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故鄉——衛輝慢生活作者暱稱大串兒燒

2021-02-08 衛輝在線

↑點擊上方「衛輝在線」直接關注☞知衛輝 看在線

來源:衛輝慢生活

作者:張慧琴


又是一年秋風起,又是一年雁南飛。鴻雁,天空上,隊隊排成行。我在心裡默默呼喊「雁子雁子,你等一等,我要和你一起回故鄉。」跟著鴻雁,向南方,飛越那雪山高原,飛過那萬裡長城,飛過山海關,飛上了北京城,極目遠眺,我似乎看見瞭望京樓。昔日潞王登樓望北京,我今站在北京城樓望衛輝,北望南望心一樣,思親念母情相同。


鴻雁,北京城裡有乾坤,衛慢的鐵粉,咱不打擾,我們繼續向南飛。越過菏澤,穿過石家莊,帶著夢想和吉祥,幸福的歌兒一路唱,唱到我那魂牽夢縈的故鄉。


近了,近了,看見了塔崗火車站,望見了大雙的紅薯地,衛輝近在眼前。


衛輝城裡金碧輝煌,一棟西樓方成,村上木槿花正盛,幽蘭花正香,荒梅不荒,全枝愛梅怒放,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鴻溪香泉水晶,一泓清水,小魚扇動著魚鰭在水裡穿梭,它把思想匯成了河,看見的看不見的,都在飛快的記憶裡一閃而過。衛河岸邊花開彼岸,小草如茵,木林高聳;遠山晴空,青山如黛,非花非霧是文林,臨泉聽風,鳴鳳在竹。牧野上,在那喇叭花盛開的地方,素英大姐在彈琴,紅楊在歌唱,翩翩起舞是知青,雲林山人、白雲山人和習民齊鼓掌。興奮得我左顧右盼,目不暇接,別慌,慢慢走,緩緩看,我要把衛輝的文化符號一個一個去欣賞,一個一個來品嘗。



胡辣湯、三八席、皮扎、掛麵、豆腐皮,世魁牛肉、風乾兔肉、下街的楊記燒雞,還有淨心無塵先生說的那28種衛輝名吃,我要按圖索驥,一網打盡,吃不完了,我寧可兜著走。


在衛輝街頭轉一轉,王府街、鼓樓街、沿澱街、馬市街、順城關街、曹營街,一街一街走,一集一集看,我愛家鄉的每一個角落。陽光灑滿熟悉的街道,來不及抬頭看天,最美的風景就在眼前。正走著,一個品味高雅的小院映入眼帘,仔細一看,楊家小院。幾位文友正聚在一起舉杯暢飲,談詩論文,說古道今。看見朝思暮想的衛慢文友,我喜不自勝,急忙過去,接過平陽道兄遞過來的一杯大禹湖酒,一飲而盡,醇香甘冽,滋潤心田,茅塞頓開,文思泉湧。大禹湖酒,果然名不虛傳。酒喝乾,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


靜夜思故鄉,楊家夢成,大筆一揮,洪文成就。



旭日東升,廉璟霞好,乘坐衛慢旅遊車和衛慢文友一起遊覽衛輝名勝。望京樓、富教樓、王家大樓,比幹廟、鎮國塔、玉皇閣、香泉寺,大禹湖、衛河、孟姜女河、香泉河,還有那千姿百態的衛輝橋、橋北的大槐樹,平靜的葡萄園,按圖索驥,逐一遊覽,好不愜意。


然後驅車前往我朝思暮想的家鄉——白河,乾坤老師帶著北京的遊客來了,甘老師帶著頓坊店鄉中的40名團員學生也來了,我們匯合一起,浩浩蕩蕩出發了。


參觀了白河小學,觀賞了古老的絨花樹,拜見了文昌閣、南大廟和張氏八角祖墳,然後去黃河溼地公園。大沙河邊,大漠孤煙,平沙落雁,候鳥棲息沙灘,大沙河裡捉魚蝦;陽光下,沙土變得溫暖而柔軟,每一粒沙土中都凝聚著故鄉的親情,繼燦爺爺彎下腰捧起一把黃沙,似乎捧起回歸的歲月。田野上灑滿陽光,似乎在敘述上蒼的某種真誠。甘老師帶領學生們撐起歲月的小船,在碧波蕩漾的水面上歡快地遊玩;公園內小橋流水,草長鶯飛,植被豐厚,環境清幽,藍天與碧水相接,大雁與雲彩齊飛,許多水生、陸生植物、花卉構成了一步一景的美圖,夢幻般的大自然,孕育著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遊客們在這裡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聆聽蟲鳴鳥叫。大家邊走邊看邊拍照,陶醉在美好的大自然中。



