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而代之的武則天,為什麼不傳位給武氏,而是又恢復李唐天下?

2020-12-27 騰訊網

武則天是歷史上第一位女皇,真正的做到了改朝換代,登基為帝。這和呂后這樣幹政還是不一樣。這在歷史上是不得了的事情。

更可貴的是,武則天作為皇帝還不錯,沒有拖後腿,把國家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關於她之後,武周王朝的走向,一直是天下人關心的問題。

其實武則天本來是期待著能夠傳位給武家人,如果傳位武氏,那麼肯定國號仍然會是周,統治者也會是武氏家族。可是,如果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那麼就不太好說了,畢竟自己的兒子是李姓子孫,很有可能恢復李唐神器。

從武則天當初改國號,就可以看出,其實她是要建立自己的王朝了。

可問題是武則天最終沒有傳位給武氏,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這是怎麼回事?

第一、武家沒有繼承皇位的人,都是一些難堪大用的小人。

武家除了武三思外,其他人能力平平,沒有特別突出的。這些人仗著武則天的關係,為非作歹,造了不少孽。

這也是讓武則天比較鬱悶的一件事。她雖然做了不少惡,但是也不希望在她手上把這個國家玩完了。她也不可能學著晉朝司馬炎那樣,明明接班人是個傻子,也偏偏要把國家交給這樣一個人。

雖然武家人並不是傻子,但是能力不足,面對那些擁唐老臣,顯然不是對手。武則天也不可能學著朱元璋那樣,誅殺功臣。殺也是殺不完的,說不定從哪裡冒出一個人就會奪了皇位。

第二、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

武則天整日把自己的武氏放在心上,把自己是老李家的外人這種話掛在嘴上。但是她也知道,再是外姓,兒子是自己的。

狄仁傑的話並不錯,姑侄關係再好,也只是親戚,永遠不可能和母子關係相比。就算武則天好心,把皇位交給侄子,但估計人家接手後,理都不願意理她。更別提祭拜和供奉了。

第三、傳位武氏,很可能使得國家動蕩

武氏和李氏,在武則天時代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在武則天的授意下,武氏對李姓子孫展開了慘無人道的屠殺。武則天活著,李氏不敢動,但如果武則天不在了,雙方大打出手是不可避免的。漢朝可是有這樣的先例的,呂后死後,天下掀起了誅呂的鬥爭。

