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哲南等《Science》電子皮膚:離子弛豫動力學的人工多峰受體

2020-12-14 Macromolecule

【前沿報導】

我們皮膚中受體的範圍使我們可以在觸摸物體時進行感應,並且還可以使我們大致了解該物體的溫度。在人造皮膚樣材料中實現這一點一直是一個挑戰,因為大多數觸摸感測方法本身都是溫度敏感的。You等人研究了導電彈性膜中的離子弛豫動力學。他們表明,離子弛豫時間可以用作檢測溫度的不敏感應變的本徵變量,而電容可以用作檢測應變的不敏感溫度的外在變量,從而將二者去耦,從而使它們的信號不會干擾彼此。

【科研摘要】

人體皮膚具有不同類型的觸覺受體,可以將各種機械刺激與溫度區分開。浦項科技大學Unyong Jeong和史丹福大學優秀華人鮑哲南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可變形的人工多峰離子受體,可以區分熱和機械信息而沒有信號幹擾。從離子弛豫動力學的分析中得出了兩個變量:電荷弛豫時間作為不敏感的固有變量來測量絕對溫度,而歸一化電容作為對溫度不敏感的外部變量來衡量應變。具有簡單電極-電解質-電極結構的人工受體可以通過僅在兩個測量頻率下測量變量來同時檢測溫度和應變。類似於人皮膚的多峰受體陣列,稱為多峰離子電子皮膚(IEM-skin),可在各種觸覺運動(剪切,收縮,張開,扭轉等)中提供實時的力方向和應變曲線。相關論文Artificial multimodal receptors based on ion relaxation dynamics發表在11月《Science》上。

【圖文解析】

人體皮膚體感系統的受體由離子導體組成,其操作基於離子動力學。真皮中大量熱感受器和機械感受器在空間上分布。因此,在皮膚上的應變和溫度的空間分布可以被獨特地感知到(圖1A)。離子受體的粘彈性變形能力在大剪切應變下保持穩定的電信號。此外,皺紋的形成是一種通過各種刺激(壓力,剪切,擠壓,扭轉及其組合)可視化皮膚的三維(3D)變形的方式。例如,皺紋出現在皮膚的壓縮區域,而另一側的區域被拉伸(圖1B)。溫度感測對觸覺和監測身體的生理變化很重要。由於3D變形會產生複雜的應力場,因此,對接觸和應變的空間分布進行實時採集對於理解皮膚感覺系統的感知至關重要。

圖1AMI受體的概念。

作者探索了可變形離子導體的離子弛豫動力學,並製造了一種人工多峰離子受體(AMI受體)。在非法拉第離子導體中,離子的遷移和極化發生在施加的交流電(ac)場下。離子導體的電性能取決於測量頻率。離子遷移或極化分別在低頻或高頻下佔主導地位(圖1C)。圖1D顯示了機械拉伸下Bode圖的變化。整個阻抗曲線向下移動,因為來自R和C的阻抗會隨著拉伸而減小。但是,由固有變量(σ,)組成的τ-1不會隨著拉伸而變化,因為尺寸參數會相互抵消。圖1E顯示了加熱條件下波特圖的變化。R由於加熱而向下移動,並且τ-1移至更高的頻率。由於離子電導率的溫度敏感性比介電常數高,因此平坦區域的降檔遠大於對角線區域的降檔。圖1F給出了熱機械去耦的原理。弛豫時間可以用作對應變不敏感的固有變量,以檢測溫度而無需傳感器的幾何信息。

將離子導體1-乙基-3-甲基咪唑雙(三氟甲基磺醯基)醯亞胺(EMIM TFSI)旋塗(厚度為5μm)在由Ag納米線和熱塑性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嵌段製成的可拉伸複合電極膜上-聚(乙烯丁烯-嵌段-聚苯乙烯(SEBS)。通過堆疊兩個多層,將離子導體層夾在兩個電極之間。由於薄的粘彈性層之間的保形接觸,多層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在20°C下測量具有各種離子濃度(1至50 wt%)的離子導體的波特圖(圖2A)。

