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入選流行語:如何讀懂被捲起的網絡社會心態?

2020-12-14 齊魯壹點

2020年以來,「內卷」一詞突然爆紅網絡。今天,《咬文嚼字》雜誌公布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流行語,「內卷」位列其中。「內卷」本是一個人類學術語,最早是人類學家格爾茨通過對爪哇島的農業經濟的總結提出,用於描述農耕社會農耕經濟越來越精細化,但卻沒有重大突破的現象。這個概念被引申為描述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發展,而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而現在,「內卷」則意味著「白熱化的競爭」,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盡全力,以使自己在社會上獲取少量競爭優勢,擠佔他人的生存空間,同時造成精神內耗和浪費。「內卷」的使用場景至今仍在不斷擴大,甚至於網民紛紛感慨「萬物皆可內卷」。那麼,「內卷」到底是怎麼火起來的?有哪些事件和哪些群體受到關注?「內卷」背後又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心態?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內卷」?接住本文,收穫今年最全的輿論場上的「內卷」盤點。

「內卷」破圈的「三段論」

「內卷」一詞走入輿論視野,詞語內涵已經到擴大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熱度正呈現螺旋上升態勢。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觀察發現,「內卷」的「破圈之旅」經歷了「三段論」:

圖:2020年1月1日至11月19日「內卷」的熱度時間趨勢圖

(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階段一:頭部網際網路企業的「市場內卷」引人關注

5月12日,某自媒體號發布《騰訊的背水一戰》中「市場內卷」一詞引起了不少網民的注意,此事後「內卷」的熱度整體略有提升。

階段二:伴隨高考出分和開學季,「教育內卷」進入人們的視野

知乎話題「如何看待河北高考一分一檔線理科600分排到三萬多名?」 將「教育內捲化」帶入人們的視野,截至目前,瀏覽量已超過673萬,回答1877個。9月底,《三聯周刊》和澎湃新聞網的刊文使「小鎮做題家」這一群體「破圈」,引發不少共鳴。隨著討論升溫,「教育內卷」被運用到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生,多元的關注群體使此階段「內卷」的整體熱度略有提升。

階段三:「內卷」的應用場景呈現持續擴張趨勢

10月以後,「教育內卷」帶來的「出圈」效果擴張了「內卷」的應用場景,整體熱度維持在較高水平,熱度最高峰和次高峰分別在10月23日和11月6日。這時期呈現出兩個特徵:一是輿論從對「內卷」的不甚了解,到開始關注專家學者的聲音。比如,10月23日澎湃新聞網發布了對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項飆專訪的內容,引發輿論熱議。當日,新京報傳媒研究院介紹了歷史學家黃宗智2020年發表的關於小農經濟理論與「內捲化」相關的學術論文。二是主流和官方媒體開始關注「內卷」現象。11月6日,中國青年網刊登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一文以及《「卷人」不該是年輕的唯一樣態》一文,這兩篇文章受到了人民網、新華社、中國網、中國經濟網、光明網等多家主流媒體轉評。

當人們討論「內卷」時,到底在說什麼?

首先,展示一下根據7萬餘條微博做出的「內卷」詞雲圖:

圖:2020年4月15日至11月15日

「內卷」相關微博的詞頻圖

(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其次,筆者使用主題模型(Topic Model)從有關微博中提取了15個主題,不同時間段內的「內卷」相關主題的分布如下圖所示。

圖:2020年4月15日至11月15日

「內卷」相關微博的主題變化圖

(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註:圖右側的標籤內的關鍵詞由筆者從模型分類結果中展示的每個主題的典型詞中挑選,並根據各主題所含的典型詞彙命名。

根據上圖,當人們在討論「內卷」時,有如下幾個方面:

1.「內卷」相關微博涉及的高頻國內地域主要是經濟發達和人口稠密的省份。其中,河北、北京、山東、河南、廣東、上海等省市或和 「高考大省」或「打工人」聚集有關。同時,特定的國外地區也受到關注,包括日本、韓國等,主要和東亞國家傳統上被認知為「高壓力」有關。例如,日本的「低欲望社會」被不少聲音指出與「內卷」中的「躺平」心態有相通之處。

