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遊正偉團隊開發類皮膚彈性體用於構建生物電子集成器件

2020-12-23 小材科研

在中國科學院與科睿唯安公司聯合發布的《2018研究前沿》報告中,「可拉伸材料和器件」被列為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第三大前沿熱點,以生物集成電子為代表的可拉伸電子器件包括電子皮膚、可穿戴電子、人機互動接口和植入式器件的發展尤為迅猛。同時具有仿生力學特性(非線性粘彈性、軟而強韌、優異的彈性)和生物學特性(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彈性體是研製該類器件的基礎,然而目前仍然非常有限。

針對上述瓶頸問題,東華大學材料學院遊正偉教授團隊提出新型雜化交聯分子設計,研製了新一代力學和生物學雙重仿生皮膚的彈性體材料,並展示了其在生物集成電子領域良好的應用前景。相關工作以《面向生物集成電子的力學和生物學雙仿生類皮膚彈性體》(Mechanically andbiologically skin-like elastomers for bio-integrated electronics)為題,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材料學院博士生陳碩為論文第一作者,遊正偉教授為通訊作者,管清寶副教授及我校化工生物學院何創龍教授和周小軍博士為共同作者。該工作還獲到了天津大學劉文廣教授和康奈爾大學王亞冬教授的指導。

基於團隊長期研究的生物彈性體聚癸二醯甘油二酯(PSeD),該工作設計併合成了脲基嘧啶酮(UPy)修飾的PSeD,製備了具有氫鍵和共價雜化交聯網絡的PSeD-U彈性體。通過氫鍵和共價交聯密度的調控,該材料的韌性可以達到共價交聯PSeD彈性體的11倍,強度是其3倍。該彈性體表現出與人體皮膚類似的力學性能(楊氏模量:0.64±0.10 MPa;抗撕裂能:3670±86.6 J/m2),還具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最後,作者設計並製造了基於微結構PSeD-U介電元件的高靈敏度壓電傳感器和基於銀納米線的電阻應變傳感器器件,展示了其在生物集成電子領域的良好應用潛能。

圖1、仿生皮膚PSeD-U彈性體的示意圖及性能。a)具有雜化交聯結構的PSeD-U彈性體示意圖。b)將旋塗得到的超薄PSeD-U20膜(70 μm厚)附著在人體皮膚上,通過拉伸、壓縮等過程表明該材料具有很好的順應性,標尺=10 mm。c)以彈性體樣品PSeD-U20-12h為代表的PSeD-U彈性體具有優異的可拉伸性能,可以被拉伸至原始長度的5倍,標尺=10 mm。d)由於高強、高韌的特性,PSeD-U20-12h彈性體(40 mg)能掛住100 g的重物。

為了證實該類材料具有類皮膚的特性,作者首先通過化學交聯密度的調控,篩選出了與皮膚具有近似模量(0.42-0.75 MPa)的PSeD-U20彈性體。進一步,通過優化氫鍵的密度(UPy基團含量)在保持適宜仿生模量的同時大幅度提升了材料的強度和韌性,得到拉伸強度(0.73±0.10MPa)、最大形變(509±24%)的樣品PSeD-U20-12h。作者根據不同的形變範圍將應力-應變曲線分為三個區域,並提出了氫鍵的「力學隱形」機制:在低應變(區域i),PSeD-U20-12h彈性體表現出與無氫鍵的PSeD-12h彈性體相似的模量,此時氫鍵處於「力學隱形」狀態;隨著應變的增大,氫鍵解離耗散機械能,因此區域ii的應變-應力曲線對應的斜率小於區域i;而在大應變(區域iii)下,氫鍵解離達到飽和,主要貢獻的是共價交聯網絡,與區域ii相比,區域iii的模量迅速增加。這種具有自增強特性的非線性應力-應變行為與人類皮膚極其相似(如圖2)。此外,彈性體PSeD-U20-12h的抗撕裂能(3670±86.6 J/m2)與皮膚(3600 J/m2)相當。

圖2、仿生皮膚PSeD-U彈性體的機械性能。a)共價交聯密度相同的情況下,不同氫鍵密度的PSeD-U-12h彈性體應力-應變曲線。b)樣品拉伸至5%形變後900 s內的應力鬆弛曲線。c)應力隨應變的關係圖,根據應變區域的不同可將應力-應變曲線分為三部分。d)形變30%的循環拉伸測試。e)不同間隔時間下,300%循環的應力-應變曲線。f)樣品PSeD-12h與PSeD-U20-12h撕裂能的比較。