所以武則天在還沒有老糊塗之前,把自己的兒子李顯接了回來,立為了太子。

當然了,太子之位也並不保險,最終蓋棺定論,還的說是神龍政變,張柬之等擁唐老臣聯合太子發動政變,恢復了李唐神器。

相關焦點

  • 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匡扶李唐天下,為何剿滅他的反而是李唐宗室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在她成為皇帝的道路上,明處、暗處的敵人不計其數。英國公徐敬業可以說是明處最大的敵人,徐敬業是唐朝開國功臣徐懋功的孫子,因徐懋功被賜李姓,所以徐敬業也叫李敬業。唐嗣聖元年,徐敬業和駱賓王等人以反對武則天、恢復唐中宗李顯的地位為藉口起兵,很快聚兵十萬,聲勢浩大。
  • 呂后死後呂家被滅族,武則天死後為什麼武氏能夠保全?
    權力的鬥爭下是沒有親情可言的,雖然武則天為武李兩家安排的政治聯姻,但聯姻保得了一時,卻保不了一世,武氏一族雖未徹底清算,但有些出頭鳥還是遭到剷除,與漢朝呂氏一族的下場區別不大。武氏家族兩大重要人物的下場武則天成為皇帝之後,一度想將皇位傳承於武氏家族,所以對武氏一些族人帶來了方太子的幻想,其中不乏武三思這樣的重要人物。
  • 一代女皇武則天,武周代李唐,為何死後又將掙來的江山還給李氏?
    可武則天不辱天命,一路上過五關斬六將,先做皇后,後與李治並稱「二聖」,又做了當朝皇太后,最後自己也來當個皇帝玩兒。武則天當上皇帝後,改國號為「周」代替「唐」,可為何在死前將江山還給李氏呢?如若武則天將皇位傳給武氏,並定會招來李氏的造反和打壓,掀起一場風波血雨。
  • 從孩子隨母姓的悖論,看武則天的大周王朝為何註定無法延續?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真正的女皇帝,並建立了自己的國號——周。但無論武則天如何強勢,其始終無法將武氏的大周王朝延續下去,這是為什麼呢?1、武則天確實是要改朝換代的公元690年,武則天「革唐命,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
  • 武則天建立的「武周」,在古代為什麼不被單獨列為一個朝代?
    武則天劇照為什麼對武則天建立「武周」不作為一個朝代,歷來質疑不斷,質疑的原因大致有兩個。儘管有理由把「武周」稱之為一朝一代,但「武周」還是不被作為一個朝代,為什麼?唐朝李姓貴族集團的根本利益沒有受到損害。
  • 《武則天》17 揚州叛亂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縣(現成山西文水縣東),生於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
  • 武則天死後,李顯為什麼會力排眾議達成武則天歸陵的願望?
    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立下了臨終遺囑: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葬乾陵與高宗合葬。只立碑不立傳。李顯繼皇帝位後,老老實實地按他母親武則天的遺囑落實。沒有打半點折扣。為什麼?因為武則天是在照顧兒子李顯,李顯怎麼肯不安心受用?
  • 太谷武氏溯源
    武家村曾有歷史久遠的「武氏祠堂」及「武氏碑記」。武家村這裡村容整潔,民風古樸。在訪問中村民講,該村傳說姓立於唐,其中武姓800多口,佔村民的三分之一以上。蒲城縣散居各地的武姓人口都認這裡為他們的祖居地,每年有不少人來這裡祭祖。
  • 武則天退位後,唐中宗為何不殺表弟武三思,反與他共享自己皇后?
    然而張柬之左等右等,唐中宗卻遲遲不下令。對於張柬之等人的遲疑,他們的下屬都焦急不已。洛州長史薛季昶曾向張柬之、敬暉建議說:「二兇雖除,產、祿猶在,請因兵勢誅武三思之屬,匡正王室,以安天下。」在薛季昶看來,武三思就像是西漢時期呂后的侄子——呂產和呂祿,理應藉助兵勢,將之誅殺。若兵勢一過,就不好辦了。
  • 此人才華橫溢卻命運坎坷,因為什麼讓武則天對他又愛又恨?
    也是駱賓王命不該絕,在獄中又度過了十年,適逢高宗立儲而大赦天下,駱賓王因此幸運獲釋,並被授予了臨海縣丞,這就是現在見於史書上「駱丞」的來歷。也是命運註定老頭兒在晚年仍然要對得起自己半生才子的名聲,臨了還要再火一把。
  • 武則天82歲被逼退位,權力盡失,為什麼唐中宗李顯不敢清算她?
    李顯對武則天表示了極大的尊重,給予武則天很高的評價。他專門下了道聖旨,強調武則天在國家面臨危難的時刻,替兒子代管了十幾年的江山社稷,武周王朝其實與李唐王朝一脈相承。李顯還狂誇武則天既是慈母又是明君,對於武則天的身後事也安排得相當妥善。武則天留下遺囑,死後要和唐高宗李治合葬,此舉招致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因為李治下葬時陵墓已經封閉,再重新開啟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 武氏家族簡介
    ② 唐代傅、左、李諸姓被武則天賜姓武。7、出自小數民族有武姓或有複姓改漢姓武的:① 滿族武聶氏、武佳氏、武庫登吉氏,鄂溫克族吳立西氏漢姓為武。② 京、彝、蒙等族有武姓。得姓始祖:武丁。商王武丁繼位時,國力衰弱,於是極力想恢復殷商當年盛況,卻因找不到賢臣輔佐而犯愁。
  • 武則天退位後為何將江山還給李家?你先看看她發現了什麼大秘密
    在武則天統治的晚年,將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作為自己的新寵,當時,朝堂之上,對張氏兄弟提出不滿之人,皆被處死,引起了朝堂之上眾人的憤慨。二張並非善類,憑藉著自身被武后寵信,竟也對那帝位動了心思。公元705年,武后病臥榻上,張柬之等大臣便以「二張謀反」為由,將武后所居住的寢宮包圍,「請求」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 【武氏】我的家族發展史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個兒子,出生時掌中紋路有像個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賜他姓武氏,後曾任大夫。嵩山高隱;練湖著名。——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唐代并州文水人武攸緒,武則天的侄子,恬淡寡慾,不求仕進。
  • 武則天代唐自立,為何取國號為「周」?
    歷朝的國號,並不是隨便取的,而是可以「追根溯源」的。比如漢朝。劉邦率部參加了秦末農民起義,秦朝被推翻後,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後來項羽和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在垓下之戰打敗了項羽,於前202年在定陶正式稱皇帝,仍用「漢」號,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漢朝的得名,是源自劉邦受封的「漢王」。
  • 百家講壇《武則天》視頻合集
    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結束,唐朝復闢,恢復以神都為東都。
  • 705年:武則天將皇位傳給李顯.
    武則天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第三長的皇帝(終年81歲),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4或85歲)。入宮武氏本名無記載,為唐開國勳舊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於正室諸子。
  • 武則天的千秋功罪:廢唐改周應不應被肯定?用人和對社會如何?
    在我國二千多年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皇位不斷易人,但能堂堂皇皇坐上龍椅發號施令的女性,卻只有唐代的武則天一個人。武則天從參政到登上帝位,前後近五十年,人們對其當政時期的功過議論不絕。近年來,史學界對此又展開了熱烈討論。
  • 武則天牝雞司晨,都得靠她的兩個兒子
    雖然此時國力衰弱,對外屢戰屢敗,但皇帝的能力向來不是以對外來論,而是皇權的穩固來說。換句話說,滿清要是能對外打勝仗,少數統治多數的畸形政權早都不穩了,本來就是謬論。所以,慈禧的能力比起武則天,不敢說有過之,但絕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