圖2AMI受體的特性及其對加熱和拉伸的響應。

作者將目標溫度感應設置在體溫(20°至50°C)附近。圖2B給出了在各種溫度下離子導體(5%重量)的波特圖。圖2C顯示了σ的溫度依賴性,和。σ的靈敏度是相對的100倍。圖2D顯示使用ln(τ)作為不敏感應變的變量來檢測溫度。在不同應變(ε= 0、30、50%)下測得的所有曲線均落入主曲線,表明τ不受尺寸變化的影響。圖2E顯示了使用C / Co作為對溫度不敏感的外在應變的應變感應變量。在不同溫度下,C / Co對單軸應變的所有曲線均落入主曲線;因此,可以從曲線擬合方程中計算出應變。通過多次測試證實了實時多峰傳感,首先,我們將AMI受體附著在頸靜脈上方的皮膚上並進行了監測,從而證實了C / Co對拉伸的響應在不同應變的重複拉伸過程中是可再現的(圖2F)。飲酒前後的體溫(圖2G)。為了檢查接觸(壓力)時的熱機械解耦,將熱的(45°C)玻璃棒反覆壓在AMI受體上,該受體放置在厚而柔軟的彈性體上基板(圖2H)。

作者用10×10 AMI受體陣列製作了多峰離子電子皮膚(IEM皮膚),並將其放在假人手上(圖3,A和B)。離子導體膜被夾在圖案化電極之間。通過在IEM皮膚和底部彈性體基底之間插入低摩擦界面來模擬薄皮膚的機械行為,以實現3D變形。通過在底部基板上摩擦二氧化矽粉(或嬰兒粉)來製作界面。用矽粘合劑將IEM蒙皮的邊緣和底部基板粘合在一起。接觸點通過IEM皮膚中的溫度曲線識別。當在IEM皮膚上施加剪應力時,接觸點的前部會產生皺紋,而接觸點的後部會被拉伸(圖3C)。

圖3IEM蒙皮的結構和對單向剪切力的響應

作者將剪切分析擴展到了多種剪切運動(捏,張開,調整,剪切和觸摸)(圖4A)。對於每個運動,都會顯示相應的IEM皮膚溫度和應變曲線。擴展運動在同一條線上具有相反的剪切方向,並且應變分布在接觸區域之間。調整運動顯示了彼此相反的剪切方向。當剪切與觸摸結合時,剪切方向和觸摸都被檢測到。對完全伸展區域上的附加接觸的這種認識意味著,溫度感測將在真實皮膚的觸覺感知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基於剪切的運動中,接觸區域的數量等於或大於拉伸區域的數量。扭轉會產生更複雜的應變場和皺紋。圖4B顯示了逆時針方向的扭轉和相應的應變分析。溫度曲線的接觸區域投影在應變曲線中。

圖4多重應力和扭轉下的複雜應變場

參考文獻:

Science 20 Nov 2020:

