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再生|東京練馬區資源循環中心:融入社區,貼近居民

2020-12-22 澎湃新聞

日本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推行垃圾分類。日本環境省的一般廢棄物處置情況調查顯示,日本每年人均垃圾生產量於2016年即控制在約337公斤,為世界最低。日本的生活垃圾處理已形成源頭分類、焚燒為主、終端填埋的處理方式,循環利用佔比自2000年來即穩定在20%左右。日本的垃圾分類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 1980年代以前為第一階段,以填埋方式為主,政府不實施相應措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經濟發展,日本垃圾量劇增,因垃圾處理能力跟不上而爆發的「東京垃圾戰爭」引起民眾的大規模不滿和抗議。

- 1980年代為第二階段,以「東京垃圾戰爭」為契機,為有效實施垃圾處理和環境保護,日本開始嘗試簡單的垃圾分類,用焚燒替代填埋,國民逐漸形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 1990年代為第三階段,垃圾從源頭進行資源化、減量化,垃圾分類方法進一步完善,回收利用率提高,垃圾焚燒獲得推廣,佔垃圾處理方法主導地位。

- 進入21世紀為第四階段,大力開展資源再利用。日本啟動循環型社會建設,頒布針對垃圾問題的《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提倡通過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減少垃圾的產生。循環型社會的理念涉及從物質生產、消費、回收到處理的全過程,以資源化、減量化為目標,整個社會形成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2019年12月26日,我有幸參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生事務處社會實踐中心的公益領導力提升計劃——日本社會創新研習營,此次行程中,我們參觀了練馬區資源循環中心(以下簡稱為「循環中心」),是東京23區之一的練馬區及周邊的垃圾集散中心。這個循環中心以「形成循環型社區」為發展宗旨,於2010年11月1日建成。從1998年到2016年,練馬區的人口從64萬增加到了72萬,但垃圾量從21萬噸下降到了12萬噸,達到了近一倍的垃圾減量。

理論:精準的「源頭分類」

參訪開始於三樓的接待廳,在那裡,講師山崎直子女士(東京練馬區環境部清掃再生利用課課長)向我們介紹了日本的垃圾處理情況以及練馬區垃圾分類的相關規定。

講解中的山崎女士。攝影:王旻若

按照處理方式,日本的垃圾主要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大件垃圾及其他垃圾五種。分類標準全國統一,但是具體實行起來卻會按照各區的垃圾處理能力有細微差距,比如,橡膠製品曾經屬於不可燃垃圾,但隨著練馬區垃圾處理工廠技術水平的提升,達到了焚燒橡膠製品的技術要求,因此在最新的垃圾分類指引裡,橡膠製品已然屬於可燃垃圾了。

練馬區現行的分類標準及處理方式見下表,主要以處理方式為基準進行區分:

練馬區循環中心發放的中文版簡易指引,詳細規定了收集時間與品類。

光是看這一張表,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日本的垃圾分類對居民的要求之高,除了細緻入微地按要求處理各種類型的垃圾(譬如牛奶紙盒要剪開洗乾淨才能回收)外,不同垃圾還要定時定點地投放在不同的場所。在居民區以外、做不到分類追責的情況下,政府要求商業機構對自己產出的垃圾負責,比如便利店的垃圾就需要店員進行分類。正是這些高要求的分類標準,才讓垃圾在「源頭分類」,為後續環節減輕成本,下遊的資源化處理也因此更加高效有序。

高度成熟的指引體系及接地氣的宣傳方式

在如此冗雜的規矩之下,再全能的家庭主婦也記不住所有垃圾的處理方法和時間。練馬區資源循環中心保證高垃圾分類率的一大秘訣就是極其完備的分類指引。我們在參訪時拿到了兩種指引文件,包括完整版和簡便版。兩種指引文件上都附有版次,因為文件隨時都會根據最新的規定進行更新,資源中心管轄範圍內的所有居民都可以免費獲得最新的指引文件。

