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1小時成功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創造...

2020-12-12 清華大學新聞網

4月22日,經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中心小兒科、產科、兒科、心臟外科、麻醉科手術室通力合作,為一位罹患先天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初生兒成功地植入一枚心外膜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標誌著一附院在胎兒心律失常救治方面再次取得新進步,創造了國內此類植入術中最小年齡(出生後1小時)和最小體重(2.4kg)的新紀錄。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尤其珍貴和不易。

新生兒成功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

噩夢再次降臨  二度懷孕胎兒再次心率過緩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場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蔓延的疫情牽動著所有人的心。但對37歲的準媽媽小娟而言,腹中即將出生的小生命才是她此刻最大的牽掛——這個小傢伙還沒出生就接受命運的嚴峻考驗,在母親肚子裡20周時,被發現胎心變得異常緩慢,經檢查被確診為先天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而且是重症。正常胎兒心率每分鐘140次左右,而小娟寶寶的心率只有44-46次/分,持續過緩的胎心將面臨心力衰竭、胎兒水腫,甚至胎死宮內的風險。

6年前小娟第一次懷孕,就因胎兒胎心緩慢於孕中期引產。進一步檢查發現小娟患有乾燥症候群,這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體在孕期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損害胎兒的心臟傳導系統。如果已經妊娠過此類胎兒的母親,再次妊娠時發生胎兒房室傳導阻滯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且這種損傷不可逆轉。

疫情下的守護  為小心臟撐起「保護傘」

近乎絕望中,小娟一家經多方打聽,得知一附院心臟中心小兒科李小梅教授團隊於2016年成功實施了國內首例先天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初生兒經臍靜脈植入臨時起搏器手術,11天後患兒成功植入心外膜永久心臟起博器,並於2017年再次成功救治一例同類患兒。

去北京治療!小娟下定決心,於春節前夕從老家吉林輾轉千裡赴京面診求醫。

李小梅仔細評估小娟病史、孕期狀況和胎兒心臟超聲後,提出出生後即刻心臟起搏治療是挽救孩子生命的唯一方法。但此時小娟剛孕23周,患兒胎齡尚小、宮外存活率極低,且缺乏植入起搏器的條件。綜合分析風險,密切隨診、嚴密監測下儘可能讓胎兒在宮內發育完善為最佳方案,當然也面臨一定風險。李小梅的解答為小娟點亮了一絲希望之光,她們約定小娟先回當地建檔醫院按時監測,春節後再來複診。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阻斷了小娟來京複診之路。全國多地啟動疫情一級響應,加強封閉管理、落實隔離措施,給小娟往返家鄉和首都就診造成很大不便。

抱著僅存的最後一絲希望,3月11日,小娟夫婦冒著疫情風險再次趕往北京,但根據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北京的醫院僅能接診北京市內或已經在京隔離14天的患者,胎兒的病情監測卻不能耽擱,小娟夫婦心急如焚。當匆匆趕來就診的小娟被醫院門診預診分檢工作人員攔下後,她急切地表達了來院原由。

一附院醫務人員隨即將小娟的情況上報門診辦公室,門診辦公室副主任鬱瑩與李小梅和產科主任陳靜溝通後,一條綠色通道為小娟開啟。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崔蓉為小娟進行了新冠核酸檢測,超聲科主任王廉一安排已經兩個月未複診的胎兒複查心臟彩超。為避免院內感染的可能,鬱瑩全程陪伴小娟,實現無接觸式單人就診。3月14日,小娟的新冠核酸及抗體結果均為陰性。

李小梅教授、陳靜及超聲科醫師開始每周為小娟及宮內胎兒進行密切監護,評估胎兒心功能耐受情況以及宮內發育情況,為守護小生命盡最大努力。持續過慢的心率已導致胎兒心臟進一步擴大,大家本就懸著的心更提到了嗓子眼兒。也許知道疫情特殊時期父母和醫生的不易,小傢伙格外爭氣,發育基本正常,沒有發生明顯的心衰及水腫。

術前周密部署  細化措施保障手術萬無一失

在等待和煎熬中,小娟終于堅持到孕36+4周,已接近成熟胎齡。李小梅教授和陳靜綜合分析胎兒的發育情況,決定終止妊娠,實施剖宮產分娩方式。醫務處迅速啟動了院級危重症救治預案,組織產科、兒科、心臟中心、麻醉科、手術室、心外監護室、導管室、輸血科等科室主任和護士長進行了術前評估和討論。