Vol. 370, Issue 6519, pp. 961-965

DOI: 10.1126/science.aba5132

版權聲明:「高分子材料科學」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學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鮑哲南:人造電子皮膚不是幻想
    在創造了世界上首例用有機電晶體驅動的全新結構電子紙後,她領導研製的「靈敏」人造皮膚又創造了新的裡程碑,極大推動了機器人科學、人類皮膚移植術以及假肢感知力領域的進步。在未來,她還將繼續賦能人造皮膚,「讓人類更加人性化」。作為「華人女性的驕傲」,鮑哲南獲得了諸多殊榮。她於2015年當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2016年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 iCANX Talks 學術報告︱鮑哲南教授·電子皮膚:改變電子領域的未來
    ,鮑哲南教授介紹了可拉伸可自愈電子皮膚的研發,以及電子皮膚在可植入醫療設備、機器人傳感器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等領域的應用空間。她率先提出了多種用於有機電子材料的分子設計概念,並實現了柔性電子電路和顯示器。在過去的十年中,她開創了以皮膚為靈感的有機電子材料領域,並且發展了它們在醫療設備、能量存儲和環境處理等領域的應用。 鮑哲南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美國國家發明院院士。基於她對人造電子皮膚領域的傑出貢獻,她被《Nature》雜誌評選為2015年度十大重要人物之一。
  • 新型電子皮膚:更像人類皮膚,可同時感知溫度和應力!
    當離子電子皮膚受擠壓時的識別圖像。接觸部分的溫度變化和力的方向被精準地識別出來。(圖片來源:浦項科技大學)此外,研究小組還得出了只對離子導體的溫度作出響應的變量以及只對機械刺激作出響應的變量(電荷弛豫時間和歸一化電容)。變量的輸出可以僅在兩個測量頻率下測得。電荷弛豫時間,也就是離子的極化消失所需的時間,可用於測量溫度,不會對運動作出響應;而歸一化電容可以測量運動,不會對溫度作出響應。
  • 鮑哲南:突破電子皮膚三個關鍵問題,未來讓皮膚實現手機的功能
    最終他們希望將電子器件感知的信號通過神經傳入大腦。儘管實現真正的電子皮膚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他們的工作證明這道套路是可行的。她還將繼續賦能人造皮膚,「讓人類更加人性化」。演講人 | 鮑哲南(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教授)大家好,我是鮑哲南,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化工系系主任,K.K. Lee 教授。
  • 斯坦福教授鮑哲南:人造皮膚能把手機貼在身上
    鮑哲南被譽為人造皮膚領域的「材料大師」,她帶來了關於「電子皮膚」的大膽設想。「我們將用如人的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讓人和人之間溝通,人與環境之間交流。」鮑哲南:人造皮膚的概念等於一個電子器件,它可以向人的皮膚一樣感知、測試,可以讓我們知道感覺。所以想像在未來的世界,當我們真的可以用電子皮膚感受到周圍或感受到這個人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測出這個人的情緒是怎麼樣的。我希望我的家人知道我現在是開心還是沮喪,如果我想讓我的家人知道,他們不需要聽我講話就可以感受到。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 (天下人物)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記者楊駿 張曼  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女教授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飛躍,使得人造皮膚的感應和計算能力更強,智能性更高。
  • 2020年11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7.Science:揭示輪狀病毒通過ADP信號誘導細胞間鈣波doi:10.1126/science.abc3621; doi:10.1126/science.abf1914輪狀病毒在世界各地的兒童中引起嚴重的腹瀉和嘔吐,但對這種病毒感染如何引起這些疾病仍知之甚少
  • 南科大《Science》:室溫下離子明膠的巨大熱電勢效應!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劉瑋書副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陳剛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研發出了以離子為能量載體的新型室溫熱電材料,通過離子的擴散熵與氧化還原電對反應熵的協同效應,從而在準固態離子凝膠中實現了高達17mV/K的巨熱電勢效應,比典型的電子熱電材料高了近兩個數量級。
  • AMPA受體與其輔助亞基cornichon的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AMPA受體與其輔助亞基cornichon的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6 18:07:01 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Terunaga Nakagawa報導了
