣皇位。不過世事難料,機緣巧合之下,他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 這些皇帝既是開國君主,又是亡國之君
    提到短命的王朝,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秦朝和隋朝。這兩個國家都在開國之君的手中完成大一統,又被二代掌門人玩垮了。
  • 亡國之君說夏桀
    身為亡國之君,他的名聲很不好,除了暴虐無道,他還有一個很大的罪名,就是寵愛妺(mò)喜。  紅顏誤國,妺喜大概算第一人。在她之後,還有商朝末年的妲己、西周末年的褒姒……不得不說,歷史真是驚人的相似。或者說,把亡國的罪責推給女人,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套路。  《史記》中稱,夏桀居斟鄩,又說「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
  • 晉武帝司馬炎,大一統王朝最弱的開國之君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基本上都是定國安邦的一代雄主,如秦始皇、劉邦、隋文帝、唐太宗(他和開國之君沒什麼分別),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
  • 吳末帝孫皓荒淫暴虐的行為藝術
    唐代詩人劉禹錫《西塞山懷古》一詩,前四句說的是晉軍滅吳,孫皓歸降的史事,從此,歷經四帝、割據江東近六十年的吳國滅亡了。吳末帝孫皓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是孫權的孫子。景帝孫休中年病故,正值蜀國滅亡不久,南方交趾叛亂,國家應當立年長者為君,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勸說朱太后,迎立孫皓繼承帝位。此時他已年二十三歲。孫皓一旦登基為帝,大權在手,遂志滿意得,顯露出粗暴、驕橫、猜忌、好酒貪色的本性。舉朝上下大失所望,濮陽興與張布暗自悔恨,不該請來一位魔王,不久二人便遭到殺身之禍。孫 皓性情殘暴,手段狠毒。
  • 秦二世、隋煬帝和崇禎,都是亡國之君,但面對死亡,差距卻那麼大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亡國之君特有意思,一個是秦二世胡亥,一個是隋煬帝楊廣,還有一個是明朝崇禎皇帝。秦二世胡亥本來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英明神武的秦始皇在最後一次巡遊的時候,不幸暴斃而亡,死在了沙丘。他這次出行帶著他的小兒子胡亥、心腹趙高和帝國丞相李斯等人。
  • 亡國之君,卻被稱為詞中之帝,王國維更將他的詞贊為「神秀」
    王國維稱讚道「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七月出生,七月登基,七月去世被牽機劇毒所害。他就是李後主:李煜。經歷兩種不同身份的詞人。亡國前,他是一國之君,坐擁江山美人;亡國後,他是階下囚,要看小小看門吏卒的臉色。但若沒有這巨大的轉折,可能他的詞也只會在描寫宮廷生活的鶯鶯燕燕上止步吧,正是後半生的屈辱生活為他的詞附上靈魂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