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前沿】《德國應用化學》報導我校基於雙通道電子/能量給體的...

2020-12-23 華東理工大學

近期,《德國應用化學》在線報導了我校田禾院士和張志雲特聘研究員科研團隊在振動誘導發光(VIE)研究中的最新進展,論文題為「Diversified Excited‐State Relaxation Pathways of Donor–Linker–Acceptor Dyads Controlled by a Bent‐to‐Planar Motion of the Donor」(原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05466)。

光誘導電子轉移與能量傳遞是光合作用和光電轉換的基本過程,探索Donor-Linker-Acceptor(D-L-A)分子體系中的激發態電子轉移和能量傳遞機理對設計人工光捕獲系統及操縱激子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目前,對於大多數的D-L-A型分子,給體單元往往呈現單波段發光,這表明該給體只具有單一的發光激發態作為電子/能量轉移的通道。因而,開發雙通道甚至多通道電子/能量給體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同時還可以深刻理解多通道的光致電子轉移與能量傳遞的路徑可為發展多功能材料及技術提供新的思路。

基於雙通道給體的D-L-A系統的光致電子轉移與能量傳遞過程示意圖

2015年,田禾院士和蘇建華教授團隊報導了N,N′-芳基-二氫二苯並[a,c]吩嗪(DPAC)類化合物的極大Stokes位移和多重發射現象及其發光機制(Chem. Commun., 2015, 51, 4462;J. Am. Chem. Soc., 2015, 137, 8509),並提出了「振動誘導發光(Vibration Induced Emission, VIE)」的概念。VIE分子DPAC受光激發後,分子構型會從彎曲逐步振動到近平面,並且存在構型依賴的發光性質,從而表現出覆蓋可見光全光譜的動態發光現象(J. Am. Chem. Soc., 2019, 141, 14798;J. Am. Chem. Soc., 2017, 139, 1636–1644)。受此啟發,該課題組創新性地將DPAC作為雙通道電子/能量給體構建新的D-L-A體系,其中給體單元DPAC的激發態彎曲到近平面結構的弛豫過程可以被用來調控激發態電子/能量傳遞的過程。在分子設計策略上,通過調節受體A1~A5的能隙和前沿軌道能級,設計併合成了一系列新的D-L-A結構DLA1~DLA5,從而實現了具有多種發光性質的可調控的光致電子/能量轉移過程。運用穩態和瞬態光譜,系統地研究了激發態電子傳遞和能量傳遞受雙通道電子給體的影響(上圖),包括從激發供體到受體的彎曲到平面的光致電子轉移(PET)(氧化性PET)、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彎曲至平面狀態的電子轉移(PFET),以及從供體到受激受體的PET(還原性PET)。操控這種複雜的激發態動力學過程有望應用於精準示蹤生物體內微環境的動態分布,比如充當傳感器的VIE分子激發態構型變化受周圍粘度和極性等因素的影響,成像信號(光譜/壽命)可以通過增強(能量傳遞)或抑制(電子轉移)來讀取。