除了力學特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生物學特性也是人類皮膚的重要特徵,是生物集成電子器件理想性能要求。通過體外酶解實驗、細胞相容實驗和小鼠皮下的生物相容性實驗等證實PSeD-U彈性體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圖3、PSeD-U彈性體的降解行為及細胞相容性。a)37 oC下,PSeD和PSeD-U彈性體在脂肪酶DPBS(0.1 M)中的體外降解性。b) 不同降解時間後(0,2,4,6,8h),應變200%時,PSeD-U20-12h的拉伸強度,表明力學強度的逐步降低。c)NIH3T3成纖維細胞在TCPS、PLGA、PSeD和PSeD-U20活/死檢測中的圖像。表面活細胞數量多(綠色),死細胞少(紅色),說明PSeD-U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放大倍數=×100;比例尺= 100μm)。d)NIH3T3成纖維細胞培養在TCPS、PLGA、PSeD和PSeD-U20彈性體上的MTT分析。同一時間點不同材料間無顯著性差異。與前一時間段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標註為*p < 0.05或**p < 0.01。

為了證明PSeD-U彈性體在生物集成電子領域的應用潛力,作者製備了一種基於微結構PSeD-U20-12h彈性體介電膜的壓電傳感器(如圖4)。該傳感器在低壓時(p<2 kPa)的靈敏度為0.16 k Pa1,高壓時(2 < p < 10 kPa)的靈敏度為0.03 kPa1。此外,在循環壓縮試驗中,它表現出良好的穩定性和較小的遲滯性。

圖4、基於PSeD-U彈性體的壓電式傳感器的示意圖及表徵。a)壓電式傳感器的結構示意圖。b)PSeD-U20-12h彈性體介電層的微結構SEM圖。c壓電式傳感器的壓力-響應圖。d)壓力為0.84kPa時傳感器的響應時間。插圖顯示壓力傳感器對壓力釋放的響應時間。e)壓力傳感器在不同壓力下的動態響應,頻率為0.08 Hz。f)壓力傳感器在不同頻率下的動態響應,壓力為2.86 kPa。

進而,作者還結合銀納米線製備了可拉伸的皮膚仿生應變傳感器。由於PSeD-U彈性體的仿生皮膚力學性能,該傳感器不僅能夠檢測手腕運動造成的拉伸應變,並且還能夠對手腕彎曲造成的皮膚褶皺的變化進行監控(如圖5)。

圖5、電阻式應變傳感器。a)PSeD-U20-12h 薄膜表面銀納米線SEM圖。b)複合導電膜的應變和電導率關係。c)應變傳感器貼附到手腕的照片。d)手腕彎曲導致應變傳感器電導率的變化以及相對應的手腕動作照片。

該工作通過設計氫鍵和共價鍵雜化交聯結構發展了首個力學和生物學雙重仿生皮膚的彈性體材料,該材料具有類皮膚的非線性應力應變力學行為、軟而強韌的力學特性、良好的抗撕裂性能、生物相容性能以及降解性能。作者提出的氫鍵的「力學隱形」機制是實現該彈性體材料類皮膚力學性能的關鍵,可以拓展到其它強弱鍵雜化交聯體系,具有一定的普適性,為在人工合成材料中實現仿生力學的構建提供了簡便、高效的新策略。同時具有優異的力學和生物學特性的彈性和相應的器件將會在植入式電子醫療器械、生命體徵監測、人機互動、軟體機器人、人工智慧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該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東華大學勵志計劃等項目資助。