術前評估和討論

根據醫院此前手術的成功經驗,與會者反覆斟酌推敲,最終選擇了出生即刻植入心外膜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的方案,這將是我國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療的最小年齡。副院長、麻醉科主任張東亞,李小梅,陳靜及兒科副主任徐小靜等專家對產婦和新生兒圍產期救治流程進行了詳細剖析,並制定了術中風險應對策略和預案。張東亞指揮協調相關醫務人員按方案進行預演,提升熟悉和配合程度,為保障小娟和胎兒的成功救治做好充分準備。

心外科手術室專門成立手術小組,手術前一天,護士長常青重申術前安排,強調初生兒低體重,準備搶救和急救藥品、麻醉誘導藥要精確計算,分毫不差。新生兒免疫機能低,手術間重新徹底打掃整理,不能有一絲一毫灰塵;層流系統提前打開,保證手術間的層流效果;將手術床上物品打包高壓滅菌消毒,並放在溫箱中保溫,待手術當天打開使用……萬事俱備,大家緊張地等待手術這天的到來。

共鑄堅強心臟  多科室強強聯手戰病魔

4月22日早上8:30,孕36+6周的小娟被推進手術室。麻醉科兵分兩路,一路負責孕產婦麻醉管理、一路負責新生兒麻醉管理。麻醉科副主任李慧先帶領麻醉醫師為小娟順利進行椎管內麻醉。陳靜主任產科團隊嫻熟地實施剖宮產手術,9:16,一聲啼哭劃破了手術室嚴肅凝重的氛圍,男嬰順利娩出,心率42次/分左右,發育尚可,阿氏評分8、9、9(滿分為10分),比預期狀態要好。

然而,緊張的時刻才剛剛開始!患兒哭聲變得細弱,膚色青紫。時間就是生命,張東亞立刻指揮搶救,果斷為患兒實施面罩輔助通氣,麻醉醫師立即為患兒進行氣管插管保證通氣,患兒血氧飽和度逐漸上升,膚色由紫轉紅,度過了第一個關卡。緊接著,兒科副主任劉淑芳和護士長張永梅為患兒進行臍靜脈穿刺置管,李慧先迅速為患兒泵入腎上腺素,以提升心率,改善心功能。此時患兒心率穩定在50次/分鐘左右,脈搏氧飽和度在95%左右。

各科室配合默契,如行雲流水,忙而不亂,為患兒救治爭取了寶貴時間。搶救措施完畢,小傢伙情況穩定,立即通過恆溫箱轉運至心外科手術室,手術室醫護人員早已嚴陣以待。新生兒皮膚嬌嫩,很容易壓紅並引起壓力性損傷,手術室護士細心選擇質地柔軟的治療巾貼近寶寶皮膚,所有固定管路的膠布採用低敏、透氣的絲綢材質。定製的兒童款電刀負極板,被小心貼於患兒臀部後兩側。手術室護士尤為注意擺放患兒手術體位,仔細調整和固定患兒身上每一個管路,確保萬無一失。

低體重合併心功能不全的新生兒麻醉是一項巨大挑戰,張東亞與李慧先迅速為患兒進行股動脈穿刺置管,建立有創的生命體徵持續監測,調整機械通氣參數,並為患兒進行保溫處理。

手術有條不紊地進行

手術按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也到了最驚心動魄的時刻!心外科主任李洪銀親自操刀,在團隊的配合下,創新性地採用劍突下小切口入路,成功植入心外膜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手術過程幾乎無失血。麻醉團隊嚴密監測生命體徵、精確麻醉管理,貫穿手術全程。

李小梅團隊進行起搏參數測試和設置,起搏位點理想,參數滿意。患兒心率提升至80次/分(起搏節律),循環穩定,小傢伙臉色變得紅潤了。經過一段適應期之後,相信這顆小心臟會迎來更有力的跳動!此刻,手術室內的醫護人員長長舒了一口氣,小傢伙終於平安度過手術難關,有驚無險!術後,患兒轉至心外監護室恢復。

當李小梅把好消息告訴在手術室外等候多時的患兒父親時,他紅著眼眶連聲道謝,激動與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患兒轉至心外監護室後即清醒、睜眼,當晚拔除氣管內插管,脫離危險期,隨後開始進食。

不斷追求卓越  每次進步都創造新紀錄

胎兒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救治工作,此前在亞洲範圍內可以說基本束手無策,許多孕婦只能無奈選擇放棄繼續妊娠。直到2016年,一附院心臟中心專家團隊創造性地提出先經患兒臍帶置入臨時起搏器挽救生命、再經外科手術植入永久起搏器這一策略,並成功實施手術,才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

在此基礎上,「華信人」不斷總結經驗,綜合評估患兒情況,改良方案和策略,使救治效率提高。隨著技術的成熟,此次出生1小時即成功植入心臟永久起搏器,避免了臨時起搏電極脫位的風險,增加了患兒的安全度。

