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男子視物模糊伴視野缺損,翼點入路為其切除顱咽管瘤

2020-12-16 健康界

顱咽管瘤是位於鞍區或鞍旁區的生長緩慢的中樞神經系統良性腫瘤。起源於顱咽管的上皮細胞或 Rathke's囊的殘留(造釉型)或由原始口凹殘留的鱗狀上皮細胞化生而來(乳頭型)。顱咽管瘤可從垂體下丘腦軸的任何一點發生並沿此軸發展,腫瘤可從位於蝶鞍到大腦的第三腦室,大約50%的腫瘤起源於第三腦室底水平的漏鬥或灰結節區域,主要向第三腦室發展。

患者可出現頭痛、視力損害和由中樞性尿崩症導致的多飲多尿等症狀,兒童可出現發育遲緩,成人可出現性功能障礙和下丘腦症候群(如體溫調節紊亂、水電平衡紊亂)。

顱咽管瘤佔所有顱內腫瘤的1.2%~4.6%,全球每年每百萬人新發0.5~2.5人。

「這是幾?看得見嗎?」隨著醫生的詢問,浙江台州的曹先生(化名)清晰地回答道:「一!二!」。曹先生因視力模糊被查出顱咽管瘤,最終經手術,他的視力正逐步恢復。

顱咽管瘤術後再復發

50歲的曹先生,平時工作繁忙。從今年年初開始他發現自己的視力有點模糊,剛開始他以為是自己經常熬夜導致眼睛受累,一直沒當回事,想著只要注意好好休息應該就會好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視力狀況不僅沒有好轉還出現視野缺損,左側尤顯著。最終在杭州一家醫院查出是鞍區佔位並接受了鞍區佔位切除手術,術後病理顯示顱咽管瘤,術後其視物模糊較之前明顯改善。

▲ 視力進行性下降原來是顱咽管瘤導致

一度,曹先生以為自己好了,可以高枕無憂了,但不曾想三個月後,他再次出現視物模糊並加重,行垂體增強MRI示:鞍區囊性佔位,考慮顱咽管瘤。明明之前手術切除腫瘤了,怎麼又長出來一個腫瘤,這讓曹先生十分費解。

入院查體為顱咽管瘤復發,腫瘤已明顯壓迫視交叉,出現視力模糊、視野缺損,手術指徵明確。

顱咽管瘤位置深,手術難度大

顱咽管瘤最常見的部位是在鞍區,屬於顱腦的中心地帶,位置深,手術全切除率低,導致具有其高復發以及無瘤長期生存率低的特性。並且周圍有視神經、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垂體、下丘腦等主要結構,而且顱咽管瘤常常與下丘腦粘連。在手術過程中如果視神經受損,會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頸內動脈或大腦前動脈受損,會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下丘腦、垂體受損會出現垂體功能低下、內分泌紊亂,輕者造成病人體質差、抵抗力差,嚴重者也會造成生命危險。

顱咽管瘤的手術難點在於既要儘可能地完全切除腫瘤,防止腫瘤復發,又要避免手術對腫瘤周圍的重要結構造成損害。1932年Cushing教授曾指出顱咽管瘤是「最困擾神經外科醫生的顱內腫瘤」。直到今天,對顱咽管瘤患者實施較為滿意的手術治療仍然是神經外科醫師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專家組會診後考慮,患者為二次手術,腫瘤多與周圍結構粘連嚴重,為此制定了多套手術方案,力爭全切腫瘤。

李士其教授翼點入路切除顱咽管瘤

術前,神經外科團隊制定了詳實的手術方案。7月17日,在徵得家屬同意後,為患者進行了鞍區病損切除術。

顱咽管瘤的手術入路很多,如經蝶竇入路,經額下入路,經縱裂透明隔間隙入路,經額前部縱裂一終板第三腦室前部入路,經側腦室入路,但由於其適應證相對狹窄,併發症多,全切率低等,其應用受到限制。李士其教授指出,翼點入路克服了以上缺點,能最大限度地顯露腫瘤和最小程度地損傷腦重要結構如垂體柄、下丘腦、wills氏環發出的穿動脈,順利切除腫瘤和恢復正常神經功能。從顱腦解剖學特點看,以鞍旁和鞍上的病變或鞍上向外側生長至顱前窩、顱中窩以及生長於鞍上的病變更適宜行翼點入路。當腫瘤向開顱一側生長時,無論腫瘤生長程度如何,均不受翼點入路限制。