在通往溼地公園的路上,有各種特色美食店、農家樂、採摘園,各種農產品、水果在這裡匯集,各種衛輝名吃、名菜在這裡排列,這裡簡直成了衛輝博覽會。遊客們有的到沙丘上採野果、有的到採摘園裡摘瓜果,有的到地裡刨紅薯、薅花生。北京的一位遊客在花生秧上扒拉著找不著花生,大家笑翻了天。一個小姑娘在瓜地高興地喊「媽媽,地上好多瓜,我又撿了一個。」甘老師的學生們看著滿地的西瓜、甜瓜和黃瓜,高興得摸摸這個、摸摸那個,不知摘哪個好。用芝麻油餅做追肥的沙瓤大西瓜,讓遊客們大飽口福,連連稱讚。有的遊客到特產園區品嘗、購買特色食品,花生、紅薯、粉條、粉芡、扎,黃豆、綠豆、紅豆和小米,高樁饅頭、空心掛麵、小磨油,還有桃、杏、梨、柿子、石榴、大紅棗。白河的御桃、黃金梨美名遠揚,遊客們爭相購買,一飽口福。美食店裡,不僅衛輝的各種特色名吃應有盡有,就連那家常飯菜也不少,有楊哥愛吃的雞蛋甜湯、醃蘿蔔絲,繼燦爺爺最愛喝的紅薯糊塗,洪建老師喜愛的空心面,還有更受老年人歡迎的各種各樣的芭蕉牌蒸菜和大俠蒸菜,大俠做的茼蒿蒸菜尤其招人喜歡。大家各取所需、各挑最愛。您可別小看這些家常便飯,衛輝人能把它們做得不同尋常。您看楊嫂做的雞蛋甜湯,瓊漿玉液一般,麵筋攪得一縷一縷的,像甩的雞蛋穗,雞蛋打得像盛開的黃牡丹,好看又好吃,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心滿意足。遊客們還可以看現場下粉條、做空心面、蒸高樁饅頭和蒸扎,有的還親手學操作。大家吃飽了肚,裝滿了兜,過了嘴癮,飽了眼福,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遠山晴空,天高雲淡,我坐在沙灘上,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吹來故鄉泥土的芬芳。天邊飄過故鄉的雲,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歸來吧,歸來呦,浪跡天涯的遊子······」好熟悉的歌聲,循聲望去,「柳位完全小學」映入眼帘,陳校長正帶領老師們在衛輝作協基地上播種希望,放飛夢想,一批批小作家正在茁壯成長。


······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又是一個春天,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為我抹去滿身的疲憊,我已豪情萬丈,滿懷希望。鴻雁,再飛翔,又是一年春光,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草原上春意暖,我要回家鄉,裝扮北國的春天。待到秋風起,我們再回來喜看衛輝的新發展。