過硬的專業技能、合理的流程安排、出色的應急能力、周到的細緻護理……手術的成功,還得益於一附院對危重病例及時深入的總結和術前的充分準備。健康所系,性命相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成功實施胎兒先天性房室阻滯的救治,比平時臨床工作更顯不易。每一次進步都創造了一個新紀錄,是多科室團隊協作的巨大進步,體現了一附院救治超低齡危重症新生兒核心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清華新聞網5月8日電

供稿:一附院

編輯:李晨暉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南京市第一醫院成功為消瘦老人植入膠囊心臟起搏器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孫駿 通訊員 張娟)8月13日,南京市第一醫院心臟內科起搏器團隊胡作英主任、張航主任自主完成了一例高難度經導管植入式無導線心臟起搏器的植入。記者了解到,該患者為88歲老年男性,十分消瘦,BMI指數僅為18,植入傳統起搏器有較高的感染風險。
  • 4歲女童植入長壽命心臟起搏器,最高可用19年
    12月8日,記者從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該院心臟中心李小梅教授團隊日前成功為一名4歲女童萌萌(化名)植入了3.0T抗核磁長壽命心臟永久起搏器,使用周期可達17至19年。這也是該款起搏器全國首例兒童植入病例。女童萌萌4個月大時,被診斷為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 4歲女童植入長壽命心臟起搏器,使用周期17至19年
    今天,記者從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該院心臟中心李小梅教授團隊日前成功為一名4歲女童萌萌(化名)植入了3.0T抗核磁長壽命心臟永久起搏器,使用周期可達17至19年。這也是該款起搏器全國首例兒童植入病例。
  • 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成功開展崇州首例三腔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
    12月23日,崇州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成功為一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實施崇州首例CRTD(三腔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手術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方元教授指導下順利完成,術後患者生命體徵平穩,目前恢復情況良好。該項手術的順利開展標誌著醫院心臟介入治療技術邁上了新臺階。
  • 從「火柴盒」到「微膠囊」 弋磯山醫院為病患植入「迷你」起搏器
    弋磯山醫院心內科心臟起搏團隊多年來一直注重醫技發展 心臟起搏器,對於人們來說並不算一個新鮮的概念,但您聽說過不足2克重、僅有維生素膠囊大小的新型無導線起搏器嗎?這種同類型裡世界上最精巧的起搏器,目前在蕪湖市也可以進行手術植入了。
  • 不足2克「膠囊」讓心臟跳起來 青島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成功
    不足2克「膠囊」讓心臟跳起來青島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成功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Micra無導線起搏器如膠囊大小,重量不足2克,體積和重量僅為傳統起搏器的十分之一,經穿刺血管,直接放入心腔內膜,減少了創傷與感染風險
  • 患者心動過緩造影劑過敏 成功植入無導線起搏器
    12月9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劉興斌醫師率心衰與器械治療團隊在心臟超聲專家黃鶴教授的協助下,為一例有造影劑過敏性休克病史的高齡嚴重心動過緩患者成功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此次零造影劑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為全國首例,術後三日,患者已順利出院。
  • 不足2克膠囊大小 青島市首例無導線起搏器在市立醫院成功植入
    半島網6月30日訊 6月19日,青島市市立醫院成功完成青島地區首例無導線起搏器Micra植入。開啟了青島市無導線起搏器治療心律失常的新時代,標誌著市立醫院心律失常診治水平邁入了國內先進水平。Micra起搏器與感冒膠囊、7號電池大小比較患者為66歲男性,因房顫、心臟停搏並數次發作黑矇入院,先行房顫射頻消融及左心耳封堵術後,仍反覆發生心臟停搏,需植入永久起搏器。
  • 超瘦老人植入全球最小心臟起搏器續命!僅膠囊大,可為生命續航超12年
    2020年最後一天,武漢市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成功完成一例全球最小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71歲的鄧奶奶,患有風溼性心臟病數十年,體重不到70斤,2002年植入第一臺起搏器,這次已經是第三次更換。
  • 無導線起搏器為心臟保駕護航
