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帶貨迎強監管 多方連出重拳遏制網絡直播亂象

2020-12-22 中國小康網

近一個月來,多部門接連出手規範網絡直播。國家廣播電視總局11月23日發布《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網絡秀場直播平臺要對網絡主播和「打賞」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封禁未成年用戶的打賞功能。11月13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就《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下稱《徵求意見稿》)。11月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嚴格規範網絡直播營銷行為。

當前網絡直播等新業態爆發式增長。根據日前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顯示,截至2020年6月,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5.62億。網絡直播在滿足網民生活需求的同時,內容低俗、誇大宣傳、售賣假冒偽劣商品等現象層出不窮。

網絡秀場直播平臺方面,《通知》要求網絡秀場直播平臺要對網絡主播和「打賞」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要通過實名驗證、人臉識別、人工審核等措施,確保實名制要求落到實處,封禁未成年用戶的打賞功能。網絡秀場直播平臺要對直播間節目內容和對應主播實行標籤分類管理,按「音樂」「舞蹈」「健身」「遊戲」「旅遊」「美食」「生活服務」等進行分類標註。根據不同內容的秀場直播節目特點,研究採取有針對性的扶優罰劣管理措施。平臺應對用戶每次、每日、每月最高打賞金額進行限制;平臺應對「打賞」設置延時到帳期,如主播出現違法行為,平臺應將「打賞」返還用戶。

網絡直播帶貨方面,《徵求意見稿》規定,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從事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不得發布虛假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不得虛構或者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讚量、交易量等。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下一步,一方面需要從法律和道德層面夯實平臺責任,平臺需要強化技術手段限制直播中的違規行為;另一方面要加強行業組織自律,同時建立第三方監督、投訴機制,在法律、行政監管之上形成一整套社會制約機制,營造行業健康生態。