責任編輯:李可然

相關焦點

  • 【熱門回放】皮扎,衛輝最平民化的經典地方食品
    「衛輝慢生活」公眾平臺熱門文章回放之三:回味皮軋□招雀園主人衛輝地方特色小吃首推皮軋扎有綑紮、穿透的意思,既沒有食品的內涵,也與皮軋的製作工藝沾不上邊兒。皮渣就更不好聽了,都成渣了,聽著就讓人食慾全無。軋,有把東西壓製成一定形狀的意思,很符合皮軋的外觀和製作流程,作為動詞用時,軋字發上聲zhá,也符合衛輝人的發音習慣。扎和渣均為平聲,與衛輝人稱呼皮軋的發音對不上號兒。
  • 夢回故鄉:當婆婆要學會變戲法
    文/夢回故鄉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婆媳關係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兒子多的家庭,常常因為婆媳關係,妯娌關係處理不好,鬧得雞飛狗跳,無安靜之日。
  • 雲林山人 || 衛輝名吃——順城關風乾野兔肉
    關注衛輝慢生活,美好人生從慢生活開始■  讀好文 || 交益友 || 品佳日
  • 幾十樣衛輝名吃,恁看看得勁不得勁
    現叫「老式燴餅」,衛輝人方言叫「熬饃」,它歷史悠久,民國二年由橋北北閣門裡王家酒樓王掌柜製做,製法: 和面成團,地鍋柴火燒鐵鍋,將一個個小麵團擀大張薄面片放鍋烙餅,無油,七、八成熟,刀切手指寬;滷好酥肉,小火煨;備好紅(油炸)白豆腐,片切指寬;少許粉條、海菜、青菜、蔥姜蒜沬;待高湯開鍋後,下入餅、豆腐及其它配料,見滾入碗,上覆蓋小酥肉即成。
  • 任洪建 || 白蓮教在衛輝
    關注衛輝慢生活,美好人生從慢生活開始■  讀好文 || 交益友 || 品佳日
  • 擼串兒的前世今生,看看咱們手裡的串兒俗不俗?
    現如今,串兒這個物件兒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我們總能在各種場所看見佩戴它們的人。其實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的,串兒在它們家族中的輩分是最低的,串兒是從朝珠演變而來的,串兒見了朝珠應該叫一聲「爸爸」,朝珠又是佛珠演變而來的,串兒見了佛珠自然而然地應該叫聲「爺爺」。
  • 烤羊肉串兒
    晉南的季節分的比較清楚,一場秋雨下來,樹葉兒落光了,冬小麥露出了頭,人們換上了厚衣服,麻雀在光禿禿的枝頭跳來跳去,不知道這漫長的冬天它們靠什麼維持生活
  • 北京的羊肉串兒情節
    大概是1986年,羊肉串兒在北京流行起來。那時的羊肉串兒都是碳烤的,最早新疆人在北京做烤羊肉串兒生意的比較多。兩年之後的1988年,我在北太平莊上高二,在北太平莊的16路終點站附近,到了傍晚,人潮湧動。
  • 衛輝這個超有意思的空心面,心心念念的就想來一碗再加個荷包蛋!
    在衛輝,過去也非城裡四鄉都會製作,僅局限於李源屯和上樂村兩個地方的一些村子。空心面在過去,並不是老百姓隨時可以享用的食品,只有在快到春節時才能上市,購買者主要是為了春節作年禮走親戚用。一般走一家親戚,最多也只是送六筒。空心面大多用粉紙包裹,每筒半斤,送禮要講個好事成雙,所以往往再買一斤點心作為壓禮。
  • 《故鄉的河,故鄉的橋》作者:尹燕忠
    《故鄉的河,故鄉的橋》 作者:尹燕忠 我村不大,也就一百多戶人家。居住卻呈三角形。西邊村叫前街,北邊村叫後場,東邊村叫東溝崖。溝崖西有條小河,寬約四十多米,常年不斷水,那條小河是我兒時的樂園,我永遠忘不了它,它在我生命中打上了深刻的印記。
  • 這28種衛輝名吃,你吃過哪個???
    衛輝麻燙可以追溯到元代路治時期,由橋北嚴光街張明修創意製作,麻燙長三寸,色金黃,外焦裡嫩,香饞鬥涎,落地三截,張又排行第三,故人稱「麻燙三」,後流傳於衛輝眾百姓家。至今仍是衛輝獨特風味。源於明末清初,由下街祁家祁記飯館所制,配製用食用礬、鹼、鹽調白面成稠糊狀,行二時辰,與平底鍋放油溫熱,半煎半炸,做好的麻燙頭上半部玉白色,如初綻的白牡丹,下半部金黃油亮,入口軟香不膩,香味別致。
