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2017年也是帕金森病發現200周年,這讓「帕金森病」再次成為熱詞。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將它和另外兩種疾病混淆,一個是老年痴呆,一個是因為冰桶挑戰紅遍全球的漸凍人症。
它們之間有哪些異同,應該如何區別呢?
其實,這三種疾病都歸屬於同一個類別,可以被統稱為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
顧名思義,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侵害的是無法再生的中樞神經系統,而且過程是不可逆轉、持續進展的。
也就是說,患上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不僅無法治癒,病情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嚴重。
損壞的中樞神經有可能導致兩種後果:運動障礙,以及思維、記憶、情感上的非運動障礙。
圖自財新網
>>>>
帕金森病主要發生在60歲以上的老人身上,病變位於中腦一個叫做「黑質」的地方,這個部位的神經元往往會出現大量死亡。
它主要導致運動障礙,顫抖是最明顯且最為人所知的早期症狀,老人們會感覺到動作變得遲緩,而四肢在靜止時,卻會出現無法克制的抖動。
這些運動障礙會影響日常生活中的精細動作,讓他們無法寫字、縫紉或者梳妝。
晚期的帕金森病人還可能出現姿態不穩、肢體僵硬等運動問題,也有可能發生精神疾患,包括言語、認知、情緒上的混亂,記憶力也可能受到影響。
現在的醫學水平已經可以大幅改善患者的運動問題,但患者的預期壽命還是比一般人短。其中,造成死亡風險的,主要是智力衰退導致的意外。
正常人及病人中腦的解剖圖對比。箭頭所指部位是正常人的黑質,相比之下,病人的黑質消磨喪失 圖自Memorang
患者靜止時,手部出現不可控制的抖動
圖自Wikiversity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鄧小平也曾經罹患帕金森病,病程長達十幾年,最終於1997年2月19日因呼吸衰竭逝世。
>>>>
而另一位很多人以為也有帕金森病的名人霍金,其實患的是漸凍人症。
圖自Google
漸凍人症的學名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病人主要的受損部位在於脊髓內的運動神經元。
最開始的症狀是肌肉的無力和萎縮,病人逐漸感到行走受阻、肌肉僵硬,最終他們會逐漸喪失使用四肢的能力,「漸凍」為一個無法動彈的石頭人,就連發音、呼吸都變得困難。
與帕金森病相比,漸凍人症的殘酷之處在於,即使到了疾病晚期,病人依然保持著清晰的思維和完整的人格記憶,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病情惡化,而且他們常常還都是年輕力壯的人。
漸凍人症的預後不容樂觀,大部分人會死於呼吸肌麻痺導致的呼吸衰竭,只有4%的病人能夠存活超過十年。
霍金就是漸凍人症最著名、同時也是非常罕見的案例,他在21歲的時候開始發病,在半個多世紀的病程中,一步步從需要拐杖惡化到離不開輪椅,如今的他已經全身癱瘓,連發音和呼吸都需要機器輔助。
1965年,23歲的霍金結婚時,需要拐杖助行
圖自popsugar.com
>>>>
而最後一種老年痴呆症,它的學名叫做「阿爾茲海默病」,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在65歲的老年人身上發病率可以達到6%。
它的病變主要發生在大腦皮質,患者一般沒有肢體運動的問題,但卻需要忍受智能上的損害。
病人最早的症狀是記憶力的下降,覺得難以記住近期發生的事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病人的記憶力愈發衰退,性格也會變得易怒、多疑、焦慮。到了晚期,他們逐漸喪失讀寫能力、語言能力,變得無法獨立生活,甚至連原先沒有受損的長期記憶也開始丟失,過去再親近的家人,在他們眼中也只是陌生人。
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絕症,但它本身不會致死,對於病人來說,最危險的是脫離家庭走失後的危險處境,或是照顧不周、長期臥床導致的褥瘡感染。
正常大腦和阿爾茲海默病人的大腦。後者明顯出現腦萎縮
圖自wikipedia
由於發病率高,罹患阿爾茲海默病的名人是最多的。從美國前總統裡根到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再到《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他們都曾經與這種疾病做過鬥爭。
2009年,華裔物理學家、「光纖之父」高錕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在那時,由於阿爾茲海默病導致的大腦萎縮,這位頂尖的物理學家已經不再理解「光纖」這個詞了。
2003年,高錕被診斷阿爾茲海默病,此後智力和記憶開始衰退
圖自dailymotion.com
>>>>
我們可以這樣簡單地總結一下三種疾病之間的不同↓↓
如今的醫學界,尚沒能搞清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只有少部分案例可以追查到家族患病史。
或許大家覺得這些疾病離我們很遠,但其實它們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雖然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治癒這些疾病的方法,但早日察覺、早日幹預可以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
最後提一句:英國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在世界上第一次描述了具有手臂抖動、走路顫動、身體僵硬這些突出症狀的疾病,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帕金森病,想了解這位醫生的故事請戳『閱讀原文』。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如欲轉載請聯繫授權,盜轉必究。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帶你領略科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