練馬區循環中心發布的指引手冊,足有35頁之厚。內容十分豐富,垃圾回收的時間表、日本垃圾分類現狀科普、3R原則科普、各類垃圾的分類標準及處理方法、垃圾處理詞典速查等內容,均以圖文並茂的生動形式收納其中。分類指南的簡易便攜版,正面為時間表,反面為分類標準。不同於指引手冊,簡易指南有多種語言版本,圖中為英文版和中文版。

練馬區資源循環中心的另一大秘訣就是全方位且接地氣的宣傳體系。

「全方位」體現在年齡段覆蓋上,針對普通居民有公開會議(open meeting),中心會派人前往居民聚會的地方進行宣講,同時也設有諮詢角、展覽空間等開放空間供居民學習;針對孩童,中心有一套更完備的「自然教育」課程,小朋友們會在幼兒園時和小學時分別參與一次課程,通過遊戲、實地參訪等方式深入學習垃圾分類,並樹立環保意識,正是「環保要從娃娃抓起」。我們體驗了分類垃圾的遊戲,幽默的工作人員加上可愛的展現方式,想必能俘獲不少小朋友的心。

「接地氣」則體現在循環中心與居民的緊密聯繫中。中心不僅為居民自發的分類活動提供補貼和支持,還會參與到居民活動中,譬如參加節日祭典時,開一個垃圾分類的遊戲攤位,為正確答題的居民送出中心吉祥物——「練馬丸」的周邊產品。

有了系統的指引和高效的宣傳,推進居民的垃圾分類進程如何能不順利呢?

參訪獲贈的指引手冊與循環中心的周邊產品

實踐:可持續的垃圾處理

聽完山崎直子女士的介紹,我們在增田嶽人先生(公益財團法人練馬區環境城市建設公社資源循環中心次長)的帶領下參觀中心全貌,直擊垃圾分類及處理的現場。

參觀的第一站,增田先生帶我們登上了頂樓。沒想到這裡種植了一片草地,一方面為了在夏天降低建築溫度,節約電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綠化面積的方式。

增田先生介紹道,循環中心的建築設計從一開始就以「打造循環型社區」為宗旨,除了屋頂綠化,還有太陽能供電、雨水收集等設計細節。

隨後,在二樓的展廳,我們了解到垃圾是如何在循環中心被處理的,並看到了垃圾在各個環節經過處理後的模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點是,練馬區的垃圾處理機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技術和流程的進步不斷優化。工作人員希望儘可能地使垃圾更大價值化,並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譬如前文提到的橡膠製品,由於攻克了焚燒技術,而從不可燃垃圾轉變為可燃垃圾。

增田先生也提到了處理流程上的進步,循環中心僱傭員工預先處理回收來的小型家電,從中回收稀有金屬,步驟簡單卻大大提升了小型家電的回收價值,否則被損壞的小型家電就只能被簡單粗暴地歸類為不可燃垃圾。

增田先生補充道,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獎牌正是由全日本回收來的稀有金屬鑄造而成,這些獎牌將向全世界展示他們的環保理念。

正在拆卸小型家電可回收稀有金屬部分的工人。攝影:王旻若

在頂樓鳥瞰練馬區時,有人發現垃圾焚燒工廠就坐落在居民區中。

「垃圾焚燒廠離居民區這麼近,不會被投訴嗎?」當我們詢問增田先生時,他解釋道,垃圾焚燒廠不會引起居民的反感。首先,焚燒廠排放已經達到國家標準,練馬區甚至制定了更高的標準,力求對環境無影響;其次,垃圾處理廠也會與居民保持良好的關係,比如焚燒發的電免費供給居民使用,也會邀請居民前往參觀,收集居民的意見等。

在接下來的參觀中,我們了解到越來越多貼心的細節:循環中心內部隨處可見的無障礙設施,修繕家具等簡單工作直接聘用當地希望再就業的高齡者、殘障人士,循環中心還有專門的小組收集處理居民意見……

這一系列的細節都展示了循環中心與練馬區居民的緊密聯繫,循環中心融入了社區生活之中,而居民們也將垃圾分類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

