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歷史上哪個國家被吊打的次數最多,印度自稱第二,就沒有人敢稱第一。
有人說,印第安人很慘,被歐洲掠奪者搶走的家園,但是那是一波帶走的掠奪史。
也有人會說,猶太人慘遭迫害,流離失所,直到以色列建國才算有了安身之所。但猶太人在歷史上多數是受迫害,和吊打還是兩個概念。
那麼印度呢?
印度最早的原住民是達羅毗荼人。這個種群起源於非洲,在大約12000年前,他們的祖先從非洲大陸沿著印度洋海岸遷徙而來。
當他們在印度快樂地生活了幾千年之後,到公元前14世紀,吊打拉開了帷幕。
公元前14世紀,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藉助騎兵的優勢進入印度。農耕民族的達羅毗荼人毫無還手之力,遭遇第一次吊打。
公元前6世紀,如日中天的波斯帝國四處徵伐,近在咫尺的印度自然難於倖免。公元前516年,波斯帝國皇帝大流士吞併印度,這是第二次被吊打。
公元前334-前227年,希臘歷史中赫赫有名的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軍團,輕鬆滅掉波斯帝國後,順手牽羊又把印度侵佔,這是第三次吊打。
接下來的一次跟我們西漢的著名大將衛青、霍去病有關,衛霍兩位將軍西徵匈奴,一舉把匈奴勢力從西域驅趕出去,匈奴一路西進,沿途又欺壓其他更弱小的部落,其中有兩支被逼無奈,只得遠離故土尋找新的家園。這兩支就是塞族人和月氏人往西南走的塞族人和月氏人在山窮水盡之時,突然發現了印度。
當他們走到印度的時候,發現這個地方更弱,於是鳩佔鵲巢,建立了王國。這是印度第四次被吊打。
第五次吊打的主角是唐朝名將王玄策。也是被世人稱頌的「一人滅一國」的故事。王玄策是大唐的使臣,出使印度的時候被劫掠,死裡逃生回到吐蕃,召集吐蕃、尼泊爾軍隊南下,生擒叛臣。這事連長安朝廷都不知曉,輕鬆加愉快就幹成了。
到了11世紀,發源於西亞的伊斯蘭帝國伽色尼王朝崛起,帝國擴張怎能少得了鄰居,於是印度遭遇第六次吊打。
伽色尼王朝的後人們在印度統治了近300年,到了十六世紀,蒙古人又來了。從大草原趕來的蒙古騎兵勢如破竹,僅僅經過幾年時間就佔領了印度全境,這是第七次吊打。
前面七次來吊打的敵人都是來自陸上,印度人開始在北部加強防範。誰料想,第八次吊打卻來自海上,還是一位遠道來的朋友——英國。
17世紀,英國殖民者乘著先進的戰艦開赴印度,又一次吊打了印度。開啟了印度的殖民統治時期。
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西亞人、蒙古人、英國人,來來往往一次又一次的吊打印度,這在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
那麼,印度為什麼這麼悲催呢?原因無怪乎兩點。
第一就是地理環境的特點,我們知道印度所在區域被成為「南亞次大陸」南邊是大洋在冷兵器時代,這就屬於天然的屏障。東北為喜馬拉雅山,又是一堵高牆。西北方向還是一連串的山脈。
看似萬無一失,但是仔細觀察,在西北的山脈連綿之處,竟然還有一個豁口。
對,就是這個豁口,壞了印度的事。
印度被吊打的八次就有六次是從這個豁口進去的。唯二的兩次一次是王玄策從吐蕃進兵,另一次就是從海上進兵的英國。
第二就是印度人口構成的複雜。印度有多複雜呢?自從雅利安人入侵之後,印度的人種構成開始變得多樣化,每一次被吊打進來一撥人,然後留下來繁衍子孫。
八次被吊打,再加上亞歷山大、波斯等入侵的時候還帶來大量其他民族的僱傭軍,所以印度的人口構成越來越複雜。
另外,印度在歷史上從未徹底統一過哪怕一次。所以對於世代居住在此的人民來說,團結是不存在的。
人種不同再加上宗教、派系、等級差異,這個國家一遇到外敵入侵,很難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因為在他們眼裡,鄰居都可能是外人,那麼入侵的是外人又算得了什麼呢?
不過,凡事有弊必有利。這種歷史經歷也給印度的文化藝術帶來了更多的新鮮血液,印度各地的建築風格各異,伊斯蘭風格、佛教風格、印度教風格等等。
總結:當一個國家缺乏民族認同感的時候,單單靠國家意志是很難把國民整合到一起的。印度的問題從來都不在外部,相反是在內部。但是這種內部的問題,恰恰是由於外部的勢力進入造成的。所以,當這種內部的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時候,妄談世界大國,還是有點為時過早。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
新視角讀歷史,品生活評民生,請關注@三生石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