  • 衛輝名吃知多少?飢類時候千萬不要看!
    衛輝麻燙可以追溯到元代路治時期,由橋北嚴光街張明修創意製作,麻燙長三寸,色金黃,外焦裡嫩,香饞鬥涎,落地三截,張又排行第三,故人稱「麻燙三」,後流傳於衛輝眾百姓家。至今仍是衛輝獨特風味。  6、火燒。李元屯驢肉歷史有多久,我還真沒去了解過,不過記得小時候就聽說過,還記得小時侯父親去李元屯走訪朋友,必帶來一大包驢肉,全家過肉癮。自從80年代會掙錢後,經常買李元屯驢肉,任記驢肉挺不錯的,真香,衛輝名吃哦!
  • 在那棗花盛開的故鄉 作者:巴凌志 朗誦:飛舞
    在那棗花盛開的故鄉作者:巴凌志朗誦:飛舞在那棗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家鄉 可愛的姑娘>棗花的豔麗芬芳迷倒小夥 迷倒新娘離開家鄉三十多年的時光棗花的馨香夜夜走進我相思的夢鄉當年我是讀書的兒郎不知家鄉的美麗 一直奔向遠方遠方有我的詩歌 有我的理想
  • 《故鄉(外一首)》——作者:曹京川,誦讀:鍾宇
    插圖畫家:姚葉紅 故鄉(外一首) 作者:曹京川誦讀:鍾 宇 故鄉 我的故鄉是北京 宏偉的故宮金壁輝煌 繁華的王府井大街 滄柔的老天橋 幽深的小胡同四合院兒
  • 跆拳道女孩:鐵打的我,流水的串兒
    精緻不知道掌握了幾分反正大大咧咧的豪爽,一分也沒少酒逢知己,喝多了,就送串兒重點是,她沒喝酒,也喜歡送人串兒活人也就只能到9級鐵打的我,流水的串兒……我最開始入文玩坑,是2016年因為當時帶回來的小金剛是用那種白色的棉繩編的,感覺不好看,我就去找了一個文玩店換繩子一進店,看到了滿屋的串兒和配飾
  • 夜個黑,衛輝大禹湖一堆人跑類可歡!輕易得不住這好事兒!
    哎呀,這不今天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嘛,明天就是元旦了,小編吃過晚飯信步默遊到大禹湖,正在對過去的一年長籲短嘆,忽然聽到大禹湖A區翟陽線路邊有音樂,仔細一看,「大鐵帽子」下還有好大一堆人。咦!這是幹啥類?難道今晚有啥活動?走,趕快去跟兒瞅瞅。憑著敏感的新聞觸覺,小編趕快跑過去。
  • 遠離了老家的雙親,故鄉的風味何處尋?
    長大了,來到了城市,面對都市的繁華和喧囂,卻無法忘記遙遠的故鄉,忘記父母做的飯菜,忘記家鄉的風味。那故鄉的野菜、手工的米麵、傳統的配方、美味的小吃,是腦海中的蠱惑,也是味蕾上的鄉愁。但是,在遠離老家遠離雙親的日子,故鄉的風味又到哪裡去找呢?
  • 侵華日軍東史郎駐衛輝、新鄉期間日記
    我們宿舍前有一個大教堂,聽說有三四百名姑娘在那兒避難。支那任何一個偏僻的角落,都能看到這些外國人的足跡,我們權力再大,不經允許還是不能進入這個高掛著法國國旗的教堂的。所以,在支那人想來,天主教堂是最安全的地方了。   走來一位氣質高雅的外國人,他頭戴黑帽,身穿黑衣,所有的隨身物品都是黑的。他可能是個牧師吧?
  • 《慢煮生活》:慢下來,讀懂汪曾祺的生活哲學
    在那個特殊的革命歲月裡,他曾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被發到西山種樹,一天工作下來只有兩個饅頭,一塊大醃蘿蔔。但是這並難不倒汪曾祺對生活中美食的熱愛,山上的酸棗熟了,摘酸棗吃,草裡有蟈蟈,燒蟈蟈吃。一口饅頭就著燒熟的蟈蟈,香啊。
  • 衛輝這個民間故事幾人知道?關於跌流泉的來歷究竟有何奧妙?
    在衛輝西部的太行山麓,有一個叫跌流泉的地方,要想知道此來歷,還得從姜太公說起。姜太公輔佐武王,率領伐紂大軍兵進朝歌路過此地。這當兒,姜太公從人群外走進來,對著泉水望了一眼,回身對武王說:「這樣下去,勢必要影響大軍的行動,叫它跌倒流出來就省事了。"武王一聽,不禁大驚,嘴裡沒說什麼,心裡卻嘀咕開了:「我的師父呀,你是不是渴昏了,這是泉,又不是樹,怎麼能叫它跌倒呢?既然你把話說出來了,又該咋收場呢?」