術後,患者視力較前術明顯改善,未出現尿崩,垂體激素無異常,精神狀態穩定,目前正在康復中。

視力進行性下降要警惕顱咽管瘤等鞍區腫瘤

顱咽管瘤有兩個發病高峰,兒童高峰在5-15歲,成人高峰在40歲左右,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因顱內壓增高症狀而出現頭痛、嘔吐等,同時伴有視力視野障礙,以及生長遲緩、尿崩、向心性肥胖、第二性徵發育不良等內分泌功能紊亂症狀。

當病人開始有症狀的時候常常被忽視,不能及時發現。顱咽管瘤病人常見的症狀是視力下降。學齡兒童在出現視力下降時,家長首先想到的是近視,去配眼鏡,配眼鏡後孩子的視力仍然下降,眼科檢查發現視神經萎縮後才想到顱內有腫瘤,耽誤了治療時機。當出現視力進行性下降時要警惕顱咽管瘤等鞍區腫瘤。

相關焦點

  • |星形細胞瘤|小兒腦瘤|顱咽管瘤|神經...
    我們回顧了包括低級別星形細胞瘤在內的常見非惡性小兒腦瘤的流行病學、組織病理學、遺傳學、臨床表現、神經影像學和治療(如小腦星形細胞瘤和視神經膠質瘤)、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中樞神經細胞瘤、胚胎發育不良神經上皮瘤、脈絡膜叢乳頭狀瘤、顱咽管瘤。先進的治療管理這些腫瘤患者已大大改善其預後。
  • 老人突然視力模糊,真是老花眼嗎?小心是「垂體瘤」
    李士其教授行經鼻蝶微創手術,成功切除垂體腫瘤患者於2020年3月18日就診於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並收治於神經外科6B病區。入院後完善患者各項檢查,發現患者雙側視力僅為0.2,顳側視野缺損;同時,為了進一步確定其腫瘤的位置、大小及發展情況,神經外科6B病區主任潘仁龍建議其增強頭部掃描。
  • 視物不清可能是垂體瘤作祟
    近日,南京49歲的陶先生因視力急劇下降幾乎失明,被確診為垂體瘤伴出血(垂體瘤卒中)。最終,醫院通過微創手術為他清除血塊並切除腫瘤,保住右眼視力。為何垂體瘤卒中會引起失明呢?垂體瘤卒中引發頭痛失明近半年來,陶先生雙眼的視野變窄,剛開始以為是老花了,他就沒當回事。
  • 四旬女子頭痛嘔吐竟是顱內巨大膠質瘤
    該腦區常見腫瘤為膠質瘤和腦膜瘤,另外轉移瘤等亦常在此部位發生。  顳葉腫瘤的常見症狀包括:  1.頭痛、頭暈、噁心、嘔吐:這是顳葉腫瘤最早且最常見的症狀,是由於腫瘤壓迫大腦顳葉部位組織,引起顱內高壓所致。  2.視野改變:這也是顳葉腫瘤早期症狀之一,可據此判斷腫瘤位置。
  • 這種視物不清、視野缺損、視力下降有致盲風險,一定要...
    黃斑區的視覺最敏銳,視細胞最多,視錐細胞分布最密集,這個區域對供血供氧的要求非常高,耗氧量是大腦的7倍,需氧量是大腦的100倍。偏偏這個地方的血管特別細小,是腦血管的終末端,中心處沒有血管,極易缺血,十分脆弱,所以說它是保護區,一點兒不過分。當黃斑區發生水腫甚至出血時,就會表現出視物不清、視野缺損、視力下降等症狀,在老年人中非常高發!
  • 誤把青光眼症狀當成視疲勞,26歲小夥視野缺損大半
    昨日,右眼眼前視野已缺失大半的李科(化名)看到檢查結果難以置信。今年26歲的李科在IT行業工作,平常加班熬夜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近兩年,近視700度的李科總是出現鼻根酸脹,眼睛模糊的情況,但休息一段時間,症狀就得到緩解,以為只是視疲勞的他,並沒有太在意。但是近一個月,李科發現自己視物模糊和酸脹的感覺一直沒有得到緩解。