由居民僱工修繕好的家具,最終又將回到居民生活中。攝影:王旻若

借鑑和反思

1)源頭分類與居民的責任意識

目前,日本的垃圾分類基本可以在居民端實現「完全分類」,負責處理的下遊環節只需將居民分好的垃圾運輸走,即可處理。而中國的垃圾分類推行尚處於起步狀態,很多居民分類的垃圾只是「半成品」,需要在後續的運輸和處理過程中進行「二次分類」,這無疑提升了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也降低了垃圾的資源化效率。

我們還看到,日本將垃圾分類的職能完全賦予居民,這也增強了居民的責任意識。當居民需要為自己產生的垃圾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嚴苛的分類規定)、甚至金錢(大件垃圾票,加價回收)時,就會有意識地減少垃圾產量,並且會更主動地關注、參與垃圾分類相關的社會活動。

2)能動性強的宣傳模式

練馬區資源循環中心是由政府外延團體組建,相當於政府職能的延伸機構,實現了垃圾處理和宣傳的一體化。循環中心可以主動組織參訪,或派遣一線工作人員外出宣傳垃圾分類。

基於政府背景,循環中心在宣傳方面有極大的自主權,摸索設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宣傳方法。其中有兩點令我深受啟發:一是兒童教育,從娃娃抓起,以小朋友為支點撬動整個家庭,同時培育具有環保意識的新一代。二是融入生活,譬如循環中心參與到市民活動中,或主動邀請市民參觀,還有可愛的吉祥物設計,都是潛移默化間強化市民對垃圾分類的認同,提升「存在感」。

中國的很多城市中,垃圾處理端與宣傳是割裂的。宣傳靠政府部門,採取的措施主要有投放宣傳材料和社區激勵機制。而很多垃圾處理端都是默默無聞的,工廠缺乏讓市民了解自己的機會。如果對一般市民來說,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只停留在丟入垃圾桶那一步,他們也就意識不到垃圾分類的實際影響。

假如有人像練馬區循環中心的工作人員一樣告訴我,每五個大牛奶盒就可以再生為一捲紙,那麼我肯定會更加留意回收牛奶盒,因為我的行為產生了意義。所以,如果有關部門能調整宣傳方式,讓市民對垃圾處理有更深入的了解,一定會更好地推進垃圾分類的進程。比如組織中小學生前往垃圾處理廠參觀,一定會是非常棒的社會實踐課。

這次參訪,除了看到日本垃圾分類高度成熟的體系,也了解到日本對待垃圾的態度已然到了另一個層次——以「資源循環型社會為目標」,從「循環中心」的命名即可見一斑。最重要的不再是垃圾處理技術的「黑科技」,而是如何看待垃圾,如何讓公眾了解垃圾,真正向著資源循環型社會而前進。

