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一,上證180、滬深300等規模指數中將首度出現科創板證券的身影。
9家科創板公司入寬基
11月27日,上交所發布公告,12月14日將上市時間超過1年的科創板證券納入上證180、滬深300等成分指數樣本空間。這是繼今年6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布科創板證券納入上證綜合指數樣本空間後,再次在主要指數成分調整時涉及科創板的納入。
根據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的調整名單顯示,調入滬深300指數樣本的科創板公司有4家,分別是瀾起科技、中國通號、中微公司和傳音控股;調入上證180指數樣本的科創板公司有1家,為中微公司;調入上證380指數樣本的科創板公司有6家,分別為睿創微納、杭可科技、瀾起科技、安集科技、西部超導、海爾生物。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首批獲準納入上證核心指數的科創板公司主要來自於信息技術產業。其中,中微公司等五家公司均屬於電子核心產業,傳音控股與中國通號同屬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其餘兩家西部超導和海爾生物分別屬於有色金屬新材料和生物醫學工程產業。
截至11日,科創板共有65家上市滿一年的企業,而截至今年11月27日則有56家上市滿一年的企業,約佔滬市A股的2.33%,而其總市值佔比達3.17%,科創板公司平均規模已經超過滬市A股平均水平,因此當下從規模角度看科創板部分個股已經符合納入上證180和滬深300等寬基指數的條件。
「隨著科創板上市公司增多,市場趨於成熟,其波動性已經逐步下滑,換手率更是逐步收斂於上證指數和滬深300等市場核心指數。此外,科創板的行業更加集中於科技、醫藥與環保行業,符合當下「十四五」意見稿對未來的布局。整體來看,科創板入選個股規模、流動性、行業代表性對當下市場有一定影響,納入成分指數能更全面地反映市場走勢,指數表徵性加強。」東北證券策略組組長鄧利軍認為。
科創板或迎28億元增量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從12月14日起,科創板中符合條件的股票調入上證180、上證380等指數,為這些股票調入滬股通奠定基礎。
根據上交所的公告,在2021年初完成相關的準備工作後這些科創板標的將納入滬深港通股票範圍,可以說科創板納入滬股通已經指日可待。考慮到納入滬深港通是A股納入MSCI及富時羅素等國際指數的必要條件之一。待科創板股票調入滬深港通後,也可能陸續調入國際市場指數,屆時將為科創板帶來更多增量資金。
而單就本次調整來看會帶來多少增量資金?「本次成分調整將帶來被動型指數基金的跟隨性調整,資金導向新調入的標的,對科創板而言主要會有9家公司受益。科創板整體淨流入資金最多,對科創板整體熱度有所提振。」鄧利軍進一步認為,調整後科創板9大標的將迎來28億元被動增量資金。
根據中金公司的測算顯示,目前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規模為1.2萬億元,若簡單假定其中的被動資金比例在20%-50%之間,如若明年年初科創板企業允許加入滬股通,9家企業因此帶來的潛在的被動資金流入規模可能在10億元-30億元左右,規模較大的公司為中微公司(3.2億元-7.9億元)、瀾起科技(2.8億元-7.0億元)等。
此外,鄧利軍指出,後續外資可以通過滬股通的方式進行資產配置。這也是我國註冊制實施後,首次對外資開放註冊制股票交易限制,充分發揮科創板試驗田的性質。
興業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王德倫則表示,此次科創板公司進入主要指數和滬港通股票池,進一步體現國家對於資本市場、尤其是科創板的重視。此次改革促進科創板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幫助科創企業既能夠利用優質產業扶持政策、快速登陸資本市場融資,又能夠取得與港股市場、乃至海外其他市場接近的國際地位。對於居民和機構而言,科創50、滬深300、上證180、中證500等被動資金將配置部分科創板龍頭公司;對於外資而言,科創板中諸多中國優勢資產在全球市場中別具一格,外資投資科創板已經從過去無門到大門敞開。記者 劉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