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推行垃圾分類。日本環境省的一般廢棄物處置情況調查顯示,日本每年人均垃圾生產量於2016年即控制在約337公斤,為世界最低。日本的生活垃圾處理已形成源頭分類、焚燒為主、終端填埋的處理方式,循環利用佔比自2000年來即穩定在20%左右。日本的垃圾分類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 1980年代以前為第一階段,以填埋方式為主,政府不實施相應措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經濟發展,日本垃圾量劇增,因垃圾處理能力跟不上而爆發的「東京垃圾戰爭」引起民眾的大規模不滿和抗議。
- 1980年代為第二階段,以「東京垃圾戰爭」為契機,為有效實施垃圾處理和環境保護,日本開始嘗試簡單的垃圾分類,用焚燒替代填埋,國民逐漸形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 1990年代為第三階段,垃圾從源頭進行資源化、減量化,垃圾分類方法進一步完善,回收利用率提高,垃圾焚燒獲得推廣,佔垃圾處理方法主導地位。
- 進入21世紀為第四階段,大力開展資源再利用。日本啟動循環型社會建設,頒布針對垃圾問題的《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提倡通過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減少垃圾的產生。循環型社會的理念涉及從物質生產、消費、回收到處理的全過程,以資源化、減量化為目標,整個社會形成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2019年12月26日,我有幸參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生事務處社會實踐中心的公益領導力提升計劃——日本社會創新研習營,此次行程中,我們參觀了練馬區資源循環中心(以下簡稱為「循環中心」),是東京23區之一的練馬區及周邊的垃圾集散中心。這個循環中心以「形成循環型社區」為發展宗旨,於2010年11月1日建成。從1998年到2016年,練馬區的人口從64萬增加到了72萬,但垃圾量從21萬噸下降到了12萬噸,達到了近一倍的垃圾減量。
理論:精準的「源頭分類」參訪開始於三樓的接待廳,在那裡,講師山崎直子女士(東京練馬區環境部清掃再生利用課課長)向我們介紹了日本的垃圾處理情況以及練馬區垃圾分類的相關規定。
講解中的山崎女士。攝影:王旻若按照處理方式,日本的垃圾主要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大件垃圾及其他垃圾五種。分類標準全國統一,但是具體實行起來卻會按照各區的垃圾處理能力有細微差距,比如,橡膠製品曾經屬於不可燃垃圾,但隨著練馬區垃圾處理工廠技術水平的提升,達到了焚燒橡膠製品的技術要求,因此在最新的垃圾分類指引裡,橡膠製品已然屬於可燃垃圾了。
練馬區現行的分類標準及處理方式見下表,主要以處理方式為基準進行區分:
練馬區循環中心發放的中文版簡易指引,詳細規定了收集時間與品類。光是看這一張表,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日本的垃圾分類對居民的要求之高,除了細緻入微地按要求處理各種類型的垃圾(譬如牛奶紙盒要剪開洗乾淨才能回收)外,不同垃圾還要定時定點地投放在不同的場所。在居民區以外、做不到分類追責的情況下,政府要求商業機構對自己產出的垃圾負責,比如便利店的垃圾就需要店員進行分類。正是這些高要求的分類標準,才讓垃圾在「源頭分類」,為後續環節減輕成本,下遊的資源化處理也因此更加高效有序。
高度成熟的指引體系及接地氣的宣傳方式在如此冗雜的規矩之下,再全能的家庭主婦也記不住所有垃圾的處理方法和時間。練馬區資源循環中心保證高垃圾分類率的一大秘訣就是極其完備的分類指引。我們在參訪時拿到了兩種指引文件,包括完整版和簡便版。兩種指引文件上都附有版次,因為文件隨時都會根據最新的規定進行更新,資源中心管轄範圍內的所有居民都可以免費獲得最新的指引文件。
練馬區循環中心發布的指引手冊,足有35頁之厚。內容十分豐富,垃圾回收的時間表、日本垃圾分類現狀科普、3R原則科普、各類垃圾的分類標準及處理方法、垃圾處理詞典速查等內容,均以圖文並茂的生動形式收納其中。分類指南的簡易便攜版,正面為時間表,反面為分類標準。不同於指引手冊,簡易指南有多種語言版本,圖中為英文版和中文版。練馬區資源循環中心的另一大秘訣就是全方位且接地氣的宣傳體系。
「全方位」體現在年齡段覆蓋上,針對普通居民有公開會議(open meeting),中心會派人前往居民聚會的地方進行宣講,同時也設有諮詢角、展覽空間等開放空間供居民學習;針對孩童,中心有一套更完備的「自然教育」課程,小朋友們會在幼兒園時和小學時分別參與一次課程,通過遊戲、實地參訪等方式深入學習垃圾分類,並樹立環保意識,正是「環保要從娃娃抓起」。我們體驗了分類垃圾的遊戲,幽默的工作人員加上可愛的展現方式,想必能俘獲不少小朋友的心。
「接地氣」則體現在循環中心與居民的緊密聯繫中。中心不僅為居民自發的分類活動提供補貼和支持,還會參與到居民活動中,譬如參加節日祭典時,開一個垃圾分類的遊戲攤位,為正確答題的居民送出中心吉祥物——「練馬丸」的周邊產品。
有了系統的指引和高效的宣傳,推進居民的垃圾分類進程如何能不順利呢?