相關焦點

  • 明星帶貨亂象成「槽點」 監管重拳出擊規範網絡直播
    數據流量真真假假、售後服務無人買單、虛假宣傳問題高發……  網絡直播爆發式增長,釋放了驚人的消費潛力,但熱鬧背後亂象不止,明星直播帶貨也成了消費維權問題的高發地。  近來,多部門接連發文,重拳出擊遏制網絡直播亂象。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10月20日—11月15日期間,共收集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334083條,其中,明星帶貨涉嫌刷單造假成為主要「槽點」之一。
  • ...試驗區助推陝西構建雙循環新格局 多方連出重拳遏制網絡直播亂象
    汙水變清流 城市更美麗今年以來,西安市以迎十四運為契機,站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度,積極推進城市治理汙水設施建設,不斷優化汙水處理工藝,努力做好汙水治理這篇「水文章」。目前,西安相繼對14座城鎮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新建,進一步提高城市「腎臟」進汙水、出清水的能力,排放更加高標準的再生水,過濾城市「血液」中的毒素和垃圾。
  • 多方「出手」 規範網絡直播帶貨亂象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歐雲海/攝「低價」不低、「嚴選」不嚴 直播帶貨亂象頻現2020年「雙十一」遇上風頭正盛的網絡直播,帶貨主播各顯神通、圈粉引流,網絡購物節又有了新玩法。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創造的經濟價值不可小覷,透過小小的直播間,我國經濟的韌性和新型消費活力再度凸顯。但一些直播帶貨「低價」不低、「嚴選」不嚴,甚至銷量造假等亂象也頻頻出現。
  • 多方「出手」規範網絡直播帶貨亂象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歐雲海/攝「低價」不低、「嚴選」不嚴 直播帶貨亂象頻現2020年「雙十一」遇上風頭正盛的網絡直播,帶貨主播各顯神通、圈粉引流,網絡購物節又有了新玩法。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創造的經濟價值不可小覷,透過小小的直播間,我國經濟的韌性和新型消費活力再度凸顯。但一些直播帶貨「低價」不低、「嚴選」不嚴,甚至銷量造假等亂象也頻頻出現。
  • 【風險提示】多方連出重拳遏制網絡直播亂象
    近一個月來,多部門接連出手規範網絡直播。國家廣播電視總局11月23日發布《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網絡秀場直播平臺要對網絡主播和「打賞」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封禁未成年用戶的打賞功能。
  • 直播帶貨亂象,正被強力遏制,舉報難、取證難將成過去式
    文|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網際網路和遊戲產業觀察者)日前,央視評主播賣假燕窩事件:別讓無序的「帶貨」給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添亂。而在此前,對於直播帶貨亂象的監管,已經在路上。
  • 監管「組合拳」遏制網絡直播亂象
    網絡已成為「掃黃打非」主戰場,來自上海市「掃黃打非」暨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本市今年已處置網絡有害信息5萬餘條;取締關閉違法網站4.6千餘個;查辦「掃黃打非」案件1324起,其中網絡「掃黃打非」案件1131起;轉全國「掃黃打非」辦「淨網」「秋風」案件線索58條,辦結45條,立案查處19條。
  • 羅永浩說做直播如履薄冰,直播帶貨強監管規範加速進行時
    02 直播帶貨環境淨化加速進行時直播電商行業近年來本就發展火爆,加之疫情影響,直播帶貨成為2020年中國經濟最大的風口之一,越來越多的平臺、品牌和個人進入直播帶貨領域,直播帶貨成為電商平臺的新抓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中國網絡購物用戶達7.49億,直播電商用戶規模達3.09億,佔網購用戶的41.3%,佔直播用戶的55%。直播帶貨火爆發展的另一面,直播數據造假、虛假宣傳、產品質量問題、售後服務無門、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等亂象叢生。
  • 網絡直播帶貨國家最新政策迎來嚴監管!
    2020年因為疫情的突發,讓直播帶貨成為時下最流行的零售模式,於是直播帶貨也就出現了許多行業亂象,比如直播間存在機器刷量數據造假現象以及「買完不讓換」等問題。因為這些亂象,相關監管部門也在陸續豐富關於網絡直播帶貨的相關行為規範,下面小編為大家具體整理直播帶貨新規具體內容都有哪些?
  • 李佳琦回應直播帶貨新規 三大舉措嚴打直播行業亂象
    處於風口之上的直播帶貨越來越受到監管和輿論的挑戰,直播行業不僅不是法外之地,更是加強監管嚴打種種直播亂象的聚焦點。近日,李佳琦回應直播帶貨新規,表示將會遵守直播新規,對喜歡自己的消費者負責,更會對直播帶貨運營團隊嚴家規範。
  • 媒體:規範直播平臺亂象,防範遏制「三俗」不良風氣滋生蔓延
    為加強對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的引導規範,強化導向和價值引領,營造行業健康生態,防範遏制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風氣滋生蔓延,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近日下發《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出臺的背景是什麼?其中有哪些亮點?圍繞這些問題,《法治日報》記者日前對相關專家進行了採訪。
  • 網絡直播和直播帶貨再出新規,直播帶貨亂象何時休
    隨著網絡直播進入網絡直播帶貨的2.0時代,各種潛在的負面信息也開始逐漸顯露。國家相關部門和各大平臺也正在積極不斷的制定各種相應的網絡直播和直播帶貨規範來應對。
  • 網絡直播亂象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依賴線下客源的企業和商家受到影響,而直播帶貨展現出巨大優勢,明星、企業家、幹部紛紛走進直播間,開始「跨界」直播帶貨,互動性強、親和力強和消費黏性強是其顯著特徵,使得直播帶貨的商業模式直線「攀升」。從淘寶直播公布的數據來看,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2月,新開播商家環比增幅達719%。
  • 直播帶貨大勢所趨,從亂象回歸本質
    然而,從11月20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點名汪涵、李雪琴、李佳琦直播間,到11月23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發布的《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作為2020年最大的風口之一,甚囂塵上的直播帶貨似乎終於進入了冷靜期。
  • 直播帶貨亂象頻出,到了該下痛手整治的關鍵時刻
    這個視頻之所以引發網友的集體共鳴,在於其真正道出直播帶貨的「黑暗面」。直播帶貨的亂象,已經飽受詬病,並受到主流媒體的批評。新華微評就指出,直播帶貨引發的「流量造假」「水軍刷單」「大數據殺熟」等問題暴露了行業發展亂象。可以說,直播帶貨已經到了必須整治的關鍵時刻。
  • 網絡直播流量造假亂象頻發 亟待多方合力嚴管_旅遊中國_中國網...
    最近,針對網絡直播帶貨數據流量造假亂象,國家網信辦發布《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指出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不得發布虛假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不得虛構或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讚量、交易量等。
  • 直播帶貨亂象頻出 消費者需謹防「入坑」
    如何規範網絡直播帶貨行為,防止消費者掉入直播營銷陷阱,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1月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出臺了《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明確網絡直播營銷活動中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特別是明確直播營銷活動中網絡平臺和網絡直播者的法律責任和義務。   直播帶貨維權輿情有哪些?
  • 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新業態下新問題已無處可藏?
    層出不窮的新問題隨著網絡秀場直播、電商直播節目的紅火不斷呈現在大眾視線之中。 為加強對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的引導規範,強化導向和價值引領,營造行業健康生態,防範遏制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風氣滋生蔓延,11月23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 多部門出臺新規劍指直播帶貨亂象 未來監管只會更嚴
    《工人日報》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直播帶貨市場背後暗藏「黑產」鏈條:點讚、評論、彈幕、轉發,這些流量數據都可以花錢「刷」出來,甚至還可以花錢買觀看量、修改銷量數據。  對此,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網信辦等部門已出臺了監管新規,劍指直播帶貨行業亂象,旨在引導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 2020直播帶貨「出圈元年」:狂歡、退潮與亂象
    「雙11」第一波搶購期,手機淘寶觀看直播的用戶佔比達到41.6%。 從配角到C位主角,直播在「雙11」當中的角色變化成為2020年直播帶貨火熱「出圈」的最好註腳。當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致線下消費停擺時,直播帶貨作為「救命稻草」引來萬物爭相擁抱。但隨著線下經濟逐步復甦,直播帶貨回歸理性。時至歲末,近期頻頻曝出的造假新聞,又掀開了直播帶貨亂象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