來源:東華大學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4446-2

相關焦點

  • 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團隊開發出用於可視化柔性電子結構色薄膜
    柔性電子器件在健康監測、傳感皮膚、植入式器件等領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中,水凝膠由於其生物相容性、柔韌性以及人體組織般的機械性能而被認為是一種有吸引力的候選材料。通過整合導電填料,如碳納米管(CNT)、石墨烯、金屬納米線和導電聚合物,這些水凝膠可以被賦予更好的電性能。
  • 新型晶體將電子限制在一維空間 可用於開發自旋電子器件
    蓋世汽車訊 基於自旋電子學的物理系統未來可能取代一眾電子系統。為了實現這一突破性飛躍,將電子限制在一維空間的材料組件備受關注。據外媒報導,研究人員首次以特殊的鉍基晶體的形式創造了一種材料,這種晶體被稱為高階拓撲絕緣體。
  • 分子仿生為構建新體系與發展生物新材料提供創新空間
    分子仿生可以模擬生物體實現多功能的集成與關聯,製備智能材料或分子機器,也可以仿生實現生物相容和生物功能,製備生物醫用材料與器件,為現代材料科學、特別是生物新材料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創新發展空間。 生物分子馬達是將化學能轉化為力學能的生物大分子。
  • 蘇州大學研發基於柔性多孔彈性介電材料的三維接觸力傳感器
    發展新一代的柔性電子器件對力學傳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僅可以檢測到傳感器表面的法向力/壓力,還需要同時感測切向載荷。許多研究已提出將具有各種多孔結構的彈性材料應用於柔性壓力傳感技術中,以提升器件性能。然而,在該領域中,空間任意方向力感測與多孔材料變形以及電學特性變化之間的基本相關性仍然未知,如何對複雜力-電耦合問題的精確高效解耦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斯威本大學研究人員開發3D列印生物傳感混合液體RFID標籤
    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簡稱SUT)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3D列印聚合物——液體混合RFID天線。該團隊的新傳感設備利用低成本的FDM製造技術,其特點是微流體通道,可以使用不同的離子流體改變其極化。
  • 新研究:在單晶片上集成能量採集與存儲等功能!
    自供電、可洗滌的電子織物。(圖片來源:美國化學學會)自供電的紙基醫療診斷裝置(圖片來源:普渡大學)利用人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溫度差異來發電的可穿戴熱電發電機。(圖片來源: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開發自供電的電子系統需要在晶片上集成能量存儲單元,以連接各種各樣的能量採集器。這些能量採集器斷斷續續地採集能量。
  • 復旦大學盧紅亮教授團隊在新型氣敏材料及MEMS氣敏器件研究中取得...
    近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盧紅亮(通訊作者)領導的團隊首次結合硬模板法、原子層沉積技術和水熱工藝,在低功耗MEMS器件上原位合成了單層有序SnO2納米碗支化ZnO納米線的多級異質複合納米材料
  • 東華大學研發出高導電、高彈性TiO
    東華大學研發出高導電、高彈性TiO2納米纖維氣凝膠 發表時間:2020/9/15
  • :基於柔性多孔彈性介電材料的...
    2020-12-31 12:36:52 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舉報   發展新一代的柔性電子器件對力學傳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廈門大學團隊參與製備出世界最薄單分子電子器件
    集微網消息(文/圖圖)據科技日報報導,近日,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教授研究團隊,與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柯林·蘭伯特院士團隊合作,在室溫下製備出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薄的、厚度約為頭髮絲直徑1/60000的單分子電子器件。
  • 可穿戴連續血壓監測系統開發成功
    20458次閱讀 作者:劉園園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20年04月21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藉助柔性超薄光電傳感器件與電路
  • 綜述:基於二維材料光電子學信息功能器件的新發展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姚佰承教授和深圳大學張晗教授團隊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發表文章,綜述了基於二維材料光電子學信息功能器件的新發展。,光調製,甚至生物光子學。 它們已被用作飽和吸收體用於從可見光到中紅外不同波長範圍內的雷射運轉。
  • 柔性電子系統實現醫療級實時血壓監測
    【來源:科技日報】記者19日從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研究中心馮雪教授課題組獲悉,該課題組藉助柔性超薄光電傳感器件與電路,研發出一種類皮膚可穿戴連續血壓監測系統。這種柔性電子系統像一片又薄又柔的「創可貼」,能夠自然貼附在人體皮膚上,實現醫學意義上的連續血壓和血氧測量,並實時無線傳輸數據到智能設備終端。這為解決血壓和血氧長期動態監測提供了新途徑。相關研究結果日前在《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表。
  • 全球首例單分子電子開關器件在我國問世
    利用單個分子構建電子器件有望突破目前半導體器件微小化發展中的瓶頸,其中實現可控的單分子電子開關功能是驗證分子能否作為核心組件應用到電子器件中的關鍵步驟。  但過去20年,分子開關僅有的幾個單分子光開關器件研究工作都只能實現單向的開關功能,如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分子電子開關存在著巨大的挑戰。
  • 電子科技大學徐開凱同志被中國電子學會授予「優秀科技工作者...
    近日,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第七屆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公告」, 授予100位同志「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由四川省電子學會推薦的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徐開凱研究員,以其在半導體光電器件與集成技術領域做出的顯著成績光榮上榜。
  • 西湖大學孵化國際頂尖的精密3D電子列印公司
    西湖大學第二家面世的科技公司——西湖未來智造(杭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湖未來智造」),自主研發了微納精度的三維精密製造技術,能實現百納米到10微米的列印、打出比頭髮絲還細的電子器件,也能一體化3D列印完成複雜的功能電路,實現電子產品的智能製造。   近日,這家成立不到半年的公司宣布,已完成數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
  • 生命科學學院常津教授團隊探索「磁-力發光」微器件遠程調控光遺傳...
    靈敏感應外力的特性使其在生物醫學領域(應力傳感、人造皮膚等)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然而,現有接觸式的激活方式限制了其在深層生物組織的應用。因此,尋找一種非接觸的激活方式對於拓寬應力發光材料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十分重要。
  • 電子科技大學,擁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都與電子有關,厲害!
    (以下簡稱通信抗幹擾實驗室),依託:電子科技大學,實驗室是原國防科工委在「八五」期間建設的一批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之一。實驗室下設極高頻半導體器件建模、極高頻新型電路和極高頻複雜系統集成三個研究室。依據實驗室「十一五」發展規劃,實驗室依託單位電子科技大學的大力支持下,實驗室學科建設工作進展顯著。實驗室組織申報並落實了一批圍繞本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任務,加強了基礎研究,重大、重要科研項目研究進展順利。
  •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3D列印未來可用於醫學測試的微流體通道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系的研究人員與麻薩諸塞州納提克市的陸軍作戰能力發展指揮部士兵中心開發了微米級的3D列印獨特流體通道,可以自動生產用於各種醫學測試和其他應用的診斷、傳感器和化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