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瘦+腹瀉+頭疼+心理創傷!新冠後遺症成出院患者隱秘之痛

2020-12-11 華輿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中新社·華輿訊據瞧紐約報導 幾天前,李華(化名)的媽媽還在哭哭啼啼,說啥也要回老家,不想呆在武漢。李華勸了半天,心裡十分難受。1月底李華的父母雙雙感染新冠肺炎,住院幾個月,康復過程中,媽媽一直腹瀉、腹脹,瘦成了一把骨頭,爸爸也不時頭疼,感到乏力。

新冠後遺症成隱秘之痛

上海澎湃新聞7月13日報導,李華請了很多醫生給媽媽醫治,效果一直不明顯。作為三甲醫院的醫生,李華非常心痛,感慨現代醫學對於一些新冠肺炎後遺症顯得蒼白無力。

武漢一位醫生說,新冠病毒號稱「完美(perfect)級」病毒,攻擊的範圍非常廣,從腦神經到身上所有的組織器官都會遭到傷害。

北京地壇醫院公眾號曾公布,新冠肺炎患者會出現ARDS、心肌損害、凝血功能異常、腎臟損傷和肝臟損害等多臟器損害。一些新冠患者,視其發病時的嚴重程度、感染位置,在康復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後遺症。

一位診所醫生曾作為醫療志願者,參與康復驛站新冠患者的護理工作,患者出站後,很多人依然和他保持著聯繫,不時進行醫療諮詢。

他說,有一部分患者還是有後遺症的,但他不肯透露更為詳盡的信息。

新冠肺炎後遺症,正成為一些出院患者的隱秘之痛。

3月6日,武漢漢陽鸚鵡大道,兩位市民在牆內往外張望,一位市民騎車從牆外經過。圖片來源:中新社

幾個月的折騰 媽媽瘦成骨架子

李華的媽媽65歲,感染新冠病毒時,是輕症,但症狀非常怪異。1月26日,她懷疑自己神經有問題,全身麻,多汗,身上皺皺巴巴的。1月31日做了CT檢查,發現肺部已有炎症,2月2日住進醫院。生病期間,體溫正常,但一直腹瀉、腹脹。4月初回到家,媽媽還是腹瀉。後來在中醫的建議下服了一周藥物,不腹瀉了,改為腹脹、便秘。

到7月初,李華媽媽仍不時出現腹脹。白天,出去散步,就好一點。半夜裡,有時也會腹脹,就揉揉肚子,再吃點嗎叮嚀和藿香正氣丸。

幾個月的折騰,身高1米7的媽媽,體重由120斤縮為90多斤,瘦成了骨架子。

爸爸的大腦受到攻擊

與媽媽相比,李華爸爸的康復狀況要好一些。

2月住院治療期間,他一直喊頭疼,到3月5日,頭疼得想撞牆,而且喘不上氣來,一度轉進重症病房。

4月12日回到家,還是頭疼,疼得不敢睡覺。

新冠疫情中,大腦受到傷害的患者並非孤例。

武漢退休醫生傅醫生說,她感染時,雖然肺部CT有些糟糕,但並未感到呼吸窘迫,只是覺得有點堵,她的難受在胃腸和頭部。

有10天時間,她想吐,不能吃東西,腿軟,後來頭疼,「就像腦殼裡鑽了個洞,洞裡灌了鉛,外面又有緊箍咒,疼得要死」。

上海《第一財經日報》報導,3月初,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波團隊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神經系統研究顯示,214名患者中,超過三成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具體表現為三類:一是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頭暈、意識障礙、急性腦血管疾病、癲癇等;二是周圍神經系統症狀如味覺減退、嗅覺減退、食慾減退、神經痛等;三是骨骼肌損傷。

好在到7月初,李華的爸爸說,最近一周不頭疼了。

「他們心理上還是很脆弱的」

李華更擔心的,還是媽媽的心理問題。

4月初,媽媽在家隔離,14天過去後,她怕影響家人,還一直隔離著。臥室不大,需要活動時,她在裡面一圈圈地轉。

身體不舒服時,媽媽就會情緒失控。看到北京疫情重了,她也會受影響,突然大哭大鬧,要回老家去。

李華安慰她,偶爾也發發脾氣,媽媽就頂幾句嘴,雙方發洩以後,都感覺好一些。

新冠疫情之後,武漢市民普遍承受心理創傷,新冠患者們感受尤深。武漢市多位心理相關專業醫生表示,近期門診的新患者大部分受疫情影響而產生心理問題。

武漢市第一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梅俊華介紹,該院門診患者主要有三類: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及其家屬、有過睡眠心理疾病史但未患新冠肺炎的患者、抗疫一線工作人員。