此次參觀的合影,背景標語是「目標是循環型社會!」

【作者Lori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大學大三學生。鳴謝:日本社會創新研習營主辦方-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生事務處、日本社會創新研習營承辦方-無奇不遊,以及隨行翻譯王山的幫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東莞「再生資源進社區」帶來特色體驗
    東莞「再生資源進社區」帶來特色體驗生活垃圾如何進行分類?廚餘、電池、化妝品盒等如何處理?如何發揮大家的動手能力將垃圾分一分,促進再生資源回收?……這些問題和相關實踐感受將在這場活動中獲得答案。7月18日下午,東莞「小手牽大手·再生資源進社區」主題活動在東城街道新世紀星城小區開展,吸引了不少居民前來參與體驗。現場將再生資源知識以趣味活動形式,並以傳統且直觀的方式進行展示,配上宣講員,對再生資源進行宣傳講解。
  • 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如何做好垃圾分類?看這個社區居民的...
    垃圾分類在社區居家推行的怎麼樣了?如何減少垃圾的產生?8月25日,兩江新區人和街道和睦路社區的一場居民垃圾分類經驗分享交流會議,讓大家了解到了垃圾分類的訣竅。垃圾扔錯了怎麼處罰?有居民介紹了自己垃圾分類經驗和具體方法,從自覺遵守情況到懲罰機制的實行,詳細介紹了如何一步一個腳印做到實現人人分類,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一名業主代表介紹,如何做好節能減排,首先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產品,例如一次性杯子和餐具等,儘量購買可循環使用的產品。「在學校、社區等醒目位置張貼垃圾分類宣傳畫,多渠道提醒指導市民做好垃圾分類。」
  • 「貴州省資源循環再利用靜脈產業園」開工 大量生活垃圾將在這裡被...
    據了解,該產業園是一個集各類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綜合回收、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再利用、現代物流、信息大數據、科技研發、科普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大型資源循環再利用靜脈產業園。項目總佔地面積100畝,預計投資32880萬元。
  • 再傳喜報,斑馬到家&91再生 籤約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信息化系統...
    7月22日,(甘肅)斑馬到家與91再生籤約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信息化系統服務,雙方就共同推進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信息化建設體系進行深入合作推動垃圾分類及處理產業升級,促進全社會向低碳環保智能化轉型。 (甘肅)斑馬到家秉承「分類前移,源頭減排」的垃圾分類理念,通過網際網路+方式,為社會各領域提供再生資源專業上門回收服務,改善傳統回收行業髒亂差現象。斑馬到家,到家服務,服務到家!
  • 看效果·城市提升看亮點|APP預約專人上門回收垃圾 這個社區垃圾...
    比如,人臉識別分類設備、手持智能終端、智能回收箱等等,甚至還能在手機APP上預約處理可回收物……在重慶兩江新區人和街道天湖美鎮社區,你就能看到這樣的「神操作」,這也讓垃圾分類更好地融入到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智慧系統實踐垃圾分類網際網路+12月18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來到天湖美鎮社區進行實地探訪。
  • 麗水社區積分換物品活動引導居民參與垃圾分類
    本報訊(記者 申雷)12月11日下午,興慶區銀古路街道麗水社區聯合興慶區物業辦、銀古路街道辦事處、銀川市健康管理協會在麗水家園小區廣場開展垃圾分類趕集、積分兌換活動,現場200多名居民參加了活動。 活動現場,不少市民帶著飲料瓶、舊紙板等參加積分兌換活動。
  • 山東生活頻道山東直通車報導:泰安市高宏再生資源有限公司
    同時,山東在全國較早地建立了「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為垃圾分類奠定了堅實基礎。擁有長遠目光和為人民服務之心的泰安市高宏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於2015年發起成立泰安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依託行業協會平臺,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建設再生資源產業鏈,打造成為智慧城市垃圾分類服務商。
  • 上海首座全品類再生資源集散中心投運
    許多生活垃圾也能「變廢為寶」。6月15日,上海城投「兩網融合」(再生資源回收與生活垃圾清運兩個網絡體系)推進會上傳出消息,第一座全品類再生資源集散中心在嘉定區馬陸鎮建成投運。新投運的馬陸再生資源集散中心佔地2600平方米,設計日均處理能力70噸,主要對「兩網」前端回收來的塑料、紙張等回收物進行分揀、打包,再對接末端處置企業,推進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愛裡舍小區再生資源服務點,工作人員在過秤回收物。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何穎晗 圖6月15日中午,嘉定區愛裡舍小區的再生資源服務點內,不時有居民拎著大包小包進來。
  • 陝西漢中再生資源回收中心引進智能垃圾分類箱案例