2.「內卷」涉及個人生命周期的多個階段。「內卷」涉及的話題從教育到職場,並進一步向婚姻、子女和住房等領域擴展。其中,教育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高考和重點高校尤其受到關注,前者的高頻詞包括:河北高考、高考大省、高考等,後者的高頻詞包括:北大、清華、重本等。並且,「內卷」的討論對象還有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不少網民和媒體發出「從幼兒園開始內卷」言論。

3.「內卷」涉及各行各業。「內卷」相關的行業和職高頻詞高頻詞包括:金融、網際網路、計算機、銀行、醫生等,也就是傳統上被人們認為壓力大,且經常和「996」「社畜」掛鈎的行業。而外賣是除了「白領群體」外被關注的少數職業之一。

4. 「內卷」涉及國家和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時代機遇」也是「內卷」語境經常討論的問題,而這也與「內卷」原本的學術含義更加契合。知乎上,「中國怎樣走出內卷?」這一話題的關注者超過1.87萬個,瀏覽次數超過1222萬,回答超過2400個。

「內卷」背後的社會心態

特徵一

「內卷」不僅是「吐槽」心理

上述詞雲圖展現出,最高頻詞是「競爭」,基本每7條「內卷」相關的微博,就有1條涉及了競爭。與「內卷」相關的消極詞包括焦慮、歧視、壓力、允悲(表情)等。但是,「內卷」不僅是一種「吐槽」,「奮鬥」和「努力」均位列高頻詞前15位中。同時,從主題看,涉及的主題不只包括喪文化、歧視、階層等,也包括時代機遇。

特徵二

「頭部」群體更容易感到競爭壓力

從輿論場來看,越處在「頭部」的群體越願意表達「內卷」。在高等教育層面,關於「清華」「北大」等頂尖高校的「內卷」問題備受關注。即使是自嘲「小鎮做題家」的群體,其實也來自「985」和「211」高校。在職場層面,儘管不少人自嘲「打工人」,但詞頻圖展現的高頻職業和行業也以「白領」為主。這或許體現出,更容易處於充分競爭狀態的頭部群體,才更易感到「內卷」。

特徵三

「內卷」和「打工人」「尾款人」式自嘲相輔相成

根據人民眾雲(如下圖),今年8月中旬至12月,「內卷」的熱度在10月底達到峰值,而涉及「打工人」詞彙的熱度與「內卷」的峰值時期基本重疊,並同步回落。「尾款人」的熱度整體相對較低,但其高峰也與其他兩詞基本處於同期。也就是說,「內卷」衍生出了一系列網絡熱詞,其背後的社會心態和「打工人」「尾款人」式自嘲息息相關,彼此相互助推,從而熱度居高不降。

圖:2020年8月15日至12月1日

「內卷」「打工人」「尾款人」的熱度對比圖

(來源:人民眾雲)

特徵四

中等收入群體的心態在「內卷」討論中成為主流

「打工人」一詞很大程度上由白領的職場「內卷」延伸出來,而曾經一度在網絡引起關注的「三和大神」群體是真正的底層勞動者。「三和大神」是在深圳市打工的新一代農民工,他們在「三和人力市場」尋找日結工作,「大神」是對他們以極低的收入過日子的調侃。根據百度指數,「打工人」一詞在短時間內引發巨大關注,而真正的底層打工者「三和大神」雖在2015年就被關注,但其搜索量一直穩定處於較低狀態。同時,關注「內卷」的北京、上海更容易被和「高新產業」「白領階層」相關聯,而關注「三和大神」的廣東、江蘇和浙江則和傳統上農民工流入的地區和小商品製造區重疊。這體現出,關注不同熱詞的人群畫像具有差異,而受到關注更高的「內卷」「打工人」與中等收入群體勞動者更加相關。

圖:2020年6月1日至12月1日

「三和大神」「內卷」「打工人」的搜索指數的

TOP10地域分布對比圖

註:「三和大神」「內卷」「打工人」的標籤分別為黃色,藍色和綠色

(來源:百度指數)