    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智宏副主任醫師團隊,成功在患者體內植入無導線起搏器,不僅讓患者避免了傳統起搏器的感染風險,還為不定時「罷工」的心臟保駕護航。六旬大爺無緣無故暈倒,一查是房顫惹的禍今年六十多歲的王大爺,身體一直很棒,但前不久卻出現了大問題——有時會突然眼睛發黑,幾秒後就會好轉,還有時會無緣無故暈倒。會不會是心臟出了問題呢?
  • 國際領先 天津市胸科醫院完成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手術
    央廣網天津8月1日消息(記者王漪 蘇平)日前,天津市胸科醫院成功獨立完成該院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手術。該例起搏器的成功植入,標誌著天津市胸科醫院心內科心律失常診治邁入國際領先水平。  接受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手術的患者王奶奶(化名)今年81歲,出現間歇心悸症狀已有兩年,近期病情加重後來到胸科醫院就診後收治入院。經診斷,王奶奶患有心律失常,包括陣發房顫、竇性停搏、竇性心動過速、高血壓三級(高危)等情況,需植入永久起搏器進行治療。
  • 重慶首例3.0T磁共振兼容超大電池容量起搏器成功植入
    12月10日,重醫大附三院心血管內科電生理與起搏團隊成功完成重慶首例3.0T磁共振兼容超大電池容量起搏器植入。目前國內該類起搏器植入尚不到30臺。接受手術的是一位64歲患者王女士(化名),四年前開始出現心悸、氣促症狀,運動後更易發作。
  • 心臟永久起搏器植入術後健康教育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李燕雲,夏會會,解放軍306醫院,心血管內科   品牌質量管理辦公室編輯   心臟起搏器早期主要治療緩慢心律失常,如病竇房結症候群(嚴重竇性心動過緩、竇房傳導阻滯起搏器手術具有手術切口小、無痛苦、不開胸,安全可靠。安裝起搏器不僅能減少和避免心臟事件的發生(暈厥、心衰、猝死),而且改善心律失常病人的生活質量。
  • 山東省首例3TMRI兼容心律轉復除顫器在市立醫院成功植入
    12月9日,青島市市立醫院心臟中心李賓公教授團隊成功完成國內首批、山東省首例3.0T磁共振(3TMRI)兼容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的植入,標誌著全球領先的3TMRI兼容起搏技術在我省正式應用於臨床,該款ICD為全球首款3.0T & 1.5T MRI兼容ICD,消除了ICD
  • 老人因反覆頭暈入院 僅1.75克重的心臟內起搏器救了他!
    12月7日下午,紹興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彭放教授團隊帶領心內科介入手術團隊成功為一位老年患者植入一枚「心臟內起搏器」—即新型無導線起搏器。患者,男,73歲,因「反覆頭暈1月餘」入院,心電圖提示房室傳導阻滯,心室率30次/分,有植入起搏器絕對適應徵。但患者對傳統起搏器有較大顧慮,常規起搏器均植入於胸前鎖骨下皮膚下,並需起搏電極至心臟內,如需在胸前皮膚開一口子、手術後患肢活動受限、囊袋皮膚有感染可能、起搏電極磨損老化等。
  • 深大總醫院成功為患者植入膠囊無導線起搏器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 通訊員 楊柳 /文 通訊員 馬鐸銘/圖 深圳大學總醫院心內科團隊成功為74歲的強叔(化名)裝上了一枚全世界最小的心臟起搏器。這枚微型起搏器只有1.75克,差不多一顆膠囊大小,同時也刷新了深大總醫院無導線、無創口的起搏器植入紀錄。
  • 「膠囊起搏器」入駐上海醫院 源起首屆進博會
    【解說】近日,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金山分院為一位高齡的「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女性患者微創經導管植入了一例Micra無導線起搏器(俗稱:「膠囊起搏器」),開啟了無導線起搏器治療心律失常的新時代。該患者是一位高齡女性,動態心電圖提示「病態竇房結症候群,最長為5.65秒,同時伴有短陣室速需要藥物幹預」,符合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適應症。
  • 廈門成功為心跳異常生命垂危嬰兒施行心臟射頻消融術
    廈大附屬中山醫院供圖   中新網廈門3月19日電 (楊伏山 石青青)出生僅75天的患兒,心臟如同20歲成人,心跳異常危在旦夕。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成功為其施行心臟射頻消融術。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19日介紹說,由該院心內科為這名房撲房顫嬰兒施行的手術難度極高,在業界比較少見,國內未見報導。
  • 博鰲超級醫院迎來新一代無導線起搏器國內首次植入
    此次引入的無導線雙腔起搏器Micra AV不僅延續了第一代Micra VR無導線起搏器的優勢,還通過傳感器創新和革命性算法突破實現更貼近人體心臟自然的跳動模式:A和V分別代表心房和心室,AV說明可以實現房室傳導,更好的模擬了心臟的生理傳導功能,實現生理、精準、符合人體需求的起搏。
  • 帶有心臟起搏器的人,運動時一定要注意這5點,很關鍵!千萬別大意
    審閱者: 譚明生(中日友好醫院)、王振虎(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八十二集團軍醫院) 人工心臟起搏器主要用於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隨著近年來相關技術的發展,也應用於終末期心力衰竭、心肌病、心律失常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