  • 神經外科手術技巧專欄丨垂體腺瘤和經蝶竇入路
    因瘤體壓迫和拉伸視交叉,經常引起視野缺損。初起累及外上象限(雙側外上象限盲);隨著壓迫進展,逐漸影響到整個外側象限(雙側偏盲);後期,中心視力和視敏度亦受到影響。。腫瘤侵及一側或雙側動眼神經,引起復視、眼球運動障礙、上瞼下垂的情況並不多見。 。
  • 腦瘤一定要開刀切除嗎?聽聽國醫大師怎麼說?
    腦膠質瘤術後6年,4年前復發,在我門診服用中藥至今,頭痛已經不顯,頭暈未盡除,頭頸左側歪斜已輕,發作減少,眼花,視物模糊,納佳,大便不爽,舌苔黃薄膩、舌質黯紅,脈小弦滑。證屬肝腎虧虛,風痰瘀阻,清陽失用。
  • 視野缺損原是青光眼,高危人群要早檢查
    視野缺損原是青光眼,高危人群要早檢查 澎湃新聞記者 肖蓓 2017-02-26 19:38 來源:澎湃新聞
  • 孕婦患多髮膠質瘤累及腦幹,輾轉國內外名院終得巴特朗菲手術切除
    28歲的紀女士懷孕已有六個月,本該沉浸在將為人母喜悅中的她卻突發右側肢體乏力,紀女士一家對此非常重視,立即前往國內知名醫院就診,核磁檢查結果提示:「右頂枕、右側丘腦、右側中腦佔位,考慮室管膜瘤可能」。突如其來的病情令全家陷入痛苦和迷茫,腦瘤究竟是良性還是惡性?腹中的孩子還能否平安降生?何時接受治療更為保險?
  • 六旬老人頭痛嘔吐視物模糊,原來是顱內動脈瘤作怪
    65 歲的李奶奶家住益陽桃江,近段時間出現頭後枕部輕微隱痛,當時沒注意,拖延一周後突然劇烈頭痛且伴左眼視物模糊,並出現嘔吐,家人將其緊急送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就診。近日,在文戴華主任的帶領下,李坤主治醫師、程學榮醫師和周一夫醫師共同為李奶奶施行 " 顱內動脈瘤夾閉術 ",將顱內動脈瘤的根部進行結紮,讓流體失去血供,達到消除破裂的風險。手術歷經三個多小時成功結束,術後李奶奶恢復很好,目前已出院回家休養。
  • 膠質瘤多見於神經細胞,且常發病於顱內,症狀表現多,別亂用藥
    導語:膠質瘤的病因還不是很清楚,但可能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電離輻射,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根據惡性程度,WHO對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分類將神經膠質瘤分為I-IV級,I和II級為低度神經膠質瘤,III和IV級為高度神經膠質瘤。
  • 或許是垂體瘤惹的禍
    結合頭顱MRI、CT以及鼻顱底組織活檢結果,蔡大媽被確診為「侵襲性垂體瘤」,腫瘤侵襲破壞顱底骨質、硬腦膜致腦脊液鼻漏。也就是說,蔡大媽鼻子裡流出的清水不是鼻涕而是腦脊液。一聽「腦子裡長了瘤」,蔡大媽整個人都懵了。隨後,蔡大媽行手術治療,通過全體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護理,蔡大媽於近日終於康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