「內卷」的傳播平臺也體現了這一特徵。據人民眾雲,今年以來傳播「內卷」的媒體和平臺中,知乎躍居榜首,而知乎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小眾、高端的互動平臺。澎湃新聞網認為,只有中等收入群體、白領等具有一定文化資本、佔據媒體話語權的群體,才懂得創造具有身份認同的詞語。

圖:2020年1月1日至11月15日

「內卷」相關的活躍平臺

來源:人民眾雲

「內卷」現象的點評

這場有關「內卷」的輿論場狂歡中,人人都覺得自己處於「內卷」之中。但是,「內卷」的「濫用」現象值得警惕,其背後或有商業力量助推。例如疫情過後,在線教育蓬勃發展,不少培訓機構也借「內卷」熱度而上,「北京大學與學而思籤約人才戰略合作」「阿卡索破除傳統教育內卷」等消息層出不窮。其中涉及的「販賣焦慮」、不擇手段牟利等問題需要有關部門警惕。

「內卷」的「濫用」會導致其原本含義的消解,並可能淪為個體的情緒發洩。微信公號「看理想」認為,「一提到競爭就怪『內捲化』就對了」這種心態是將責任交給「極端分工的社會」,且在社交媒體中浪漫地裝飾與放大自己的感受與痛苦。但這個結果是,人們不去理解一個詞彙背後的涵義與可能性,而是用一個最簡單的模式、最低成本的表述尋求共鳴,快速發洩消耗,得以心安理得地投入到電視綜藝、遊戲消費的溫柔鄉。

而「內卷」被濫用的另一個結果是,在注意力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可能會導致了一種清華社會學系李強教授所說的「人人都自稱弱勢群體,卻對深層問題視而不見」的局面。在中等收入群呼籲自己「內卷」的同時,留守兒童、二三本學生、小鎮青年、真正的打工者、零工經濟下的從業者等真正的相對弱勢群體也需要關注。

此外,不少網民擔憂中國是否真的存在「內卷」和「階層固化」,但社會現實其實不一定和網絡熱詞劃等號。一方面,競爭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努力的投入產出比看似下降,但這是正常的社會階段。澎湃新聞網首席評論員沈彬認為,「內捲化」更像是中國社會日益成熟的一個「富貴病」。競爭越來越大,投入的邊際效益越來越低,正是經濟學裡面「充分競爭」的表徵。

另一方面,中等收入群體群體對於社會「內卷」的敘述,更像是一種「預警而非現實」。南京大學社會學系陳雲松教授等學者的實證研究指出,「階層固化」和實際的流動感知並無負向統計關聯。當今,「內卷」也有可能是社會部分群體對自身的發展瓶頸提出擔憂,並且在社會轉型過程中被大眾傳播所放大的結果。《中國青年報》呼籲,不少大學生為「保研、考研、出國」三條路焦頭爛額,但幸福生活本有多重維度。走出「內卷」,最後還是要看你有沒有把自己「卷」起來,年輕人要適時轉變心態。

(人民網)