參訪獲贈的指引手冊與循環中心的周邊產品實踐:可持續的垃圾處理聽完山崎直子女士的介紹,我們在增田嶽人先生(公益財團法人練馬區環境城市建設公社資源循環中心次長)的帶領下參觀中心全貌,直擊垃圾分類及處理的現場。
參觀的第一站,增田先生帶我們登上了頂樓。沒想到這裡種植了一片草地,一方面為了在夏天降低建築溫度,節約電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綠化面積的方式。
增田先生介紹道,循環中心的建築設計從一開始就以「打造循環型社區」為宗旨,除了屋頂綠化,還有太陽能供電、雨水收集等設計細節。
隨後,在二樓的展廳,我們了解到垃圾是如何在循環中心被處理的,並看到了垃圾在各個環節經過處理後的模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點是,練馬區的垃圾處理機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技術和流程的進步不斷優化。工作人員希望儘可能地使垃圾更大價值化,並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譬如前文提到的橡膠製品,由於攻克了焚燒技術,而從不可燃垃圾轉變為可燃垃圾。
增田先生也提到了處理流程上的進步,循環中心僱傭員工預先處理回收來的小型家電,從中回收稀有金屬,步驟簡單卻大大提升了小型家電的回收價值,否則被損壞的小型家電就只能被簡單粗暴地歸類為不可燃垃圾。
增田先生補充道,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獎牌正是由全日本回收來的稀有金屬鑄造而成,這些獎牌將向全世界展示他們的環保理念。
正在拆卸小型家電可回收稀有金屬部分的工人。攝影:王旻若在頂樓鳥瞰練馬區時,有人發現垃圾焚燒工廠就坐落在居民區中。
「垃圾焚燒廠離居民區這麼近,不會被投訴嗎?」當我們詢問增田先生時,他解釋道,垃圾焚燒廠不會引起居民的反感。首先,焚燒廠排放已經達到國家標準,練馬區甚至制定了更高的標準,力求對環境無影響;其次,垃圾處理廠也會與居民保持良好的關係,比如焚燒發的電免費供給居民使用,也會邀請居民前往參觀,收集居民的意見等。
在接下來的參觀中,我們了解到越來越多貼心的細節:循環中心內部隨處可見的無障礙設施,修繕家具等簡單工作直接聘用當地希望再就業的高齡者、殘障人士,循環中心還有專門的小組收集處理居民意見……
這一系列的細節都展示了循環中心與練馬區居民的緊密聯繫,循環中心融入了社區生活之中,而居民們也將垃圾分類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
由居民僱工修繕好的家具,最終又將回到居民生活中。攝影:王旻若借鑑和反思1)源頭分類與居民的責任意識目前,日本的垃圾分類基本可以在居民端實現「完全分類」,負責處理的下遊環節只需將居民分好的垃圾運輸走,即可處理。而中國的垃圾分類推行尚處於起步狀態,很多居民分類的垃圾只是「半成品」,需要在後續的運輸和處理過程中進行「二次分類」,這無疑提升了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也降低了垃圾的資源化效率。
我們還看到,日本將垃圾分類的職能完全賦予居民,這也增強了居民的責任意識。當居民需要為自己產生的垃圾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嚴苛的分類規定)、甚至金錢(大件垃圾票,加價回收)時,就會有意識地減少垃圾產量,並且會更主動地關注、參與垃圾分類相關的社會活動。
2)能動性強的宣傳模式練馬區資源循環中心是由政府外延團體組建,相當於政府職能的延伸機構,實現了垃圾處理和宣傳的一體化。循環中心可以主動組織參訪,或派遣一線工作人員外出宣傳垃圾分類。
基於政府背景,循環中心在宣傳方面有極大的自主權,摸索設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宣傳方法。其中有兩點令我深受啟發:一是兒童教育,從娃娃抓起,以小朋友為支點撬動整個家庭,同時培育具有環保意識的新一代。二是融入生活,譬如循環中心參與到市民活動中,或主動邀請市民參觀,還有可愛的吉祥物設計,都是潛移默化間強化市民對垃圾分類的認同,提升「存在感」。
中國的很多城市中,垃圾處理端與宣傳是割裂的。宣傳靠政府部門,採取的措施主要有投放宣傳材料和社區激勵機制。而很多垃圾處理端都是默默無聞的,工廠缺乏讓市民了解自己的機會。如果對一般市民來說,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只停留在丟入垃圾桶那一步,他們也就意識不到垃圾分類的實際影響。
假如有人像練馬區循環中心的工作人員一樣告訴我,每五個大牛奶盒就可以再生為一捲紙,那麼我肯定會更加留意回收牛奶盒,因為我的行為產生了意義。所以,如果有關部門能調整宣傳方式,讓市民對垃圾處理有更深入的了解,一定會更好地推進垃圾分類的進程。比如組織中小學生前往垃圾處理廠參觀,一定會是非常棒的社會實踐課。
這次參訪,除了看到日本垃圾分類高度成熟的體系,也了解到日本對待垃圾的態度已然到了另一個層次——以「資源循環型社會為目標」,從「循環中心」的命名即可見一斑。最重要的不再是垃圾處理技術的「黑科技」,而是如何看待垃圾,如何讓公眾了解垃圾,真正向著資源循環型社會而前進。
此次參觀的合影,背景標語是「目標是循環型社會!」【作者Lori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大學大三學生。鳴謝:日本社會創新研習營主辦方-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生事務處、日本社會創新研習營承辦方-無奇不遊,以及隨行翻譯王山的幫助】(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