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生活垃圾也能「變廢為寶」。
6月15日,上海城投「兩網融合」(再生資源回收與生活垃圾清運兩個網絡體系)推進會上傳出消息,第一座全品類再生資源集散中心在嘉定區馬陸鎮建成投運。
新投運的馬陸再生資源集散中心佔地2600平方米,設計日均處理能力70噸,主要對「兩網」前端回收來的塑料、紙張等回收物進行分揀、打包,再對接末端處置企業,推進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
愛裡舍小區再生資源服務點,工作人員在過秤回收物。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何穎晗 圖
6月15日中午,嘉定區愛裡舍小區的再生資源服務點內,不時有居民拎著大包小包進來。牆上的電子顯示屏一一列出了可回收物品的品類與價格,有黃板紙、廢報紙、易拉罐、塑料瓶、廢舊家電等十類可回收物。其中,易拉罐的回收價格最高,為4元/公斤,塑料瓶其次,為2元/公斤。
再生資源服務點列出的回收物品類與價格
「這裡回收是有組織的,更正規,並且明碼標價,不會短斤缺兩。」居民沈阿姨走進服務點,把自己積攢了半個月的油瓶、報紙遞給工作人員,過秤之後,沈阿姨立即得到了一張帶有二維碼的小票,並當場拿到了結算的現金。
這樣的再生資源服務點正在嘉定區得到全面推廣。
自2018年9月以來,上海城投全力推進嘉定區再生資源「兩網融合」試點工作,截至今年5月底,城投環境布設的再生資源服務點已覆蓋嘉定區12個街道548個居民小區,籤約企事業單位390家。
「(服務點)每天都會開門回收,也會上門服務。除了嘉定區,目前黃浦,徐匯也在試行。」 上海城投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資源利用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徐彬彬介紹,相較傳統的廢品回收,新試行的此類服務點回收品類更全面,包括部分低附加值的廢棄物,同時也有效減輕了幹垃圾的末端處置工作量。
「我們在服務點使用的是藍牙秤,不僅可定位,相關數據今後還可以接入垃圾全程分類信息平臺,一個水瓶回收之後去了哪裡,居民可以用二維碼追蹤。」 徐彬彬透露。
馬陸再生資源集散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分揀塑料瓶。
隨後,澎湃新聞記者跟隨服務點清運車輛來到馬陸再生資源集散中心,多名工作人員戴著口罩,正在操作環形分揀機對不同廢塑料進行分揀。
馬陸再生資源集散中心,已經自動打包好的回收物。
上海城投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資源利用分公司負責人邱鋌介紹,在集散中心,工作人員主要按照塑料、紙張的不同材質,以及末端處置進廠的標準一一分揀,如書本需要拆線或脫膠,廢報紙需要完成脫墨等等,再由自動打包機完成打包,之後對接末端處置企業。
據上海城投透露,在嘉定區試點的基礎上,上海城投將加快推進寶山區聯誼路等大型再生資源集散中心建設,使之具備各類可回收物的分類打包、轉運、暫存、精分揀、碼頭吊裝、水陸運輸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