相關焦點

  • 讀懂流行語中的「民生密碼」
    從風雲激蕩的國際社會到惠及民生的國家政策,從影響廣泛的熱點事件到人們身邊的大事小情……年度流行語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每年社會的波瀾壯闊,也折射出普通大眾的喜怒哀樂。可以說,年度流行語中隱藏著「民生密碼」。 流行語中流淌著人們的生活痕跡。透過年度流行語,可以對過去一年中的民生百態進行解讀。
  • 內卷、打工人、凡爾賽:網絡流行語還能否勾勒我們的生存?
    中國的流行語歷史反映了怎樣的社會心態變遷?怎樣的流行語更有生命力?當下的流行語是否不再成為對存在經驗的訴說,而更多成為供人狂歡的素材?在應接不暇的流行語中,個人如何保持反思性?書評人、專欄作家維舟對公共流行語的生成與傳播有著長期的關注,他同樣認為,流行語的變遷很好地反映著宏觀社會結構的變化。在他看來,網絡流行語在中國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2005年以前、2005-2013、2013年至今三個階段,2005年之前,網際網路在中國剛開始流行,彼時的網絡流行語大多是些非常簡易的表情符或者是「喜大普奔」等縮寫詞。
  • 讀懂流行語中的「民生密碼」(新視角)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語言的流變,最直觀、最生動地體現了時代發展、社會變遷、文化脈動。從風雲激蕩的國際社會到惠及民生的國家政策,從影響廣泛的熱點事件到人們身邊的大事小情……年度流行語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每年社會的波瀾壯闊,也折射出普通大眾的喜怒哀樂。可以說,年度流行語中隱藏著「民生密碼」。  流行語中流淌著人們的生活痕跡。
  • 2020年「十大網絡流行語」公布 逆行者、甩鍋、後浪等入選
    昨天,《語言文字周報》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公布2020年「十大網絡流行語」。該報執行主編楊林成介紹說,本次發布十大網絡流行語,經過了讀者推薦、網絡海選、專家評議三個階段。年度流行語海選,是一次語言生活的民主會。讀者一共推薦2020年流行語條目270餘條。
  • 「逆行者」稱雄2020年網絡流行語榜單,「不講武德」「耗子尾汁...
    12月16日,《語言文字周報》編輯部公布2020年「十大網絡流行語」,「逆行者」、「打工人」、「後浪」等網絡熱詞入選。獲提名的「年輕人不講武德,耗子尾汁」「一起去爬山嗎?」等因缺少正能量,沒有入選;「網抑雲」等諧音梗也因語文智慧不足,未能入選。  據悉,本次發布十大網絡流行語,經過了讀者推薦、網絡海選、專家評議三個階段。
  • 又一份「網絡流行語」榜單公布,「逆行者」「凡爾賽」依然上榜
    上海《語言文字周報》16日正式公布了2020年「十大網絡流行語」。本次「十大網絡流行語」的發布經過了讀者推薦、網絡海選、專家評議三個階段。等因缺少正能量,沒有入選;「網抑雲」等諧音梗因語文智慧不足,未能入選。以下為《語言文字周報》2020年「十大網絡流行語」:1、逆行者「逆行」即反向行走,是危險的,在道路交通上是被禁止的違法行為。
  • 人民日報:利用網絡流行語更好凝聚社會共識
    網絡流行語是指在網絡中產生、在網民中流傳、反映網民態度的語言。不少網絡流行語詼諧有趣、簡潔獨特,既反映社情民意,又為語言發展增添了新鮮元素。但也要看到,部分網絡流行語含有消極、非理性因素。這就要求我們辯證認識網絡流行語,重視網絡流行語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努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網絡流行語是最直接最鮮活的語料庫。
  • 2020年流行語有哪些特點?呈增多態勢,多個與抗疫相關聯
    「通常它的產生與特定的事物、現象相關聯,也許是社會事件,也許是心態表達,也許是因為詞語本身有趣活潑,從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平面媒體中心主任楊爾弘表示。「在記錄社會變遷方面,流行語發揮著很大作用。」
  • 頭條搜索發布2020年十大流行語,逆行者、集美居前
    &nbsp&nbsp&nbsp&nbsp頭條搜索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大流行語榜單基於用戶過去一年在今日頭條平臺的搜索行為綜合匯總而來,流行語多為搜索量較大的網絡和新聞報導「熱詞」。上榜十大流行語綜合考慮了語言的搜索熱度和社會價值,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2020年的社會變化和情緒。
  • 「逆行者」稱雄2020年網絡流行語,「不講武德」「耗子尾汁」為何...
    12月16日,《語言文字周報》編輯部公布2020年「十大網絡流行語」,「逆行者」、「打工人」、「後浪」等網絡熱詞入選。獲提名的「年輕人不講武德,耗子尾汁」「一起去爬山嗎?」
  • 利用網絡流行語更好凝聚社會共識(新知新覺)
    但也要看到,部分網絡流行語含有消極、非理性因素。這就要求我們辯證認識網絡流行語,重視網絡流行語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努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網絡流行語是最直接最鮮活的語料庫。從語言學角度看,語言是傳播信息與思想的工具與載體,語言流行是語言所蘊含的信息與思想引起人們共鳴的結果。網際網路時代,諸多網絡流行語在網民中流傳。