    陝西漢中市天天環保吧-再生資源回收中心引進德瀾仕ZFL-960L四分類智能垃圾箱+有害垃圾分類容器,紅色垃圾房,透明玻璃門,讓這個垃圾屋看起來別有風味,垃圾分類正向獨特分類發展,不僅要時尚,還要美觀得體。
  • 西安垃圾分類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要形成合力,實現各部門參與、齊抓共管,全社會倡導融入的新局面。西安已建成再生資源回收服務點1505個西安採取新建、改建與取締相結合的方式,積極構建以可回收物暫存點、回收服務點、分揀中轉中心(站)、交易集散市場為結構的四級回收體系。
  • 撤桶並點、定點定投...杭州錢塘新區江潮社區多措並舉 讓垃圾分類...
    面對江語海小區「撤桶並點+定點定投」模式推進過程中的種種難題,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加強與物業、村口環保多方聯動,將垃圾分類工作融入社區日常治理之中,組建「暖心之家」黨員志願者工作室、居民「智囊團」、「綠馬甲」志願者隊伍等,充分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
  • 垃圾分類怎麼搞?新區這個社區的垃圾分類工作法,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近日,江潮社區的做法被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評為「2020年度環衛行業典型案例」入選案例。社區治理一大痛點、難點的垃圾分類為何在江語海小區能被「打通」?社區負責人說:「當時的壓力確實不小,最難的就是讓居民在源頭上實行垃圾分類,定時定點分類投放。」
  • 解讀|江西贛州市《興國縣中心城區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工作方案》
    縣環衛所從小區、臨街店鋪果殼箱收集到的有害垃圾,在垃圾中轉站集中後轉交有資質企業處置。相關企業根據中心城區有害垃圾的品種和產生數量,科學合理確定或約定收運頻率。縣環保局應按照便利、快捷、安全原則,落實建立有害垃圾的收運、處理體系,在贛州市危險廢棄物處置中心項目建設完成前,負責落實城區處置點、處置企業對危險廢棄物進行處置。(2)餐廚(含居民廚餘)垃圾。由有資質的企業負責上門收運和處置。
  • 垃圾「瘦身」 「分」景更美
    2016年10月,長沙開始在城區10個街道(鎮)的57個社區(村)啟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2017年,長沙被確定為全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46個重點城市之一。近日,雨花區東塘街道楓樹山社區居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綠色生活節」。現場,居民們用原創情景劇帶領大夥一起「複習」垃圾分類知識。
  • 引導居民參與垃圾分類 這些社區各有妙招
    我市是如何引導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近日,記者走進街道、社區、小區進行實地採訪。資源回收引導參與垃圾分類為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宣傳工作,號召更多的居民了解垃圾分類並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近日,大渡口區春暉路街道翠華社區組織志願者開展了資源回收宣傳活動。活動現場,居民陸續來到資源回收宣傳點。
  • 新民路社區:垃圾分類「不打烊」,居民「玩中學 學中樂」
    新湖南客戶端4月8日訊(通訊員 向晨 鍾安玲)「為什麼大棒骨不是廚餘垃圾呢?口香糖怎麼會是幹垃圾呢?」居民們圍在垃圾分類科普展臺前,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著。4月8日上午,長沙市嶽麓區桔子洲街道新民路社區華僑村小區裡,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垃圾分類科普活動。
  • 蘭州新區新安社區成立關懷服務中心,結對幫扶社區困難居民
    為了推動鄰裡互助,挖掘社區內生動力,調動社區自身資源,形成 "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 的志願幫扶精神,10 月 25 日,蘭州新區中川園區新安社區聯合蘭州同心社會服務中心共同成立了新安社區守望相助長者關懷服務中心,通過居民自願結對幫扶困難老人,讓社區的老人享有 "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 【垃圾分類·社區動態】綠色生活 你值得擁有
    社區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單元,也是城市自治的基本細胞,更是垃圾分類工作的前沿陣地,只有社區、小區的垃圾分類落實做細了,全區的垃圾分類工作才能有質的提升
  • 杭州市江幹區城市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金煒竑:以垃圾分類提升社會...
    ;獎懲激勵,垃圾減量節省的經費,通過考核的形式反哺桶長制的經費支出,促進分類減量,形成良性循環,推動、促進桶長制工作進一步完善和優化,讓垃圾分類工作通過桶長制在城市居民生活中形成固化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習慣。
  • 東京23區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處理指南
    此外,儘管是東京23區的同一行政區內,根據您所在的町的不同,家庭垃圾的廢棄日、各種資源回收的收集日等也不相同。 主要垃圾類別 垃圾分類的基本規則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