5月11日,四川成都,醫護人員代表與成都大運會吉祥物「蓉寶」互動。圖片來源:中新社

梅俊華稱,許多新冠患者在治療期間精神壓力較大,或被隔離留下了心理陰影,或出院後遭遇一些社會因素,康復回家後仍然感到身體不適,會來到門診反覆傾訴心慌胸悶、失眠、緊張等症狀。

甚至有患者出院後,一直懷疑自己復陽,先後做核酸檢測十次,即使每次都是陰性,仍無法走出內心困擾,後經過藥物治療與心理疏導,才逐漸康復。

好在,隨著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逐漸增加,出院患者多層次、多類型的康復醫療需求日益凸顯。為進一步加強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工作,5月13日,中國國家衛健委、民政部等四部門聯合制定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礙康復治療方案》。

6月25日,端午節前一天晚上,李華對父母說,明天早上,咱們出去玩。爸爸「譁」一下,就像孩子一樣,真要跳起來了。第二天,到了景區,李華對父母說,「這裡沒幾個人,這麼好的空氣,你們摘了口罩吧。」

拍照時,父母離得很遠,拉下口罩時,還說這樣會不會傳給外孫女。拍完照,父母馬上把口罩戴。

李華說:「他們心理上還是很脆弱的」。(原標題:暴瘦+腹瀉+頭疼+心理創傷!新冠後遺症成出院患者隱秘之痛)