該論文由我校孫廣塵博士和臺灣大學博士研究生魏佑臣在特聘研究員張志雲、田禾院士、臺灣大學周必泰教授的共同指導下完成,並得到了蘇建華教授的大力支持。此外,研究團隊受邀在《化學科學》(Chem. Sci. 2020, 11, 7525)和《先進功能材料》(Adv. Funct. Mater., 2020, 30, 1902803)上,系統總結和闡述了二氫吩嗪VIE分子體系的結構特徵、發光機制和應用性能,並展望了未來的發展。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科技重大專項、上海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我校學子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信息科技前沿邀請賽中喜獲一等獎
    我校學子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信息科技前沿邀請賽中喜獲一等獎 2020-12-23 19: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創新前沿】JACS報導我校有機不對稱催化研究新進展
    近日,我校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陳宜峰課題組基於前期鎳催化羰基化反應研究基礎,通過新型手性配體的合理設計,發展一類全新的手性配體骨架Quinim,從廉價易得的高烯丙胺衍生的胺醯氯為出發,以鎳催化的分子內還原偶聯反應為手段,成功通過烯烴的不對稱醯基-烷基雙官能團化反應,實現了手性α-烷基取代的γ-內醯胺的構築(Figure 1c)。
  • 【創新前沿】德國《應用化學》報導我校仿生催化材料研究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多級結構納米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李春忠教授和顧金樓教授課題組,報導了鈰基金屬有機骨架(Ce-MOF)具有獨特的類腺苷三磷酸雙磷酶活性,能夠高效催化高能磷酸鍵的水解,實現並幹預三磷酸腺苷(ATP)和二磷酸腺苷(ADP)分子的脫磷酸化過程。
  • 【創新前沿】《自然通訊》報導我校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最新研究進展
    然而,基於理性指導的設計調控策略仍舊匱乏,特別是對於複雜的光催化體系而言更是如此。近日,我校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計算化學中心和工業催化研究所的王棟特聘副研究員,在金屬負載型TiO2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Function-oriented design of robust metal cocatalyst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on metal/titania composites」為題,發表在Nature
  • 西電團隊獲2020創共體杯前沿科技創新賽全國總決賽冠軍
    2020年12月27日,由陝西省創新驅動共同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辦,相關單位和專業組承辦的「2020創共體杯前沿科技創新大賽「先進通信+」全國總決賽」在西安圓滿落幕。
  • ...我校謝建新院士團隊、邢獻然教授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了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以下簡稱「重大項目」)資助名單,我校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謝建新院士團隊牽頭的「航空關鍵金屬構件熱加工多物理場演變及擾動的智能調控基礎」項目和北京科技大學固體化學研究所邢獻然教授團隊牽頭的
  • 我校師生赴德國奧斯納布呂克應用技術大學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9月20日,我校12名師生順利抵達德國奧斯納布呂克應用技術大學,與來自泰國那黎宣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的20多名師生一起開始為期10天的科技文化交流活動。奧斯納布呂克應用技術大學副校長Bernd Lehmann教授熱情接待了來訪師生。
  • 我校謝建新院士團隊、邢獻然教授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謝建新院士團隊牽頭的「航空關鍵金屬構件熱加工多物理場演變及擾動的智能調控基礎」項目和北京科技大學固體化學研究所邢獻然教授團隊牽頭的「固體結構的化學調控與功能強化」項目獲得重大項目資助。
  • 東華大學遊正偉團隊開發類皮膚彈性體用於構建生物電子集成器件
    在中國科學院與科睿唯安公司聯合發布的《2018研究前沿》報告中,「可拉伸材料和器件」被列為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第三大前沿熱點,以生物集成電子為代表的可拉伸電子器件包括電子皮膚、可穿戴電子、人機互動接口和植入式器件的發展尤為迅猛。
  • 惠理基金【金龍杯】比賽選手分析2020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發展態勢
    機器人技術持續創新,應用落地速度加快。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發出能在血液中逆流移動的微型機器人,可通過體外磁場控制運動方向,或將為微型機器人針對性和局部性治療鋪平道路。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開發出可程序化控制的磁性機器人,首次實現了液滴的切割、移動、釋放和旋轉等複雜行為,在化學分析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 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14項前沿及創新技術:刀片、CTP紛紛上榜
    本次評選從整車集成與控制、動力電池、燃料電池、驅動系統、智能化、輕量化及新材料、能源供給、其他相關技術等8個技術方向共徵集了百餘項前沿及創新技術。 經形式審查後,有56項創新技術和51項前沿技術進入初評環節;經過初評後,有12項創新技術和10項前沿技術進入終評環節。經過最後評審,7項創新技術和7項前沿技術脫穎而出。
  • 前沿|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2020年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納米技術材料與器件會議在線舉行10月26至27日,由東南大學承辦的第15屆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納米技術材料與器件會議(IEEE-NMDC)在線舉行。由中國公路工程諮詢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軍、住建部交通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馬林、東南大學土建交通學部主任王煒、浙江大學智能交通研究所所長王殿海、清華大學吳建平、重慶交通大學邵毅明、北京地鐵運營公司創新研究院院長魏運等組成的諮詢專家組對項目實施方案進行了認真討論和評議,認為項目選題意義重大,具有創新性、新穎性和應用前景。
  • 化學前沿-超潤溼系統
    Langmuir在1932年獲得表面化學的諾貝爾獎,據1920年報導,吸收的有機化合物的單層可以完全改變固體表面的摩擦和潤溼性能。這一發現導致廣泛使用化學改性來控制表面潤溼性。 例如,幾年後,Coghill和Anderson報導,硬脂酸改性的粗糙的方鉛礦表面具有約160°的高WCA。表面科學的理論框架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紅外自由電子雷射能源化學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圓滿...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院士,廈門大學孫世剛院士、國家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楊俊林以及來自研究中心相關領導、中心成員,和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基於可調諧紅外雷射的能源化學研究大型實驗裝置」項目建設單位科研管理部門領導、項目組成員參加了儀式。儀式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主任封東來教授主持。
  • 高頻天線技術與應用前沿報告2020
    基於以上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美國、德國、日本、中國研製了從 0.12THz~4.15THz 不同頻段的通信系統,其中很多涉及到應用的問題也在繼續研究中。1.(3)真空電子學太赫茲波輻射源真空電子放大器具有大功率的特點,在 300GHz 頻率段可以達到瓦級功率。太赫茲真空電子放大器的主要研製難點在於微細關鍵尺寸的精密加工,為此將創新性地採用微電子工藝和機械加工技術相結合的製造方法。
  • 超快超強雷射及其科學應用發展趨勢研究
    此外,在注重基礎研究、多方面吸引和培育人才、加強國際合作、促進產業化等方面提出了超快超強雷射發展的措施建議,以期為我國雷射技術與科學應用的穩步發展提供方向參照。一、前言雷射出現後,依託鎖模技術進入了飛秒(10–15 s)超快時代,並迅速應用到物理、生物、化學和材料等前沿基礎科學研究。
  • 我校在第十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總...
    西工大新聞網9月1日電(桑環宇 張東巖)由教育部主管、全國電子商務創新產教聯盟主辦、河南科技大學承辦的第十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全國總決賽於8月20第十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總決賽開幕式現場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是我國影響力最大的高水平電子商務類學科競賽
  • 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牽頭完成的《矽基光電子集成技術前沿報告...
    12月5日,由中國通信學會光通信委員會組織編審、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牽頭完成的《矽基光電子集成技術前沿報告》,在四川成都舉行的「2020中國信息通信大會」上正式發布,獲得熱烈反響。 矽基光電子集成技術(以下簡稱:矽光技術)是信息光電子領域光電子和微電子融合的新興技術,其基於矽材料並借鑑大規模集成電路工藝中已成熟的CMOS工藝進行光器件製造,同時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微小尺寸和「與集成電路工藝一體化」等優勢。
  • 基於MOFs的新型吸附材料!
    近日,上海交大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王如竹教授和李廷賢副教授等組成的能源-空氣-水ITEWA創新團隊在化學領域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了題目為「Efficient Solar-driven Water
  • 我校27項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喜獲2020年北京高校優秀本科生畢業...
    本網訊 近日,2020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結果公布,我校27項畢業設計(論文)獲評為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衡量高校教學水平和人才專業素養的重要指標,是提升學生自主創新、自主實踐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我校一直高度重視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各學院在開題、中期檢查、答辯審查等環節嚴格把關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按照時間進度推進工作,確保論文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