  • 對話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ACS首位顛覆者和創新者獎得主
    鮑哲南教授因「在導電聚合物分子設計及其應用領域所做的廣泛且具有顛覆性的研究,以及在人造電子皮膚和其他生物電子器件開發方面的突出進展」而獲獎。她在這一領域的工作包括可拉伸電路、柔性電池和醫用植入物與生物組織連接材料的開發。利用這些可拉伸電子材料可以構建與活體組織接合的器件,這種電子皮膚可應用於人體假肢和機器人。
  • 金屬離子-質膜相互作用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
    中國科學院大學摘 要為研究植物根表質膜與土壤溶液界面上的雙電層結構對金屬離子在質膜上吸附以及吸收的影響,從分子水平探討質膜表面電勢下金屬離子與質膜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質膜與金屬溶液的界面模型,採用分子動力學方法模擬了質膜界面K+、Na+、Ca2+、Mg2+等鹼/鹼土金屬陽離子與Cu2+、Cd2+等重金屬離子的結合與分布過程。
  • 科學家揭秘「牛科技」 斯坦福鮑哲南分享「人造...
    來自四洲六國的七位頂尖科學家,帶來了從人造皮膚到異種培育器官,再從腦機接口到宇宙各領域的最新探索和分享。疫情之下,科學家們帶來了更多拓展人類認知的「新發現」,小到人類本身,大到宇宙萬物。  其中,斯坦福工程學院化工系系主任鮑哲南分享了她在電子皮膚領域的最新設想和研究進展。
  • 【電池前沿】| 鮑哲南、崔光磊、李寶華、王成新、曹國忠、吳忠帥...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J. Am. Chem. Soc.: 具有高電化學穩定性新型氟化醚電解質 對於鋰金屬負極電池而言,文獻中報導的電解質主要有兩類:碳酸鹽和醚類。 在本文中,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崔屹教授課題組通過合成一類新的氟化醚電解質,展示出一種在單分子中結合高離子電導率和高氧化穩定性的新策略。通過改變醚基的長度和類型,以及氟化鏈段的長度,作者獲得了準確的結構-性能關係,並且發現這些分子(儘管在室溫下是低分子量的液體)實際上具有玻璃態轉變,而不是典型醚類物質的熔融轉變。
  • 2020年4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2.Science:重新設計溴結構域抑制劑doi:10.1126/science.aaz8455; doi:10.1126/science.abb5060BET(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 domain)蛋白對轉錄調控的影響,促進了癌症和免疫疾病的發病。
  • 【創新前沿】《德國應用化學》報導我校基於雙通道電子/能量給體的...
    光誘導電子轉移與能量傳遞是光合作用和光電轉換的基本過程,探索Donor-Linker-Acceptor(D-L-A)分子體系中的激發態電子轉移和能量傳遞機理對設計人工光捕獲系統及操縱激子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目前,對於大多數的D-L-A型分子,給體單元往往呈現單波段發光,這表明該給體只具有單一的發光激發態作為電子/能量轉移的通道。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這項研究題為《人類ACE2識別2019-nCoV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
  • Science:復旦大學餘宏傑等在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
    如何使幹預措施既能考慮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又能最大化降低社會經濟成本?回答這些關鍵科學問題,可以明確哪些人群對於控制新冠肺炎的傳播最有效,進而制定、採取並及時調整幹預措施。為此,餘宏傑課題組基於2020年1月21日至4月2日期間湖南省確診的SARS-CoV-2感染者的個案及其密切接觸者的追蹤數據,開展了一項流行病學模型研究,旨在闡述個體水平上新冠病毒傳播的異質性、非藥物性幹預措施實施後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特徵,以及針對個體與群體的幹預措施對新冠肺炎傳播的影響。
  • 2020年7月31日Science期刊精華
    3.Science:從結構上探究A族和B族GPCR對G蛋白活化的差異性反應doi:10.1126/science.aba3373; doi:10.1126/science.abc9291在對低血糖濃度的反應中,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屬於B族G蛋白偶聯受體(GPCR)---和β2腎上腺素能受體(β2AR)---屬於A族GPCR---都被激活,並通過環磷酸腺苷信號通路發揮作用
  • 進展|三維互聯石墨烯卷骨架增強反應動力學的鋰離子電容器研究
    三維導電網絡對於均勻負載良好分散的活性納米結構尤為重要,同時也能為納米活性物質提供三維快速的電子和離子傳輸通道。一維石墨烯卷不僅繼承了石墨烯的優異的電學性能,同時也具有一維材料的諸多性能,如表面積比大、載流子遷移率高、自聚集受限、機械強度高等特點。
  • 這款電子皮膚可用於腦機接口和電動汽車
    人造皮膚領域「材料大師」、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曾這樣描述她在電子人造皮膚領域的研究初衷。在鮑哲南等科學家的設想中,這種黑科技能夠協助假肢理解觸摸、彎曲或按壓等動作,因此配有假肢的群體得以恢復對外界的真實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