  • 「內卷」入選2020年度流行語,更是未來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信號
    12月4號《咬文嚼字》公布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②逆行者;③颯;④後浪;⑤神獸;⑥直播帶貨;⑦雙循環;⑧打工人;⑨內卷;⑩凡爾賽文學。主編黃安靖表示,今年是流行語的「大年」,此次評選標準是一要反映時代特徵,二要弘揚正能量,三要引導語文生活。
  • 內卷是什麼意思 內卷梗內涵出處含義來源用法介紹
    內卷是什麼意思梗?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公布後,其中一個詞「內卷」很多朋友表示不認識,不知道「內卷」表示什麼?有什麼含義?為什麼成為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下面小編帶來了網絡用詞內卷意思,一起來看看吧。
  • 網絡流行語串起片片情
    作為年度「漢語盤點」專門關注網絡語言生活的板塊,4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了「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本次發布的十大網絡用語依次為:逆行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帶貨、雲監工、光碟行動、奧利給、好傢夥、奪冠、不約而同、集美。
  • 2018流行語背後:文化心態悄然改變
    原標題:2018流行語背後:文化心態悄然改變   2018年,中國網際網路用戶突破8億,網絡空間已成為人們瀏覽信息、表達自我的主要渠道之一。   ★ 陽光心態的輕鬆表達   語言是心靈的映照和思維方式的投射,網絡流行語也不妨視作大眾文化心態的一種縮影,既折射出人們在生活中所面對的共同境遇,也蘊含著在當今社會具有高度認同感的情感態度。
  • 咬文嚼字發布今年十大流行語 2020年十大流行語及其含義
    「抗疫流行語」明顯佔優。如果我們按不同主題把流行語分成不同類別的話,今年「抗疫流行語」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佔明顯優勢。疫情是今年的年度底色,抗疫是今年的年度主題。無論是工作的重點還是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抗疫鬥爭、復工復產、社會經濟的恢復等等方面。語言是記錄社會生活的符號,今年出現了大量與「抗疫」有關的新詞新語,「抗疫流行語」因此大量湧現,廣受社會各界關注。
  • 不同版本的2020年流行語近日紛紛出爐——你常用哪些流行語?_新聞...
    何偉漁說,改革開放前,大家口口相傳的流行語多與政治相聯,後來反映社會各領域新事物新觀念的詞語逐漸增多,尤其在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後,網絡流行語大量出現,流行語更迭速度加快,原本只在某個群體內部使用的詞語可能瞬間走紅。  語言是一面鏡子,如實反映著社會生活的變化,流行語則是種種變化最簡潔的「記錄儀」。
  • (文苑)2020年度流行語榜單揭曉,你中意哪一個?
    一份來自《咬文嚼字》編輯部揭曉的2020年十大流行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颯」、「後浪」、「神獸」、「直播帶貨」、「雙循環」、「打工人」、「內卷」、「凡爾賽文學」等熱詞入選;一份來自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入選者依次為「逆行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帶貨」、「雲監工」、「光碟行動」、「奧利給」、「好傢夥」、「奪冠」、「不約而同」、「集美」等
  • 你常用哪些流行語?
    作為時代的產物,流行語反映了一定時期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事物和現象,記錄著社會發展變遷,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們的精神狀態。語言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而演變,流行語更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些流行語熱起來,但只有那些兼具社會價值和語言價值的流行語,才能經得起歲月的檢驗。
  • 「內卷」入列2020年十大流行語,然而我還搞不清啥意思
    近日,《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內卷」赫然在列。不過,有不少網友疑問「內卷」的意思,甚至表示自己第一次聽說這個詞,該詞還登上了微博熱搜榜。那麼,它的涵義是什麼?與我們有什麼關係?有何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