來源: 瞧紐約

相關焦點

  • 新冠後遺症:隱秘之痛 武漢新冠患者家庭的一手記錄
    父母也不容易,1月底雙雙感染新冠肺炎,住院幾個月;康復過程中,媽媽一直腹瀉、腹脹,瘦成了一把骨頭,爸爸也不時頭疼,感到乏力。李華先後請了很多醫生給媽媽醫治,效果一直不明顯。媽媽幾度情緒失控,李華非常心痛,感慨現代醫學對於一些新冠肺炎後遺症顯得蒼白無力,自己身為三甲醫院的醫生,卻幾乎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 新冠病人出院後,真的有後遺症嗎?
    新冠病人出院後,留下「後遺症」了嗎? 2020年7月16日下午4點半,曾經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萬春暉準時下樓開車,接妻子下班。他邊走邊打著電話,嗓門挺大,說話抑揚頓挫,偶爾哈哈大笑。對那些有關「後遺症」的傳聞,他多數不信,「『後遺症』不能說沒有,但不像有些人說的那麼多、那麼嚴重」。 《財經》記者採訪的醫生們也多持類似看法。
  • 新冠輕症患者隨訪:有人出現嗅覺失靈、視力下降等怪異症狀
    新冠疫情期間,也有年輕輕症患者主要表現為嗅覺和味覺消失。武漢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李華(化名)稱,判斷一些新冠康復患者的症狀,是否屬於新冠後遺症,應該看它是否具有可復性,如果症狀在後期逐漸恢復了,叫做可復性;如果後期一直沒有好,才叫後遺症。相對於老年重症新冠患者,一些中年乃至青年的輕症患者更容易被社會忽視。
  • ...冠肺炎出院患者仍「心結」難開,心理專家到家門口做「心靈按摩」
    楚天都市報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 李俊目前已是疫情常態化防控時期,然而,記者了解到,一些武漢的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仍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障礙,比如有焦慮情緒、睡眠障礙、存在社交關係斷裂等情況,不願出門或不願尋求心理幫助等。
  • 四部門:新冠出院患者門診康復費用納入慢特病管理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四部門:新冠出院患者門診康復費用納入慢特病管理 中國網財經5月14日訊 據國家衛健委網站消息,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四部門發布關於印發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礙康復治療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地要做好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礙醫療康復的醫療保障工作,切實將《關於將部分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障範圍的通知
  • 失去嗅覺的人:新冠康復患者何時能完全回歸正常生活
    新冠疫情期間,也有年輕輕症患者主要表現為嗅覺和味覺消失。武漢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李華(化名)稱,判斷一些新冠康復患者的症狀,是否屬於新冠後遺症,應該看它是否具有可復性,如果症狀在後期逐漸恢復了,叫做可復性;如果後期一直沒有好,才叫後遺症。相對於老年重症新冠患者,一些中年乃至青年的輕症患者更容易被社會忽視。
  • 《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礙康復治療方案》印發
    5月14日,據國家衛健委官網消息,為改善新冠肺炎患者呼吸功能、心臟功能、軀體功能以及心理功能障礙,規範康復的操作技術及流程,最大限度減輕患者負擔,促進全面康復,國家衛生健康委、民政部、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印發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礙康復治療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 關於印發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複方案(試行)的通知和解讀 - 健康中國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複方案(試行)的通知和解讀為進一步做好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康復工作,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社會參與能力,規範康復操作技術及流程。
  • 關於印發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礙康復治療方案的通知
    為進一步加強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工作,落實全流程健康管理措施,促進患者全面康復,我們制定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礙康復治療方案》,經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大部分新冠感染者快速康復 沒有什麼後遺症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近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孟令洋 北京報導  「目前來看,應該說大部分新冠感染者都是快速康復的,沒有什麼後遺症但是對於重症的、危重症的患者,康復時間要長,肌體修復需要更長時間,同時心理方面也需要進行康復。」1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這一情況。  近期,《柳葉刀》雜誌發表了中國的一項研究成果,評估了武漢金銀潭醫院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在出院後六個月的健康狀況,發現有76%的患者仍存在至少有一個持續的症狀,這一情況引發社會關注。
  • 精神科患者出院後的自殺率驚人,這4個心理因素是關鍵原因
    其中有一個話題非常值得精神心理障礙患者群體注意:精神科出院患者的自殺問題據上述文章,國外一項研究發現,精神科患者出院後的自殺風險超出很多人的預期。風險最高的時期是出院後數天到數月內。他們的自殺風險具體有多高?一項研究顯示,精神科患者出院3個月內的自殺死亡率約為1.1%,是全球自殺率的近100倍。
  • 金銀潭出院新冠患者追蹤:超 7 成半年後仍有症狀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病例治癒出院。 對於那些感染新冠肺炎後經治療出院的人,大家也一直擔心他們的身體狀況: 感染新冠病毒後會對身體造成什麼長期傷害? 出院後多久身體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還有可能再次感染嗎?
  • 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會有後遺症嗎?復陽患者需要接受治療嗎?官方回應
    4月2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管理服務情況舉行發布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王貴強介紹,衛健委正在擬定相應的管理規範,要對出院患者症狀、體徵進行規範的評估,對哪些指標做哪些監測也要進行梳理。
  • 一群新冠倖存者生不如死!殘廢、腦損傷、精液含毒!後遺症...
    ,留下「肺部後遺症」;或許,輕微症狀的新冠患者可逃此一劫,但對於重症患者來說,藥物、激素等對肺、腎的損傷,無法避免,更無法逆轉……美國傳奇說唱歌手Scarface就在感染冠狀病毒後,然而一個多月過去了,Lauren的病情非但沒有好轉,她甚至一度出現:疲勞、顫抖、噁心、腹瀉、頭痛,甚至短期記憶喪失等症狀。Stage 3:中風,成了年輕人患新冠之後的常態!
  • 新冠肺炎治療出院後,中年女走路時常突然「被定住」,原來患上創傷...
    楚天都市報5月5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 陳識)患上新冠肺炎出院後,58歲的武漢市民劉吟(化名)近日走路時,有時腦海中突然閃過一些住院期間的畫面後,整個人突然像被定住,行走不得。多次出現這種情況後,日前,她來到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進行諮詢,被診斷為創傷後應激反應。
  • 新冠輕症也可能導致腦損傷 後遺症大量湧現 比想像的還恐怖
    對於一些新冠患者來說,康復並不代表著100%的治癒,而是長期遭受各類後遺症的開始。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Boris Johnson)曾在3月底患上新冠肺炎,病情一度嚴重到轉入重症監護室治療,幸好他挺了過來,在4月12日出院,並從4月底開始逐漸恢復領導工作。
  • 成都20歲新冠患者遭「網暴」專家警示:心理創傷不亞於軀體受傷
    網暴有多嚴重?心理創傷不亞於軀體遭受的損傷劉可智教授說,網絡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網絡世界不再是虛擬的,網上發生的任何暴力,造成的精神傷害與現實一致。他認為,網暴對人的打擊不亞於一個親人的離世或遭受軀體的虐待。
  • 歷時3個月,研究1733例新冠患者,看看新冠後遺症有什麼?
    二、新冠病毒會攻擊多個器官。新型冠狀病毒仿佛已經走入尾聲,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又慢慢死灰復燃了。很多省份和地區已經開始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病例報告,這個冬天和即將到來的春節,仿佛蒙上了一層陰影。人們從去年這個時候開始,就已經在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做鬥爭了,不過好在現在的疫苗已經研製成功,很多人正按部就班地準備注射。
  • 最新研究:新冠重症患者要警惕治癒後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
    新華社北京7月1日新媒體專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6月29日報導,由倫敦大學學院牽頭、英格蘭東南部醫學專家組成的「新冠肺炎創傷應對工作組」說,接受過重症監護的患者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風險最大。
  • 專家提醒:對大量的新冠肺炎輕症患者 心理問題不能忽視
    央視網消息:「心理問題確實很重要!」4月2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再次強調了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不能歧視、心理疏導、心理救治,妥善解決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